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祖洪(南京明州碼頭有限公司,江蘇南京210000)
?
橋式抓斗卸船機裂紋機理分析及相應設備管理建議
戴祖洪
(南京明州碼頭有限公司,江蘇南京210000)
摘要:本文結合國內某港口橋式抓斗卸船機出現(xiàn)的問題,詳細描述疲勞裂紋的類型、產生原因及擴展機理,并從裂紋尖端的應力強度因子K的角度分析了裂紋擴展的條件,帶裂紋構件的壽命估計計算,這可用于生產實際的機械金屬結構裂紋分析及設備的管理過程,同時也針對性的提出設備管理建議。
關鍵詞:港口;橋式抓斗卸船機;裂紋
大量的港口起重機事故是由于金屬結構失效引起的。對于橋式起重機械的鋼結構來講,裂紋、斷裂、變形與銹蝕是起重機鋼結構安全運行的四大危害因素。其中銹蝕和變形過程時間比較長,特征明顯,容易被提前發(fā)現(xiàn),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和修復。但是裂紋的發(fā)生卻具有時間和空間的不確定性,因此金屬結構的裂紋更加為人所重視。不僅如此,金屬結構產生裂紋也是這四種缺陷中最主要的。國內某港口的6臺橋式抓斗卸船機使用至今7年,其卸船機運行臺車金屬結構出現(xiàn)了80余條宏觀裂紋,嚴重威脅了作業(yè)安全。
1.1結構類型
運行臺車即運行機構的均衡裝置,一般為箱型結構。運行臺車與車輪通過輪軸和軸孔連接,各級均衡梁之間通過銷軸連接。銷軸連接處軸套與臺車架腹板是對接焊縫。
1.2工作特點
抓斗卸船機的整機載荷,包括自重、起升載荷、風載荷等,最終由金屬結構傳到運行臺車及車輪,幾組運行臺車平均承受整機載荷。
在起重機非工作時,運行臺車承受載荷大致不變;在卸船機起升載荷時,海測運行臺車所受壓應力增加,陸側運行臺車所受壓應力減小,且都恒為負應力;而卸載時,海測運行臺車所受壓應力減小,陸側運行臺車所受壓應力增加。
如此完成一個工作循環(huán),可認為,運行臺車工作時反復承受交變壓應力的影響,將成為疲勞裂紋擴展的動力。而且根據(jù)力矩平衡,陸側運行臺車的力臂較海側長,固卸船機在加載荷卸載時陸側壓應力變幅更大,也更容易出現(xiàn)疲勞裂紋。
疲勞裂紋起源于結構缺陷和應力較高、應力集中的區(qū)域。結構缺陷包括材料本身的缺陷和焊接缺陷。承受交變應力作用是結構疲勞破壞的首要條件。經(jīng)摩擦后的裂紋表面會變得光滑,且愈近裂紋源愈光滑,這就是俗稱的“貝殼線”現(xiàn)象。疲勞裂紋擴展至臨界尺寸時,隨著剩余工作截面的減小,應力逐漸增加,裂紋進入加速擴展階段。當有效工作截面小到不能承載時,構件在載荷的沖擊下便會發(fā)生脆性斷裂。在應力集中的區(qū)域,例如承載界面突變處,力流設計不合理,會導致在短時間內也會出現(xiàn)明顯裂紋。
2.1裂紋尖端應力強度因子
2.1.1帶裂紋構件受力后,裂紋尖端區(qū)域產生局部應力集中現(xiàn)象
裂紋尖端區(qū)域應力集中程度與曲率半徑有關,裂紋越尖銳,應力集中的程度就越高。斷裂力學表明:當固體有非常尖銳的裂紋存在時,固體材料的實際斷裂強度較理論斷裂強度低得多。
2.1.2根據(jù)線彈性斷裂力學,引入應力強度因子K
K是構件幾何、裂紋尺寸與外載荷的函數(shù),表征了裂紋尖端載荷和變形的強度,是裂紋擴展趨勢或者裂紋擴展推動力的度量。Ⅰ型裂紋(張開型裂紋)的裂紋尖端應力強度因子用表示:
σ—名義應力;a—裂紋尺寸;Y—為形狀系數(shù)。
以上參數(shù)可通過設計說明或機械設計手冊獲得。對于常見的或較簡單的應力強度因子,已有應力強度因子手冊作詳細介紹。
