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靜 鄧天文(、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湖南 長沙 40083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0004)
花開兩朵 各表一枝
——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之再思考*
李成靜1鄧天文2
(1、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2、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具有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特征和普遍規(guī)律,在終極目標、翻譯過程、翻譯手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們在翻譯客體、語言特征、翻譯要求、讀者期待和譯者素養(yǎng)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對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的共性和差異進行比較和分析,必將有助于正確認識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內(nèi)涵,更好地開展中國文化著述的外譯。
文學翻譯;非文學翻譯;翻譯要求
翻譯作為一種跨越時空的語言活動,從題材來看,可分為專業(yè)文獻翻譯(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文學翻譯(literary translation)和應用翻譯(practical writ-ing translation)。文章把與文學翻譯相對的專業(yè)文獻翻譯和應用翻譯統(tǒng)稱為非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主要指即對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童話等各種文學題材作品進行的翻譯,它包括對一切口頭或書面的文學作品而進行的翻譯;非文學翻譯則指涉及政治、經(jīng)濟、法律、科技、宗教、文化等領域的專業(yè)文本或應用文本的翻譯,如科技著作的翻譯、人文學術(shù)著作的翻譯和新聞通訊的翻譯。
關(guān)于文學翻譯,不少譯界前輩都曾從不同角度對它作過定義或闡述。楊武能(2000)把文學翻譯當作“一種文學的藝術(shù)的闡釋”。許淵沖(1998)認為,“文學翻譯是化原文為譯文的藝術(shù),是化原文之美為譯文之美的藝術(shù)”。蔣洪新(2010)指出文學語言不能把話說滿,翻譯要遵從原文傳其精髓。馬悅?cè)唬?012)的觀點是,“文學翻譯要對得起原文作者,不是創(chuàng)造者,不能加,不能刪,不能超過原文的作者”。雖然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同為不同文化民族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二者之間有諸多共同或相通之處,但因翻譯客體、翻譯主體、翻譯目標、翻譯動機、譯本功能、翻譯要求和評判標準等皆有差異,相應地,其翻譯原則、策略、方法和技巧上也有所不同。文章擬系統(tǒng)地對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之間的異同進行比較和分析。
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作為不同文化民族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是運用一種語言,以符號轉(zhuǎn)換為手段,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nèi)容重新表達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它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入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程愛華,2005)。
由此可見,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歸根到底屬于不同語言文化民族之間的一種溝通形式,都涉及到語言轉(zhuǎn)換和跨文化活動,其終極目標都是跨越不同語言和文化差異的障礙,實現(xiàn)信息交流和文化溝通。作為不同題材的翻譯,它們的溝通媒介都是語言,都與政治、經(jīng)濟、社會、教育、文化、宗教等領域密切相關(guān),都是譯者思維的成果,都具有社會和認知的價值。它們都具有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特征和普遍規(guī)律,在翻譯過程、翻譯手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它們都要求譯者具有一定的語言水平和跨文化能力。
然而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畢竟分屬不同題材,二者之間的差異在翻譯中不可小視。
(一)翻譯客體差異
文學翻譯以各種文學或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兼具表達作者價值觀和思想,強調(diào)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審美與文學欣賞來再現(xiàn)原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美。文學翻譯可以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或者話劇等的翻譯,主要與世界文學作品相關(guān)。目的是重塑原文的風格,展現(xiàn)原文的知識性和藝術(shù)性、表現(xiàn)手法和意境等,并期待喚起讀者的美感或期待視野,感受藝術(shù)作品的美。但由于文學作品主觀性特別強,很多寓意著作者的想象世界或虛擬世界,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等特點。
*基金項目:2013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外語項目(一般項目)“近代湖湘名人及其著作的國外譯介研究”(編號:13YBA429);2013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翻譯策略與中國文化推介有效性研究”(編號:13A125)。
作者簡介:李成靜,講師,文學碩士,四川德陽人,現(xiàn)任教于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鄧天文,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而非文學翻譯可以籠統(tǒng)地稱為文件翻譯、實用型翻譯或應用型翻譯。它涉及的學科知識和內(nèi)容十分廣泛,是真實反映客觀事物的語言,反映現(xiàn)實世界中的知識、數(shù)字、事實和事件,是運用邏輯思維來創(chuàng)作的學科。它反映的是十分客觀的現(xiàn)實世界,目的是再現(xiàn)實用性事實、交際性信息和功利性功能等。非文學文本的核心是語言質(zhì)樸,通用性強,應用客觀。非文學翻譯要求知識性精準,邏輯清晰,具有精確性和確定性等特點。
(二)語言特征差異
文學作品的語言貴在文采生動,具有想象性、審美性、創(chuàng)造性和抒情性,有助于表達豐富的內(nèi)涵,表現(xiàn)作家個性風格特征,揭示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但非文學作品的語言貴在樸實明白,具有專業(yè)性、樸實性、精確性和確定性,有助于經(jīng)濟、客觀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
文學翻譯由于譯者在翻譯目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標準的把握不同,每個譯者在語言處理和文化再現(xiàn)的方式不同。特別是涉及到經(jīng)典詩歌中的詞藻或蘊含意義,以及文學事件中的方言俚語、典故、修辭方法等隱含獨特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內(nèi)容最難翻譯,精準度一般不高或者藝術(shù)性不強。非文學翻譯與文學作品語言特征差異巨大,涉及種類眾多,特別是概念性極強的科學術(shù)語和范疇體系,對相關(guān)專業(yè)知識要求高,不講究美但講究客觀精準。
