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甫筠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黑龍江教育》迎來了她的70華誕。70次寒來暑往,70年崢嶸歲月,《黑龍江教育》曾慷慨地成就了多少教師的夢想,解決了多少教師的困惑,又有多少人每每捧讀《黑龍江教育》刊登的美文,如品味道道佳肴,享受饕餮盛宴,茅塞頓開,愛不釋手。70年來,在《黑龍江教育》這個大搖籃里,茁壯成長起來一批批優(yōu)秀教師,我和我的團隊便是其中最受益的一份子。
與《黑龍江教育》結緣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我走上中學語文教研員崗位不久,還是個涉世未深的黃毛丫頭。那一年,我接到了省教育學院召開“黑龍江省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年會”的通知,通知要求每個與會者必須提交一篇論文。為了完成任務,從未寫過論文的我拿起了生澀而拙笨的筆,寫了撕,撕了寫,幾乎浪費了半本稿紙,好不容易湊成了一篇稚嫩的文章,然后請單位的打字員用老式打字機敲鉛字打出藍色的蠟紙來,經(jīng)過反復校對、修改后,再用手推的油印機在發(fā)黃的紙上印出文稿,裝訂成冊。會議報到時,我惴惴不安地將論文帶到了會場,交給了會務組。會議中間休息時,一位戴著近視眼鏡,目光炯炯有神的長者主動找到我,拿著我的文稿耐心細致地指導我如何修改。他說話慢條斯理,簡潔明確,指導切中肯綮,非常到位。從此我榮幸地結識了時任《黑龍江教育》雜志社編輯的王鈺老師。王鈺老師和藹、睿智、沉穩(wěn),身材高挑,舉止儒雅,因患有嚴重的類風濕病行動顯得有些不便。經(jīng)過王老師的修改,我的處女作《語文教師要加強語言修養(yǎng)》在《黑龍江教育》1988年第11期上發(fā)表了。捧著雜志社寄來的樣刊,我內心的喜悅之情無法用言語表達!高興之余,我仔細揣摩王鈺老師修改過的文字,努力體會王鈺老師的良苦用心和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對王鈺老師的欽佩之情也油然而生。王鈺老師對年輕作者悉心培養(yǎng),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的精神讓我非常感動??梢哉f,王老師是我走上專業(yè)文章寫作道路的恩師和引路人,是《黑龍江教育》為我的成長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第一次寫論文就能夠發(fā)表,而且在省級權威雜志上刊出,站到了高起點,從此我的自信心和寫作積極性都大大地增強了。
體驗了自己寫稿子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發(fā)稿成功的幸福感后,我便在教研工作中積極鼓勵語文教師勇敢地拿起筆來,將自己教學中的真實感悟寫出來,與同仁們分享。同時我積極倡導教師閱讀《黑龍江教育》等雜志上刊登的好文章,借鑒他人的教學經(jīng)驗,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2002年,我調到墾區(qū)工作,恰逢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國興起。全省的中學語文教研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倪軍倉老師經(jīng)常深入到全省語文教研活動中去,和教師一起看課、評課,指導教師的文稿寫作。那段日子里,我的文稿《吹面不寒楊柳風——〈春〉教學設計、文案圖解、課堂實錄及教研評析》《你們聽見了嗎?夜鶯——〈夜鶯之歌〉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研評析》《前面有橄欖樹,有曼陀鈴……〈我們上路了〉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研評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研評析》相繼發(fā)表。這些稿件,為指導教師順利走入新課改起到了較好的引導和幫助作用。
和李莉編輯的相識是在2007年的暑期,我正在大連出差,接到了一個來自哈市的陌生電話。打電話的是一個聲音甜美的女孩,她說自己是《黑龍江教育》的新任編輯。她給我?guī)砹艘粋€好消息:我撰寫的《鼎立打造高素質教研團隊 傾情服務墾區(qū)課程改革》這篇文章在《黑龍江教育》第7期上公開發(fā)表了。當時我心里非常激動。編輯與我素不相識,卻將我的文稿變成了鉛字,我為雜志社編輯任“文”唯賢的高風亮節(jié)點贊。
