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摘要】在《我們是七個》中,華茲華斯運用了邏輯陌生化和情感陌生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這種陌生化手段增加了文本說服力,加大了讀者的參與度,同時也會誘使讀者去思考詩行背后的深遠意義,凸顯了全詩的張力美。探究詩人在《我們是七個》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我們可以窺見詩人是如何巧妙而有力地表達自己獨特的生死觀的。
【關(guān)鍵詞】我們是七個 陌生化 張力 生死觀
華茲華斯的民謠體詩歌《我們是七個》久為傳唱,論及《我們是七個》這首詩,大多評論者都會提及該詩樸素?zé)o華的語言。的確,和華茲華斯的大多數(shù)詩歌一樣,這首詩的語言明白曉暢,于日常對話無異。然而,就是在這平白如話的詩行背后,作者卻巧妙的潛入了在表達該詩意義中起關(guān)鍵作用的陌生化手法,讓讀者腦海中涌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的“為什么” 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讀者的參與度,讀者已不再僅僅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詩歌意義的主動建構(gòu)者,這也正是華茲華斯的高明所在。
“陌生化”由20世紀(jì)初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為藝術(shù)的手法》中談到,“藝術(shù)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使形式變得模糊、增加感覺的困難與時間的手法,既然藝術(shù)中的領(lǐng)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yīng)延長藝術(shù)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chuàng)造的方式,而創(chuàng)造成功的東西在藝術(shù)中已無足輕重”。
陌生化的表現(xiàn)手法有多種,作家常會通過增加語言理解難度來增加讀者理解的難度,從而延長感受的時間,最終達到陌生化的效果;也有作家會借助于讀者所不熟悉的某些意象、神話故事以影射的方式達到陌生化的目的。在《我們是七個》中,華茲華斯則另辟奇徑,他既沒有借助于新奇的意象來含沙射影;也沒有選擇晦澀難懂的語言,而是依然沿用了他樸實無華的語言風(fēng)格,他轉(zhuǎn)而選擇了邏輯陌生化和情感陌生化的表現(xiàn)手法。
一、邏輯陌生化
作為詩學(xué)范疇,“陌生化”為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但若對其進行追溯的話,則可回到西方詩學(xué)的另一重要傳統(tǒng)—“驚奇”上。在西方文藝美學(xué)史上,亞里士多德首次對“驚奇”進行過論述,他在《修辭學(xué)》中強調(diào)“應(yīng)給平常的事物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使觀眾有驚奇的快感”。這種“驚奇感”在《我們是七個》中隨處可見。
對話開始時,“我”問道:
“Sisters and brothers,little Maid,“小姑娘,你們一共是幾個,
How many may you be?”你們姊妹弟兄?”
“How many? Seven in all,” she said“幾個?一共是七個,”她說,
小女孩接著解釋道:
“Seven boys and girls are we;“我們一共是七個女和男,”
Two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里頭有兩個躺在墳園,
Beneath the church-yard tree.”在那棵墳樹底下。”
小女孩的解釋讓“我”頗感不解:既然總共有七人,而“有兩個躺在墳園”(即已夭折),應(yīng)該只剩姊妹五人才對,為什么小女孩堅稱“我們是七個”呢?
在全詩的最后:
“But they are dead; those two are dead!“但他們已走了,他倆已升了天
Their spirits are in heaven!”他們的靈魂在天堂里?!?/p>
Twas throwing words away; for still說這話似乎顯得多余,因為
The little Maid would have her will,小姑娘施執(zhí)己見,
And said,“Nay,we are seven!”她說,“不,我們是七個”
在全詩的中間部分,“聰明的我”本想以自己的“理性推算”說服小女孩,讓她說出“我們是五個”的“正確答案”,而得到的卻是小女孩斬金截鐵的“不,我們是七個”
“七減二等于五”在每個“我”看來是不用質(zhì)疑的,是每個“我”所期待的正確答案。但在小女孩那里,“七減二等于七”。更準(zhǔn)確的說,在小女孩看來那里并不能用減法,因為在她看來跟本沒有失去什么,何來“減去”之說。華茲華斯這一巧妙的邏輯陌生化處理,讓除了小女孩之外的每個人都不禁感到疑惑,而正是這疑惑吸引“我”去探個究竟,也誘使讀者去思考這“固執(zhí)”的小姑娘為什么會有如此邏輯。
在《我們是七個》中,華茲華斯打破了讀者前在的期待視野,“剝?nèi)ィ耍硭?dāng)然的、眾所周知的和顯而易見的東西,”將一種超脫日常經(jīng)驗的陌生前景置于審美主體面前,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引人入勝的驚奇感。
二、情感陌生化
陌生化旨在破除習(xí)慣,挑戰(zhàn)主體的慣常感受模式,讓“老朋友”變成“陌生人”,從而開始新的熟悉過程,即新的審美過程。讓審美主體不能用以往的審美經(jīng)驗輕而易舉的獲得那種“熟悉的美”,而要付諸一定的努力。這便加深了審美客體對主體的印象。陌生化手法會“破壞習(xí)慣性……把一種新鮮的、童稚的、富有生氣的前景灌輸給我們”。
