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南高學派與胡適:學術歧見與論爭

        2016-03-19 08:47:50
        東方論壇 2016年4期
        關鍵詞:鳳林學派史學

        吳 忠 良

        (浙江工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南高學派與胡適:學術歧見與論爭

        吳 忠 良

        (浙江工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當一個力主經(jīng)世的學派遇上一位力主求真的新派領袖,雙方在學術層面發(fā)生碰撞不可避免。吊詭的是,南高學派雖屢次質(zhì)疑胡適的學術創(chuàng)見,但胡適都未曾加以回應;而胡適卻也曾對南高學派的領袖柳詒徵發(fā)難,而柳詒徵也未有任何回應。此種未成交鋒的交鋒凸顯了民國時期兩種不同學術主張之間的緊張。

        南高學派;胡適;交鋒

        南高學派以柳詒徵為領袖,萌芽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時期,形成于1928年,消解于1949年。他們以穩(wěn)固的師生關系為紐帶,在柳詒徵的學問和人格魅力感召下,形成了一個相當緊密的學術流派。他們力主為學當求經(jīng)世,在相關學術問題上與當時的新派領袖胡適多有爭論,胡適也曾就相關問題向南高學派發(fā)難。吊詭的是,雙方雖有爭執(zhí),但多為單方面話語,并未見相關互動。背后所蘊含的深意,值得我們?nèi)ヌ骄俊?/p>

        南高學派與胡適展開學術交鋒的,主要是柳詒徵和繆鳳林。以文章先后為序,計有以下幾次:

        1.繆鳳林《評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

        1919年2月,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出版,不到2個月就再版,其受歡迎程度可以想見??婙P林曾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fā)表《評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一文,對胡著多有推許,以為“適之先生此篇,開人無數(shù)法門,可以說是出版界中一個新紀元?!薄按藭鴹l理清楚,綱領很是完備?!薄坝入y得的,就是各家學說連穿的敘述:譬如講到名實,把各家關于名實的意思,略略提及,講到進化論也是如此?!瓤梢悦靼赘骷覍W說的同異,并得相互比較其短長,真是一大優(yōu)點。”[1]“以西洋的學問做基本,論斷各家的哲學,這實是本書一大優(yōu)點?!保?]于優(yōu)點之外,繆鳳林認為胡著“缺少老孔以前的哲學”,“書名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不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fā)達史,兩者是有分別的。本書第二章目錄,是中國哲學發(fā)生的時代,并不是中國哲學家思想發(fā)達的時代?!薄拔覈搅死峡椎臅r代,已臻很盛,前乎此必有哲學?!保?]“講中國哲學史,如把他截去,真是數(shù)典忘祖了。”[3]此時已經(jīng)粗顯雙方治學之差異。顧頡剛就恰為胡適截斷眾流,從東周開講,而非如陳漢章那樣所折服。

        繆鳳林也不贊同胡適主張的《易經(jīng)》沒有什么史料價值,他認為:“《易經(jīng)》除去《十翼》,多少可以代表當時哲學的思想,萬不能以‘卜筮’兩字抹殺?!保?]此點很可能受了柳詒徵的影響。柳詒徵即認為《易經(jīng)》是孔老哲學的根本所在,而且他在評陸懋德的《周秦哲學史》時也對胡適有所批評。據(jù)郭廷以回憶,繆鳳林曾在東南大學暑期學校胡適來講學之際,批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從而“一舉成名”。[5](P130)遺憾的是,我們未見到胡適的回應文字,也未見之于其日記。

