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楊 暉
(江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
毛先舒詩學思想研究及其存在的局限
張雪梅,楊 暉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無錫 214122)
摘 要:毛先舒繼承并修正了明代前后七子及云間派陳子龍的復古思想,主張通過強調(diào)情志,調(diào)節(jié)性靈與格調(diào)之間的矛盾?!对娹q坻》體現(xiàn)了毛先舒“復古宗唐,標舉格調(diào)”與“溫柔敦厚”的詩教觀,但在標舉格調(diào)的同時注重詩歌感情的抒發(fā)。毛先舒的詩學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成果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這一現(xiàn)狀既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同時也為深入研究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關鍵詞:毛先舒;《詩辯坻》;詩學思想;研究局限
毛先舒是清初“西泠派”的核心人物,其詩論《詩辯坻》是“西泠十子”唯一的詩歌理論著作?!对娹q坻》有康熙間刻《思古堂十四種書》本和郭紹虞編《清詩話續(xù)編》本?!端膸烊珪偰俊氛J為,“《詩辯坻》評歷代之詩,首為《總論》,次為《經(jīng)》,次為《逸》,次為漢至唐,次為《雜論》,次為《學詩徑錄》,次為《竟陵詩解駁議》,而終以《詞曲》?!保?]毛先舒論詩推崇漢魏六朝,貶抑宋詩,尊古作而輕近律,其崇古的傾向與前后七子和云間派一脈相承,但其主張將性情與格調(diào)統(tǒng)一起來,立論調(diào)節(jié)復古派“尺寸古法、模仿形似”與公安派“戲誠嘲笑、俗淺鄙悝”的弊端,以“溫柔敦厚”詩教觀貫穿始終,辯證地接受“崇法復古”與貴“真”主張,兼取格調(diào)派與性靈派之長。毛先舒詩學思想反映了明代詩壇復古與反復古斗爭的延續(xù)。他客觀上對明代詩學流弊的清算,為清代格調(diào)論詩學的形成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一)毛先舒生平
毛先舒(1620~1688年)是清初文學家,字稚黃,又名骙,字馳黃,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諸生,明亡后不求仕進,曾從事音韻學研究,也能詩文,與毛奇齡、毛際可齊名,時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保?]毛先舒為“西泠十子”領袖,“少奇慧,八歲能詩,十歲能屬文。十八歲著《白榆堂》詩,陳子龍見而奇賞之,因師子龍?!保?]甲申國變后,毛先舒隱居著述,直至去世。徐旭旦贊其:“身不躋乎通顯,而以德為榮;才不著乎庸績,而以術為名。不炫奇以夸世,故人服其善;弗枉已以狗物,故天錫其齡?!保?]
對毛先舒生平的考證主要依據(jù)其墓志銘。與先舒同時代的毛奇齡曾作《毛稚黃墓志銘》,稱其“生于泰昌元年十月十五日寅時,卒于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初五日子時,享年六十有九?!鼻謇钤戎秶日侣浴肪砣呤彰仁嬉粭l,簡述其著述情況,并將他與毛奇齡、毛際可并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薄肚迨犯濉肪硭陌怂慕榻B了毛先舒在內(nèi)的“西泠十子”。當代學者谷輝之所著《毛先舒年譜》,按年份編排,歷數(shù)毛先舒一生相關事件,為研究毛先舒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孫靜庵著《明末清初史科選刊·明遺民錄》、浙江省人物志編纂委員會編《浙江省人物志》、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編著《浙江人物志》、朱培高著《中國文學流派史》、張福慶編著《中國古代文學家字號室名別稱詞典》、袁世全主編《譽稱大辭典》、孔昭明編《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4輯清先正事略選》等對其生平均有簡單介紹。
(二)毛先舒的評價
毛先舒是清初著名文學家,一些總集有對其本人及詩歌風格的評價,加之他與陳子龍、吳偉業(yè)、施閏章、宋琬、陳維崧、李漁、魏禧、王士禎、王士祿、洪昇等著名文學家相交游,有詩文往來,一些詩話、別集類著作中也存有時人的評價與他的交友情況。
《清史列傳》卷七十《文苑傳》介紹毛先舒生平及著述,評其“詩音調(diào)瀏亮有七子余風,以古學振起西泠,天下士翕然稱之”[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四庫全書》中所收“西泠十子”的作品集、詩人有相關評價,稱毛先舒《東苑詩鈔》“大抵音調(diào)瀏亮,猶有七子之余風焉”[5]660。阮元《兩浙輶軒錄》介紹“先生出陳臥子之門,又從劉念臺講學,與西河鶴舫齊名時人語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6]。(清)王晫《今世說》評價毛先舒“澹泊寧靜,不求聞達,以古學振起西陵,天下士翕然稱之”[7]。王士禛《漁洋詩話》有“余喜毛稚黃《西施絕句》云:‘別有深恩酬不得,對君歌舞背君啼?!艘馕唇?jīng)前人道過?!保?]楊鐘羲《雪橋詩話》在進行詩歌流派研究時涉及毛先舒和“西泠十子”,記載了毛先舒師從陳子龍,繼承云間派“詩主唐音的觀點”。在《樊榭山房集》中,厲鶚為其友人所作序文流露出對毛先舒的崇敬之情。當代學者蔣寅稱,“錢塘詩人中,只有毛先舒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批評家。他的《詩辯坻》四卷,是清初詩學中很重要的論詩專著?!保?]544
