彭典?林茂申
僅觀外景,即可窺探遵義干部學院的定位和特色:這座位于遵義市新蒲新區(qū)的校園,由頗似遵義會議會址和黔北民居風格的建筑群組成,古樸的灰磚墻與四周的綠地相映。
“一如學院建筑風格,黨性教育是遵義干部學院的第一品牌。”遵義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遵義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韋圣福說,近年來,學院把黨性教育視為“安身立命之本”,不斷完善特色培訓模式,形成了具有遵義特色的教學培訓體系。
做好黨性教育,須充分挖掘紅色資源這一最大優(yōu)勢。
“遵義會議和四渡赤水等重大歷史事件,‘四在農家和‘四民社區(qū)等重大實踐活動,正是學院開展黨性教育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弊?011年成立以來,遵義干部學院依托遵義獨特培訓資源,突出黨性黨風黨紀和西部國情教育的“真”“實”二字,用發(fā)生在遵義的真實故事、感人情節(jié)、動人情景講述黨史、黨建,闡釋共產黨員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改變以往黨性教育“枯燥無味”的窘迫。
培訓能不能吸引人,首先看課程。遵義干部學院教務處處長張興毅介紹,遵義干部學院專門開設長征與遵義會議、長征精神與遵義會議精神、遵義市“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課程,作為黨性教育的新載體,頗受學員歡迎。
湄潭縣兩路口村支書唐書浪等不少參加培訓的學員表示,這樣的教學更能抓住學員的興奮點,觸發(fā)其激情切入點,從而增強培訓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促使學員達到凈化思想、錘煉黨性、提升能力的效果。
紅色課堂如何吸引干部、打動干部,并真正走進學員心里?開展體驗式教學是學院的重頭戲。
遵義干部學院教師田好每次帶領學員到遵義紅軍山,都會講解“紅軍菩薩”的故事。
1935年紅軍進入遵義時,紅三軍團的一名衛(wèi)生員龍思泉給村民治病后,在追趕部隊途中不幸被國民黨的地方武裝殺害,時年18歲。當地人聞訊,悲痛萬分,把他移葬于桑木埡。解放后,當地政府把龍思泉墳墓遷葬于紅軍山,供游人憑吊,并塑下了一尊紅軍衛(wèi)生員藝術銅像。
“每每站在高約4.5米的‘紅軍菩薩雕塑前,憶往昔崢嶸歲月,總有學員淚流滿面?!碧锖谜f,部分課程不在教室里授課,而是來到革命遺址遺跡,聽老師講述史實、點評人物。這樣,讓靜止、平面的歷史,變得更富有感染力,鮮活、立體的教育方式讓學員深受教育。
為充分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宗旨,學院還組織學員到息烽、遵義、習水等地,開展紅色歷史文化體驗式教學活動。通過現場參觀、講解、授課、互動研討、座談交流等形式,讓學員對遵義會議有了新的理解,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
學員、鳳岡縣委黨校副校長安啟福深有感觸地說:“上一堂革命傳統(tǒng)教育課、參觀一批革命舊居舊址、走一次紅軍路、唱一首紅色歌曲、在烈士墓前宣一次誓、過一次組織生活、進行一次社會調查、寫一篇黨性分析小結,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歷史的厚重,深感革命勝利來之不易?!?/p>
遵義干部學院現有黨性教育教學基地10余個,西部國情教育教學基地10余個,被中組部列入全國十三家地方黨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爸醒虢M織部部長趙樂際到貴州調研時曾強調,把遵義干部學院建成全國黨員黨性教育知名品牌。”韋圣福說。
據了解,2015年,遵義干部學院共培訓學員2萬人次,學員來自全國23個省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