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妮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笛卡爾論邏輯的直觀來源
毛燕妮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摘 要:笛卡爾認為,直觀是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生命實踐的根本方法。在達到真知的兩種途徑——直觀和演繹之間,直觀是更根本的,邏輯判斷始于直觀也終于直觀,作為保證直觀的工具而存在。
關鍵詞:直觀;邏輯;我思故我在;上帝存在
人類思想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探求真知的過程。自古希臘起,因為愛智而對人和人生存的宇宙世界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不管是對存在還是存在物的探討,都歸結到對人自身(尤其是對心靈與靈魂)是如何存在并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觀照上。
近代以來,笛卡兒成為新的哲學方向的開創(chuàng)者。“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強調了懷疑精神對于開啟生命認識的重要性,也被認為是理性主義的一面旗幟。誠然,笛卡兒曾明確指出,從幾個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fā),通過演繹的方法,是人類獲取真知的途徑之一。演繹的方法強調的是邏輯推演和判斷的形成,于是在后世的解讀中,笛卡兒幾乎就等于邏輯推演。但是人們似乎弱化甚至誤讀了笛卡兒曾指出的直觀①這一獲取真理和知識的途徑。
“直觀”的含義,笛卡爾寫道:“直觀一詞,指的不是感覺的易變的表象,也不是進行虛假組合的想象所產生的錯誤判斷,而是純凈而專注的心靈的構想,這種構想容易而獨特,使我們不致對我們所領悟的事物產生任何懷疑。……(它是)純凈而專注的心靈中產生的唯一的光芒——理性光芒的不容置疑的構想,這種構想由于更單純而比演繹本身更為確實無疑?!保?]10在笛卡兒看來,“心靈的直觀”是人之本能與動物之本能的根本區(qū)別,是人應該以之為自豪的自然之光②。
“存在”既是“我是”也是“我在”。對前者的把握通過邏輯的方法,而對后者的把握則是經由直觀的體驗?!笆恰笔菍Α霸凇钡拇_認,也就是說,在我們通過邏輯的方法對“是”做出判斷之前,心靈的直觀對“在”的把握已經發(fā)生了。直觀,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終結。邏輯和概念不是認識的目的,在主體把握客體的過程中,邏輯和概念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種反思的手段和方法,由直觀開始也終于直觀。蘇珊·郎格在《情感與形式》中這樣主張:直覺根本就不是方法而是一個過程,直覺是邏輯的開端和結尾,沒有直覺,一切理性思維都要受到挫敗。在人們懂得邏輯和概念之前,已經身處在生活世界中了,江河湖海山川平原各色人等,都直接以“像”的形式進入我們的認識和心靈,直觀伴隨著生命體驗的全部過程。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我思”一定是“無言我思”,換句話說,一定是直觀我思在先,邏輯我思在后。
傳統(tǒng)三段論的結論表述為“S是P”,在這一邏輯判斷中,大前提的確切性是有待考量的。我們可以用法稱大師在其經典著作《正理滴論》中論述的佛教因明的推理法則來進行比較加深理解:“正智有二。一者現(xiàn)量,二者比量”[3]。離分別無錯亂的現(xiàn)量境,是邏輯判斷大前提的最終依據(jù)。因明邏輯嚴密的推理法則中,“S是P”這一判斷還有更根本的原因,表述為“S是P,以M故”,這M為“遍是宗法性”,有自性因、果性因、未緣到因,所有這些原因都是由阿賴耶識變現(xiàn)升起的現(xiàn)量境。“復次,即彼現(xiàn)智,即為量果”[3]。量果即知識,也就是說,當下的直觀,就是知識。正智③的推理法則中,“比量”是隨于“現(xiàn)量”的。推理的大前提是演繹得以進行的基礎,而這一基礎卻不是靠演繹獲得的,它需要有更為根本的原因,即必須依憑理性直觀而獲致。比如幾何學就是根據(jù)少數(shù)幾條公理而建立起來的演繹系統(tǒng),它的所有定理無疑是演繹的結果,然而其作為大前提的公理卻只能是理性直觀的結果,這就是笛卡兒所說的“純凈而專注的心靈的構想”。