        2. 國文教授及教本

        胡適《中學國文的教授》為胡適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國文研究部的演說詞,完成于1920年3月24日,登載于《教育叢刊》和《新青年》等雜志上。文中,胡適以一個“門外漢”的身份,對中學國文教授的目的、內(nèi)容、教材和教授法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見,因為“門外漢”沒有那些教育專家的專業(yè)限制,他“思想比較自由些,也許有時還能供給一點新鮮的意見,意外的參考資料?!保?](P139)關于《中文國文的教授》,胡適自稱“我擬的中學國文課程中最容易引起反對的,大概就在古文教材的范圍與分量”[6](P144);而繆鳳林恰認為“那文最促人注意的,就是古文教材的范圍和分量”。[7]“要想真正改革現(xiàn)有的社會,非根據(jù)歷史的研究,尋出他的弊端,對癥下藥不可,那就非讀古書不行?!绷硗猓m主張國文教材中的小說用選本,繆鳳林認為此舉大為不妥?!跋壬鷮τ谛≌f,主張用expurgated edition(刪節(jié)版)來做科本,比到禁看的辦法,自勝一籌,可是仍逃不出塞住耳朵吃海蜇的弊病,水滸將潘金蓮一段刪改了,難道學生就不去買original edition(原版)了嗎?我并不是反對expurgated edition,乃是說這也不是徹底的辦法。我以為這個時期,(學生)性欲極熾,用消極的方法來防制,不如用積極的訓育來誘導。教者于此,最好將生理上的道理,和心理上的關系,向學生凱切詳明的講道,使他明白其中的厲害。”[7]此時的繆鳳林尚為南高師學生,其建議考慮到學生的心理與生理,自有其合理之處,而此點恰可能是身處導師位置的胡適很容易忽略的。

        3.柳詒徵和繆鳳林駁“諸子不出于王官論”

        關于諸子是否出于王官,胡適認為:“古代定無王官可言,《周禮》偽書本不足據(jù)?!薄啊吨芏Y》本劉歆偽書,歆特自神其書,故妄以諸子之學為皆出于周官耳?!保?]而柳詒徵恰恰生平最佩服《周禮》,認為中國文化典章制度俱出于《周禮》,其《中國文化史》上編絕大部分篇幅都是在闡述周代之制,其重視程度可以想見。他直言自己“生平最佩服《周禮》這部書,以為是中國政治的根本,后來多少政治家,小小有點成績的,都是從《周禮》出來。”[9]雙方立場之差異,涇渭分明。所以,柳詒徵才會認為胡適“論學之大病,在誣古而武斷,一心以為儒家托古改制,舉古書一概抹殺”;“蓋合于胡氏之理想者,言之津津,不合于其理想者,不痛詆之,則諱言之,此其著書立說之方法也。依此方法,故可斷定曰古無學術。古無學術,故王官無學術;王官無學術,故諸子之學決不出于王官”。[10]繆鳳林隨后在《學衡》第四期上發(fā)表了《評胡氏〈諸子不出于王官論〉》,認為胡適該文“任舉一義,皆有罅漏”,指出,《七略》失傳已久,而《漢書·藝文志》猶存,學者欲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舍此別無他途。胡適著《諸子不出于王官論》,抨擊劉歆、班固論諸子之說,斥其為昏謬,貌似創(chuàng)見,意實誣古。

        1921年7月31日,胡適看到柳文后,認為柳氏“立腳點已錯,故不能有討論的余地”。[11](P407)此時的胡適,儼然已經(jīng)有了評判者的意味。也正是源于“立腳點”的差異,我們未見胡適對柳文和繆文有所討論。

