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勝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言:“教師不僅要授予學生各種知識,尤其重要的在于啟發(fā)學生,熏陶學生,讓他們衷心樂于向愛美、創(chuàng)造美的道路前進?!惫蚀耍诔踔姓Z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誦讀、反復品鑒等途徑深刻領會《陋室銘》(劉禹錫)《陳涉世家》(司馬遷)等文言文藝術作品的美學意蘊,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在誦讀與品鑒中感悟文本中語言的音韻美
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比如《陋室銘》(劉禹錫)《岳陽樓記》(范仲淹)等在語言的組織層面均具備句式整齊、駢散結合、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等美學特質。教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順課文的前提下,對其語言加以細細品味,以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以教學《陋室銘》為例。我曾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與品味下列問題:這篇銘在語言上,相對于我們學過的王安石的《傷仲永》,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的《孫權勸學》等文言文而言,具有怎樣的藝術特點?給我們怎樣的審美感受?學生通過細讀深品后紛紛暢所欲言:
生:《陋室銘》雖然以駢句為主,但也有散句。讀起來有一種參差錯落的美感。
生:這篇銘中的駢句比如‘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等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聽覺上的和諧之美。
生:《陋室銘》中的“孔子云:‘何陋之有?”是散句。如此駢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給讀者帶來和諧悅耳、抑揚頓挫的音樂美。
…… ……
最后,我總結說:“同學們對《三峽》一文語言的品鑒非常到位,也頗有心得。這正是我們今天學習《陋室銘》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現(xiàn)在,我們再次有表情地高聲誦讀這篇課文,以此深切體味這篇文章語言的音韻美?!?/p>
二、在誦讀與品鑒中感受文本中描寫的自然美
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諸如《醉翁亭記》(歐陽修)、《湖心亭看雪》(張岱)、《三峽》(酈道元)等,均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祖國江山的秀美抑或壯麗。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細讀深品的途徑感受蘊含于其中的自然美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以教學《三峽》為例。我曾采用下列途徑與步驟引導學生鑒賞《三峽》文本中描寫的長江之水與長江沿岸的壯麗景色,起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首先,我在課前從網絡下載了14張從不同角度拍攝三峽壯美景色的圖片,制作成幻燈片,并插入背景音樂《三峽情》。新課導入時,運用多媒體設施播放供學生欣賞。然后,引導學生邊欣賞圖片邊誦讀課文,找出與幻燈片中的圖片相對應的課文中的語句,并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三峽》描寫了哪些自然美景?這些自然美景給自己留下怎樣的審美體驗?最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下面是部分學生的發(fā)言:
生:七百里三峽氣象萬千,美不勝收。
生:三峽之水,四季不同,動靜相生,搖曳多姿,盡收眼底,令人心馳神往。
生:三峽山峰高俊,江流洶涌,河水清澈,瀑布飛懸,猿鳴哀婉,漁歌悲涼,景中融情,情隨景遷,生動傳神,自然和諧。
生:三峽水“清”,樹“榮”,山“峻”,草“茂”,觀之,亦詩亦畫,“良多趣味”。
三、在誦讀與品鑒中感知文本中人物的情懷美
文言文文本中人物的情懷美包括下列兩個方面。其一,文言文作者的高尚情操與美好品格。比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边@是作者劉禹錫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懷,再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作者范仲淹胸襟開闊,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憂國憂民的無私奉獻精神;還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作者周敦頤鄙棄名利富貴,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的具體表現(xiàn)。其二,是文言文文本中主人公的高尚情懷或者偉大抱負或者君王氣度。比如《陳涉世家》(司馬遷)中主人公陳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遠大理想與偉大抱負;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劉向)中主人公唐雎面對強敵不畏強暴、大義凜然、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高尚品質與智慧;還如《隆中對》(陳壽)中劉備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的君王之風等。閱讀教學上述文言文課文時, 我往往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課文、鑒賞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等途徑,引導學生深切體味作者或者文本中描寫的主人公的高尚情操或者美好品格,以此陶冶學生的美好情操。以教學《愛蓮說》(周敦頤)為例。我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描寫蓮高貴品質的語句,而后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如此推崇甚至高度贊美“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一位當代教育家曾言:“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币驗槊烙龑τ趯W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作用巨大。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課文,篇目眾多,語言典雅,內容豐富,情感真切,人物形象鮮活豐滿,為學生展示了一個美不勝收的文學藝術世界。故此,閱讀教學文言文時,我們必須以文言文文本為媒介,在學生心中構建感受文言文藝術美的橋梁,將蘊含于文言文文本中豐富的美學意蘊巧妙地滲透于學生心中,以此培養(yǎng)學生高尚健康的審美觀與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