1629年初,笛卡兒從喧囂的巴黎移居到荷蘭,在荷蘭的這段時間,笛卡兒得以安靜地不受打擾地尋找他的可以得到確切的知識的方法。而“默想”是笛卡兒“我思故我在”這一影響了西方近代哲學轉向的偉大思想的源頭。笛卡爾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在荷蘭第一次默想(沉思)帶給他的頓悟以及默想對于獲取確定無疑的知識的作用,令他自己也倍感驚奇。這個默想的過程,類同于因名學中從現(xiàn)量到比量的過程,而“清楚明白知道”不是邏輯證明的清楚,而是直觀的、生命當下的明白。并且,作為“不證自明”的“起始原理”本身只能經由直觀得知,與之相對的是,建立在起始原理基礎上的較遠推論僅僅通過演繹獲取。[1]11笛卡兒清晰地表達了對于認識而言,直觀第一,而演繹次之的位序,并且邏輯的推演是經由那“起始原理”出發(fā)的,因為有益于思想的原始種子播撒在人類心靈的稟賦中,神圣的心靈稟賦不會因為受到忽視和窒息而喪失生機,它們會自行結出成熟的果實。[1]15
笛卡兒在《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中指出,人類依靠四種功能認識事物——悟性、想象、感覺和記憶。而我們賴以真正認識事物的那獨一無二的力量,是心靈④?!懊總€人按照心靈光芒[的指引]悉心直觀的,卻只應當是那些已從一切其他事物孤立出來的事物?!保?]65當我們應用心靈逐一考察呈現(xiàn)于我們認識中的事物表象并通觀各事物以達到清楚明白的領悟時,實質上始終處于直觀的狀態(tài)。
無論是因明邏輯還是笛卡兒的心靈直觀,最終都是要提供確切的知識??梢哉f,佛教“量論”所要建構的達到真知的方法和笛卡兒的“馬特席斯”異曲而同工。其目的都是要“尋求一種完善的方法,指導我們的心靈,使它‘肯定不會把謬誤當作真理’,‘達到對一切事物的認識’”。[1]109可以說,“智的直觀”正是哲學的過程,也是哲學的根本,邏輯的目的在于保證直觀。
在笛卡爾的哲學體系中,直觀的重要性還體現(xiàn)在直觀是他確定“上帝存在”這一命題的根本方法。
上帝在直觀之中呈現(xiàn),上帝的觀念也在直觀中得到澄明。笛卡兒《第一哲學沉思集》的第三個沉思“論上帝及其存在”中,屢次使用“領會”這個詞語來確定上帝這個完滿的概念是如何清楚明白地印到并引到他心里去的。“凡是我領會得清清楚楚的東西,其中我知道有什么完滿性,也許還有無數(shù)的其他完滿性是我不知道的,都斷定為形式地或卓越地存在于上帝里邊,使我對上帝所具有的觀念在我心里邊的一切觀念中是最真實、最清楚、最明白的就夠了”[2]47。在笛卡爾這里,領會是人把握事物的功能,并且“這種功能不是外來的,而是出自我的本性的;首先有的是上帝的概念而不是我自己的概念”[2]46。上帝的觀念居于精神的人而非物質的人之中,人可以懷疑那些會欺騙人的感覺經驗,但是,不能懷疑的是精神本身?!爸挥形翌I會得清楚、分明的東西才有力量使我完全相信”[2]72。顯然,笛卡兒的“領會”,首先是在沉思和默想中的觀照。
在笛卡兒看來,沉思的對象包括物質、觀念、經驗以及我自己,在“沉思我所懷疑者”以尋求可能在自己的內心存在的或在世界這本大書中可能存在的真知這一原則指引下,笛卡兒幾乎懷疑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人的軀體。但是,唯獨人的精神是沒辦法懷疑其確實性的。笛卡兒也從假設出發(fā),懷疑了上帝,但是,結果卻是“不能說這個上帝的觀念也許實質上是假的,是我能夠從無中得出它來的。……這個觀念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它本身比任何別的觀念都含有更多的客觀實在性,所以自然沒有一個觀念比它更真實,能夠更少被人懷疑為錯的和假的了。”[2]46這是一個清晰的思路: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沉思,意味著打磨擦拭我們心靈的鏡子,在靜觀的出神狀態(tài)下[2]61,完成心靈上升至上帝的過程。
對于如何理解上帝以及包含在上帝里面的萬事萬物,笛卡兒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談道:上帝的觀念不光是思維中的存在,更具有真實、不變的本性的形象。首先,上帝的本質就是其存在本身;其次,上帝是唯一且永恒的存在;最后,經由對上帝的領會,獲得對萬事萬物的存在認知。[2]72通過宗教性的默禱(領會)進入深層次的直觀,是去除種種似現(xiàn)量的遮蔽達到真理的最后通道。
在信仰的立場,上帝存在是無需證明的,而站在哲學的立場思考,“出于好奇心并且仔仔細細地再一次找出一些最好的、更有力的理由,然后把這些理由安排成一個非常明白非常準確的次序,以便今后大家都能堅持不移地確認這是一些真正的證明”[2]3。哲學就是愛的智慧:智,意味著真理,真理是神的存在與神的道理在塵世的彰顯;愛的能力則是直觀與邏輯的合一,用直觀的方式愛神的存在,用邏輯的能力愛神的道理。此乃笛卡爾論證上帝存在之真義。
