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加坡僑寓文人邱菽園南洋漢詩主題研究

        2016-03-19 17:19:52
        東南亞研究 2016年5期

        金 進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杭州 310058)

        ?

        新加坡僑寓文人邱菽園南洋漢詩主題研究

        金進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杭州 310058)

        邱菽園;僑寓文人;南洋漢詩;崗位意識;新加坡

        晚清政府內外交困,社會不安定使得很多中國知識分子僑寓南洋尋找生路,其中以新馬兩地為多。邱菽園有著舉人功名、豐厚家產和個人學識的優(yōu)勢,加上辦報興學和雅集詩社,很快成為19、20世紀之交新加坡文壇領袖。他曾因巨額援助維新派起義受到政治牽連,又因經濟破產備感世態(tài)的炎涼。困頓時期的邱菽園依然保持著知識分子的崗位意識,繼續(xù)培植新加坡本土文化,他的崗位意識越來越在地化,詩文中出現(xiàn)了更多的本土關懷。縱觀其一生的詩文創(chuàng)作和文學活動,一方面邱菽園畢竟根在中國,愛國情結是割舍不斷的,與同期南來的左秉隆、黃遵憲等人一樣,邱菽園的詩文中有著揮之不去的感時憂國情懷;另一方面,其詩文中開始描摹新加坡在地風土人情,也開始經營本土文人的交際圈。邱菽園豐富的文人交游經歷及文人間詩文唱和,在在展示著漢詩在南洋地區(qū)的傳播歷程,同時,也勾勒著海外知識分子從花果飄零的無奈到自覺落地生根的移民心路。

        Jin Ji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隨著西方帝國主義的擴張和入侵,滿清政權經歷著中國封建時代最劇烈的內外沖擊。隨著1851年爆發(fā)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84年的中法戰(zhàn)爭、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1901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1911年的武昌起義,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神州大地風雨飄搖,內外交困,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也隨著國家的興衰跌宕起伏。從傳統(tǒng)士人角度來看,他們所參與的一系列社會運動,如統(tǒng)治階層自我調整(林則徐、魏源)、宗教救國(洪秀全、洪仁玕)、洋務運動(李鴻章、張之洞)、實業(yè)救國(張謇)、君主立憲(康有為、梁啟超)等政治實踐一一宣告失敗,傳統(tǒng)知識分子也通過參與這些重要歷史事件,經歷著千年未見的歷史大變革和大動蕩。就與邱菽園(1874—1941)息息相關的維新派來講,維新黨人最初是在清朝體制內尋求政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變后他們成了被官府緝捕的罪犯,也策劃進行暴力革新,由此就有了1900年由唐才常發(fā)起的自立軍起義事件,當時邱菽園還與容閎商討聯(lián)合起義,并認捐二十五萬元支持自立軍,成為起義的基本經費。

        邱菽園與清朝政府的恩怨糾葛也來自這個歷史事件。首先因受株連和清廷政治高壓,邱菽園被迫與康有為決裂,也不敢返回家鄉(xiāng),終成僑寓文人*“僑寓”一詞,指的是以華人身份寓居他國的居留狀態(tài)。王賡武認為,“自《馬關條約》締結后,‘僑’字的使用較普遍化,此后中國與韓國、古巴與墨西哥的訂約中,常出現(xiàn)‘僑居’的字眼。至一九○二年,《光緒東華錄》開始使用‘僑寓華民’(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外務部奏:‘和美屬地僑寓,華民亟宜設法保護’)與‘僑氓’等(‘復查南洋各島,如英屬之新加坡,與類屬之小呂宋,皆已設立總領事,朝廷一視同仁,必不忍合屬僑氓,獨抱間鵑之感’)。一九○三年(光緒二十九年)《光緒東華錄》雖有‘華育僑居海外者’,但仍未用‘華僑’”。參見《王賡武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4-235頁。。邱菽園與康有為兩人之前關系密切,1900年2月2日,流亡日本的康有為受邱菽園、林文慶之邀到新加坡,一直逗留到8月9日遷往檳城,這期間康有為曾會晤容閎,討論漢口起義,還游歷怡保,當?shù)孛苦嵚萆€接待了康有為。但后來身為南洋?;史謺L的邱菽園在《天南新報》(1901年10月22日)上發(fā)表《論康有為》一文,揭發(fā)康有為騙取華僑捐款導致唐才常漢口起義失敗。第二個影響,就是邱菽園開始疏遠滿清政權,斷絕入仕的念頭,著力于新加坡本土的中華文化傳播工作*邱菽園1897年5月創(chuàng)辦《天南新報》,鼓吹維新。1899年與林文慶等人合作創(chuàng)辦新加坡華人女校,辦報興學,開啟民智的想法和行動一直延續(xù)到他晚年。好友釋癡禪云:“南國談華社,星洲得菽園”,即是對他的褒揚。參見王盛治、邱鳴權編選《丘菽園居士詩集題辭》、《菽園詩集三編》,1949年新加坡刊行。。疏遠當政者的主要原因是張之洞借唐才常之事鎮(zhèn)壓維新黨人,再加上這次事件牽連到了福建邱家,邱菽園被迫以白銀三萬兩作為賑災款,換得張之洞為之保奏銷脫黨案,釋放海澄家人。“若無張之洞的策反工作,邱菽園即便已與康有為一派交惡,大約也會遵循‘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之古意,不會在《天南新報》及其他報刊上公開指責康有為?!盵1]邱菽園與康有為后來復交,不過已經是十年之后的事情,1910年康有為來新加坡,邱菽園請其選定《菽園詩稿》,康有為為其撰《丘菽園所著詩序》。另外,邱菽園的《嘯虹生詩續(xù)鈔》三卷,連同前鈔共七卷,于1922年由康有為資助印行。