(三)毛先舒的理論著作與詩文創(chuàng)作
毛先舒工詩,在詞與音韻學方面亦頗有造就。他一生著述頗豐,自行刻印了《思古堂十四種書》。此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二百十一冊收錄其《潠書》八卷、《思古堂集》四卷、《東苑文鈔》二卷、《東苑詩鈔》一卷、《小匡文鈔》四卷、《蕊云集》一卷、《晚唱》一卷?!端膸烊珪婺繀矔纷硬侩s家類第九十五冊收錄其《格物問答》三卷、《螺峰說錄》一卷、《圣學真語》二卷?!端膸烊珪婺繀矔a編》第四十五冊收錄《詩辯坻》四卷?!端膸烊珪婺繀矔方?jīng)部小學類第二一七冊收錄其《聲韻叢說》一卷、《問韻》一卷、《韻學通指》一卷、《韻白》一卷?!端膸烊珪婺繀矔芳吭~曲類第四二五冊收錄《填詞名解》四卷。
其他收錄毛先舒作品的有:霍松林主編《中國歷代詩詞曲論專著提要》收錄《詩辯坻》、《填詞名解》、《南曲入聲客問》,說明毛先舒生平、成書時間、版本源流及主要內(nèi)容,從詩詞曲三個方面介紹毛先舒理論專著。譚新紅著《清詞話考述》收毛先舒《詞辯坻》、《鸞情詞話》、《填詞名解》,對毛先舒進行簡介并附帶內(nèi)容述略和版本考略。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選錄毛先舒《詩辯坻》部分內(nèi)容。劉永濟著《宋詞聲律探源大綱·詞論》附錄毛先舒《唐人韻四聲表》。葉朗主編《中國歷代美學文庫·清代卷》選錄毛先舒《詩辯坻》及《論詞》?!跺X鐘書手稿集》亦有錢先生對毛先舒《匡林》和《詩辯坻》的批注筆記。
毛先舒生平、著述的相關資料較多,既有明清時期的文獻,也有現(xiàn)當代編選的資料,但現(xiàn)當代資料多承衍、敘述,并無突出的補充增益,這一類資料多敘述,也涉及對毛先舒其人、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價。總的說來,這類資料足以對毛先舒的生平及著述有一充分的了解,能確定其參與西泠派的詩文創(chuàng)作活動,為“西泠十子”之一,并有“浙中三毛”稱號。這些資料能兼及毛先舒交友情況以及對其詩文創(chuàng)作的評價,為研究其詩學思想提供一些參考。
毛先舒的詩學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詩話理論《詩辯坻》中,同時也散見于其編選的《西泠十子詩選》等諸多評論當中。學術界對毛先舒詩學思想研究主要從西泠派著手,以《詩辯坻》為本,作宏觀的概括。此外,也有從某一特定方面對其詩學思想進行解讀,譬如“格調(diào)”等。總體而言,對毛先舒《詩辯坻》的理解集中于其“復古宗唐,標舉格調(diào)”與“溫柔敦厚詩教觀”等主要方面,也有對其詩人詩作個案分析的一些關注。具體可分為整體研究與專題研究兩個層面:
(一)整體研究
1.“西泠十子”中的毛先舒
“西泠十子”以詩文并稱,步趨云間。毛先舒為西泠文人中文學成就出類拔萃者。學者對毛先舒的關注首先從“西泠十子”間的交游唱和活動出發(fā),兼顧他們與云間派陳子龍的交往,以詩歌創(chuàng)作與論詩主張為研究對象,其中涉及對毛先舒及其詩學思想的評價,而總體呈現(xiàn)出以《詩辯坻》的詩學思想來概括整個西泠派的詩學主張的局面。
這種研究首先出現(xiàn)在清代一些詩話、總集、傳記類著作中。陶元藻《全浙詩話》對陸圻、毛先舒、沈謙、柴紹炳、張丹、吳百朋有相關評論。毛奇齡《西河集》對“西泠十子”的形成過程及影響有簡單介紹。《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對“西泠十子”進行簡單介紹與評價。朱庭珍《筱園詩話》稱“西冷十子中則毛稚黃、陸麗京二人尤為矯矯。”[10]潘耒《思古堂集序》有“毛子稚黃少負軼才,為‘西泠十子’之最”[11]780?,F(xiàn)當代一些著作視西泠派為云間派的分支,認為兩派論詩主張大體相同,在復古道路上一脈相承。姚蓉認為,“清初詩壇,杭州的西泠派是作為云間派的分支出現(xiàn)的。其代表人物毛先舒在詩學著作《詩辯坻》中的觀念,反映了西泠派的理論主張?!保?2]
專篇論文亦多從詩歌創(chuàng)作群體的角度出發(fā),對“西泠十子”進行整體研究。朱則杰發(fā)表于《浙江樹人大學學報》的《西泠十子系列考辨》對十子進行詳細考辨,認為“西泠派”不等于“西泠十子”,西泠派更包含了西泠后十子等更多人的泛稱。其發(fā)表于《漢州師范學院學報》的《略論明清之際詩壇上的西泠派》一文介紹了在云間派影響下出現(xiàn)的西泠派,認為西泠派詩人總的創(chuàng)作傾向大抵與云間派相近。但也注意到,西泠派的詩風在格調(diào)方面也有不同之處,西泠派詩歌多委婉蘊藉,溫柔敦厚,較為平和。此篇論文注意到西泠派對云間派的繼承的同時,也發(fā)掘了西泠派自身的特點。華東理工大學嚴鵬的碩士學位論文《清初“西泠十子”及其詩學觀研究》以“西泠十子”為研究群體,討論了十子并稱來源、成員考辨,交往特征以及詩學觀。