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我以“偏遠地區(qū)中學語文教師團隊高素質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行動研究”為著力點,帶領墾區(qū)語文教師在新一輪課改的大背景下,認真研究新教材、新教法,先后組織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創(chuàng)新杯”課堂教學展評等活動。如今“創(chuàng)新杯”教學展評活動已經(jīng)成功地舉辦了五屆八次(由于墾區(qū)學校分散,其中三屆分東西部兩個賽場舉行)。每次活動我都精心籌劃,力求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通過活動,強化教師的團隊意識、教育科研意識、精品課堂意識、敢為人先意識。每次活動都得到了雜志社的關注和大力支持。其間還有幾位編輯不辭辛苦,親赴建三江管局參與墾區(qū)第三屆“創(chuàng)新杯”初中語文教學展評活動,并給予我們誠懇的指導。
有一次,墾區(qū)的語文教師在省城參加培訓。我請李莉編輯借此機會為我們參加培訓的教師講座,李莉編輯欣然前往,犧牲了寶貴的休息時間,利用晚上給墾區(qū)語文教師進行了撰稿指導。她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教師感到如坐春風、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每次活動過后,我都要求教師撰寫教學實錄、教學評析等文稿,教師的電子稿給我之后,我再認真地修改,有時親自撰寫文字,最后發(fā)給雜志社。在日常教研工作中,每每發(fā)現(xiàn)教師的好文稿,我也及時推薦給雜志社。尤其是我們舉辦了第三、第四、第五屆“創(chuàng)新杯”活動后,李莉編輯在雜志上開辟專欄,以專題的形式系列發(fā)表我們教師的文稿。因為我們的活動都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的,文稿包含說課、講課、自評和互評等幾項內容,容量大、綜合性強,作者人數(shù)多,給編輯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李莉編輯每次都不厭其煩、精心設計、反復斟酌,保證了稿件的高質量。
幾年來《“生活因思考而精彩”作文指導與講評》《引導學生思維深入 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語文教學的主問題設計》《有序列 有側重 有效果》《誦出語之美 讀出語之韻》《〈描寫,讓筆下生花〉教學設計、實錄及反思》《鴻雁傳情》《魅力紅興隆》《讓世界充滿愛》《舌尖上的北大荒》《白描的手法,看雪的癡人——〈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實錄及反思》等等一篇篇稿件陸續(xù)和讀者見面了。教師看到自己的文稿刊出,個個眉開眼笑、奔走相告。嘗到了甜頭,許多教師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筆耕不輟,連連榜上有名。在《黑龍江教育》這個大搖籃里,墾區(qū)成長起來一批優(yōu)秀作者,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的已經(jīng)成為享譽墾區(qū)內外的名師。
每次教研活動之后,我都進行認真的反思,每每心有所悟,便訴諸筆端;每每聽罷好課,便梳理出課例研評投稿給《黑龍江教育》……如此積攢下來,文稿竟有了一定的厚度。
這一篇篇浸透著作者和編輯心血的文稿,不僅宣傳了墾區(qū)教育、宣傳了墾區(qū)的語文教學成果,而且展示了墾區(qū)教師的聰明才智。這一切都是《黑龍江教育》引領、培養(yǎng)的可喜成果。
每次文稿交到雜志社后,編輯們認真推敲、修改,或真誠地提出修改意見。在他們無私地幫助和細致入微的指導下,在寫稿和改稿的過程中,教師逐漸成長起來了,也與雜志社的幾位編輯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編輯們學養(yǎng)深厚,對事業(yè)一絲不茍、默默奉獻,對作者熱情、真誠、誨人不倦,對文稿千錘百煉、嘔心瀝血,對讀者認真負責……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編輯們的工作精神鞭策我虛心學習、誠實待人、踏實做事,努力為一線教師服務、為語文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在《黑龍江教育》慶祝創(chuàng)刊70周年之際,我的心海泛起了層層漣漪,難以平靜。我發(fā)自內心地說,《黑龍江教育》是教師成長的搖籃,《黑龍江教育》的編輯們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良師益友。
衷心地祝愿《黑龍江教育》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