        一 漢詩中的廟堂:心系中華的海外游子

        漢詩*漢詩在字面上是漢語詩歌的意思,即Chinese Poetry,包括現(xiàn)代詩和舊體詩。但這個概念一般在漢語世界以外的國家或地區(qū)使用,且特指用漢語書寫的舊體詩。本文所指的漢詩取華文舊體詩之義。創(chuàng)作在新加坡已有百余年歷史,這可從李慶年的《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1881—1941》找到依據(jù),該書以刊登在新、馬兩地華文報章的舊體詩為研究對象,指出現(xiàn)時最早可見的報章作品是張汝梅1887年12月19日刊登于《叻報》的四首絕句[2]。但作者同時亦證實華人在新、馬創(chuàng)作舊體詩的年代應該更早,因為創(chuàng)刊于1881年的《叻報》,前六年資料已散佚。而同時期,第一任新加坡領事官左秉隆(1850—1924)亦早已在1881年抵新后開始創(chuàng)作,同期文人斌椿、王芝等人就更早了。邱菽園曾總結自己的創(chuàng)作:

        煒萲非敢言著書也。不敢著書,將平日信筆雌黃無聊讕語等諸積薪落葉摧燒之可也,淹沒之可也,何必災木。第念僻處窮鄉(xiāng),交游不廣,塵封故步,靡所觀摩此則每有良朋,亦起天涯之嘆,重敢畫疆自限,將何者為吾問學資乎?用是不揣固陋,隨筆劄記,一得之愚,竊欲就正有道,兩年命稿,宜以朋友詩歌舊作,亦覺夥頤,付之梓人,借省寫副。尚祈海內方家,諒其愚誠,匡所不逮,幸甚!倘有以近名好事相督過者,是則煒萲所不得辭也。溯自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二月起稿,越年丁酉五月成書。閩中邱煒萲自記于香港文咸街之寓樓。[3]

        王德威認為“華人投身海外,基本上身份是離境的、漂泊的‘移民’。時過境遷,一代又一代移民的子女融入了地區(qū)國家的文化,形成我所謂的‘夷民’——也就是從這一點來看,史書美教授認為華語語系終究是過渡現(xiàn)象。但仍然有一種海外華語發(fā)聲姿態(tài),那就是拒絕融入移居的文化,在非常的情況下堅持故國黍離之思,是為‘遺民’?!盵4]而王賡武更強調華裔子民一旦在移民地落地生根,自然與在地文化發(fā)生關聯(lián),形成“地域的中華性”:“‘中國性’是共同歷史經驗的產物,歷史記錄也不斷在影響其發(fā)展;中國之所以自知是中國,所憑借者越來越是中國自己的‘中國性’;‘中國性’還得關乎非炎黃子孫眼中之‘中國’的那些特質,或他們看來早已是‘中國’的那些成分”[5]。邱菽園對身份的認同更接近這種在地的“遺民”,這是早期華人移民的典型心態(tài)。

        邱菽園是新加坡唯一的舉人,被譽為“南洋才子”、“南國詩宗”*“南洋才子”出自《聯(lián)合報》的李永樂、韓山元、許月英在杜南發(fā)策劃下的聯(lián)合報道:《南洋才子丘菽園生平逸事》,參見邱新民《邱菽園生平》,新加坡勝友書局,1993年,第1頁。“南國詩宗”源自“(1941年)十二月一日,卒于加東濱小閣,譽為‘南國詩宗’,被目為亦儒亦俠革命家,自號星洲寓公,曾是百萬富翁,新加坡唯一的舉人的邱菽園,與世長辭?!眳⒁娗裥旅瘛肚褫膱@生平》,新加坡:勝友書局,1993年,第148頁。。我們先看看他一生的經歷:

        丘煒萲(1874—1941),海澄人,字菽園,弱冠應科舉,獲解一(按:1874年11月12日生于新安惠佐里,1894年鄉(xiāng)試中舉)。赴進士科不第(按:1895年上京會試)。時光緒乙未,清政府割棄臺灣,方事亟時,丘奔走上書不報。丘遂絕意仕途。獨以字行家本素封,性好義俠,以此揮金結客,傾身下士,屢削其產無悔,而天下豪杰多稱道,邱菽園之名不衰。一八九八年寓星嘉坡,創(chuàng)辦天南新報,自號星洲寓公,著論主張維新變法改革中國,后皆應其言。一八九九年與沙羅國主立約,保證同鄉(xiāng)黃乃裳率眾往婆羅洲之詩巫港墾殖農耕,名其地曰新福州,迄今移民廿余萬,為海外樂郊。一九零零年贊助湘人唐才常組織漢口自立會謀東南大舉,事泄無功,然東鄰著作家田野桔次氏特著支那革命之動機一書,以丘與孫、康兩時賢相提并論。讀者咸以為確民國初立,年年內戰(zhàn),軍閥縱橫,政客秦楚,丘目擊心傷,承辦振南日報大加筆伐,如禰衡之歷詆世人,無一佳士,言雖過激,意實可嘉。自后曾一度出任星洲日報副刊主任,逾年以病辭職退隱(按:1941年12月1日病逝于新加坡嘉東因峇律四十二號旅邸)。[6]

