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隱形傳態(tài)在概念上非常類似于科幻小說中的“星際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把量子態(tài)傳輸到遙遠地點,而無需傳輸載體本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tài),成果以封面標題形式發(fā)表于《自然》雜志。
這是科學家們在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為發(fā)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成果的應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并有望為密碼分析、大數據處理和藥物設計等大規(guī)模計算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2015年7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宣布成功捕捉到困擾物理學家近一個世紀的“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這是國際上物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對“拓撲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具有“手性”的外爾費米子的半金屬能實現低能耗的電子傳輸,有望解決當前電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臨的能耗問題。同時,它還可用來制造比現在的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計算機。
那么,這個“高大上”的發(fā)現對普通人來說具體有什么用呢——它可以解決手機待機時間短的問題,比如,實現手機電池一年充一次電。
中國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及中科院的最新合作研究,揭示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遺傳多樣性,加深了對病毒進化特點及傳播動力學的理解,消除了國際社會對埃博拉病毒快速變異的擔憂,將有助于對埃博拉病毒疫苗和治療方案的研發(fā)。
2015年11月,由包括中國在內的12個國家的52家科研單位組成的STAR合作組首次測量到反質子-反質子間的相互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就像一對戀人一樣”。這一發(fā)現標志著人們對反物質的研究進入了新的篇章。
在媽媽肚子里,胎兒必須形成原始生殖細胞并進行性腺發(fā)育,才能保證性成熟后形成正常的精子和卵子。那么,這類原始生殖細胞與其他細胞有何不同?對此,北京大學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原始生殖細胞基因表達調控的一系列關鍵特征,解開了生命延續(xù)的密碼。
中國科學院與英國María Martinón-Torres合作報告了對中國南部湖南省道縣福巖洞的最新發(fā)掘資料。他們先后發(fā)現了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研究顯示,具有完全現代形態(tài)的人類至少8萬年前已在華南局部地區(qū)出現。
北京大學的研究組與合作者發(fā)現一個距地球128億光年(紅移6.3)、發(fā)光強度是太陽的430萬億倍、中心黑洞質量約為120億太陽質量的超亮類星體。這是目前發(fā)現的宇宙早期最亮的一個類星體。該發(fā)現證實在宇宙年齡只有9億年時,就已形成質量為120億太陽質量的黑洞。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與合作者研究發(fā)現細胞炎性壞死的“殺手”——GSDMD蛋白。這是20年來首次揭示細胞焦亡的關鍵分子機制,這一研究重新定義了細胞焦亡的概念并開辟了細胞程序性壞死和天然免疫研究的新領域。
蘇州大學的研究組設計構建出一種非金屬碳納米點—氮化碳納米復合材料高效光解水催化劑,實現了可見光下高效的全分解水。該催化劑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及轉換效率,資源豐富且價廉環(huán)保。相關研究論文發(fā)表在2015年2月27日的《科學》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團隊使用最新量子操控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取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直徑約5納米)的順磁共振譜。該新技術在物理、化學及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是通往活體細胞中單蛋白分子實時成像的重要里程碑。(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