其中以一小節(jié)的篇幅討論“《詩辯坻》與‘西泠十子’的詩學觀”,最后以《西陵十子詩選》為文本研究十子詩歌創(chuàng)作情況,并關注其對浙派、洪昇和蕉園詩社的影響??偨Y而言,十子主要創(chuàng)作五七言古律詩,遠追漢魏古詩與盛唐律詩,近法前后七子及云間派,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論主張相契合。此篇論文對西泠派的介紹算完備,給出了合理的分析和評價。易果林碩士學位論文《陳子龍與明代格調(diào)派詩學》提出毛先舒與陳子龍詩學觀頗為一致,認為陳子龍在詩學觀念上對毛先舒影響較大。胡春麗發(fā)表于《殷都學刊》的《毛奇齡交游續(xù)考》涉及毛先舒與毛奇齡交友、唱和情況,毛奇齡為毛先舒作《毛稚黃墓志銘》。張濤發(fā)表于《江蘇師范大學學報》的《文學社群與明清地域文學流派》簡單介紹“西泠十子”和其編選的《西陵十子詩選》。李新發(fā)表于《紹興文理學院》的《陳子龍與西陵十子考》從陳子龍與十子交友情況說起,總結十子思想上沿襲陳子龍的復古模式。張文靜碩士學位論文《文人并稱視閾下的云間三子研究》以文學流派為出發(fā)點,提及云間三子與西泠派交友情況,也分析了兩派在“尊唐”和“尚雅正”上的共同之處。
在清代唐宋詩之爭的背景下,研究者多重視“西泠十子”的宗唐傾向,與云間派意趣相投的復古主張,對毛先舒的詩學思想的關注也多從這些角度出發(fā)。從創(chuàng)作群體出發(fā)的研究囊括了毛先舒復古詩學思想的大方向,但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細微論述。
2.《詩辯坻》的詩學思想
如果說從詩人群體的整體性出發(fā)只能摸索出毛先舒詩學思想的主要傾向,那么對《詩辯坻》進行專門研究就可以對其有更完整的理解。從宏觀角度專門分析《詩辯坻》詩學思想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篇:一是王英志著《清人詩論研究》一書中收錄的《毛先舒〈詩辯坻〉批評》一文,以《詩辯坻》為研究對象,分析毛先舒詩論承上啟下的過渡性,溫柔敦厚的詩教說,含蓄蘊藉的藝術感,標舉格調(diào)的復古觀,指出毛先舒崇尚復古的局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其“詩主風骨”的積極意義。二是臺灣學者張健《詩話與詩》一書中收錄的《〈詩辯坻〉研究》一文。全文從原理論、方法論、風格論與批評論、實際批評四個部分詳細論析《詩辯坻》。原理論部分介紹了毛先舒的詩之三源、淡為本色、情志合一、斂才就格、詩有八征等主要內(nèi)容;方法論部分介紹了毛先舒對古體、對仗、古風長篇、古歌行之押韻等作法的要求,總結了他對學詩“入門須正”、宗盛唐以上、三百篇以下的復古思想;風格論與批判論部分總結了毛先舒論述的詩人品格與作詩風格相對應以及以靜、斂、簡、遠為特點的理想風格,同時還分析了毛先舒論述的不良風格;實際批評部分簡要分析其對《詩經(jīng)》、劉邦與劉徹、謝靈運、《古詩十九首》、杜甫、李白、李商隱、王世貞等的評價。文章認為,“毛先舒的詩學持論尚稱開闊,兼包載道、言志、抒情、致用諸說,鮮見一偏之論?!保?3]張健采取總結觀點,對文本進行摘錄論證,細致地介紹了《詩辯坻》的詩學內(nèi)容,但文章沒有從文學史和詩歌流派等多個方面考察毛氏詩學思想的成因與優(yōu)劣。最后,顏朋、徐國華發(fā)表于《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的《〈詩辯坻〉與毛先舒的早期詩學思想》,將毛先舒早期詩學思想概括為:文緣世降、稽古日新、尊唐貶宋、斂才就格、含蓄為正等五方面,并未深入全面地探索《詩辯坻》的詩學思想。
以上三篇文章對《詩辯坻》的內(nèi)容有宏觀把握,多角度分析其中體現(xiàn)的詩學思想,大致摸清了毛先舒詩學思想的主要觀點:以溫柔敦厚詩教觀貫徹始終,以標舉格調(diào)實現(xiàn)復古,以斂才就格統(tǒng)一情志,這些多角度的論述基本能做到面上的兼顧,卻難出深度。
(二)專題研究
整體性的關注主要體現(xiàn)在對毛先舒所在的詩人群體和其詩歌理論的全面分析上,專題研究則更著力于毛先舒?zhèn)€人和其詩學思想的某一方面,這一大類的研究更具針對性,也能就某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從搜集的資料來看,目前學術界對毛先舒論詩主張、詩學思想的專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毛先舒的詩歌創(chuàng)作
毛先舒的詩多存于《東苑詩鈔》及其編選的《西泠十子詩選》之中。其好友柴紹炳和毛奇齡均對他的詩歌贊美有加,柴紹炳謂其“詩如伶?zhèn)愓{(diào)管,氣至音成,比竹之能,而欲近天籟”[6]660。毛奇齡《東苑詩鈔序》對毛先舒的才能與曉暢雋爽的詩風予以肯定,稱其“達詩而能工,研辯風雅,覃析豪末……沈約稱王筠詩彈丸脫手,不為過矣”[14]。清人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卷五選取毛先舒“別有深恩酬不得,對君歌舞背君啼”等句進行評論。清人沈德潛《清詩別裁集》選毛先舒《裁衣曲》和《孔北海融述志》。