        邱菽園曾參與維新變法,“君臣合體,萬國來同,取法維新,與民樂利。不徒楚粵諸黨會,本非生而好亂,一旦名義無出,聞而戢其他心。想彼康梁,亦猶人耳,望風解散之不暇,否則流離瑣尾,今更越在遠島之中,有不煙銷灰滅者哉!若夫復辟難期,不聞新政,沉沉此局,坐俟瓜分,是天未欲平治中國也。”[7]邱菽園還通過《天南新報》鼓吹報國合群與文化回歸的儒家教育,也從事實際的課程改編工作,更捐巨款籌建孔廟學堂[8]。“……新加坡著名的維新派?;庶h人士一九○○年后轉而支持清廷的邱菽園,因慶賀捐納所獲得的主事一職與四品官銜,甚至大開筵席,親屬與同鄉(xiāng)到賀者竟達五百多人。這些向滿清皇朝捐納官銜的華僑殷商,自然不會支持革命運動,那些在星、馬擁有清政府的官銜或營謀捐納官銜的華人,自然也是反對革命的人。”[9]這些都表明他對曾熱心投身的維新運動的堅持。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面對的沖擊是巨大的,他們心中戀戀不忘的是進出廟堂,為“帝王師”,這種期待即便在1905年廢除科舉后,特別是中國進入西方文化沖撞,被迫進入調整的痛苦陣痛之時,也沒有停歇。邱菽園與同時代的魯迅、李叔同、周作人一樣,開始在劇烈時局中經歷精神上的掙扎與痛苦。如李叔同先是積極入世(跟隨蔡元培修學法律,留學日本,引入西洋畫、西洋話劇、西洋音樂,服務教育界),后參佛出家的經歷與邱菽園很相似。不過,邱菽園沒有剃度為僧,前期私塾出身,考取舉人(同榜有黃乃裳),參與1895年的公車上書,名噪一時,之后參透世情,沉溺酒色和交際,父親遺產被其揮霍一空*“菽園繼父業(yè),頓成巨富,時年僅廿三歲,得來容易,年紀又輕,不知‘米珠薪桂’的艱難,加以他有名士氣,寄情聲伎,揮金如土,好比他在廿五歲做生日,在歡宴上,粵妓到了八十多人,其他閩妓、巫妓、日妓都來向他叩頭道賀,僅一拜的賞金,一日就超過萬元,開新加坡窮奢極侈的記錄。其他一擲千金萬金十萬金如摘瓜,金山銀山挖得盡,所以不到十年,1907年菽園卅四歲時破產。正中如在天有靈,他一定痛惜自己在生不曉得用錢,由他的兒子替他用,用得離譜,所以我讀菽園1908年的詩時不禁替正中嘆息。”參見朱飛、邱新民:《星洲邱篤信》,邱新民:《邱菽園生平》,新加坡:勝友書局,1993年,第25頁。;后期以報人身份的自覺,成為一代著名報人,而且晚年參禪。在參禪這個問題上,邱菽園更多地是在經歷半生浮沉之后,心境澄明,看破世情,而選擇與佛親近,與高僧交往,尋找一種脫俗出世的感覺,以慰余生。但綜觀其創(chuàng)作,邱菽園詩中最大的主題是不忘廟堂的國族意識,即心戀廟堂安危,關注國家興衰。

        詠嘆歷史事件和回憶歷史人物是海外寓居的知識分子向中華傳統(tǒng)致意的重要題材,邱菽園也不例外?!蛾毯穷}壁——在海澄城北》(1893)是目前能看到的邱菽園最早的詠史詩。其中有“百戰(zhàn)河山地/巍然見此樓/限回胡馬足/望極海門秋/日月依雙島/金湯重下游/平時烽火寂/倚檻看潮流”詩句。晏海樓是明代戚繼光所筑,后來曾是鄭成功的指揮中心,這首詩抒發(fā)的是生于福建海澄的邱菽園心中對故鄉(xiāng)光榮的抗清歷史的感懷。《筼筜港》(1893)寫鄭成功炮轟順治的野史故事,慨嘆“野戰(zhàn)玄黃江化碧/英雄事業(yè)至今悲”?!杜炆献鳌?1893)中對1884年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的憑吊,其中有“馬江折戟何時起/愿棄青袍易戰(zhàn)袍”;《木棉庵》(1893)中義士鄭虎臣誅奸臣賈似道,其中有“下四山獨撫危柯/長太息安求少年/壯士盡忘家莫用/季世太師終誤國”;還有《矮屋題壁》(1894)憑吊清末臺籍大將林文察抗擊太平天國事跡的詩句等。這些詩句都看得出其字里行間所掩飾不住的少年英雄氣,以及他以史抒懷的文采。

        雖遠在南洋,邱菽園并沒有忘記關注近代中國的興衰,寄寓和抒發(fā)感時憂國的情懷。他對積重難返、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國腐敗現(xiàn)實憤懣不安。他在《七月下浣島中得電報具知聯(lián)軍陷京兩宮西巡近狀》(1900)一詩中感嘆道:“孤注官家竟渡河/誰揮返日魯陽戈/箜篌起舞徒神嫗/斑竹凄徨剩女娥/陰晝長星侵玉座/秋風喬木紀金陀/有情到處堪沾臆/山鳥猶歌帝奈何”。再如寫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入京后焚書的《聞翰林院災圖書燼矣》(1900),其中有“湘東下策竟燒書/文武文章一夕墟/楚炬今看圖籍盡/西來班馬泣焚如”,表達了對戰(zhàn)亂之禍的痛感?!吨辛ⅰ芬辉娮饔?904年日俄戰(zhàn)爭期間,以“秦師未退晉師從/投骨憑人肆遠封/豈是頓邱爭隙地/無由燭武說橫沖/何年任戌東門鑰/中立猶鼾臥榻容/如此江山誰是主/可憐行李往來供”,描繪日俄在中國東北大地上的這場戰(zhàn)爭,表達了他對清廷無能的憤怒和無奈。還有《慈禧西太后挽詩二首》(1907)中,“遙憐楚楚瞻朝士/長握金輪五十年”、“雄才辜負中興運/鳳德終衰惜尾聲”兩句,表達了邱菽園對慈禧太后誤國和清廷衰落的憤懣。

