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礎”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探索*"/>
郭霞 亓慧坤
(山東科技大學 文法系,山東 泰安 271000)
?
芻議如何激發(fā)課堂教學生命活力
——高校“基礎”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探索*
郭霞亓慧坤
(山東科技大學 文法系,山東 泰安 271000)
摘要: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屬于培育“精神”、啟迪“心靈”的德性修身課程。其課堂教學既是煥發(fā)生命活力的場所,也應該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與發(fā)展的實踐過程。所以,必須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即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我們對此做了初步嘗試,實現(xiàn)了四個方面的可喜轉(zhuǎn)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高校課堂;教學活力;學生主體性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打課程,應該著力通過適宜的教學組織形式,彰顯課程的教育特色,把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使命擔當,努力營造成為青年大學生生成性自我教育過程。然而,目前的“基礎”課課堂教學普遍缺乏生命活力,其教育效果遠不能令人滿意。我們認為,其關鍵問題就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這個問題又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多育少的問題
教多育少是指在日常“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多,但育人的實際效果少,或者說不夠理想。這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往往是整個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處于教育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以教材及其相關教輔資料為基本教育教學工作的藍本,依據(jù)自身的學科知識和教學素養(yǎng)、水平與能力具體設計教案和組織教學活動;課堂授課內(nèi)容也主要是教師比較單純地講授一些理論性知識,教學方式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輸式,絕大多數(shù)授課時間表現(xiàn)為教師的“一言堂”。盡管目前任課教師已經(jīng)普遍采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并積極嘗試采用“微課”等新的模式組織教學,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內(nèi)容的信息量、豐富了學生的視覺效果而已,整個教學活動仍然凸顯著教師的“教”,其實際的“育人”效果由于普遍缺乏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diào)動、缺乏學生的積極參與而著實令人懷疑。
(二)學者被動無趣的問題
學者被動無趣是指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感覺教學的內(nèi)容大體已知、教學的形式基本老道、教學的整個過程無吸引力、無興趣、甚至無聊。也就是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相對應,學生僅僅是相關知識的被動學習者、理論的被動接受者、人生價值觀被塑造者的客體。這種教學狀態(tài)只能導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相關知識的排斥、對相關理論的厭惡、對所倡導的價值觀的無視。這也就難免會出現(xiàn)課堂上老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則或者索然無趣昏昏欲睡,或者干脆各忙各的尷尬局面。
(三)教育教學過程缺乏生命活力的問題
教育教學過程缺乏生命活力是指在實際的“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少見思想的溝通、觀點的交流、情感的培育,也鮮有心靈的觸動,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與原本點化、激活與喚醒精神或心靈的“基礎”課程本性要求相距甚遠。正如德育專家魯杰教授指出的“迄今為止,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模式仍然是我國道德教育的主流,這種模式把道德教育的過程僅僅看做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強調(diào)的是學生符合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了道德理論和實踐的‘人學空場’”[1]。
從課程性質(zhì)特征角度講,“基礎”課屬于培育“精神”乃至是啟迪“心靈”的德性修身課程。因此,提升“基礎”課的教育教學效果,離不開大學生的“自”、“覺”、“悟”。任課教師需要加強研究并努力做到的是根據(jù)課程性質(zhì)特征,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或曰主體性,即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
(一)選擇性
“立德樹人”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生命個體在成長成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調(diào)整和完善自我選擇的過程。其中主要包括,大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內(nèi)容的選擇、對自我學習方法探索確立的選擇、對個人行為方式的選擇,以至于對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等等。“基礎”課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通過正確的施教,幫助青年大學生自覺體驗選擇,學會正確的觀察與思考,積極參與人生實踐,不斷選擇正確的成長發(fā)展之路。
(二)自主性
青年大學生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就是自己真正成為自己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主人。這既是一個個體生命發(fā)育成長的獨立的自然過程,更是一個年輕生命從家庭的“斷乳”開始,不斷應對挑戰(zhàn)、克服困難、經(jīng)歷磨礪、積累經(jīng)驗的艱苦復雜的社會化過程?!盎A”課所要探索的就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施教,引導青年大學生在主觀思想上正確認知、在客觀行為上正確抉擇,在成長發(fā)展的人生實踐中,不斷學會自立、自強,實現(xiàn)自我完善和進步。
(三)能動性
在信息網(wǎng)絡日益發(fā)達的當下,站在時代前沿的青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寬廣、獲取的資訊內(nèi)容豐富,甚至一部分學生能夠緊跟科技發(fā)展的新潮掌握和運用最新的網(wǎng)絡科技工具。所以,就此來講,每一位青年學生幾乎都能夠高度自覺地調(diào)動主觀能動性。“基礎”課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通過合理的施教與引導,調(diào)整青年大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方向,找尋實現(xiàn)其自身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的具體實施路徑。
(四)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