現(xiàn)當代學者對毛先舒詩歌的關注集中體現(xiàn)在《吳宮詞》和《裁衣曲》這兩首詩作上。陳友琴主編《元明清詩選注》一書選注《宿韜光望海日》與《裁衣曲》。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清詩選》選《吳宮詞》作注。張學淳編著《遼金元明清絕句品讀》選注《吳宮詞》并引用王士禛《漁洋詩話》對詩作進行反傳統(tǒng)的多維透析。黃益庸編著《歷代詠史詩》稱《吳宮詞》這首詠史詩言人所未言。丁力選注《清詩選》選《吳宮詞》和《裁衣曲》二首。香港瀛海詩詞學會主編《近四百年五百家詩選》選毛先舒《吳宮詞》。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對毛先舒詩作的研究從最初的風格評價逐漸演變?yōu)閮?nèi)容上的簡單分析,現(xiàn)當代學者沒有關注毛先舒詩歌創(chuàng)作的整體風格,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與詩歌理論之間的關系。所以,可對其詩作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2.標舉格調(diào)的復古傾向
毛先舒論詩講究古法,遠推漢魏六朝古詩,尊唐貶宋,近承明前后七子與陳子龍復古主張。學術界對其詩學思想討論最多的就是格調(diào)論說、復古傾向。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評“西陵十子多以格調(diào)自高”[15]。張健《清代詩學研究》以“情志為本與格調(diào)優(yōu)先:云間、西泠派對七子派詩學價值系統(tǒng)的重建與調(diào)整”為一章,論述西泠派七子復古思想的承衍,同時注意其對七子的修正。郭紹虞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卷第五篇第三章格調(diào)說有“申涵光與毛先舒”一節(jié),論述了毛先舒欲調(diào)劑七子、竟陵之弊而兼取其長,強調(diào)其主格調(diào)者仍可以有性靈的觀點。此外,劉文忠著《正變·通變·新變》(下)一書寫了“毛先舒的‘通變’論”一節(jié),以毛先舒《麗儂詞序》、《四子西湖竹枝序》和《詩辯坻》中所提到的“復古”與“通變”來論述毛的“通變論”。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編《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xiàn)代思考》及鄔國平著《明清文學論藪》均收錄鄔國平《毛先舒及其文學批評》一文,概括毛先舒生平資料,從文學和思想學術兩個層面介紹其師友情況,從詩、文、詞、戲曲、小說等各方面總結毛先舒的具體批評,簡括其對文學求理、崇大、貴真、重法的要求。[16]汪勇豪、羅玉明著《中國詩學》第三卷(1999)一書以較少篇幅簡單介紹了毛先舒生平著述情況,對《詩辯坻》給以宏觀上的概括說明。傅璇琮主編《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詩文評卷》對毛先舒和《詩辯坻》一書進行簡單介紹。這些著作的關注點集中于“復古標格”方面。
王兵博士學位論文《清人選清詩與清代詩學》提及毛先舒選編《西陵十子詩選》,認為其選詩體現(xiàn)了西泠派復古詩學的主張。朱則杰發(fā)表于《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的《論明清之際宗唐派詩歌選本對七子詩學的繼承與修正》論述了西泠派詩學主張皈依明七子,古詩遠宗漢唐,近體上法初唐。王英志發(fā)表于《文史知識》的《康乾詩壇復古風氣與性靈思潮》認為:毛先舒重彈七子老調(diào);其“溫柔敦厚”詩教觀實則是清初理學思想的變種,開乾隆時期沈德潛格調(diào)說的先聲。何書嵐碩士學位論文《論清代詩論對中國詩學變復問題的反思》討論了毛先舒以“風雅”為正脈,認為他在肯定前后七子復古主張的同時看到其“文勝質(zhì)”的弊端。王丹碩士學位論文《乾嘉古詩學散論》一文認為毛先舒以漢賦為古詩之一大宗,并多次稱贊曹植詩作,而樂府內(nèi)容多有流濫之處,不符合風雅精神。趙娜博士學位論文《清代順康雍時期唐宋詩之爭》提到毛先舒詩宗初盛唐。龔蘭蘭碩士學位論文《明清李攀龍批評研究》一文認為毛先舒在基本肯定李攀龍復古思想的前提下對其復古主張也存在一定異議,毛先舒肯定復古摹擬并對摹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摹擬更要“自強”,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對詩歌的內(nèi)涵進行充養(yǎng),這樣才不至于淪為“弱手”[17]。王順貴博士學位論文《清代格調(diào)論詩學研究》提到毛先舒的格調(diào)論,毛先舒以溫柔敦厚詩教觀為起點,貫穿了詩必求格,斂才就格,詩人人格修養(yǎng)等觀點,認為漢魏五言古詩是正格,唐五代五言古詩為變體。王順貴發(fā)表于《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的《試論清代格調(diào)論詩學興起的時代條件與詩學背景》,視毛先舒為格調(diào)論詩人,認為毛先舒對竟陵派詩人的批駁,是對明代詩學流弊的清算,客觀上為清代格調(diào)論詩學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3.性靈與格調(diào)的調(diào)和統(tǒng)一
