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潘延芳
【摘要】本文以喬治·斯坦納闡釋學翻譯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張培基《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英譯本為研究對象,分析斯坦納提出的翻譯活動四步驟是如何對《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英譯起作用的,用以說明喬治·斯坦納的闡釋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貫穿翻譯活動的始終并對翻譯的效果產生重要影響。探求意義理解和解釋的西方哲學—闡釋學與翻譯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翻譯研究的新局面,并由此產生了多個新的翻譯研究視角。(崔瑤,2008:11)喬治·斯坦納在闡釋學基礎上提出的翻譯四步驟即“信任”、“侵入”、“吸收”、“補償”對翻譯活動的作用,運用四步驟理論分析英譯本,證實在翻譯實踐中闡釋學的重要性并為其他英譯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參考。
【關鍵詞】闡釋學 翻譯四步驟理論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英譯本
一、引言
用闡釋學的思想與翻譯理論相結合的代表人物當屬喬治·斯坦納。在1975年出版的翻譯理論巨著《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中,他提出了“理解即翻譯”的著名論斷。斯坦納還在該書中對闡釋過程或者說理解過程進行了獨到的探索。斯坦納將一切理解都視為翻譯,他對闡釋過程的探討也成為了對翻譯過程的探討。他提出了闡釋翻譯理論,并把翻譯這一實踐劃分為四個步驟,即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闡釋翻譯理論用于散文翻譯實踐中,通過分析研究闡釋翻譯四個步驟是如何運用到翻譯實踐并如何起作用影響翻譯實踐的。散文是與詩歌、小說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結構靈活,語言生動簡潔,不像詩歌,韻律比較講究,也不像小說,情結跌宕起伏,因此研究散文翻譯有益于闡釋翻譯理論對于翻譯實踐的研究發(fā)現(xiàn)。
二、翻譯四步驟下《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英譯
斯坦納把翻譯看作是“發(fā)出意義并對意義進行挪用性轉移的行為”,他的描述是以自己的翻譯為基礎的。在他看來,翻譯不是學科,而是“一門精確的藝術”,具有“高度”精確性“卻不夠系統(tǒng)”。闡釋運動構成了斯坦納描述翻譯的核心,其中包括四個步驟,信任、侵入、吸收、補償。首先是信任,任何譯者在進行闡釋翻譯活動時都會有一種先有的“信任”,相信文本的“存在意義”和英譯本的“現(xiàn)實意義”,以“信任”為前提的闡釋活動前提是人類對其的理解經驗,這在;理論上也為文本翻譯的“可行性”開辟了新的發(fā)展道路。其次是侵入,斯坦納認為:“‘理解不單涉及認知,而且還有包圍、侵吞的意思。在語際翻譯中,理解的運作顯然是徹底而富有侵略性的?!痹偈俏眨簿褪亲g者把原文意義融入譯文的方式。譯者對原文進行理解、吸收和接納從而達到闡釋學翻譯理論的最后一個步驟補償,使譯文和原文達到平衡呈現(xiàn)出一個理想的效果。
1.信賴。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镀D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是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中的第一篇,當時中國民族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險境及中國革命面臨的艱難險阻,李大釗寫本文章旨在鼓舞人心,讓中華民族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敵人。張培基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時代呼喚有更多的中國翻譯家來把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思想介紹給世界人民。張培基先生則義無返顧地承擔了這個任務。《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在當時意義非凡,在當代也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他的譯作讓西方人了解認識到當時的中國和中國人是處在怎樣的環(huán)境之下,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合作,所以翻譯這篇文章是非常有價值,“信賴”就建立起來了。
2.侵入。侵入是指譯者通過語言的外部表殼深入到原文本的內部當中去,要對原文本有深刻認識了解就必須侵入進去。譯者要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背景才能翻譯出與原文相一致的譯文。譯者在選詞用字上也得好好甄選,譯者要有一種積極的“侵入”意圖進入原文。
3.吸收。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譯者把自己對原著的理解輸入到原著中去,作為闡釋翻譯的第三階段,吸收是表達階段。譯者會將自己對于原文的理解融入到譯文中去,然后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盡力使譯文展現(xiàn)出它需要表達的內容。譯者通過對原文意義的吸收,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原作者想要闡釋表達的含義,從而讓目標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4.補償。由于文化的差異,張培基先生出于盡力傳播中國文化的翻譯目的,常采用直譯或加注的翻譯策略,即實現(xiàn)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又不構成對原文本的過度損失,尋求到了原文與譯文的平衡點。原文在前三個步驟中被信賴、被侵入、被吸收,原文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影響。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為了保持譯文與原文本有的一致性,就需要闡釋翻譯理論的最后一個步驟補償。
三、結論
在翻譯過程中,譯本會受多方面的影響,譯者首先要理解原文本再去表達。因為人類都有要理解的需求,但一開始的信任都會遭受原文本和讀者的抵觸和考驗,本文從喬治·斯坦納的闡釋翻譯理論的四步驟說明其對翻譯的作用舉足輕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的譯者參照了四步驟,翻譯出好的文本,讓讀者身臨其中與讀者有所溝通從而有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London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Steiner,George:Apres Babel:une poetique du dire et de la traduction,Paris,Albin Michel,1998,p.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