        4.胡適《古史討論的讀后感》

        顧頡剛提出“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南高學派的劉掞藜曾與顧頡剛數(shù)度論學,雙方都無法說服對方。在顧頡剛的邀請下,胡適寫了《古史討論的讀后感》為顧氏助威。文中稱譽顧頡剛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是對當時史學界的一大貢獻,“頡剛的‘層累的造成的中國古史’一個中心學說已替中國史學界開了一個新紀元了。中國的古史是逐漸地,層累地堆砌起來的,——‘譬如積薪,后來居上’,——這是決無可諱的事實。……在中國古史學上,崔述是第一次革命,顧頡剛是第二次革命,這是不須辯護的事實?!庇纱耍m認為劉掞藜的治學方法和一些結論,簡直“是全無歷史演進眼光的臆說”。他指出,劉掞藜所謂的“決之以證”固然很好,但“度之以情”和“驗之以理”卻是很危險的,因為“歷史家只應該從材料里,從證據(jù)里,去尋出客觀的條理”,如以今人之“情”與“理”去揣度古史,就必然會摻雜自己的成見,從而使得“決之以證”也不免為主觀意見所左右。事實上,胡適自己在私下也曾主張過以“情”與“理”去揣度古史①胡適1921年8月13日日記云:“做歷史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科學——嚴格的評判史料,——一方面是藝術——大膽的想像力。史料總不會齊全的,往往有一段,無一段,又有一段。那沒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像力來填補了?!保ú懿哉恚骸逗m日記全編》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31頁。)只是,胡適在公開場合強調(diào)的多是實證的態(tài)度與方法,反對推斷和想像。。于此,其實也可見胡適的雙重態(tài)度。最后,胡適希望劉掞藜對“自己治史學的方法有一種自覺的評判”,對“自己搜來的材料也有一種較嚴刻的評判”,而不是“奮勇替幾個傳說的古圣王作辯護士”。兩相比照,胡適對顧頡剛的維護不言而喻,正如其所坦承的那樣,“內(nèi)中頗有偏袒顧先生的嫌疑,我也不用諱飾了”[12](P196-198)。而胡適對劉掞藜的責難,又導致了柳詒徵的參戰(zhàn)①關于南高學派與疑古運動,可參見拙文《南高學派與現(xiàn)代疑古運動》,《東方論壇》2015年第5期。。

        5.胡適:《評柳詒徵編著〈中國文化史〉》

        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撰寫于1919年至1921年,最初是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史地部的中國文化史課講義,隨編隨印發(fā)給學生。后來因為《學衡》稿源之故,曾在《學衡》上連載。 1928年,中央大學出版排印本,1932年,南京鐘山書局正式印行。其后,胡適發(fā)表《評柳詒徵編著〈中國文化史〉》。胡適在文中承認該書“可算是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感謝他為中國文化史立下了一個草創(chuàng)的規(guī)模,替一般讀者搜集了一些很方便應用的材料”,“列舉了無數(shù)的參考書籍,使好學的讀者可以依著他的指引,進一步去尋求他引用的原書,更進一步去尋求他不曾引用的材料。這正是開山的工作”。雖以贊譽開場,但胡適主旨在討論該書“一些可以指摘的地方”。大體如下:1、詳古略今,胡適認為柳詒徵將中國文化史分成3期,第一期邃古至兩漢有428頁,而第三期明末至今日才260頁,“這樣詳于古代而太略于近世,與史料的詳略恰成反比例,實在使我們不能不感覺作者對于古代傳說的興趣太深,而對于后世較詳而又較可信的文化史料則興趣太淡薄?!?、史料缺陷,胡適以為柳詒徵是一個沒有受過近代史學訓練的史學家,對于史料的運用和鑒定很不嚴謹。如占該書四分之一的前二十一章,胡適認為其中“所據(jù)材料多很可疑,其論斷也多很不可信,為全書最無價值的部分?!绷碛胁灰迷假Y料而引用第二第三手史料等方面的缺陷[13](P717-720)。而與之相反的是,繆鳳林、胡先骕、英士和蔡尚思等人卻給予《中國文化史》很高評價。即如史料,英士恰認為柳詒徵的態(tài)度是“莊嚴而鄭重的”,“凡是未經(jīng)確切否認的傳說,它都姑予承認。凡是證據(jù)不尚充分的新說,它都置之不理?!保?4]事實上,關于史料的態(tài)度,柳詒徵早在任教南高師時期就有《正史之史料》一文述及。他認為關于史料并非古人有意作偽,不能因為有史料歧異互見就全盤否定?!肮湃艘孕艦轾],初未嘗造作語言以欺后世”,“史書無一事無來歷,其小有出入,乃一時之疏,非故意以誤后人,不得執(zhí)一以疑其百也?!保?5]

        與胡適沒有公開為文回應一樣,柳詒徵也并未答復胡適的批評,究其實,是因為雙方在治學精神方面存在著難以彌縫的鴻溝,正如顧頡剛在回應柳詒徵的批評時所坦承的那樣,這是雙方精神上的不一致。而胡適與南高學派之間這種幾乎有來無往的學術批評,也很是值得探討個中緣由。