        如果放置在近代知識分子命運的整體洪流中,似乎我們可以從他的交游入手,看到他傳統(tǒng)文人酬唱交游的一面。邱菽園《詩中八友歌》(1899)介紹了康有為、黃遵憲、林鶴年、唐景崧、潘飛聲、丘逢甲、王恩翔、梁啟超等近代名士,并各有評價。如評康有為的“南海先生倡維新/新詩偏與古艷親/筆端行氣兼行神/中心哀樂殊勝人”;評黃遵憲“公度恢奇足平生/員輿九萬??v橫/門戶不屑前人爭/獨簡萬緣息心兵”;評唐景崧“兵間轉徙唐灌陽/斐亭往跡沉螺桑/荻花滿船明月光/白頭吟望涕浪浪”;評丘逢甲“吾家仙根工悲歌/鐵騎突出揮金戈/短衣日暮南山阿/郁勃誰當醉尉呵”;評梁啟超“神州俠士任公任/日對天地悲飛沉/傾四海水作潮音/舉世滔滔誰知心”。詩句對這些名士的評價可謂恰如其分。另外,還有《答章枚叔滬上寓書》(1900)中的章炳麟,《寄李伯元征士兼示吳趼人李芷汀高太癡》(1900)中的李伯元、吳趼人,《徐君勉由星洲征程指美取道日本于其行也詩以送之》(1900)中的徐君勉,《星洲贈別容純甫老博士之美》(1900)中的容閎,《梁子剛黃黻臣連翩內渡各返鄉(xiāng)國余餞之于市樓書此為別》(1900)中的黃乃裳,《寄懷梁任公二首》(1900)中的梁啟超與《追悼故任新嘉坡總領事黃遵憲四首》(1900)中的黃遵憲,這些名士的互相交游構成了中國近代文人交流的日常生活圖景,也構建著近代中國文人與寓居海外文人交游的歷史圖景。

        落地南洋的邱菽園心境孤獨,一方面不能返鄉(xiāng),怕遭朝廷打擊報復生陷絕地;另一方面破產后家道中落,有了更多對人情冷暖的體驗,因而產生逃避世事之念*破產事件也讓邱菽園對人心叵測和世態(tài)炎涼有了新的認識,影響到他后來人生態(tài)度的轉變。“佘(指佘連城)為人極勢利,曩請余到園茶會,必父子長衣迎門,請衽奉卮,殷勤定席(坡上商人往來,通免此禮,彼當日行此,蓋以官長視余也),又敦求一聯(lián),懸之池館上最當眾眼處,以為夸耀。迨余破產,吏人持余獄急,各豪商(如陳若錦、李清淵、邱雁賓、林文慶、胡敬德、黃?;?、黃仲輝、黃金炎、梅百福、林維芳等),仗義聯(lián)名直請銷案(陳若錦且助訟費,胡敬德不取筆資),或勸佘與聯(lián)名,競巽詞以避,翻手如此,亦人中僅見。佘日暮矣,故詩中用趙孟視蔭之典為諷?!眳⒁娗裥旅瘛肚褫膱@生平》,新加坡:勝友書局,1993年,第81-82頁。?!读智倌舷壬跃熤v次以銅鏡硯子托巡洋使者遠致之余》(1906):“金城原合墨卿居/萬里能通縮地壺/溪谷斬嚴招隱賦/聲詩刻畫撫松圖/盤桓自拜韓陵贈/重載人傳郁石俱/比似支機煩漢使/孤山梅訊未全孤”中,末兩句詩文雖是對老友林紓的問候,但孤寂心境還是油然而生。另外,《自責》(1907)“悲來夜半騎盲馬/意外池中畜逝魚/知否莊生蝴蝶化/夢時栩栩醒蘧蘧”,《遣婢》(1909)“種得花枝乞與人/東君無計永留春/烏衣朱雀斜陽影/廝養(yǎng)牙郎落絮身”,這些詩句都是破產之后,家道中落的邱菽園的自況,可看出生活的窘迫和潦倒,落寞心境在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還有一首《續(xù)玉笛詩》(1913):“梅花五月江城引/楊柳三春洛下辭/廿五弦中過夢影/六千里外舊鄉(xiāng)思/快酬李委停杯弄/健想劉琨倚月吹/贏得洞簫生謚去/南朝文錦悔丘遲”。邱菽園在詩的序言中言:“今者羈客炎荒,沿俗自壽從容賓友,杯酒平生賦詩一章,聊以言志,即用舊聯(lián)作為起韻?!盵10]其中“羈客”“炎荒”的字眼,也足可看出其遠離故土之后的孤獨心境。

