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波,李精華,薛御錦
(1、2.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1、3黑龍江省社會學人才培養(yǎng)研究基地,黑龍江 大慶 163318;3.大慶市僑聯(lián),黑龍江 大慶 163002)
農村留守女童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與重構
東 波1,李精華2,薛御錦3
(1、2.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1、3黑龍江省社會學人才培養(yǎng)研究基地,黑龍江 大慶 163318;3.大慶市僑聯(lián),黑龍江 大慶 163002)
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看來,一些人成為弱勢群體,其主要原因不在自身,而在于其生活的環(huán)境中的社會支持網絡嚴重不足所致。因此,改變弱勢群體弱勢地位的著力點應該重點致力于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我國目前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其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由于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現(xiàn)實經濟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的制約,加之女孩自身生理、心理成長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農村留守女童的生活狀態(tài)表明其目前處于高危弱勢境遇之中。針對農村留守女童社會支持網絡缺失現(xiàn)狀,從正式與非正式社會支持等多維層面為其重構社會支持網絡。
農村留守女童;社會支持網絡;正式社會支持;非正式社會支持
作為一種理論范式,社會支持理論源于“社會病原學”,最早是和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就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術界對社會支持的概念的使用超越了原有的解釋,將其擴張為一種用于指稱為弱勢群體提供精神和物質資源,以幫助其擺脫生存和發(fā)展困境的社會行為的總和。社會支持理論基于對弱勢群體需要的假設,即在對弱勢群體形成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判定弱勢群體需要什么樣的資源才能改善和擺脫現(xiàn)存的不利處境,認定弱勢群體的生存處境使其在遭受社會風險時,更容易陷于困頓狀態(tài)。
社會支持網絡實質上是指某一個體與其社會關系中每一個個體或群體或社會組織間的各種接觸和交往的事實,通過這些交往,個體得以維持其社會身份,同時,在與其社會關系的交往中獲得來自親人、朋友、同學、同事等各種交往帶來的精神和情緒上的支持,經濟、物質上的幫助等。按照不同支持主體社會支持網絡有以下四種主要類型:一是由政府和正式組織包括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正式支持;二是以社區(qū)為主導的“準正式支持”;三是來自家人、朋友、親戚、鄰里等層面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四是由專業(yè)社會工作者和專業(yè)組織提供的專業(yè)技術性支持。需要指出的是這四類支持互有交叉,相互補充,共同為弱勢群體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和幫助?;诖?,社會支持網絡理論認為,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采用社會支持理論取向的社會工作,堅持通過重構弱勢群體的社會網絡來改變其在個人生活中的弱勢處境。
綜上,社會支持網絡理論的核心觀點為:社會弱勢群體各種困頓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其自身,而是在于其社會的環(huán)境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所導致,諸如來自國家、政府機構及各種社會組織的正式社會支持以及來自家庭成員、親戚、朋友等非正式支持不足所導致。[1]
基于社會支持網絡理論的假設,對中國農村留守女童生活狀態(tài)進行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農村留守女童社會支持網絡嚴重不足。
(一)農村留守女童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