        南高學派與胡適之間的學術交鋒大多發(fā)生在五四時期,此時也是新與舊、激進與保守等相互激蕩時期。由于“學衡派”之故,南高師的人文學者大多被視為守舊一派,即使頗為趨新的教育科系也未能幸免。周谷城即認為:“從前北大曾新極一時,凡奉行新教育主義的,當然到北大去。與北大對抗的有南高。那么反北大,而且專拜古典主義的,當然到南高為好?!保?6](P147)周谷城的觀察并不全面,陶行知等人所在的教育系是趨新的,不同于柳詒徵等人對傳統(tǒng)的尊崇,但這也恰折射出時人對南高的印象是近古典的,而這也確實是南高學派和胡適的分歧之一。大略言之,南高學派與胡適之間可謂是異中有同②關于民國時期新舊史家之間的學術取向,可參見王汎森:《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130頁。:

        1.西化與傳統(tǒng)

        史學現(xiàn)代化究竟是以西方史學為基石,還是立足于本國傳統(tǒng)史學來借鑒西方史學,這是南高學派與胡適的差異所在。胡適曾如是說:“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zhì)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险J錯了,方才肯死心塌地的去學人家?!保?7](P11)所以,胡適毫不奇怪地被人視為全盤西化者,雖然他后來否認了自己有此主張,但早年西化是無疑的,與傳統(tǒng)的切割也是無疑的。胡適師事杜威,他介紹杜威的實驗主義,也通過戲劇創(chuàng)作和傳記寫作來宣傳易卜生主義,還在自己輪值《新青年》時推出了“易卜生專號”。他的主張被湯用彤納入“輸入歐化者”行列,以為“其輸入歐化,亦卑之無甚高論,于哲理則膜拜杜威、尼采之流;于戲劇則擁戴易卜生、蕭伯納諸家。”如此作為,將使得不了解歐美情狀之人,“讀今日報章,必以為莎士比亞已成絕響,而易卜生為雅俗所共賞,必以為柏拉圖已成陳言。”[18]正因為唯新是求,所以胡適當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評價并不高,尤其是孔子。胡適也曾自承:“許多人認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許多方面,我對那些長期發(fā)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嚴厲的。”[19](P282)

        與之相反的是,南高學人對傳統(tǒng)多帶有溫情和敬意。如柳詒徵平時上課時多注重傳統(tǒng)典籍的運用,“其教學方法以閱讀《二十四史》《九通》《資治通鑒》《歷代紀事本末》等書為本,例如教授兩漢歷史,則以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等為基本參考教材,其中則出若干題目,令學生選擇其一,就指定參考數(shù)據(jù)加以閱讀,選出基本材料,然后再參考其他材料,加以組織成篇,由柳先生詳加批閱,指出問題所在,雖一字一句,亦不放過?!保?0](P103)對于孔子,柳詒徵更是推崇備至,以為:“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保?1](P231)其弟子繆鳳林、張其昀和景昌極等人都有專文闡述孔子的學問與價值,多崇仰而少批評,他們還和學衡派中人郭斌龢等人一起發(fā)動了“新孔學運動”,因為“中國目前最要者,為一新孔學運動。此種新孔學運動,應為一切改革之原運動。哀莫大于心死,中國國心,已瀕死境,新孔學實為使此將死之國心復活之惟一良方”[22]。在南高學人看來,傳統(tǒng)并不是中國史學轉型的障礙,相反,如若拋棄傳統(tǒng),中國史學的轉型之路必將困難重重,因為史家在道德規(guī)范上將無所憑藉①如柳詒徵以為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提出的周人合成天下“以成一道德之團體”是“精言”,因為“千古共同之鵠的,惟此道德之團體?!币娏r徵:《國史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97-298頁。。