        二 本土意識的增長:早期南洋知識分子的文化經營

        隨著晚清的沒落和民國的建立,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道路改變了,一批知識精英被迫放棄進入廟堂的理想,轉移到了民間崗位,在學術、從教、出版等相關崗位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皪徫灰庾R”有兩層意思:一是知識分子的謀生職業(yè),即可以寄托知識分子理想的工作。譬如人文科學研究、教育、出版、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等等,其中教育與出版是現(xiàn)代社會中最重要的兩個領域。二是知識分子的批評職能。在現(xiàn)代多元社會里遠離廟堂的知識分子已無法做到“奮臂一呼而武人倉皇失措”,但雖廟堂已廢,知識分子依然能作為社會的某種輿論力量而存在,這種聲音或許微弱,但可以起到一種平衡社會的作用。陳思和論及王國維、周作人的時候,認為“民間崗位意識不僅僅對士大夫的廟堂意識是一種解構,對以知識分子為中心的啟蒙的廣場意識也構成一種顛覆。這首先要求知識分子從‘廣場’的意識形態(tài)戰(zhàn)場撤離下來,回到普通的民間社會,去尋求和建立以勞動為本的工作崗位;其次是要承認,他在普通崗位上的精神勞動有足夠的價值,可與廟堂的經國濟世相提并論?!盵11]破產之后的邱菽園更多地是通過編輯身份辦報,以期在文化上傳承中華文化。新加坡早期的報人,如《叻報》創(chuàng)辦后二十多年一直擔任主編的葉季允、《星報》的編輯黃乃裳,都經歷過傳統(tǒng)文人精神轉型的陣痛。邱菽園1898年5月28日自費創(chuàng)辦《天南新報》(1902年辭去報社職務,該報1905年4月28日???;1913年1月1日承辦《振南日報》(1920年離職,同年9月1日該報改為《震南報》,同月30日???;1913年任《天南日報》社長(1914年辭職)。1926年任中華總商會秘書,生活有所改善。1929年6月5日開始,邱菽園擔任《星洲日報》副刊編輯(1930年1月8日因病卸任);1931年任漳州十屬會館秘書(1938年因麻風病發(fā)而辭職)。至于投身報界的原因,一是因為破產后經濟窘困,進入報社以討生活;二是為了繼承前輩左秉隆、黃遵憲等人以詩會友,以詩結社的傳統(tǒng),承擔起關注現(xiàn)實,啟蒙大眾的任務,繼續(xù)自己的文化寄托和追求*左秉隆曾于新加坡創(chuàng)設會賢社(1882年—1891年11月底),黃遵憲也曾創(chuàng)設圖南社(1892年1月1日—1894年10月3日)。好友黃遵憲晚年的兩首詩中,有句“滄海歸來鬢欲殘/此身商榷到蒲團/哀弦怕聽家山破/醇酒還愁來日難/銜雛燕喜舊巢安”(《寄懷邱仲閼逢甲》),“三邊烽火照甘泉/聞道津橋泣杜鵑/帝釋亦愁龍漢劫/天災況值鼠妖年”(《感事又寄邱仲閼》),詩中對晚清政局的失望可見一斑。這種消極情緒在晚清文人中很普遍,當然也影響到邱菽園對祖國的情感。幸運的是,他沒有消沉,而是在南洋承續(xù)前輩意志,開啟南洋民智。。邱菽園作品都收入其女邱鳴權、女婿王盛治所編《邱菽園居士詩集》,其詩集分三編,共輯古今體詩1335篇。邱新民又統(tǒng)計了邱菽園早期創(chuàng)作的艷體詩,共204篇。邱菽園刊登了大量文人的作品,其中像邱逢甲、陳寶琛之類名詩人的作品也多為之所用,“從這一點來說,邱菽園為后人進行研究這些詩人的作品與鉤沉拾遺的工作做出了貢獻?!盵12]

        19世紀移居新加坡的華人越來越多,“1824年,新加坡華人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1836年增至百分之四十五點九,1849年躍至百分之五十二點九,1891年百分之六十七點一,而離開新加坡的華人人口每年只在三、四萬之間。土生華人也由1878/08的百分之六點五,增至1901/05的百分二十一點二,婦女人口也有迅速增加。這一切都顯示華人有把新加坡當作永久居留地的傾向。”[13]“各處華僑,為數(shù)不少,計新嘉坡約十四萬,檳榔嶼及其附近屬地共約十萬,麻六甲約三萬,白蠟約八萬,石蘭峨約十一萬,芙蓉彭亨各約二萬,柔佛約十萬,共約六十萬人?!盵14]邱菽園從1898年開始長居新加坡,隨著他在地活動的不斷增加,僑民意識和本土意識之間的糾結也在其文學活動中有所體現(xiàn)。邱菽園的知識體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體現(xiàn)出他與時俱進的學習精神,也使得我們得以一窺晚清知識分子的才識。在《菽園贅談》、《五百石洞天揮塵》、《菽園詩集》三部著作中,“包括說部談、輿地談、歷史談、藝文談、文學談、物質談、正名談、哲理談、技術談、博物談、風俗談、學術談、學理談、技擊談、清談、瑣談、叢談、雜文、文苑、碎錦、新說、傳記、集評、論議、滑稽、詩話、匯聞、雜俎,可說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這里面,以文學批評及雜論或雜文性質的作品居多,其次是歷史與哲理方面的作品?!盵15]另外,他喜歡用中西類比的方式,闡釋中國文明不輸于西方文明,以揚我華族的自信心,代表作是雜文《化學原質多中國之物考》,其首段既說“古人所知,化學之事甚少,見于墨子諸書者,說焉而不詳,其誕者則創(chuàng)為燒煉黃白之說,要皆膚庸不足信。百年來,泰西人士踵接中土,格致之學,乃明于世,而化學即格致中之一門”,接著對六十四種物質進行中西類比,結論是這些物質“皆中國自古所有之物”[16],其中可見維新派常存于心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維。另外,對“民主”、“自由”等方面議題的涉及也看得出邱菽園的包容與開放,如《纏足考》、《不以帝稱孔子辯》、《風水不足恃》、《破瓜解》、《陋俗》、《嫁歸寧男子亦可稱》、《父父子子》、《異代追謚》、《算命無益》、《電報創(chuàng)始》等等,這些知識性很強的雜文,借由報章的流通,對啟發(fā)新馬兩地民智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從崗位意識的角度來看,邱菽園破產之前,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896年他創(chuàng)辦的麗澤及樂群二文社,主持會吟社,為詩壇祭酒。以“麗澤社”為例,“丙申(按:1896年)余來星坡蒙內地流寓諸君子委校文藝,繼左、黃二領事‘會賢社’、‘圖南社’后創(chuàng)‘麗澤’一社,以便講習。無論詩、古文、辭、時文、試帖、策論、雜體皆可分課,各自成卷,仿粵東學海堂例也。凡期月而一課之,冀可蟬聯(lián)不輟,余初頗難其成,竊意南荒僻陋,島嶼林立,流寓文士散而不聚。聲氣難通,土著人材,童則失于正蒙,壯且溺于貨利。求有一二心痛其意思能洽我,同源響我,宗教者已戛戛難之況。求其干城我,金蘭我耶。而諸君子文興正豪,堅持必行之,說乃以季秋舉辦初課,一時聞風奔輳,得卷千四百,有奇揭曉流寓十之九,土著十之一,亦云盛矣?!∮?按:1897)六月重履星坡同人,謀加擴充以通其勢,命名曰‘樂群’文社,專重實學,砥礪有功,庶求所以,日進有德者,其規(guī)模視昔為加廣矣?!盵17]