在該詩中,“我”與小女孩談?wù)摰氖撬劳鲞@一沉痛的話題,但全詩并沒有讓人感到悲傷,詩人也沒有刻意去營造沉重的氣氛,與死亡有關(guān)的字眼更是少之又少。此外,雖然“我”極力想要小女孩明白哥哥姐姐已經(jīng)永遠離開她的事實,但小女孩不為所動,始終保持著歡快的心情,還能很輕松地給“我”講述他們離開時的情形。詩中這樣寫道:
“Their graves are green,they may be seen,”“他們的墳頭,看得見一片青青?!?/p>
The little Maid replied,小姑娘回答說,
“Twelve steps or more from my mother's door,“十二步就到母親的門口,
And they are side by side.”他們倆靠得更近?!?/p>
“My stockings there I often knit,“我常到那兒去織我的毛襪,
My kerchief there I hem;給我的手絹縫邊;
And there upon the ground I sit,我常到那兒的地上去坐下,
And sing a song to them.”唱歌給他們消遣?!?/p>
“And often after sunset,Sir,“到太陽落山了,剛近黃昏,
When it is light and fair,要是天氣好,黑得晚,
I take my little porringer,我常把小湯碗帶上一份。
And eat my supper there.”上那兒吃我的晚飯?!?/p>
從以上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從來都認(rèn)為哥哥姐姐只是換了住處,就像是搬去另外一個地方去生活一樣?!拔摇彼凳镜乃劳霾]有讓小女孩感到痛苦,因為在她覺得,哥哥姐姐只是暫別而已,甚至都算不上暫別,因為她每天還可以跟他們唱歌聊天。所有這些描寫與我們對親人逝世的心情相去甚遠,詩人沒有一味迎合讀者的心理慣性,而是拉長了文本和讀者審美習(xí)慣之間的距離,情感上的陌生會讓讀者產(chǎn)生探究下去的欲望,無形中加大了讀者在文本意義建構(gòu)中的參與度。
這里,華茲華斯選擇以一種輕松愉快的筆調(diào)講述死亡這一本該沉重的事實,讓我們又一次感到不解,詩人和讀者不禁要問:為什么?從而讓讀者陷入深思,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死亡? 所以正是這種情感陌生化的處理延長了讀者的審美時間,讀者對詩的感受并沒有因為詩行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相反,讀者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三、為什么要借助陌生化手段表達生死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在此簡單闡述一下華茲華斯的死亡觀。
作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華茲華斯的許多思想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他的多數(shù)作品中都有所表現(xiàn)。在《我們是七個》中,“我”認(rèn)為將已故之人不再算作“我們中的一個”是理所當(dāng)然的,但小女孩深信哥哥和姐姐與她任然在一起,她可以給他們唱歌,可以在他們的墓旁織毛襪、縫手絹。在小女孩眼中,死亡是只是上帝想要幫助姐姐不再痛苦的一種決定,而姐姐的靈魂是永遠不朽的,這與基督教教義中的死亡觀不謀而合。根據(jù)基督教教義,凡信耶穌的人就有永生,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中說道“信的人有永生”。
對千千萬萬個“我”來說,以上所闡釋的基督教教義中的死亡觀是難以理解并接受的。深知這一點的華茲華斯并沒有居高臨下地去直接灌輸他的生死觀,而是借小女孩之口,以一種新奇的方式一步步誘使“我”去主動的重新思考到底死亡是什么。這也就是為什么華茲華斯選擇陌生化處理方式的原因。
因為陌生化手段可以:第一,避免說教之嫌;第二,增加詩歌的張力。
如前所述,陌生化往往會打破讀者的期待視野,讓讀者對本來熟悉的東西感到陌生,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他不禁要去搞明白為什么會是這樣,而不是他所以為的那樣,讀者會主動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這就避免了文本的說教之嫌,增加了文本的說服力。假若在《我們是七個》中,華茲華斯采用理性的講解,給我們解釋:為什么人有永生等等,恐怕效果遠不及讀者的自我領(lǐng)悟來得好。此外,陌生化的手段也會極大增強文本的張力?!皬埩Α保╰ension)一詞,原是物理學(xué)上的一個術(shù)語,指分子間相互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一種牽引力,后來這一術(shù)語被許多領(lǐng)域移植,……艾倫·泰特1938 年在《論詩的張力》中寫道:“我們公認(rèn)的許多好詩......具有某種共同的特點,我們可以為這種單一性質(zhì)造一個名字,以更加透徹地理解這些詩。這種性質(zhì),我稱之為‘張力”。
總之,在《我們是七個》中,由于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死亡這一事實本身的痛苦(至少對詩中的“我”來說)和小女孩談?wù)撍劳鰰r的輕松語調(diào)之間極具張力,這讓詩人甚是疑惑(其實感到疑惑的何止是詩人),讀者的心理和文本之間的巨大反差也無疑會讓讀者對文本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從而讓讀者審美知覺由鈍轉(zhuǎn)銳。
參考文獻:
[1]楊向榮.陌生化[J].外國文學(xué),2005(01).
[2]余松.“解構(gòu)”與“重構(gòu)”:現(xiàn)代文學(xué)語言“陌生化”的要義[J].云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02).
[3]卞之琳.英國詩選(英漢對照)[M].中國香港:商務(wù)印書館, 1996.
[4]楊建剛.陌生化理論的旅行與變異[J].江海學(xué)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