        2.史學求真vs史學經(jīng)世

        雙方的學術爭論,也是雙方學術理念方面的歧異所致。胡適和柳詒徵等人的治學態(tài)度截然相反,胡適倡導的是史學求真。他強調(diào):“我們做學問不當先存這個狹義的功利觀念”,而“當存一個‘為真理而求真理’的態(tài)度?!保?7](P305)“我們整理國故,只是研究歷史而已,只是為學術而作工夫,所謂‘實事求是’是也,絕無‘發(fā)揚民族之精神’的作用?!保?3](P188)易言之,學術研究和國家政治沒有關系,學者研究學術,不需要承載太多的歷史重任。在胡適那里,很顯然學術和政治是兩分的,正如他在這里強調(diào)的為學而學,也曾經(jīng)講過二十年不談政治,但他卻也在同時期強調(diào)或者提倡好政府主義,而在現(xiàn)代中國,學術與政治截然兩分是不可能的,典型案例就是《現(xiàn)代初中本國史教科書》案②1929年春,顧頡剛為商務印書館所編的《現(xiàn)代初中本國史教科書》被國民政府查禁,因為書中不承認三皇五帝為史實,必將“動搖了民族的自信力,必于國家不利”。見顧潮:《顧頡剛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172頁。。

        而南高學派追求的是史學經(jīng)世,學問當對國家和社會有用。求真只是一個過程,其最終結果是要經(jīng)世,講求的是求真之后的“用”。正如柳詒徵在回擊疑古言論時所言:

        有一種比較有歷史興味的人,知道近來各國的學者很注重歷史,有種種的研究方法,因此將他們的方法來講中國的歷史。在現(xiàn)在看來,確也有相當?shù)某煽?。但是有一種毛病,以為中國古代的許多書,多半是偽造的,甚至相傳有名的人物,可以說沒有這個人,都是后來的人附會造作的。此種風氣一開,就相率以疑古辨?zhèn)危闶侵v史學的唯一法門,美其名曰求真。不知中國的史書,沒有多少神話,比較別國的古代歷史完全出于神話的,要可信得多。我們不說中國的史書,比外國的史書是可以算得信史的,反轉因為外國人不信他們從前相傳的神話,也就將中國的人事疑做一種神話,這不是自己糟蹋自己嗎?況且古書不盡是偽造,即使拆穿西洋鏡,證實他是造謠言,我們得了一種求真的好方法,于社會國家有何關系。史書上真的事情很多,那種無偽可辨的,我們做什么工夫呢。所以只講考據(jù)和疑古辨?zhèn)?,都是不肯將史學求得實用,避免政治關系,再進一步說是為學問而學問,換句話就是說講學問不要有用的。[24](P501-502)

        與胡適多次交鋒的繆鳳林也不時強調(diào):“治史之的在示真”,但“真為解決疑難,故吾人今日研究歷史,當實施此的,而求所以應付現(xiàn)今問題之法”[25],所以“史為經(jīng)世之學,故以實用為歸”[26]??梢?,南高學派對史學求真其實并無異議。

        3.雙方最大的共性:與國際學界爭勝

        關于南高學派和胡適之間的學術論辯,考慮到當時胡適在學界所占之位置,我們可以視南高學派為挑戰(zhàn)者,挑戰(zhàn)者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要取而代之,尤其對南高學派中的繆鳳林等人來說,他們更多地是要在學界取得一個地位。細究雙方的學術立場,在雙方諸多歧異之外,兩者也有其共性,那就是與國際學界爭勝。胡適和傅斯年等人努力與國際學界接軌,喊出了“我們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tǒng)在中國!”口號。限于所處環(huán)境等因素,南高學派與國際學界的交往并不多,柳詒徵雖與一些日本和美國學者有過接觸,但未見詳細描述,這也導致敘述他們在與國際學界爭勝方面的困難。事實上,南高學派早在創(chuàng)辦《史地學報》時期就有與國際學界交流并爭勝的意愿,每一期刊名無一例外的都有英文翻譯,指導老師竺可楨還曾在美國的雜志上專文介紹南高師的史地專業(yè);柳詒徵則是痛陳:“一翻世界之學術史,或教育、宗教、文藝、美術諸史,闃然無一支那人名?;蛴兄嗖贿^過去之老子、孔子、玄奘、杜甫諸人”,“實吾民之大恥,抑亦吾國學者之大恥”。[27]為洗刷此類恥辱,柳詒徵主張:“恢弘史域,張我國光”。他的主張得到了學生們的貫徹執(zhí)行,在史學史、中西交通史、歷史地理和中國通史等領域多有建樹,尤其是繆鳳林。繆鳳林對日本史很是關注,也有撰寫日本史之志愿,所以他對國人的日本史研究著述也很是關注,而其他將國人的日本史著述置于中日學界爭勝的場域中。正如他在評價馬衡的文章時所說:“然日人輕視中國學術界久矣。使執(zhí)馬君此文以代表支那學者,馬君思之,恐亦將踧踖不安矣。來者可追。竊愿國人之參與國際學術事業(yè)者,慎重立言,國家之地位,個人之榮譽,均利賴之矣?!保?8]