        在“麗澤”“樂群”期間,邱菽園最大的貢獻是培養(yǎng)了大量的本土作家,他曾總結道:“麗澤社中所得詩人如謝靜希、蕭雅堂、黃樹勛、葉季允、陳伯明、李汝衍、盧桂舫皆流寓也,而尤以黃樹勛為冠?!盵18]同時,有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批文人多為南來僑居的中國舊式文人,如“卷中所錄麗澤社詩友多粵東人之流寓星洲者,其或以游客而入斯社,亦惟粵東人為多,如前得嘉應黎香蓀鹺尹、張琴柯別駕,皆是也”[19],“星洲麗澤社子謝靜希、黃樹勛均喜為詩黃優(yōu),近體謝優(yōu),古體如驂之,靳莫能軒輊,黃所作已錄卷三稿中,皆社課也。謝君近復自檳榔嶼寓邸郵其平日手稿,質余星洲苦語幽思,尤與長爪郎為近”[20],這些詩歌也印證了早期南洋知識分子群體以南來文人為主的構成方式,這也是經常將新馬文學的起源歸于南來文人開墾之功的重要原因。另外,他與林文慶、宋旺相等人創(chuàng)辦了新加坡華文女子學校,時建?;?000元,他獨捐3000元;他還于1899年創(chuàng)辦過“南華講舍”,收女弟子13人。這些舉措都是在新加坡開創(chuàng)女校的先聲,是邱菽園對新加坡文化的又一貢獻。

        王賡武把移民南洋的華人分為“首先來定居的華商”、“十九世紀后半期到達的華工”、“華僑時期”三個時期,邱菽園屬于第二個時期的華人移民,“(這個時期的華人)之中還有一些識字或半識字的人,利用他們的寫作能力為華人商店做事或自己經商。于是商業(yè)上的成功和在當?shù)亟Y婚成家就成為定居的兩大原因。這第二批華人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開始在新加坡定居,到二十世紀前半期他們就大批定居了。其中的原因包括英國政策的改變,鼓勵人們留下;還包括當時中國的形勢動蕩不安,使他們打消了回國的念頭,從而促使那些有成就的人們繼續(xù)留在東南亞。”[21]張奕善曾這樣分析南洋華人的定居意識:“華人流移海外,自一八六○年以后,始正式得到官方的明文允準規(guī)定。這個時期正值英荷美諸國大事經營東南亞,大量的華人前往東南亞,解決了勞工的需求。他們前往的方式,或是被拐誘,或是在契約下的,暫且不論;然而造成了華人大批散布與落居東南亞各地,卻是不爭的事實。”[22]