(三)翻譯要求差異
當前,就翻譯標準,很多翻譯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地。大多對各種題材的翻譯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由于題材不同,目的不一,各自的翻譯任務和翻譯要求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
于文學翻譯而言,其首要任務是傳達文學形象和審美信息,知識性信息傳達是其次的、附屬的。既然文學翻譯的目的在于傳遞原文作者抒發(fā)的感情,以情動人,那么文學翻譯譯者既要最大限度的保存原作的感情、風格、和意境,忠實原文的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又要深入表達原作品的社會意義和附帶意義,追求情感意義,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有大致相同的感受,保證達到原作的藝術(shù)效果。這些都是文學翻譯的基本要求。由于文學作品具有虛構(gòu)性、曖昧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翻譯家對原文往往有不同理解,因此出現(xiàn)不同的譯文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即使有的文學作品譯文與原文相比,存在錯譯、漏譯現(xiàn)象,只要它成功傳達了文學形象和審美信息,就不要緊,更談不上嚴重的后果。反過來說,一文章學作品譯得字正句對,既真實又精確,卻失去了原作的風格和美,那未必是好的譯作。
而非文學翻譯的目的是傳遞信息,交流經(jīng)驗,其根本使命在于把知識性信息忠實、準確無誤地傳達出來。因此,準確和真實,是科技、政治等非文學翻譯的唯一重要的要求。譯者在從事此類題材的翻譯時,選詞須確切,不能引起誤解;選句須結(jié)構(gòu)嚴謹,避免產(chǎn)生歧義;邏輯須縝密,不能留有漏洞;風格須客觀、簡明,避免虛構(gòu)和抒情。事實上,錯譯和翻譯準確性不夠,是科技和人文科學著作、政治和時事文獻等翻譯的大忌,應盡量避免。
(四)讀者期待差異
無論是文學翻譯還是非文學翻譯,對于讀者來說,它們都具有社會的認知的價值。只是,文學翻譯作品作為社會感化的一種手段,訴諸讀者以感情和想象,讀者期待重在藝術(shù)欣賞、情感體驗和美學享受。而非文學翻譯作品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訴諸讀者以事實與理智,讀者期待重在完整精準、科學實用的信息(理論、觀點、學說、思想)。
(五)譯者素養(yǎng)差異
正因為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的翻譯任務和翻譯要求不同,讀者對譯作的期待存在較大差異,相應譯者也應具備不同的的素質(zhì)修養(yǎng)。
文學翻譯屬于藝術(shù)范疇,既是翻譯活動,也是文學活動。它不僅要傳達原作的基本信息,而且還要傳達原作的審美信息。然而審美信息千變?nèi)f化,相對無限,難以捉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蘊含著更為豐富其審美信息,其語言表現(xiàn)形式也往往更豐富、更復雜。譯者就越難把握原文的理解,更難傳達翻譯中的美。因此,文學翻譯譯者自身必須懂得文學,有較強的文學感受力;須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和情感思維能力;知識面要寬廣;對母語和外語的掌控能力要強(詞匯、句式、修辭等)。而非文學翻譯屬于非藝術(shù)范疇。既然這種翻譯的主要價值在于對原作信息正確、忠實、對等的傳遞,那么它往往要求非文學翻譯譯者具有較強的科學思維和邏輯思辨能力;有嚴謹扎實的工作作風;具備相關(guān)的專業(yè)和專門知識,對某一專業(yè)的概念、術(shù)語及表達方式要很熟悉。
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就如翻譯之“樹”上開出的兩朵絢麗之“花”。他們作為不同題材的翻譯形式,一方面同屬于不同語言文化民族之間的重要溝通形式,都涉及到語言轉(zhuǎn)換和跨文化活動,其目標都是跨越不同語言和文化差異的障礙,實現(xiàn)信息交流和文化溝通;另一方面他們在翻譯客體、語言特征、翻譯要求、讀者期待和譯者素養(yǎng)等方面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文學翻譯屬于藝術(shù)范疇,它是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是通過譯者的文學筆力和人生體驗,用形象的語言,傳達、重塑或再造某種藝術(shù)意境,目的在于使讀者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感受,這是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文學翻譯不是機械的傳承社會文化背景,而是重視語義轉(zhuǎn)換和表達的文化信息傳達,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選材和意識形態(tài)等影響。此外,譯者的文化取向在文學翻譯的動機、前期準備、翻譯進程甚至是社會反響等有重大滲透和制約。與文學翻譯不同,非文學翻譯屬于非藝術(shù)范疇,其主要價值在于對原作信息正確、忠實、對等的傳遞,這是非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我們對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進行區(qū)分,對它們的共性和差異進行比較和分析,必將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內(nèi)涵,為更好地開展中國文化著述的外譯添磚加瓦。
[1]程愛華.關(guān)于文學翻譯本質(zhì)內(nèi)涵的思考[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2]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蔣洪新.雕蟲歲月與漏船載酒——漫談翻譯[J].文景,2010(4).
[4]馬悅?cè)?上海復旦大學演講[R].2012.
[5]許淵沖.文學翻譯談[M].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6]楊武能.歌德與比較文學[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both h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rules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aspects of the ultimate goal,the translation process,and translation methods.But,they,belonging to different subjects of translation,are quite different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object,language features,translation requirements,readers'expectations and translators'quality.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will certainly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which will be useful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works.
literary translation;non-literary translation;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2096-000X(2016)16-0261-02
I04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