        可見,與國際學界爭勝是雙方的共同立場。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之際,南高學派與胡適之間的學術交鋒多為學術問題,并無專文討論文言、白話等問題,雙方歧異很大的孔子等問題,也并未涉及。初始商榷一方多為南高一系,而胡適對于南高學派所論多未見響應,一如其日記所言,“立腳點”不同,不予回應,但卻也曾主動挑起話題,批評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有意思的是也未見柳詒徵回應。那么,于前所述雙方之歧異與共性外,我們?nèi)绾慰创p方之間的爭論呢?

        關于雙方之間的學術爭論,雙方當時皆有所論及,只是“立腳點”各有不同,其要者有二:

        1.南派vs北派

        1941年,中央大學歷史學會的《史學述林》創(chuàng)刊,在該刊“弁言”中作者在述及歷史學系傳承時特意提及20年前南高學者與北大學者之間的學術爭論:“考是時于其役者 ,多為本校史學部系之諸師,吾無以名之,謂為史學之南派,以與北派之史學桴鼓相聞,亦可謂極一時之盛矣。……夫學問之道以求是為歸,何必盡同,本系諸君應勿忘史學南派之歷史,以共樹卓然自立確乎不拔之學風,因而相激相蕩,與以有成”。顯然,此時的中央大學歷史系依然以史學南派自居,雖然此時的中央大學中也僅有繆鳳林這一南高學派中堅了,但這并不妨礙中央大學史學系對南高這一學統(tǒng)和脈絡的承襲。而此類南派與北派的劃分,也并非個案。學衡派的胡先骕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提出類似看法。他說:“當五四運動前后,北方學派方以文學革命整理國故相標榜,立言務求恢詭,抨擊不厭吹求。而南雍師生乃以繼往開來融貫中西為職志?!浴秾W衡》雜志出,而學術界之視聽以正,人文主義乃得與實驗主義分庭而抗禮?!保?9]

        不僅南高學者有此派分上的自覺,胡適等人也有此類觀感,且遠早于南高。1922年8月26日,胡適在與日本學者今關壽麿談論中國學術界狀況時說:“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將來中國的新史學須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學功夫?!保?1](P772)此處所言雖為“南方”與“北方”,實為史學之南派與北派。此種自覺并非個案。就如此后南高學派與疑古派的顧頡剛關于古史論戰(zhàn)時,錢玄同等人助力顧頡剛,就純?nèi)灰浴八麄儭焙汀拔覀儭眮韰^(qū)分。

        2.南高vs北大

        1928年5月21日,胡適在中央大學演講之時,提到五四時期:“南高以穩(wěn)健、保守自持,北大以激烈改革為事。這兩種不同之學風,即為彼時南北兩派學者之代表。然當時北大同人,僅認南高為我們對手,不但不仇視,且引為敬慕。”[30](P121-122)胡適雖然講得客氣,但南高與北大之間的人事糾葛并不簡單。即使在1940年代,中央大學曾想邀請顧頡剛出任中央大學歷史系主任,顧頡剛婉拒,因為在他看來:“中大和北大不能沆瀣一氣,如果我做史學系主任,恐怕又鬧出麻煩來?!保?1](P186)同樣,1949年后作為南高一系在臺灣代表的張其昀也主張當時北大和南高對立是一種常態(tài)?!懊駠四辏?919)以后,以南京高等師范為中心的學者們,儼然以繼承中國學統(tǒng),發(fā)揚中國文化為己任。世人對北大南高有南北對峙的看法。”[20](P112)