        對新加坡風物人情的再現(xiàn)也為南洋歷史提供了真實的歷史畫面,表現(xiàn)出邱菽園對在地風土人情描寫的自覺,從另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邱菽園的知識分子的本土意識。《星洲》(1896)是其中最早的一首,詩中他始創(chuàng)“星洲”命名新加坡的開始,詩云“連山斷處見星洲/落日帆檣萬舶收/赤道南環(huán)分北極/怒濤西下卷東流/江天鎖鑰通溟渤/蜃蛤妖腥幻世樓/策馬鐵橋風獵獵/云中鷹隼正憑秋”。同年創(chuàng)作的《新嘉坡地圖》(1896)云:“抵章臨孤島/江山界畫成/容張仙鼠翼/跡取狻猊名/天塹資西戎/荒原沒故營/百年新市里/尺幅起縱橫”,雖有些夸張,但氣勢恢宏。邱菽園還在新馬兩地旅游過程中寫過一些以風景入詩的作品,如《檳嶼道中作》(1910):“一湖綠水浸寒島/空闊全收秋色早/領取南溟山外山/風帆斜日濱江道”;《吉打道中》(1910):“平遠莽青蒼/經冬常如滴/南土本毒淫/風輪更推激/四候獨留溫/三季隨分析/勾萌萬叢中”。這些詩作為我們留下了早期南洋的風物圖,其中代表作是《檳嶼道中望極樂寺四首》(1910),如:“布金自助佛莊嚴/卻藉金容起眾瞻/西域劫灰空極樂/薪傳香火又南炎”(之一);“離島荒荒夜氣寒/金銀宮闕涌云端/諸天歡喜游人頌/點綴南溟得大觀”(之二)。另外,《留別檳榔嶼八首》(1910),如:“人天去住渺何鄉(xiāng)/偶逐蠻云覺夢長/舉似浮屠容懺悔/檳城三宿過空?!?之一);“馬龍車水屑珠塵/電掣雷轟過雨新/自笑先生稱落拓/江湖載酒十年身”(之三);“入耳鄉(xiāng)音洽比鄰/綿蠻到處盡黃人/援琴莫負鐘儀意/不礙南冠客里身”(之六)。這些詩有著落拓之氣,又有懷鄉(xiāng)的思緒,把邱菽園僑居身份和思鄉(xiāng)濃情表現(xiàn)得很充分,文學審美性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邱菽園與本土佛教知識分子的交游也表現(xiàn)出他本土意識的增長*邱新民曾統(tǒng)計邱菽園有關于寺廟、提禪畫、法師居士朋友、參禪、凈修、素食之類的詩作80余首,其中涉及的僧人有?;酆蜕?、幻奄和尚、寄禪和尚、太虛法師、圓瑛和尚、慧覺居士、瑞于法師、癡禪上人。參見邱新民《邱菽園生平》,新加坡:勝友書局,1993年,第106-108頁。。邱菽園的佛學修養(yǎng)頗有功力,他晚年參佛,并與新加坡本地的高僧交流,這種交流也構成了新加坡本地文化界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與佛教人士的來往,可以安撫自己離鄉(xiāng)之情,畢竟,與佛教親近也是一種對中華文化的精神皈依,如《島上月夜》(1913):“星洲明月無古今/今夕何年太寂生/千里盡隨云外隔/十分偏向客中明/凄迷塵海魚龍睡/蕭瑟風林鳥鵲驚/遂令良宵容我獨/孤懷滅燭盡深更”,便最能體現(xiàn)這點。在早期與佛友交流的詩作中,有很多的交游記錄,如《雙林禪院訪福慧和尚留題而去》(1901)詩前序:“(僧?;?方丈遁跡海外,能通般若經,好為詩偈,余與作方外交時,過竹院,煎茶燒筍得少佳趣,一如杜陵之頻造贊公矣?!痹偃缭L雙林禪寺幻庵和尚有詩云:“利欲驅人瘴海低/山前長恐武陵迷/留云團月烹新茗/刻竹幽吟拂舊題/二老贊公居與卜/三生圓澤案重提/便擬相從蓮社隱/劇憐何肉并周妻”(《幻庵和尚自榕垣重履星坡余再訪之雙林禪寺信宿乃返留贈一詩用初唐體》,1906)。還有《以詩代柬抵幻庵長老》(1907):“閉關非惜草鞋錢/拭鼻誰甘俗作緣/清課南無蓮舌里/真參西意柏庭前/茶香水味分泉滴/鈴語鐘聲伴月圓/猶記東林曾有約/閑來借榻北窗眠。”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邱菽園的佛緣之深。另外,禪意的運用在他詩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兩廣總督周馥囑丘逢甲黃景棠勸余出山余置不答或者疑之詩以見意》(1907):“裊裊秋風動桂馨/煩君招隱挽長征/幽居誰逐虛空足/色授遍憎雜佩聲/未恥衙參儕屈宋/豈聞酒困事公卿/驕心莫訝因貧長/眾飲時看召步兵”?!杜艕灐?1908):“天中月色太高寒/海上珠光只獨看/戴笠苦吟詩與瘦/拈花微笑佛同歡/休騎鶴背無長物/也識獐頭有達官/一局棋枰何日了/可知黑白遜旁觀”?!稐钍汤陕逝炑惭笾疗略冚膱@或答不知》(1908):“菽園本是空名號/慚愧身猶賃蕪居/便許旁人作知己/漫勞熱客駐飛車/窗前時有不除草/篋底難拋未了書/幸得桃花能解事/流來莫誤武陵漁”。這些逃避世俗和官場的言辭,表達著邱菽園的出世心態(tài),也看得出他參佛之境界。《即酬許允伯》(1909):“收拾狂名不值錢/敢云惇史繼前賢/希文縱復先憂國/夸父難追已墮淵/碧血成仁多死友/濁醪排悶感長年/只余落拓星洲老/哀樂關懷漸近禪”,末句更是道出邱菽園參禪的心態(tài)。晚年,他創(chuàng)作了《疑仙詞》(1940):“忽忽星洲年復年/未成佛去卻疑仙/四三月并無寒季/二六當均不夜天/醉向杯中邀月飲/困來石上借花眠/詩魂倘逐涼風化/定在青山綠樹邊”。其中的禪意很濃,邱菽園的佛學造詣和以禪入詩,可見一斑。

        結語:遺民心態(tài)在地性的意義

        邱菽園生平最后一首詩寫于去世前三天,其中還是濃濃的愛國情懷,如“送子歸程萬里長/報君一語足眉揚/滿船都是同聲課/才踏艅艎見故鄉(xiāng)”(《夢中送人回國醒后記之》),詩中的老年心境,凸顯了這個時候的邱菽園還是南洋移民的身份。另外,他晚年詩歌中多是抒發(fā)老病之后的孤苦心聲*晚年只有林文慶、釋瑞于等數(shù)人接濟,經濟窘困可見一斑。,如《答人問近狀》(1940):“老態(tài)今年漸漸加/漫云駐景不爭差/發(fā)垂兩耳絲初白/目轉雙瞳霧隔花/聲縱或能舒肺脘/嵳長未可掩唇牙/世間公道無如面/條線分明告大家”,可見晚境凄涼。正是在這種凄苦晚境,使得他的筆下更多了些懷念故國的情懷,如《庚辰中秋》(1940):“銀盤喚作廣寒宮/照澈江楓不敢紅/萬里人皆看月滿/百年吾亦迨秋中/飄來怨笛家山破/凈洗煙霄水國空/縱弗移居蟾窟去/道人心地久圓通”?!敦ヒ煌黻幟茉茻o月忽聞笛聲因之有作》(1940):“何來水上咽蒼龍/并作秋宵島霧濃/笛里梅飄飄欲墜/云中月隱隱誰蹤/倚樓調歇音猶繞/伴影燈孤眼欲慵/風露滿庭清不寐/羅衣涼襲五更鐘”。值得一提的是小詩《西紅柿》(1940):“潤臉花融雪/圓姿果摘蘋/紅柿西海至/艷史古宮春/丹柿輸皮嫩/南瓜肖瓣皴/可憐哀感處/猶動異邦民”。詩末寫道“結句作者自謂”,可見晚年邱菽園的遺民意識根深蒂固,相較于同時期左秉隆1891年離開新加坡時,“幾度陳情未許歸/今敕喜氣動蕉闈/魚沖波浪群爭躍/鳥急山林自追飛”[23],黃遵憲“本來南道王/翻拜小諸侯/……華離不成國/黔首尚遺黎。家畜獠奴段/官尊鴨姓奚”[24]這類詩句或表達返國之前的愉悅心情,或以上國使節(jié)身份自居的優(yōu)越心態(tài),邱菽園詩句除了那種揮散不去的眷戀故土的情結,又有著與左秉隆、黃遵憲這類外交官員不同的本土關懷,這也正是早期南洋知識分子每每在故國和新地之間糾結的真實心態(tài)。