1.農村基層政府對留守女童的社會支持不夠。政府是弱勢群體正式支持的主要來源,但是對于農村留守女童來說,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并且難以落實到位。政府針對農村留守女童的困境,雖然出臺了一些政策來給予幫助和保護,為她們提供了正式支持,但是在實際情況運行過程中,出臺的相關政策常被地方政府弱化,政策落實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2.農村社區(qū)為留守女童提供的社會支持不夠。農村留守女童生活的主要社會空間是其所在社區(qū),社區(qū)軟件、硬件以及人文環(huán)境,對農村留守女童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目前中國很多農村社區(qū)難以為留守女童提供足夠的資源,無論是生活環(huán)境、起居照料還是女童的教育都無法提供和城市社區(qū)同等水平的支持。僅從近年農村留守兒童自殺案件不斷頻發(fā)的事實分析,多數(shù)農村社區(qū)在解決農村留守女童問題上處于缺位狀態(tài)。農村社區(qū)環(huán)境較差,社會服務單一,一些在留守女童放學后缺少監(jiān)護人的照料,面臨著飲食無人照顧、功課無人輔導等問題。相比于城市女童,農村留守女童的社區(qū)支持缺乏,導致留守女童在生存、安全、教育、情感方面的諸多隱患。
3.農村社會組織對女童的社會支持缺失。農村社會組織是農村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是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依托。[2]在過去30多年中,我國農村社會組織發(fā)展和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與農村現(xiàn)代化需求相比,目前農村社會組織發(fā)展存在規(guī)模小、類型單一、質量差、力量弱、規(guī)范程度低、資源缺乏,甚至是缺位等問題。農村社會組織的上述狀態(tài)表明,農村留守女童很難獲得來自農村社會組織的正式社會支持。
4.農村學校教育對留守女童的教育支持缺乏。改革開放后,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總體有所改善,但是,在留守群體比較集中的偏遠農村,校舍環(huán)境、師資配備、教學設施等還比較落后和陳舊。農村學校教育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1)農村基礎教育資源不足,無力為留守女童提供必要的學習環(huán)境。一些農村雖然有簡陋的校舍,但是其辦學條件、教學設備、教育設施不完善,不能為留守女童提供安全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資源。(2)農村師資力量缺乏、教師職業(yè)倦怠嚴重。因為受經濟發(fā)展條件限制,總體上農村地方財政緊張,教師收入得不到保障,致使農村教師流失現(xiàn)象比較嚴重。加上農村生活環(huán)境較差,所以,農村教師職業(yè)倦怠情緒嚴重,進而影響了農村教師的工作熱情。
(二)農村留守女童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
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有明顯的精神鼓勵作用,有助于強化個體的合乎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傾向,使個體與社會達到良好的適應,同時也有助于維持社會秩序,強化群體團結。然而,農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境遇表明非正式社會支持存在如下問題:
1.家庭關愛缺乏。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女童數(shù)量超過了2700萬人。之所以稱之為留守女童,是因為57.2%的農村留守女童父母一方外出,42.8%的農村留守女童父母同時外出。她們大多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yǎng),還有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jiān)護。父母親不在身邊的狀況,使得農村留守女童大多得不到來自父母的親情關愛,同時,隔代教育的問題十分突出。外出打工的父母長期遠在他鄉(xiāng),和孩子的溝通交流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留守女童的正常情感需要,而農村留守女童往往與隔代親人有代溝,難以有效溝通。這種狀況最終會導致農村留守女童因為缺乏至親關愛而出現(xiàn)性格等方面的問題,進而影響了留守女童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人際交流等問題。
2.鄰里支持不夠。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表明在中國的傳統(tǒng)關系和倫理中,基于地緣關系的鄰里關系的重要。尤其是對于農村來說,人際關系簡單,鄰里關系仍然是很重要的人際關系。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往城市轉移,很多農村出現(xiàn)了“空心村”現(xiàn)象,致使農村留守女童得到來自鄰里的支持和幫助越來越少。
3.朋輩支持有限。朋輩群體是兒童重要的人際交往對象,得不到家庭情感關照的留守女童,更多的選擇是將情感需求投入到朋輩群體。然而,因為朋輩群體大多與留守女童處于同一年齡階段,其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她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自我保護能力也很欠缺。更為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缺乏家庭管教的兒童自身有些不良習慣,容易發(fā)生不良行為,這些都可能影響缺乏父母監(jiān)管的留守女童??梢?,農村留守女童得到來自朋輩群體的正向支持十分有限。