        于此之外,南高學者陳訓慈也發(fā)現(xiàn) “近來學術界有一不幸之現(xiàn)象,即耆學宿儒往往與新進學者各不相謀。又因地域之暌隔,而各地學者常不能共通聲氣?!保?2]新舊學者之間的“各不相謀”,無疑也可以來指稱胡適與柳詒徵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南派還是北派,抑或是南高還是北大,雙方之間的學術交鋒其實就是兩大學術派別之間的交鋒,此種交鋒即使在臺海隔絕之后也是存在的。正如張朋園所言:“中國學術派別一向有南北之分,早期有所謂‘南高’‘北大’,北方是北京大學,南方有南京高等師范,也就是后來的中央大學。”[33](P262)此種學派之間的交鋒,并非唯獨置身其中的學人方才有所感,一些圈外之人也多有指認。如蔣介石曾和劉安祺有一次對話,問及張其昀學問很好為何中央研究院連個院士也不給他,劉安祺答道:“我猜想可能與學派有關”。結果蔣介石拍著桌子說:“一點不錯!我們就壞在學派的手里。”[34](P222)是故,南高學人與胡適之間的學術交鋒,我們將其置于南高學派與北大派之間的學術交鋒是比較妥當?shù)?。當然,就當時學術地位和所處中心來說,南高學派無疑扮演了挑戰(zhàn)者的角色。

        民國史學大家輩出,史學流派眾多。余英時曾指出,在中國近代史學發(fā)展歷程中出現(xiàn)過眾多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史料學派和史觀學派,“就思想的淵源言,史料學派和史觀學派分別地代表了近代史學追求科學化的兩個途徑?!保?5](P9)胡適無疑是史料學派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他一生都在倡導“科學方法”。他說:“我治中國思想與中國歷史的各種著作,都是圍繞著‘方法’這一觀念打轉的?!椒ā瘜嵲谥髟琢宋宜氖嗄陙硭械闹觥!保?9](P105)南高學派既不屬于史料學派,也不屬于史觀學派,是當時的“非主流”學派,他們對胡適的“發(fā)難”是在逆科學化而動?我們認為,這只是論爭的表象,事實上南高學派并不反對史學科學化,如陳訓慈就注意到了史學科學化的趨勢:“史學當有條件的采用科學方法,已為必然之趨勢?!保?6]之所以要“有條件”,是因為歷史學既有科學因素也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①關于此點,詳見陳訓慈:《史學蠡測》,《史地學報》第3卷第1、2合期,1924年4月。。究其實,南高學派向不反對科學,柳詒徵和陳訓慈等人也是中國科學社社員,他們接受的是“科學精神”,反對的是“科學主義”。此點在近代中國,與新考證學派疏離的文化民族主義史學家多持此論②余英時說錢穆往往被人誤會為徹底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實際上,錢穆“對于所謂的‘科學精神’是虛懷承受的,不過不能接受‘科學主義’罷了。我們讀一讀《國學概論》最后一章,便可見他確能持平?!庇嘤r:《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第25頁。。無疑,南高學派反對的是摒棄中國傳統(tǒng)史學精華而單一地以西方史學圭臬來推動中國史學的科學化,其中的關鍵分歧還是在于如何對待傳統(tǒng),史學應否致用兩大問題上。

        (承蒙臺北“中央研究院”張朋園研究員和潘光哲研究員及臺北政治大學一女博士指教,謹致謝忱。)

        [1] 繆鳳林.評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N].時事新報·學燈,1920-07-17(第四版).

        [2] 繆鳳林.評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N].時事新報·學燈,1920-07-27(第四版).

        [3] 繆鳳林.評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N].時事新報·學燈,1920-07-30(第四版).

        [4] 繆鳳林.評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N].時事新報·學燈,1920-07-28(第四版).

        [5] 張朋園等.郭廷以先生訪問記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6] 歐陽哲生.胡適文集2·胡適文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7] 繆鳳林.對于適之先生“中學國文的教授”問題的討論——回復適之先生的一封信[N].時事新報,1920-09 -15(第2版).

        [8] 胡適.諸子不出于王官論[J].太平洋雜志, 1917,1(7).

        [9] 柳詒徵.從歷史上求民族復興之路[J].國風半月刊,1934,5(1).