毛先舒揚七子而抑竟陵,毛氏詩學思想以此為綱。然而,毛先舒在崇尚復古,力主格調(diào)的同時卻不忽視性情,強調(diào)文章是心氣性情的外在流露,“詩者,性情之精微也”[11]818。他要求以溫柔敦厚的詩教觀來統(tǒng)領格調(diào)與性靈矛盾,為了實現(xiàn)揚才情與求格調(diào)的和諧統(tǒng)一,提出了含蓄為正、斂才就格、重人格修養(yǎng)等觀念,從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及詩歌情景關系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主張。
金燦燦碩士學位論文《清初“浙中三毛”研究》分析毛先舒溫柔敦厚的詩教觀,指出其以“溫柔敦厚”貫穿各類創(chuàng)作,要求作詩含蓄蘊藉。王玉媛博士學位論文《清代格調(diào)派研究》認為毛先舒的觀點旨在調(diào)和格調(diào)與性靈之間的矛盾,毛認為格調(diào)與性靈合則并美,他在肯定七子的前提下修正格調(diào)說,發(fā)清格調(diào)派先聲。萬國花博士學位論文《詩家與時代:龔鼎孳及其詩論、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一文提到毛先舒主張從格調(diào)正入手去揣摩性情,強調(diào)格調(diào)與性情并重。王順貴著《清代格調(diào)論詩學研究》一書認為毛先舒論詩主張“詩必求格”但仍然力圖灌注性靈于格調(diào)之中,以求在規(guī)范嚴整的格調(diào)中,注入一些活躍的因子[18]。
要做到格調(diào)與性靈的統(tǒng)一,并非易事,毛先舒建議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以溫柔敦厚為根本,培養(yǎng)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突出人格為先,詩品出于人品。劉衍文、劉永翔著《古典文學鑒賞論》一書著眼于毛先舒關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論說,引用《詩辯坻》中關于“氣韻”、“品文”、“品人”、“練字”等方面的論述作為材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論及《詩辯坻》卷四涉及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賓主說,認為毛先舒贊成言賓處不忘主的觀點。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認為《詩辯坻》具有詩歌發(fā)展通史的性質(zhì),并著重介紹毛先舒論“作詩之人”,以“詩有八征,可與論人”展開詳細論述。毛先舒用對詩人提出要求的方式來規(guī)避竟陵派論詩弊端,從而達到詩歌整體風格的雅正,以語有寄托、情景并重來實現(xiàn)抒情時的含蓄蘊藉。屈興國等選注《古代詩論集要》選取《詩辯坻》卷一兩則敘述,意在說明毛先舒論詩重視情和含蓄蘊藉的主張。劉奕發(fā)表于《四川大學學報》的《焦循文學代勝說論析》提及毛先舒論文學發(fā)展指出文章體制代變,重創(chuàng)新,又說詩亡于情景之亡,已開焦循先河。焦循只言“性情”,毛先舒則“情景并重”。李金松發(fā)表于《文藝理論研究》的《清初陳僖的古文“寄托”說及其理論價值》提及毛先舒在《與友人論詩文書》中表達的對公安、竟陵以性靈為主張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批評,認為其“濫于情,了無風格”,意在說明毛先舒提倡語有寄托,注意處理情與景的關系。
毛先舒為調(diào)節(jié)性情與格調(diào)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他的觀點承接了明代格調(diào)論的格調(diào)優(yōu)并逐漸轉(zhuǎn)向清代格調(diào)論的性情優(yōu)先,溝通了明清格調(diào)論發(fā)展脈絡,對明前后七子論說有補遺修正,又為格調(diào)論說的集大成者沈德潛做了良好鋪墊。遺憾的是,學術界雖對毛先舒的這些努力有所關注,但還未足夠重視其在明清格調(diào)論詩學發(fā)展史上的過渡作用。
4.詩人詩作的實際批評
學術界對毛先舒論詩人詩作的觀點比較重視,蔣寅在《清代詩學史》中評論其“批評具體作品,檢討歷代詩家的得失,闡析微至……自有新義”[9]545。毛先舒《詩辯坻》中對具體詩人詩作的評價持論精當,有的被研究者直接引用作為論證的材料和觀點,有的則為資料匯編叢書所收錄。
李霄鹍《“陰何”詩歌研究》舉毛先舒《詩辯坻》相關評價,認為毛著眼于陰鏗、何遜之間的差異。楊貴環(huán)博士學位論文《曹植文學的批評史略》則注意到毛先舒在《詩辯坻》多卷中對曹植文學的批評。李圣華發(fā)表于《鄭州大學學報》的《清初人論竟陵派平議》認為清初詩論是詩學批評的一大源頭,總結竟陵論詩優(yōu)弊各五大端,弊端部分引用毛先舒《詩辯坻》相關論述。吳長艷碩士學位論文《由歷代詩話看謝靈運詩歌接受史》論及毛先舒認為謝靈運斂才以存古法,對其褒獎有加。此文以一小節(jié)的篇幅論述了毛先舒《詩辯坻》對謝靈運詩歌的接受,認為毛先舒充分肯定謝靈運在詩壇的地位,分析《詩辯坻》中毛駁鐘惺、譚元春論謝詩,駁何景明“古詩之法亡于謝”之論。尚永亮在《北京大學學報》發(fā)表了《中唐樂府諷諭詩之價值評判與元白張之優(yōu)劣異同——從接受學角度對清人相關論述的一個梳理和檢討》一文,文章引用毛先舒分析張籍、王建樂府詩歌材料,如《詩辯坻》卷三:“張籍《節(jié)婦吟》,亦淺亦雋;《吳宮怨》無中生有,得青蓮之遺。馀作亦有工妙?!闭J為張籍詩歌淺雋多趣,不失工妙[19]。郭曉婷碩士學位論文《唐前傷春悲秋詩歌研究》引用《詩辯坻》分析自己的觀點。姜倩碩士學位論文《清初至清中葉西湖詩研究》提到毛先舒詩作《詠西湖》及其女毛媞詩作《西湖》并簡單介紹“西泠十子”。王建軍碩士論文《〈唐音〉簡論》一文提到毛先舒《詩辯坻》卷三認為初唐四杰才綺有余、不乏神韻。曾毅博士學位論文《西晉詩歌批評史研究》引用毛先舒《詩辯坻》卷二關于西晉詩歌、詩人的論述材料,并指出毛先舒認為詩歌發(fā)展到西晉,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俳偶現(xiàn)象,這特別體現(xiàn)于陸機的詩歌上,但這并不影響西晉詩歌保留古體特點,這也是毛先舒與七子不同觀點之所在。