人是一個現(xiàn)實的存在,其現(xiàn)實性本身就規(guī)定了生命原本的有限性。但人能思想有追求,致使人從來就不滿足于有限、不滿足于現(xiàn)實,而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頑強地不斷創(chuàng)新、超越實現(xiàn)著理想也追求著無限。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的一些哲學家把創(chuàng)新性、超越性看做是人的生命的本質(zhì)。所謂教育也“就是要喚醒人的自我意識和超越意識,引導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使其心中時刻充滿希望;要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對世俗和存在的超越;要培育學生的批判和反思的能力,給學生生命超越的工具;在自主發(fā)展教育中不斷實現(xiàn)生命的超越”。[1]“基礎”課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通過正確而有效的施教,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與條件,幫助大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激發(fā)創(chuàng)新超越的活力、享受創(chuàng)新超越的樂趣與過程,通過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改造和超越而實現(xiàn)自覺主動的發(fā)展。
我們根據(jù)課程的性質(zhì)特征,圍繞提高“基礎”課的實際教育效果,就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展開了初步的探索性工作。其具體做法主要是組織引導學生適度參與教學。
(一)基本做法
其一,將一起上課的一個大班(一般是自然班的二合一或三合一)的全體同學分為若干個教學小組,每個小組(4-6人)確定一名主講人;其二,各小組既可以按照教材體系自行選擇相關的教學題目,也可以兼顧小組成員的興趣和社會現(xiàn)實自由選擇題目;其三,在任課教師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確定各小組構(gòu)成及其選題以后,各個教學小組課下認真?zhèn)湔n,將教學內(nèi)容制作成PPT課件,并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按照教學進度由任課教師引導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其四,每個小組參與教學的課上活動時間一般為20分鐘。其中包括主講人授課、小組其他成員每人向?qū)W生們提出一個問題、學生自愿向授課小組提出相關問題以展開彼此的學習交流等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五,任課教師根據(jù)該項活動的具體要求,對參與教學的小組的實際表現(xiàn)當堂作出點評。并根據(jù)每位同學的表現(xiàn),分別以30分、20分二個級次確定成績,以“平時成績”的指標體現(xiàn)在“基礎”課程的總考核體系之中。
(二)初步體會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實踐,我們認為“組織引導學生適度參與教學”的嘗試,使得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多方面的積極轉(zhuǎn)變,不僅初步煥發(fā)了“基礎”課的課堂教學生命活力,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產(chǎn)生了比較理想的育人效果。首先,學習狀態(tài)由消極被動向積極主動轉(zhuǎn)變。在明確活動目的、意義和具體要求的前提下,由學生自主選題、自行備課并參與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來,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從組建教學小組開始,學生們認真選題、廣泛搜集資料、嘗試構(gòu)建教學體系、學習制作完善教學課件、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準備應答問題、直到具體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并有所擔當。這使得幾乎每一位學生都對課堂教學充滿期待,既希望了解其他同學的教學情況,更渴望自己有一個精彩的表現(xiàn)。其次,學生的視野由僅盯課本向觀察社會轉(zhuǎn)變。允許且鼓勵在教材以外選擇相關的教學課題,極大地開拓了青年人的視野?!?0”后大學生“求真務實”的秉性、善于挑戰(zhàn)的青春特征、追求張揚“個性”的品質(zhì)、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需求,以及基于大學生的高度社會責任感,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的視野拓展開來,從長期已經(jīng)習慣的校園生活開始轉(zhuǎn)向社會生活,觀察問題的目光從長期已經(jīng)習慣的聚焦自我開始聚焦于他人與社會。再次,學習的效果由掌握知識向提高能力、升華境界轉(zhuǎn)變。完整地承擔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講都是一個全方位的挑戰(zhàn)與機遇。從組建小組到完成授課若干個工作環(huán)節(jié)的經(jīng)歷,無不成為學生嘗試規(guī)劃、展開研究與學習的具體過程,也成為實實在在的鍛煉成長與自我超越的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有師生思維和精力的投入與展發(fā)、有不同觀點碰撞而產(chǎn)生的思想火花、有情感的互動與培育,也有大學生人生智慧的啟迪和提升。由此所帶來的青年學生學習進步的實際效果全面而明顯。最后,教學過程由單一的“教”向“教學相長”轉(zhuǎn)變。充滿蓬勃朝氣的“90”后,生活成長在一個日新月異的高科技信息化時代,他們觀察問題的角度,他們的思維、語言及其表達等許多方面無不投射著時代的氣息。所以,無論是網(wǎng)絡技術(shù)的掌握與運用,還是資訊內(nèi)容的感獲與交流,部分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亞于教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教師尤其是老教師。所以,組織引導他們參與教學,也大大強化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學習,達成不僅有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也有教師的自我實現(xiàn),形成了難得的真正的“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科學教育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14-009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科技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項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編號:GJ201307)、“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編號:GJ 201309)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霞(1957-),女,漢,山東泰安人,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亓慧坤(1982-),男,漢,山東萊蕪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The lesson of'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 law education'is committed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and enlighten the soul of the college students.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the place of living vitality and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self-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As a result,we must motivate students'subjectivity,that is the selectivity,autonomy,initiative,creativity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e have made a preliminary experiment,which brings positive changes in four aspects,and have obtained the good educational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 law education";college education;learning vitality;students'subje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