        [10] 柳詒徵.論近人講諸子之學者之失[J].史地學報,1921,1(1).

        [11] 曹伯言.胡適日記全編第3冊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2] 顧頡剛.古史辨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 歐陽哲生.胡適文集10·胡適集外學術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4] 英士.中國文化史上[J].圖書評論,1932,1(3).

        [15] 柳詒徵.正史之史料[J].史地學報》,1923,2(3).

        [16] 周谷城.官場似的教育界[A],周谷城教育文集[C].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7] 朱文華.反省與嘗試——胡適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18] 湯用彤.評近人文化之研究[J]. 學衡,1922(12).

        [19] 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北京:華文出版社,1992.

        [20] 柳曾符.劬堂學記[M].上海:上海書店,2002.

        [21]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22] 張其昀.教師節(jié)與新孔學運動[J].時代公論,1932(15).

        [23] 梁穎.胡樸安友朋手札·胡適函[J].歷史文獻第2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24] 柳曾符.柳定生.柳詒徵史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5] 繆鳳林.歷史與哲學[J].史地學報,1921,1(1).

        [26] 繆鳳林.中央大學歷史系課程規(guī)例說明草案要刪》[J].史學雜志,1929,1(1).

        [27] 柳詒徵:中國文化西被之商榷[J].學衡,1924,27.

        [28] 繆鳳林.評馬衡中國之銅器時代[J].史學雜志,1929,1(3).

        [29] 胡先骕.樸學之精神[J].國風,1936,8(1).

        [30] 曹伯言.胡適日記全編:第5冊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31] 劉俐娜.顧頡剛自述[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

        [32] 叔諒.中國之史學運動與地學運動[J].史地學報,1923,2(3).

        [33] 陳儀深,黃克武.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34] 張玉法,陳存恭.劉安祺先生訪問記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35] 余英時.中國史學的現(xiàn)階段:反省與展望[A].康樂.彭明輝.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C].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36] 陳訓慈.史學觀念之變遷及其趨勢[J].史地學報,1921,1(1).

        責任編輯:侯德彤

        Nangao School and Hu Shi

        WU Zhong-liang
        (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Gongshang, Hangzhou 310018, China )

        The Nangao School, with Liu Yizheng as its leader, originated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Higher Normal School,established in 1928 and came to an end in 1949. Taking as bonds the solid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nspired by Liu's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the scholars formed a fairly close academic school. They argued that learning was pursued for the purpose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and had controversies over some academic issues with the new school leader Hu Shi, who had attacked them over related issues. What was strange was that the two sides had only unilateral discourses instead of interactions. The profound meaning behind is worth our exploration.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two schools pursing different academic purposes ran into academic collisions. They questioned each other, but neither made any response. Lack of direct clash show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academic standpoi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ngao school; Hu shi; debate

        K092

        A

        1005-7110(2016)04-0058-07

        2016-06-0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南高學派研究”(12czs001)

        吳忠良(1977-),男,浙江富陽人,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歡
        鳳林學派史學
        高鳳林:平靜握住那桿焊槍
        中國工人(2018年11期)2018-12-19 05:23:00
        創(chuàng)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高鳳林 航天火箭的“金手天焊”
        人 物
        軍工文化(2016年4期)2016-06-22 16:27:21
        敬老夢的底色
        四川文學(2015年2期)2015-12-16 18:47:50
        法蘭克福學派自由觀的探析
        試析子思學派的“誠敬”論
        史學漫畫館
        史學漫畫館
        論清初江西三山學派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色图在线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第一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免费观看黄网站| 国产美女白浆|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97| 水蜜桃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98在线视频噜噜噜国产| 国产乱人伦AⅤ在线麻豆A|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一二三区| 激情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美女高潮久久久|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97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伊人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高潮|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 亚洲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正在播放 | 人妻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大学生被内谢粉嫩无套| 超高清丝袜美腿视频在线| 美妇炮灰被狂躁爽到高潮h| 人妻 偷拍 无码 中文字幕|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视频| 国产又黄又湿又爽的免费视频| 一色桃子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作品| 麻豆国产人妻欲求不满| 亚洲福利av一区二区| 日韩熟女系列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