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明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茂名 525000)
《翻譯質(zhì)量評估:過去與現(xiàn)在》評介*
張長明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茂名 525000)
翻譯質(zhì)量評估已成為翻譯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作為該領域的標志性著作,朱莉安·豪斯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過去與現(xiàn)在》通過融合不同學科、跨文化視角、綜合維度和研究方法,建構了全新的翻譯評估模式。此書對翻譯研究、翻譯教學和翻譯實踐等都具有參考價值。
朱莉安·豪斯;翻譯質(zhì)量評估;翻譯研究;模式
Juliane House是德國漢堡大學應用語言學和翻譯學教授,現(xiàn)任國際翻譯和跨文化研究學會(IATIS)主席,她也是國際翻譯研究界最早提出全面系統(tǒng)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的學者[1]。該模式的早期版本由House在其1977年《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一書中首次提出,并在1997年做了修訂[2-3]。對于這兩個早期版本,已有國內(nèi)學者撰文做過評論[1,4-5]。在2014年出版《翻譯質(zhì)量評估:過去與現(xiàn)在》一書中,House在原版本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融合了近年來不同學科、視角、維度和研究方法,吸收了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此前的翻譯評估模式做了完善,對翻譯批評研究的內(nèi)涵和外延做出了更深入的拓展,建構成為跨學科的綜合評估模式[6]。因此,本書既是對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體系的幾十年發(fā)展過程的綜述,又是對該評估模式的最新修訂。
全書共十二章,根據(jù)內(nèi)容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介紹了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理論基礎及指導原則;第二部分(第3~5章)回顧了豪斯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的早期建構歷程;第三部分(第6~7章)概述了1997年修訂版豪斯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第四部分(第8~11章)闡述了對比語用學、全球化、語料庫、認知科學等學科的新發(fā)展對原翻譯評估模式的補充;第五部分(第12章)是對全書的總結,提出新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
第一部分(第1~2章)介紹了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理論基礎及其指導原則,本部分和早期版本中的提法大體相同。作者把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標準概括為幾層關系:第一,原文與譯文的關系;第二,原文與來自于作者、譯者、讀者的不同感知之間的關系;第三,當翻譯文本有別于其他類型文本時,上述關系的差異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途徑歸納為:基于心靈主義觀的社會心理學途徑,對翻譯作品的質(zhì)量做出個人主觀的、直覺的、來自于坊間傳聞的判斷;基于反應論的途徑,包括行為主義觀和目的論,注重翻譯評價的“客觀性”,而忽視譯文整體質(zhì)量的復雜性;描寫性翻譯研究途徑,以文學文本為主,強調(diào)譯入語文化的得體性,而忽視原文和譯文文本之間的關系;哲學、文化和社會政治途徑;語言學導向途徑。
第二部分(第3~5章)回顧了最早的豪斯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的建構過程,并在其中補充了近年來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作者強調(diào)該模式基于語言使用的理念,是語用理論、等值概念、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語域理論、文體學和語篇分析等多個學科的折中和融合的結果。原模式共設置了兩個方面的八個語境維度(Situational Dimensions)作為參數(shù):語言應用者方面的三個維度:所處地域、所處社會階層、所處時代;語言應用方面的五個維度:語言媒介(簡單/復雜)、參與程度(簡單/復雜)、社會職能、社會態(tài)度、話題范疇。評估翻譯質(zhì)量時,分析原文和譯文文本,考量這些維度是否兩兩相符,是否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獲得同樣的功能。兩者的相符程度與翻譯質(zhì)量成正比,即相符程度越高,翻譯質(zhì)量越好。修訂版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仍舊基于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譯觀,作者通過一系列實例測試的結果對原模式進行了完善,運用英德譯本語料庫闡釋了原模式的參數(shù)設置及運行過程,將科技類、經(jīng)濟類、媒體類、旅游宣傳等文本歸類為概念功能文本;布道、政治演說、寓言故事、喜劇臺詞等歸類為人際功能文本。分析過程中,采取原文文本、譯文文本、回譯文本相對照的方式,對譯文做了翻譯質(zhì)量評估。在本部分,作者提出翻譯分類學(Translation Topology)的概念,即根據(jù)原文文本功能及譯文文本功能的異同將翻譯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顯性翻譯(Overt Translation)和隱性翻譯(Covert Translation)。顯性翻譯一般與源語文化相關,但不追求與原文存在直接的功能對等,隱性翻譯則要求實現(xiàn)功能對。在隱性翻譯中,譯者需在原文和譯文文本之間進行文化過濾(Cultural Filter),根據(jù)翻譯的需要對原文進行再創(chuàng)造,譯者要從目標語文化成員的角度看待源語文本。由于隱性翻譯不需再保留源語文化特質(zhì),因此比顯性翻譯更難處理。