        【注釋】

        [1] 茅海建:《張之洞策反邱菽園》,《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2] 李慶年:《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1881—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頁。

        [3] 邱菽園:《小引》,《菽園贅談》,1897年印于香港,第9頁。邱菽園詩歌研究有王志偉《丘菽園詠史詩研究》、《丘菽園詠史詩編年注釋》,皆由新加坡新社2000年出版,前書為王志偉1997年畢業(yè)于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的碩士論文,其指導老師是楊松年。

        [4]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揚子江評論》2014年第1期。

        [5] Wang Gungwu,TheChinesenessofChina:SelectedEssays,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

        [6] 張書耐:《丘菽園傳略》,參見邱煒萲《菽園詩集初編》,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368),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7-8頁。

        [7] 星洲寓公(邱菽園):《上粵督陶方帥書》,《清議報》第80冊,1901年5月28日,第10-12頁。

        [8] 邱菽園:《答粵督書》(1890),收入《菽園贅談》,1897年印于香港,第5頁。

        [9] 顏清湟撰,李恩涵譯《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2年,第47頁。

        [10] 王盛治、邱鳴權編選《菽園詩集初編》卷四,1949年新加坡刊行。

        [11] 陳思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77-78頁。

        [12] 李慶年:《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1881—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9頁。

        [13] 黃康顯、李元瑾:《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交界期間新加坡出生華人歸屬感之追尋》,轉引自楊松年《戰(zhàn)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企業(yè)公司,2001年,第21頁。

        [14] 薛福成:《新嘉坡領事官左秉隆稟報各處華民數(shù)(光緒十六年十月初七日記)》,光緒二十四年(1898),傳經樓??逃光秩尽?/p>

        [15] 王慷鼎:《邱菽園與〈振南報〉》,《南洋學報》1990/1991年第45/46卷合輯,新加坡:南洋學會,第87頁。

        [16] 邱菽園:《菽園贅談》卷三,1897年印于香港,第15頁。

        [17] 邱菽園:《五百石洞天揮塵》卷二,觀天演齋校本,1898年,第29頁。

        [18] 邱菽園:《五百石洞天揮塵》卷三,觀天演齋校本,1898年,第16-17頁。

        [19] 邱菽園:《五百石洞天揮塵》卷七,觀天演齋校本,1898年,第27頁。

        [20] 邱菽園:《五百石洞天揮塵》卷十一,觀天演齋校本,1898年,第13頁。

        [21]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206-208頁。

        [22] 張奕善:《東南亞華人移民之研究》,《南洋大學學報》1969年第3期。

        [23] 左秉?。骸秳e新嘉坡》,《勤勉堂詩鈔》,新加坡南洋歷史研究會,1959年,第129頁。

        [24] 黃遵憲:《新嘉坡雜詩十二首》,《人境廬詩草》卷七,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81頁。

        【責任編輯:鄧仕超】

        The Themes of Singaporean Poet Khoo Seok Wan’s Nanyang Chinese Poetry

        Khoo Seok Wan; Immigrant Intellectual; Nanyang Chinese Poetr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ingapore

        China’s late-Qing political and social instability caused many intellectuals to emigrate to Nanyang (Southeast Asia), especially Singapore and Malaya. Among them there was an established scholar, Khoo Seok Wan, who devoted himself passionately to publishing Chinese newspaper, cultivating Chinese education, and forming Chinese poetry association overseas. A leader of Chinese literary society in Singapor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 made a huge financial donation to China’s Hundred Days Reform and was sternly warned by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Throughout Khoo Seok Wan’s life, his rootedness and patriotism in his homeland, China, is undoubtedly true, likes Zuo Binglong, and Huang Zunxian.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try also carries his feelings and love for the land, life and people of Singapore. In Khoo Seok Wan’s poems, we can lear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that has spread in Southeast Asia, as well as the struggle and evolution of the minds of Chinese immigrants.

        2016-07-06

        金進,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D733.937

        A

        1008-6099(2016)05-0087-08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蜜臀av|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av麻豆不卡| 91久久精品色伊人6882| 亚洲无亚洲人成网站77777|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91九色国产老熟女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天天干成人网|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少妇人妻无奈的跪趴翘起|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丝袜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综合网| 精品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二区|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首页国产|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AV片在线看| 在线观看免费的黄片小视频| 特黄 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软件|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地址|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播放免费永久视频|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av|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网站| 欧美黑人乱大交| 黑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一级黄片天堂| 玩弄少妇高潮ⅹxxxyw| 91亚洲欧洲日产国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