當一個工程結構中存在著初始裂紋時,雖然開始使用時在工作載荷下并不會產生斷裂,但是由于絕大多數(shù)工程結構在服役期間都要承受循環(huán)式的載荷,在這種載荷作用下,結構中的初始裂紋將會緩慢增長。一旦外加載荷與裂紋長度的組合使得應力強度因子達到其臨界值,結構就會失效。
2.2疲勞裂紋擴展
在工程實際中,構件要承載或守循環(huán)載荷(疲勞載荷)的作用。根據(jù)裂紋擴展規(guī)律,裂紋的擴展有三個階段:起裂、亞臨界擴展(穩(wěn)定擴展)、失穩(wěn)擴展。起初構件中的裂紋很小,沒有達到臨界尺寸;在載荷作用下裂紋發(fā)生亞臨界擴展,最后達到臨界裂紋尺寸而失穩(wěn)擴展,以致結構完全破壞或失效。從初始裂紋擴展到臨界裂紋長度(即與外載荷組合得到的應力強度因子達到臨界值時的裂紋長度)所需的載荷循環(huán)次數(shù),稱為結構的疲勞裂紋擴展壽命。Paris公式指出,應力強度因子是表征裂紋尖端附近應力、應變長的主要參量,同樣也應該是控制裂紋擴展速率的主要參量,有:
對含中央裂紋的無限大板,有:
該公式適用于宏觀裂紋擴展階段。此時裂紋擴展方向與拉應力垂直,且為單一裂紋擴展。一般認為時為宏觀裂紋擴展。
對上式積分,得到裂紋擴展壽命的估計:
假設運行臺車裂紋的產生僅與其工作特點、載荷特性有關,則可初步斷定裂紋是由長期的交變載荷所引起的疲勞裂紋,這也是最常見的原因。
在卸船機的一個工作循環(huán)內,海測和陸側的運行臺車承受交變壓應力。在卸船機工時,運行臺車將反復承受交變應力,這是疲勞裂紋產生的普遍原因。初步判定,運行臺車焊縫及其附近母材的裂紋是由疲勞產生的。
3.1計算驗證
根據(jù)第二章,采用應力強度因子簡略計算裂紋從初始長度到現(xiàn)在檢測長度的擴展時間,與實際工作時間比較,驗證裂紋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否是疲勞。
以國內某港口6臺卸船機中的5號樣機的最長裂紋為例:
表1裂紋檢測結論
做近似處理,認為該裂紋為無限大板的中央裂紋,且處于宏觀裂紋的擴展階段,其擴展方向與交變壓應力垂直,為單一裂紋擴展。
已知:卸船機運行臺車材料為Q235A,根據(jù)《機械設計手冊》,Q235鋼,其材料系數(shù)為:
表2 Q235材料參數(shù)
根據(jù)該卸船機的特點,設計時陸側運行臺車腹板壓應力:(單位:MPa)
表3運行臺車腹板應力
該裂紋為一般形態(tài)的無限大板的中央裂紋,取Y=1。
因此可知該處裂紋仍處于亞臨界擴展狀態(tài)(穩(wěn)定擴展狀態(tài)),即可根據(jù)公式(5),計算得Q235材料在該結構的名義應力作用下的臨界裂紋長度:
由此可知該出裂紋仍在臨界裂紋長度之內,且該處裂紋適用于Paris公式。
實際情況下,國內某港口的該卸船機5號樣機已工作7年,每天大約350個工作循環(huán),利用率為60%~ 70%,可計算得到現(xiàn)已消耗壽命:
由此可知,僅由疲勞導致的裂紋擴展壽命遠遠大于現(xiàn)已消耗的壽命。
結論:疲勞裂紋擴展壽命遠大于現(xiàn)已消耗的壽命,理論上在現(xiàn)工作循環(huán)次數(shù)內不應該出現(xiàn)這么長的裂紋。由此可知初步判定——運行臺車焊縫及其附近母材的裂紋是由疲勞產生的,是不正確的。該處裂紋的擴展,由交變應力導致的疲勞并非主要原因。
3.2設計原因分析
既然使用過程中的疲勞并非運行臺車腹板裂紋擴展的主要原因,那么在設計制造過程中是否使得該運行臺車存在缺陷呢?