第三部分(第6~7章)概述了1997年版豪斯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作者申明修訂版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的理論框架仍舊是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以語域分析的語場(Field)、語旨(Tenor)、語式(Mode)為基礎,修訂版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加入了Biber的“多維度語域分析模式”作為概念區(qū)分手段,同時結合語用對比來反思顯性翻譯和隱性翻譯。在一定的語境維度內(nèi),譯者會使用必要的經(jīng)驗性知識作為文化過濾手段,而且這類針對原文進行的經(jīng)驗性加工可以作為翻譯質(zhì)量的評估參數(shù)。在第7章中,作者通過實例闡釋了修訂模式的運行方式,同時也對該模式做了進一步的優(yōu)化。作者從英德雙語平行童話語料庫中擷取實例材料,采用回譯的方式,將德文譯本重新譯成英文,然后對原文和回譯文本進行話語比對分析。具體的分析維度和參數(shù)包括:建立在語場基礎上的語匯、句法、文本、象似性連接、主題動態(tài)性;建立在語旨基礎上的作品背景信息的語匯、句法、文本;建立在語式基礎上的媒介和參與程度的語匯、句法、音系、文本;體裁特征;原文的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最后作者對原文和譯文的不匹配之處進行了剖析,并對翻譯質(zhì)量做出了綜合評論。
第四部分(第8~11章)闡述了對比語用學、全球化、語料庫、認知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對原翻譯評估模式的影響和啟示,以及在這些相關學科影響的基礎上,對最新版翻譯評估模式所做的完善。通過對比語用、跨文化交際和理解以及它們與文化過濾的相關性分析,作者認為隱性翻譯中的文化過濾是最為復雜的問題之一。在第8章中,作者通過對比英德互譯文本,從語篇階段(Discourse Phases)、語篇策略、始發(fā)語(Gambits)和言語行為等四個方面,探討了兩種語言之間不同維度的跨文化差異。不過,House強調(diào)這些差異是一種連續(xù)體或漸變序列(Cline),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第9章通過對全球化及其與文化過濾的相關性分析,探討了語篇的全球化對翻譯的性質(zhì)、頻率、需求和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影響。House認為全球化推動了世界范圍內(nèi)翻譯的繁榮,國際間經(jīng)濟、社會、政治的交流都提升了翻譯的地位和普及程度。雖然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有可能導致文化特質(zhì)性和普適性(Culture Specificity and Universality)之間的沖突,進而造成翻譯質(zhì)量評估標準的模糊,但是,對于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翻譯的地位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則需要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評估。第10章對語料庫研究及其與體裁概念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認為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大容量語料存儲及其廣泛應用使語料庫成為翻譯研究中最重要并且發(fā)展最快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具體翻譯質(zhì)量評估參數(shù)可包括以下維度: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確證定性分析的結果;通過語料庫分析易變化的語言表達因素(主體性、搭配、共現(xiàn)模式、句法等)的使用偏好;作者和讀者的互動在語言現(xiàn)象中的表現(xiàn)。最后,依據(jù)這些維度標準,評估翻譯質(zhì)量。第11章通過與翻譯相關的認知研究及其與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相關性分析,綜述了翻譯過程研究的新發(fā)展。近年來,翻譯研究學者們使用認知科學的研究方法,嘗試設計一些行為實驗,盡可能直接追蹤翻譯過程中的時間進度、修改方式和修改頻率、注意力焦點和注意力轉(zhuǎn)移次數(shù)、壓力情緒反應等變量,努力避免因只關注翻譯結果而造成的主觀推論,即“黑箱”現(xiàn)象。在肯定這些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時,作者也對日趨新穎時尚和多樣化的認知實驗的信效度提出質(zhì)疑,因為這些可觀察到的行為未必能夠真正揭示譯者潛在的心理認知過程。
第五部分(第12章)是全書的總結部分,提出最新修訂的綜合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在早期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基礎上整合了前文討論過的對比語用、全球化、語料庫、認知科學等學科理論及研究方法,對翻譯評估分析框架主要做了如下補充:第一,全球化背景下,翻譯質(zhì)量評估變得更為復雜,翻譯評估需要與世界范圍內(nèi)交際風格的動態(tài)語用變化接軌,簡單通用的、永遠保持效度的評估模式并不存在;第二,語料庫驅(qū)動的翻譯研究使過去對個體文本所做的經(jīng)驗性評估提升到更為科學客觀的水平;第三,認知研究為顯性翻譯、隱性翻譯和文化過濾之間的過程復雜性假設提供了實驗性數(shù)據(jù)支持,在翻譯研究中可以把個體研究作為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es)和社會世界(Social World)的結合點。
作者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維度、視角和研究方法,建構了跨學科的綜合的翻譯評估模式。在對原模式的多學科理論基礎,如語用理論、等值概念、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語域理論、文體學和語篇分析等進行折中和融合的同時,在新模式中,House突出了語用學、全球化、語料庫、認知科學等學科與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融入,從不同角度做了視角獨特的分析和闡釋:第一,語言的使用與文化和思維方式相關,話語現(xiàn)象中的語言差異是概念認知和情感層面的深層次差異,屬于文化偏好和規(guī)范框架。這種深層次的差異對翻譯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譯者會有意或無意地在隱性翻譯中使用文化過濾手段。第二,在全球化進程中,語言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活動對保持世界語言和文化的豐富和多樣性具有積極促進作用,這也是翻譯被大量需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翻譯不僅是全球化的副產(chǎn)品,而且也是整個全球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第三,在翻譯研究和實踐中,既要重視邏輯性范式分析,又不能忽視探究解釋性范式的價值。語料庫能夠為等值概念提供實證主體間性(Empirical Intersubjectivity)的靈感,因此翻譯的概括性和主體間性的確證可以通過平行語料庫和可比語料庫來實現(xiàn)。第四,認知行為實驗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幫助解釋譯者對譯本的理解、遷移(Transfer)、重構(Re-constitute)等認知過程并幫助評估翻譯質(zhì)量,但鑒于許多神經(jīng)活動的研究結果不可復制等原因,認知心理學實驗在翻譯評估領域所起的作用可能有限。