針對上述留守女童社會支持網絡缺失現(xiàn)狀,從正式與非正式社會支持等多維層面建構起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非常重要。
(一)農村留守女童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的重構
1.政府應從政策、資金投入方面為留守女童提供正式社會支持。一是政府應該加快相關政策的擬定和出臺,在研究和把握留守女童需求的基礎之上,加快制定有效保護留守女童的相關政策。這些政策不僅包含直接面向留守女童的福利政策,還應該包括面向家庭、學校的支持政策。二是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資金的投入力度。如針對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為農村留守女童設立教育專項資金,??顚S?,解決農村留守女童的失學、輟學問題。三是對于留守女童普遍需求的領域,建議國家投入專項資金,用于對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以及心理輔導專業(yè)人才、愛心志愿服務隊伍的補充和配備,對民間托管機構的支持,以及對一些專項救助進行補充和調整,這些力量可以彌補政府支持不足問題。
2.發(fā)揮農村社區(qū)對留守女童的支持作用。在農村針對留守女童社會支持缺失問題,應建立社區(qū)監(jiān)護和互助體系,逐步發(fā)展農村社區(qū)福利和社區(qū)服務事業(yè),切實保護農村留守女童的合法權益。農村社區(qū)社會支持網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1)針對農村留守女童經常遭遇性侵案件,農村社區(qū)應該經常組織安全衛(wèi)生教育活動。在安全衛(wèi)生教育活動中,教授留守女童一些基本的自我保護和自我防范意識,遠離危險。(2)針對留守女童生活內容單一、文化生活貧乏現(xiàn)狀,在社區(qū)組織文化娛樂活動,讓留守女童在文化娛樂活動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3)在社區(qū)為留守女童搭建社區(qū)教育平臺,通過該平臺,邀請專業(yè)心理醫(yī)生、心理老師和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為留守女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情緒疏導等。(4)政府應該出面,在社區(qū)為留守女童建立社區(qū)“代理家庭”,聘用受過專門教育的專業(yè)人士擔任“代理家長”,把社區(qū)中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女童組織起來,建立起臨時的社區(qū)家庭,以彌補留守女童家庭教育的空缺,為留守女童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
3.發(fā)揮農村學?!把a位”替代家庭的教育支持作用。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女童家庭方面的學業(yè)教育,幾乎處于完全缺失狀態(tài),因為撫養(yǎng)留守女童的隔代長輩自身幾乎都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根本沒有能力承擔教育管理輔導孩子的能力,農村留守女童的家庭教育處于“缺位”狀態(tài)。這種缺位狀態(tài),導致農村留守女童在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諸如交友不慎、學習困難、不明是非等問題。留守女童家庭教育的“缺位”狀態(tài),在目前農村社區(qū)不健全的情況下,更多的應該由學校來補缺,可以嘗試學校教育家庭化。同時,針對農村留守女童父母不在身邊具體情況,鼓勵利用民間力量在農村興辦寄宿制學校。各級政府應給與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加強寄宿制學校的環(huán)境建設,為留守女童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通過學校教育彌補其弱化的家庭教育,加強對留守女童的特殊關心和愛護,讓留守女童在學校得到應有的保護。通過建立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女童在集體生活中感受集體的溫暖以彌補家庭關愛缺失帶來的情感孤寂問題。
4.社會工作者應為農村留守女童提供專業(yè)的支持。社會工作是由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yè)的社會工作方法,主要針對社會弱勢人群開展的一種專業(yè)的助人服務活動。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女童有很廣闊的介入空間。一是運用個案工作的方法,加強家庭網絡內部及與外部的互動。例如,以家庭為單位,協(xié)調或增進家庭成員內部的關系,主要是農村留守女童與父母的交流。二是以小組的工作方法成立農村留守女童的互助成長小組,加強農村留守女童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三是運用社區(qū)工作方法,整合社區(qū)資源互幫互助,發(fā)揮社區(qū)對農村留守女童的支持。社會工作者作為服務提供者,其主要任務是為農村留守女童及其家庭提供直接服務。這種服務既可以是通過鏈接相關的資源,為農村留守女童提供政策方面的幫助、生活困境的解決、爭取社會組織的資助等,也可以在“助人自助”理念下,教授留守女童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社會工作者還可以直接為留守女童提供課業(yè)輔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等服務。作為政策倡導者,社會工作者還應該倡導農村留守女童改變原有的性別印象,以積極態(tài)度面對生活;作為資源籌措者,社工應呼吁社會各界關注農村留守女童,為她們爭取所需資源,為服務的順利開展而爭取資源是社會工作者的重要責任。