資料匯編如鄭州大學中文系資料室編著的《〈長恨歌〉研究資料》收《詩辯坻》關于《長恨歌》的論述二則;黃世中、余恕誠、劉學鍇編《李商隱資料匯編·上》收《詩辯坻》卷三關于李商隱詩歌的論述三則;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上編·陶淵明卷》收《詩辯坻》論述陶淵明詩作三則;李誠、熊良智主編《楚辭評論集覽》一書收毛先舒《詩辯坻》評論十一則;趙天瑞編著《劉琨集》一書收毛先舒《詩辯坻》評劉琨二則;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匯編》收毛先舒評韓愈論述。蹤凡編《司馬相如資料匯編》錄毛先舒《詩辯坻》卷三評論司馬相如材料一則。吳企明編《李賀資料匯編》錄《詩辯坻》評價材料四則。周義敢,周雷編《蘇舜欽資料匯編》收《詩辯坻》卷一評論資料一則。張金海編《杜牧資料匯編》引《詩辯坻》評論材料。張帆、宋書麟著《陰鏗詩校注》引《詩辯坻》評“陰、何”一則。馬俊華、蘇麗湘編《木蘭文獻大觀》引《詩辯坻》卷二對《木蘭詩》的評價。
通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學界對毛先舒的關于詩人詩作的實際批評比較重視,但是,這一部分的研究多是簡單引用或摘錄,且呈現(xiàn)出個別關注的局面,并未全面關注和具體分析他的的詩歌批評實踐,更未對照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比對研究。
目前學界對毛先舒詩歌思想的研究概況可總結為:毛先舒所在的詩歌創(chuàng)作群體——西泠派的整體研究;為數(shù)不多的《詩辯坻》的全面研究;“復古宗唐,標舉格調(diào)”等主要詩學思想的剖析;以創(chuàng)作主體、情景關系為主要內(nèi)容的調(diào)和努力;對毛先舒詩人詩作實際批評的個別關注。
在對西泠派進行整體研究時,研究者多重視“西泠十子”的宗唐傾向與復古主張,毛先舒作為十子之一,也只是凸顯了其復古詩學思想的大方向,其他方面則沒有得到細致、深入的研究。僅有的三篇專門論述《詩辯坻》的文章對毛先舒詩學思想的主要觀點進行總結,多是簡單化的宏觀概括。唯有臺灣學者張健的文章全面細致,但其單就《詩辯坻》而論,缺乏詩歌史、時代背景以及詩人實際情況等資料的佐證,也未就毛先舒詩歌創(chuàng)作與選詩實踐進行補充研究。專題研究方面則集中于“復古”、“格調(diào)”、“溫柔敦厚詩教觀”等主要觀點,對毛先舒詩學思想的基本方向有清晰把握,但少見新觀點。而就“格調(diào)與性靈之間的調(diào)和”這一點多是就事論事,缺乏格調(diào)論發(fā)展脈絡的梳理,忽視了毛先舒在這一論說上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對于毛先舒詩作及其評論詩人詩作的研究則表現(xiàn)出簡單化傾向,未聯(lián)系其詩歌理論分析其創(chuàng)作實踐和批評實踐。此外,學術界缺乏對毛先舒詩學思想的公允評價和其在詩學史上地位的合理定位。所以,毛先舒的詩學觀點值得繼續(xù)深入探尋,對毛先舒詩學思想的研究還有一個可以擴充和整合的空間。
總結起來,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及新的研究路徑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一)成果零散,不夠系統(tǒng)
目前研究成果零散,不全面,多從某一個角度或某個案出發(fā)。沒有專門研究毛先舒詩學思想的專著,其他研究論著也較少,一些詩學研究論著只是偶爾提及毛先舒及其理論著作《詩辯坻》,少見有針對性的研究,對《詩辯坻》進行全面考察的文章僅有三篇。針對此種不足,可以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究,從多個角度剖析其詩學思想。以《詩辯坻》為研究文本,系統(tǒng)、全面地分析毛先舒詩學思想,同時結合思想心態(tài)、行誼交游等其他方面進行研究。對于毛先舒自身的詩歌創(chuàng)作,選取其《西泠十子詩選》與《東苑詩鈔》,把詩歌理論與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比對分析。此外,重視《詩辯坻》中的實際批評相關論述并結合《西泠十子詩選》探索其詩歌理論與批評實踐的關系。如此,就可以對毛氏詩學思想有全面的把握,也能掌握其詩歌理論與具體理論實踐的契合程度。
(二)研究焦點相對狹窄
