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峰,劉 娟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略論江南古街區(qū)的保護與研究
——以湖州小西街為個案
王越峰,劉 娟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小西街文脈悠長,歷來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保存了一大批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但由于年久失修、保護不力,小西街現(xiàn)狀十分堪憂,亟需保護。抓住目前小西街修繕保護工程開展的契機,著力發(fā)掘其文化價值,探尋其保護開發(fā)的合理模式,并以小見大、由點及面,以期找出江南古街區(qū)保護與開發(fā)的一般規(guī)律。
小西街;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開發(fā);民居建筑
小西街歷史文化街區(qū)包括由永安橋相連接的南岸小西街片區(qū)和北岸勤勞街片區(qū),總面積約38,400平方米。明崇禎《烏程縣志》載:“儀鳳橋南堍直西過旱瀆橋為小西街,有油車巷、高巷、石鸞巷、北齊巷、朝陽巷?!豹M窄的街弄毗鄰南街而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保留了大量較完整的清末民國時期的建筑群體。沿河大宅院前有石庫門,后有河埠頭,院內(nèi)有門廳、庭院、廳堂、夾弄等,具有濃郁的市井生活氣息。據(jù)統(tǒng)計,街區(qū)有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0處,歷史建筑10處,石砌駁岸1000余延長米,河埠頭33處,古井3處,古橋1座,古樹13株。[1]小西街具有江南各地傳統(tǒng)民居的共同特征,是集中體現(xiàn)湖州乃至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城區(qū)風貌的重要建筑群之一。對其進行深入的解剖、解讀有助于展現(xiàn)江南古城的局部特征,對江南古街區(qū)的保護與開發(f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小西街的重要古民居應屬鈕氏狀元廳(含本仁堂、理德堂及永安堂),狀元廳位于勤勞街南側花園弄眺谷橋弄街,是省級文保單位。清光緒十八年,鈕福保中戊戌科狀元,鈕家將祖上從徽商手中所購理德堂稍加修葺,辟為“狀元廳”。鈕福保,精詩賦書畫,善岐黃之術,歷任翰林院修撰、浙江和江西兩省鄉(xiāng)試副考官,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多次出任典試官,公平取士,為時人稱道。理德堂原是鈕氏西支祠堂,與鈕氏老宅“本仁堂”隔河相對,中有永安橋相通。理德堂,坐北朝南略偏西,背街面河,花園及后二進建筑在同治年間毀于戰(zhàn)火,還剩下占地建筑約1030平方米。理德堂整個院落分三條軸線,西軸線曾作為鈕氏家塾“誦芬書屋”,尚有門廳、樓廳2進,沿河東側設河埠,河岸建八字照壁;東軸線為居室,臨河建筑已廢,僅留沿河花廳屋基;中軸線上僅存理德堂正廳,清中前期建,光緒年間重修,自南向北依次為夾弄、照壁、天井、正廳、小廳、后花園(已毀),廳堂為單檐硬山,后接歇山頂小廳堂,兩側設耳房,正廳采用七架梁,是湖州唯一一座采用七架抬梁民居廳堂建筑。鈕福保作為小西街的一張文化名片,其居住的理德堂作為湖州僅存的狀元府第,珍藏有多件與科舉有關的實物資料,對于研究科舉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沈宅,市級文保單位。位于朝陽街道小西街118號,坐北朝南,占地約640平方米,五進深,通進深約46.30米,面闊約15.20米。由門廳、正廳下房各一幢、樓廳2幢及4個天井組成,其門廳、正廳及前樓廳為四開間,后進樓廳及下房為三開間。第一進門樓四開間,正面粉墻中間有磚雕裝飾,兩側有磚雕掛珞。第二進樓廳四開間,其中一間是側樓。第三進樓廳三間開,小巧玲瓏。第四進樓房三開間,低矮。二、三進之間有廂樓相連,形成走馬樓,四周圍廊設欄桿,建筑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周圍都是風火墻。墻體下鹼用條石砌筑,后面是獨家河埠,具有典型的江南風格。