3.2.1查閱該卸船機5號樣機的運行臺車部分的設計圖紙,發(fā)現(xiàn)了重大的設計錯誤
三級平衡梁的腹板與銷軸軸套之間采用對接焊縫連接,且屬于厚板與薄板對接。查閱《機械設計手冊》及《起重機械鋼結構設計》,對對接焊縫的構造有如下要求:
當采用對接焊縫連接不同厚度或不同寬度的鋼板時,為減少應力集中,應將板的一側或兩側加工成坡度不大于1:4的坡度,形成平緩過渡。在改變厚度時,焊縫的計算厚度取較薄板的厚度。
而該設計圖紙表明此處的焊接位置的坡度大于1:4,因此會引起較大的應力集中,力的傳遞阻礙打,力流線不順暢。經(jīng)計算,大坪衡梁、中平衡梁、小平衡梁對接焊位置計算坡度均大于1:4,不符合焊接標準。
3.2.2坡度對力流的影響
當應力集中在兩變截面對接處,軸套傳遞下來的應力流向下傳遞至近母材。當坡度過大時,薄板(腹板)將承受附加彎矩,且有較大的應力集中,應力不能順暢地傳導至腹板,易產生開裂甚至斷裂;當坡度滿足對接焊標準時,力流線會隨坡度緩慢變向匯合,能順暢地傳導匯集至焊縫及薄板(腹板),這種情況下腹板承力狀態(tài)比較良好。
結論:該運行臺車的裂紋產生和亞臨界擴展(穩(wěn)定擴展),在卸船機設計階段,腹板及軸套對接結構不合理,導致應力集中,力流線不順暢是主要原因。
3.3分析結果
造成運行臺車的裂紋產生和亞臨界擴展的原因有兩方面。
第一:設計制造階段,腹板及軸套采用對接焊縫連接,但結構設計不合理,導致應力集中,力流線不順暢,并對腹板的局部區(qū)域產生附加彎矩。
第二:運行臺車工作中承受交變壓應力,由此產生的疲勞也使得裂紋擴展。
其中,設計錯誤是根本原因,如果設計中沒有較大的應力集中,僅由疲勞導致裂紋擴展的壽命大大提高,不會產生宏觀長裂紋。
4.1設備管理中的不足
從國內某港口的卸船機運行臺車開裂的分析看,其在設備管理中存在以下問題:
在對設備的設計制造過程沒有做到良好的監(jiān)督,對原有的設計單位的圖紙沒有進行詳細的審核。雖然設計單位在運行臺車對接焊縫處的設計不合理,但同時由于港口企業(yè)對設計圖紙的審查不到位,造成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損失。
日常維護、每月普查中忽視整機金屬結構的檢查,只注重經(jīng)驗辨識的危險點。
設備管理過程中沒有認真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
4.2設備管理改善建議
加強設備的初期管理,加強對設備設計、制造階段的審核。應理解設備一生的管理概念,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設備的設計、制造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好壞,決定了設備壽命周期費用的多少,應將不必要的損失扼殺在搖籃之中。
加強使用過程的維護和檢查,做到重點檢查,全面兼顧。日常維護、點檢以易發(fā)生故障或故障修復位置的檢查為主;月檢、季檢時應對整機進行全面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故障源。
引進或推進TnPM體系,在人機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只有在管理上做到精細,才能從最微小的地方遏制故障的發(fā)生。
DOI編碼:10.13646/j.cnki.42-1395/u.2016.01.018
中圖分類號:U6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1-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