目前,專題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復古標格”、“溫柔敦厚”等關鍵詞,且局限于西泠派或是毛先舒本身,缺乏橫向與縱向結合的全面思考。針對這一點,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要考慮毛先舒所處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不能僅著眼于流派和群體本身的研究,要擴大研究的范圍,從宏觀角度上把握其詩歌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把橫向空間擴展開來。此外,不能僅局限于對其詩學觀的簡單分類和闡述上面,要明白其詩學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創(chuàng)作實踐、批評實踐,還應從詩學觀發(fā)展史的縱向角度,挖掘出此種詩學觀的源頭及未來走向。
例如:對毛先舒格調(diào)論進行研究時就要考慮其上承明前后七子與云間派,下達清沈德潛的歷史現(xiàn)實。格調(diào)論能在清代具有廣泛影響,最終與性靈說、神韻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不斷地自我修正與自我完成。毛先舒的格調(diào)論已顯示出主性情的傾向,他著力于調(diào)和格調(diào)與性靈間的矛盾,以求兼取其長而避其短,這在格調(diào)論發(fā)展史上是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所以,可以從縱向角度切入,分析毛先舒詩論在格調(diào)論發(fā)展過程中的突出作用,具體分析其對格調(diào)論的繼承與修正之處,以達到對格調(diào)論的清晰把握。
(三)評價不當,有失偏頗
《四庫全書總目》稱毛先舒“詩源出太倉、歷下,故兒皆置不論,而尤好為高論?!舷虑Ч潘T金呼佛者,則惟一李攀龍焉”[1]1805,諷刺了毛先舒的擬古作派,后學也側重分析毛先舒對七子派、云間派的繼承以及對公安派、竟陵派的批判,實際上毛先舒對七子派的弊端也有清醒的認識,對公安派和竟陵派也有所繼承。毛先舒不是個迂腐的復古主義者,他主張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復古也不停留于簡單摹擬,他在情志的基礎上標舉格調(diào),調(diào)節(jié)“格調(diào)派”與“性靈派”的矛盾,發(fā)清格調(diào)派先聲?!对娹q坻》中《竟陵詩解駁議》一篇摘錄鐘惺《詩歸》立說善者三十八條,商榷其立說謬者三十三條,見解公允,不失公正,在清初群起聲討竟陵的浪潮中顯得行不茍容。然而,這些值得探索的思想均被“復古標格”的大帽子隱去了光彩,未得到研究者的正確評價。所以,后續(xù)研究者可以在全面分析毛先舒詩學思想與創(chuàng)作實踐的基礎上,對毛先舒及其詩學觀作出合理的評價與定位,補正學術界已有的不當評價。
如上所述,毛先舒及其《詩辯坻》存有繼續(xù)深入探索的價值,是一座潛藏寶藏的礦山,要重新挖掘其詩學思想的價值,需撥開附著其上的雜草,避開已顯露無疑的表面,擇其全貌或另辟蹊徑,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詩歌理論研究與時代背景相結合;詩歌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作實踐相結合;詩歌理論研究與批評實踐相結合;詩歌理論研究與詩歌流派發(fā)展相結合。如此,把毛先舒及其詩歌理論放入宏觀大背景之中,分析其產(chǎn)生的具體條件,理解其理論內(nèi)容的具體主張,梳理其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關系,結合其詩歌創(chuàng)作與具體批評實踐,這樣才可以對其詩學思想有準確的把握和正確的評價,才可以發(fā)掘出其詩學思想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四庫全書總目[M].永瑢,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65:1805.
[2]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二[M].長沙:岳麓書社,2008:1141.
[3]清史列傳(卷七十).文苑傳[M].王鐘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5687.
[4]徐旭旦.世經(jīng)堂初集(卷十四)·毛稚黃贊[M]//四庫未收書輯刊.(7輯29冊)影印清康熙刻本.
[5]錢仲聯(lián).清詩紀事·明遺民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6]阮元.兩浙輶軒錄:第2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550.
[7]王晫.今世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7:17.
[8]王世禎.漁洋詩話[M]//清詩話.丁福保,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176.
[9]蔣寅.清代詩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44.
[10]朱庭珍.筱園詩話[M]//清詩話續(x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363.