笛卡爾之后,胡塞爾的老師、為現(xiàn)象學提供了思想來源的布倫塔諾在其《心理現(xiàn)象與物理現(xiàn)象的區(qū)別》一文中也這樣寫道:“表象不僅構成判斷的基礎,而且構成欲求和每一其他心理活動的基礎。我們不能判斷任何東西,除非這些被判斷、被欲求、被希望或者被害怕的東西事先被表象出來”。布倫塔諾意義上的“表象”一定是活生生的具體的心靈反映,當向我們呈現(xiàn)的事物在內心升起表象的第一剎那,完全是生命的直觀狀態(tài),隨后才有基于表象之上的情感以及判斷的發(fā)生。在圍棋對弈中,棋局的變化在理論上比361的階乘結果還要多,然而圍棋大師們都宣稱下棋首先依靠的是直覺而不是精確的計算推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自己相信直覺和靈感,理性直覺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經由笛卡爾在17世紀給出了超越其時代的揭示,并在日后的科學發(fā)展和其他諸如心理學、腦科學等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現(xiàn)和成果給予證實。
笛卡爾的”直觀—演繹“方法論體系中,在達到真知的兩種途徑——直觀和演繹——之間,直觀是更根本的,邏輯判斷始于直觀也終于直觀,作為保證直觀的工具而存在。邏輯推演的前提的前提,乃是生命實踐中的種種直觀表象,現(xiàn)象界的存在在人的內心形成表象,它當下就是物自體,就是存在本身。也就是說,直觀不僅只是人增加知識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更是生命實踐的根本方法。
注釋:
①笛卡爾有時也用“經驗”(experientia)一詞替代“直觀”,按照笛卡爾的用法,“經驗”是指感性經驗、聽聞、偶然意念,甚至是思考,尤其是直觀。
②1639年10月16日笛卡爾給朋友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至于我,我區(qū)別兩種本能:一種是我們作為人而內心中存在的純粹睿智的,那就是自然的光芒,或者說intui-tus mentis(心靈的直觀),只有這,我才覺得是我們自豪的;另一種是我們作為動物而內心存在的保存我們的肉體,獲取官能享受等等的自然沖動,這是我們不應該永遠聽從的。”
③即笛卡爾所言之“真知”.
④認識事物的力量,依笛卡爾所言,“當它與想象一起運用于通感的時候,就稱作視、觸等等;要是單獨運用想象而保持各種形象,就稱作記憶;要是也運用于想象卻形成新的印象,就稱作想象或構想;最后如果它單獨作用,則稱作領悟。……這同一力量,依功用之不同,或稱作純悟性,或稱記憶,或稱想象,或稱感覺,但是,最恰當?shù)姆Q呼是心靈?!?/p>
參考文獻:
[1]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M].管震湖,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M].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3]法稱.正理滴論[EB/OL].王森,譯.(2015-07-25)[2016-01-03]http://cpfd.cnki.com.cn/Article/ CPFDTOTAL-ZLJX199000001029.htm.
責任編輯 何志玉
Descartes’s Discourses upon the Intuitive Source of Logic
MAO Yan-ni
(College of Humanities,Guizhou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Rene Descartes thinks intui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grasp the world as it is of life practice.Between the two paths(intuition and deduction)leading to the truth,intuition is more fundamental.Logical judgment,as a tool to guarantee intuition,begins with and ends in intuition.
Key words:Intuition;logic;I think,therefore I am;God's existence
中圖分類號:B56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6133(2016)02-0091-03
收稿日期:2016-01-09
作者簡介:毛燕妮(1977-),女,貴州興仁人,貴州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哲學,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