沈宅原為近代實業(yè)家沈聯(lián)芳所建,其后代遷出后,即由市房管所接管。沈聯(lián)芳,名鏞,字聯(lián)芳,浙江吳興菱湖竹墩人。著名實業(yè)家,繅絲業(yè)巨子,曾任上??偵虝睍L、蘇浙皖絲廠繭業(yè)公所總經(jīng)理、中國絲業(yè)銀行董事長等職。1908年,其獨資在閘北建造恒豐繅絲廠,該廠生產(chǎn)的“飛虎”和“玫瑰”兩個商標的繅絲銷往歐美各國,頗受好評。繼而投資房地產(chǎn),創(chuàng)辦上海恒豐號。民國成立后,沈聯(lián)芳任上??偵虝睍L。一·二八事變后,其在閘北的大部分產(chǎn)業(yè)被毀。抗日期間,拒絕出任偽上海市副市長,為國人稱道。沈宅為沈聯(lián)芳在湖州的故居,對研究沈聯(lián)芳等湖州近代實業(yè)家的發(fā)展史、吳興沈氏家族傳承譜系和沈聯(lián)芳人物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
許宅,分三部分,均為清末民初建筑,為邑紳許玉農(nóng)所建。分為“寶樹堂”、“寶恒堂”、“寶魏堂”。寶樹堂坐北朝南,面街背河,面闊15米、通進深45.8米、面積約740平方米。平面布局為三開間四進深,由門廳、正廳、樓廳及3個天井組成。門廳四開間,正廳三開間,內(nèi)四界,前單步帶軒廊(鶴頸軒),后單步帶軒廊,結構縝密。樓梯口欄桿做成雙排車木直柵,極富時代特色。后墻臨河單設河埠,具有典型江南水鄉(xiāng)建筑特色。 寶恒堂占地38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街背河,分前后兩部分,中間有一空地。前為門廳、樓廳,面闊“破三作二”,東側有窄弄通往后面。后面樓廳平房,均為三開間,臨河有獨家河埠。寶魏堂位于小西街南側,坐南朝北,平面布局為四開間四進深,由門廳、正廳、樓廳、平房組成。門廳設于西側,大門出在門廳西邊間,樓廳出前廂,正廳兩山做觀音兜,廳后有兩廂與樓廳相連,樓廳后是三間正房。
許宅的建造者許玉農(nóng),為清末吳昌碩好友,曾任江蘇句容和震澤兩縣縣令,晚清儒商。許玉農(nóng)一生為湖州做了很多好事,倡議整修頔塘,減少了塘區(qū)水災的發(fā)生。他還聯(lián)合當?shù)亻_明士紳為福音醫(yī)院捐獻所標購的地皮,奠基建起了福音醫(yī)院,在北門建立了吳興醫(yī)院。許宅“寶魏堂”的主人是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許朋非。許朋非,同盟會會員。早年于新式學堂——中國公學,攻讀理化專業(yè),和胡適、劉湘同學。后在上海結識陳英士,加入同盟會,追隨陳攻打江南制造局、光復上海和杭州。歷任上海都督府少將參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箲?zhàn)爆發(fā)后,隨國民政府遷入四川重慶。1946年,許朋非為救兩位被火圍困的孩子,被濃煙熏倒,搶救無效死亡。許玉農(nóng)作為近代儒商的重要人物,許宅見證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儒商階層發(fā)展的歷史路徑,為研究湖州近代史上的士紳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jù)。湖州是辛亥革命的重鎮(zhèn),有“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浙江;半部民國史,大部在湖州”之稱,許朋非又為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人物,通過對許宅、陳英士故居、張靜江故居等民國革命人物故居家宅的綜合考察研究,可初步勾勒出湖州民國史的基本面貌。
小西街傳統(tǒng)建筑保存狀況不容樂觀,或任意拆改,或違章搭建,或年久失修,大多已面目全非,亟待保護。
狀元廳本仁堂除東次間前檐被拆改外,基本保存完好,宅院外部整體布局并未大變,堂后之儀門磚雕規(guī)整、精細。本仁堂宅院長期由小西街住戶居住、使用,且住戶數(shù)量多,部分結構已被改造,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理德堂正廳漏水嚴重,部分櫞梁已腐朽,房面瓦又多有松動。永安橋如今仍在使用,橋面略有殘損,保存基本完整。
許宅“寶樹堂”,正廳和樓廳曾用做宿舍,正廳保存較完整,其余部分由于居民在建筑內(nèi)分隔添建簡易住房,改變較大,現(xiàn)為朝陽街道居民區(qū)。其它如“寶魏堂”、“寶恒堂”、“寶衛(wèi)堂”保存狀況均不如“寶樹堂”。
沈宅保存狀況總體較差,建筑外觀尚好,但由于居民生活需要,對建筑內(nèi)部結構改動較大,破壞了原有結構風貌。
其余建筑如莫宅、86號民居、沈氏“曉蔭山莊”、吳宅等均面臨著巨大的保護壓力。莫宅因白蟻侵蝕,正廳已拆除。86號民居,門廳三開間已經(jīng)改建,頂部被現(xiàn)住戶封住?!皶允a山莊”現(xiàn)由當?shù)鼐用窆餐幼∈褂?,正廳已經(jīng)完全改建,樓廳三開間局部改建。吳宅,內(nèi)部結構改造、拆毀較多,門廳、正廳已改建,樓廳保存情況一般。