[11]毛先舒.思古堂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1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780.
[12]姚蓉.明末云間三子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31.
[13]張健.詩話與詩[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259.
[14]毛先舒.東苑詩鈔[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1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24.
[15]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二十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682.
[16]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xiàn)代思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73.
[17]龔蘭蘭.明清李攀龍批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18]王順貴.清代格調(diào)論詩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8.
[19]尚永亮.中唐樂府諷諭詩之價值評判與元白張之優(yōu)劣異同——從接受學角度對清人相關論述的一個梳理和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4):47.
責任編輯 劉曉華
A Study of the Thoughts of Mao Xianshu about Poetics and Their limitations
ZHANG Xue-mei,YANG 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postal code 214122,China)
Abstract:Mao Xianshu inherited and corrected the poetics thoughts of"the 7 Poets"and Chen Zilong of the Yunjian school about restoring the ancient tradition,and he proposed to mitig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pirit and style by stressing emotion.Mao Xianshu's"Shibiandi(Thoughts on Poems)"represents his view about poetics of"reviving the ancient and taking the poems of Tang dynasty as the model,advocating good style",and"being gentle,honest and sin-cere",and emphasizing emotion expression of poems while advocating good style.The poetics study conducted by Mao Xianshu produced some praise worthy fruits,but they have many limitations;in spite of this,Mao Xianshu's study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study,and it provides a large room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Mao Xianshu;Shibiandi(Thoughts on Poems);thoughts about poetics;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6133(2016)02-0038-07
收稿日期:2015-10-1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葉燮詩學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項目編號:14BZW01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雪梅(1990-),女,四川綿陽人,江南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學理論研究。楊 暉(1964-),男,江蘇無錫人,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學理論、中國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