(二)農村留守女童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
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是指來自家庭、親屬、朋友、鄰居、非正式組織等所提供的支持。
1.家庭父母的親情支持。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父母的友善支持與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道德行為、內控能力、自尊與學業(yè)成績等呈正相關關系。[3]外出打工父母應主動克服與子女分處不同地域生活的限制,要學會利用電話、網絡等媒介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關注;與此同時,還應該經常向老師和孩子的監(jiān)護人及時了解孩子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情況。條件稍好些的家庭還可以考慮通過尋找“代理家庭”“代理媽媽”來彌補自己不在孩子身邊的一些不足。
2.鄰里鄉(xiāng)情的道義支持。道義性支持是解決農村留守女童生存和發(fā)展現(xiàn)狀的核心。留守女童處于父母雙親或單親臨時缺位的缺損家庭結構中,因此,鄰里鄉(xiāng)情的道義支持是農村留守女童健康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支持。從農村政府層面,可以按照群眾性、自愿性、自主性原則,通過建設社區(qū)睦鄰點,積極引導社區(qū)熱心公益的群眾按自身興趣愛好自愿組合建立社區(qū)睦鄰點,可以組織留守女童參加社區(qū)文化娛樂活動、科普教育的學習活動等。還可以通過結對幫扶、鄰里互助等方式,組織志愿者為留守女童提供志愿服務活動。
3.積極朋輩群體的友情支持。針對農村留守女童年齡特點及情感需求,相關組織和部門以及一些機構可以通過資源鏈接,為農村留守女童搭建與城市同齡群體之間的支持關系,具體包括:一是通過夏令營活動,組織城市中學生志愿者到農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與農村留守女童建立學業(yè)及友情等幫扶關系。二是在農村通過社會實踐課程、朋輩小組活動等手段為留守女童建立積極的朋輩群體關系網絡,對不良的活動和事件進行有效和及時的干預,防止留守女童接受不良朋輩群體的負面影響,使其融入積極型朋輩趣緣群體中,讓積極型朋輩群體成為農村留守女童健康情感的來源。
[1]東波,顏憲源.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網絡模式探微[J].學術交流,2009,(05).
[2]農村社會組織發(fā)揮功能貼心服務留守兒童[N].南都晨報,2015-07-09.
[3]張?zhí)O,胡琪.兒童家庭發(fā)展能力的提升及其指標研究[J].理論探索,2013,(03).
〔責任編輯:李敬晶〕
本刊加入“中國知網(CNK I)”系列數(shù)據(jù)庫的聲明
本刊已許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在中國知網及其系列數(shù)據(jù)庫產品中以數(shù)字化方式復制、匯編、發(fā)行、信息網絡傳播本刊全文。該社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并支付(已換算為雜志贈閱)。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發(fā)表的行為即視為同意我社上述聲明。
C913.5
A
1002-2341(2016)06-0099-04
2016-10-08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運用社會工作密切黨群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BDJ043;黑龍江省哲學規(guī)劃辦項目“我國農村女性文化貧困問題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D009;東北石油大學校培育基金項目“東北地區(qū)農村女性文化貧困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N2014015;黑龍江省哲學規(guī)劃辦項目“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背景下農村家庭養(yǎng)老模式的重構”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E020
東波(1965-),女,黑龍江樺川人,教授,社會工作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工作與農村社會學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