目前,小西街現(xiàn)存建筑形式和風格比較混亂,整體風貌參差不齊,居住人口密度大,公共設施缺乏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差。街區(qū)內(nèi)的重要古建筑幾乎無一例外的存在屋基和整個瓦面保存較差;檁件、柱子、椽子、木地板等建筑構件糟朽嚴重;墻體開裂;部分門窗缺失;樓梯保存差、基礎不均勻沉降等問題。由于小西街的大部分民居都是木結構建筑,不易長久保存,在歲月的剝蝕下,各類弊病迭出不窮,需要細心科學地加以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qū)是城市發(fā)展的縮影,見證城市發(fā)展的歷程,能較完整的反映出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tǒng)風貌,是極其珍貴的文化載體。
對于街區(qū)木構造古跡的修復,要選擇正確合理的修復方法。修復方法的選擇有眾多的考慮因素,如:建筑構架的損壞程度、損壞原因、經(jīng)濟條件、材料設備、工藝技術、美觀等。木構架的修復方法主要有落架大修、修整扶正、修整加固這3種。[2]小西街的修復應該盡量避免大修。古建筑久經(jīng)風雨,部分木質構件會發(fā)生腐爛損壞,無法承重,影響其穩(wěn)定性。這類技術可以分為4大類:部分或全部更換法、機械補強法、環(huán)氧樹脂鞏固法和補強與鞏固法。在小西街的建筑中,部分柱子由于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糟朽,當糟朽面積較大時,一般采用部分或全部更換的方法。本仁堂的一進建筑中,存在梁架嵌入磚墻體內(nèi)損壞的問題,其他建筑還有承重在磚石或混凝土上的構件破壞的情況,對此應當采用部分更換中的墩接技術。在木材與磚石、混凝土的接觸點極易吸潮而腐爛,更換接頭部分則是最經(jīng)濟的方法。無論采用何種更換法,均應做到精確匹配,對樹種、材質、鋸解方法、顏色、紋理方向、形狀、修飾等盡量與原狀保持一致。針對古建筑木構架的劈裂、折損情況,可采用機械補強法或化學補強法。[2]譬如,桁架構材出現(xiàn)劈裂或龜裂時,可以用錨栓、鋼板夾緊,再采用縫合法,或于隱蔽處設置幾種鐵活?;瘜W補強法一般是指用環(huán)氧樹脂摻和一些稀釋劑注入的方法,環(huán)氧樹脂粘合性極強,但其又具有不可逆性和不耐火性,因此,在小西街的修繕中要合理運用環(huán)氧樹脂,不能濫加使用。補強與鞏固法即綜合前兩種做法,先更換新材,再用補強法加固。以上所述方法,是古建筑保護中最常用的方法,不僅小西街適用,任何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qū)都比較適用。
小西街文物建筑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為破壞問題。小西街有部分建筑的產(chǎn)權仍屬私產(chǎn),如小西街沈宅目前還有約10戶居民居住于此。建筑內(nèi)部結構被居民隨意改建,私拉亂接、分隔建屋等。對于某些重要的建筑尤其是文保單位,應該根據(jù)國家文物保護管理辦法,遷出現(xiàn)有住戶,安置好當?shù)鼐用?,對文物形成保護。還要形成長效管理、維護制度,定期排查和維護文物,制定周詳?shù)木S護管理計劃,及時做好勘探記錄和價值評估。木結構建筑的保存需要合適的溫濕度,還要做好木材的防腐措施,常見的方法有:煙熏法、注射法、刷涂法、噴霧法、浸漬法等。在修繕和保護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時代特征。比如地板的鋪設方式,不應用水泥磚代替方磚、條磚,應該嚴格按照過去的排磚方式,小西街的改造為了追求地面的平整而刻意改變地面鋪設原狀,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其應有的時代特征??偟膩砜矗∥鹘值男蘅樅捅Wo采取了整舊如舊的手法,這也是江南古街區(qū)保護的傳統(tǒng)方法。
[1]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湖州市小西街歷史文化街區(qū)文保建筑維修保養(yǎng)工程設計說明[S].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2014.
[2]黎小容.臺灣地區(qū)文物建筑保護技術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宋洪德〕
G112
A
1002-2341(2016)06-0092-03
2016-11-24
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新苗人才計劃)課題論文,項目編號:2015R427006
王越峰(1994-),男,浙江湖州人,大學本科,主要從事歷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