翻譯質(zhì)量評估已成為翻譯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問題。作為翻譯批評領域的標志性著作,本書在翻譯評估理論研究方面意義重大。傳統(tǒng)的翻譯批評多采用社會科學研究視角和方法,而豪斯模式拓展了語言學理論的應用范圍,大膽地突破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界線,在語言學理論基礎之上,建構了涵蓋不同文化背景對比、不同學科交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融合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雖然覆蓋范圍廣泛,但是,模式中不同維度、不同參數(shù)相互照應、自成體系,構成了翻譯研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梢哉f,House的翻譯批評研究為翻譯質(zhì)量評估找到合理的理論依據(jù)和論證手段,使其更具科學性,不落入在經(jīng)驗上兜圈子的經(jīng)驗論[7]。
本書作者以開闊的研究視野,對翻譯批評理論的內(nèi)涵和外延做出了進一步拓展。當然,本書也難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處,諸如,過分強調(diào)分析角度的全面性使評估模式的參數(shù)存在交叉重疊現(xiàn)象,導致層次不夠清晰;理論和實例的章節(jié)布局相對獨立,使得二者的相互融入性略顯不足。但縱觀其貌,本書博采眾長、與時俱進,廣泛汲取不同學科的發(fā)展精華,使得新模式較此前版本在參數(shù)設置和評價準則上更為完善,在模式運行的實例測試方面進一步優(yōu)化。新模式重新設置了語境分析的參數(shù),對原模式中語域框架下的語場、語旨、語式的不同維度的評估功能以及原模式中參數(shù)設置的重合之處做了調(diào)整和簡化,使之更為清晰合理,也更加系統(tǒng)科學。
隨著教育部對各專業(yè)的教學質(zhì)量國家標準的制定,翻譯行業(yè)的標準也勢必會在隨后推出。翻譯質(zhì)量評估體系的研究對兩個標準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為止,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和討論還很鮮見,所以本書為我們建立自己的質(zhì)量評價體系和標準提供了有益的參照。與本書中所探討的英語和德語之間的差別相比,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別更大,標準也該不盡相同。因此,在借鑒參照的同時,對于中國的翻譯以及外語教育研究者而言,我們還需要探索和建構基于漢語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
[1]司顯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批評[J].外語教學,2005(3):79-84.
[2]House J.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ubingen:Narr,1977.
[3]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Tubingen:Narr,1997.
[4]仲偉合.霍斯論翻譯質(zhì)量之評估[J].語言與翻譯,2001(3):31-33.
[5]屠國元,王飛虹.跨文化交際與翻譯評估——J.House《翻譯質(zhì)量評估(修正)模式》述介[J].中國翻譯,2003(1):60-62.
[6]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Routledge,2014.
[7]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A Review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
ZHANG Changm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525000,China)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As a landmark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Juliane House'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2014)establishes an up-to-date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This book is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translation researchers,translation instructors and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Juliane Hous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ranslation studies;Model
H159
A
2095-2562(2016)05-0017-04
2016-07-15;
2016-08-03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2014年國際教育教學與管理研究項目(2014GDUPTGJ-01);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校外國文教專家工作委員會2016科研項目(201605)
張長明(1970—),男,滿族,河北青龍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語用學。
(責任編輯: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