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寶 強
(六盤水師范學院 中文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
?
王漁洋唐詩選本研究述略
劉 寶 強
(六盤水師范學院 中文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
摘要:王漁洋是清代康熙年間的“詩壇圭臬”,在乾隆年又獲得追謚“文簡”的殊榮,其學術影響極其廣泛。王漁洋一生共編纂了四部唐詩選本,現存的有《十種唐詩選》《唐賢三昧集》及《唐人萬首絕句選》三部(《神韻集》已佚)。王漁洋這三部唐詩選本各具特色,在整個唐詩選學上具有重要地位,故而學界有必要對這三部唐詩選本作初步的了解與探尋,這對研究清代大家王漁洋的詩學體系有重要意義,對整個古代唐詩選學的研究發(fā)展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王漁洋;唐詩選本;《十種唐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
王漁洋(原名王士禛)作為清初康熙年間的“詩壇圭臬”,其編、選、刪及評價之詩歌選本為數并不少,有《感舊集》《神韻集》《二家詩選》《古詩選》等,但漁洋本人最為重視的還是對唐人詩作的編纂,從早年《神韻集》到中年《十種唐詩選》《唐賢三昧集》再到晚年的《唐人萬首絕句選》,漁洋從壯至老均有唐詩選本的佳作面世。學術界近幾十年在王漁洋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績,2014年8月在山東淄博召開了全國王漁洋學術研討會,參會學者100余人,顯示出學界對該領域研究的重視。但美中不足的是:截至目前,學界對王漁洋唐詩選本方面的研究與關注并不多,除《唐賢三昧集》這部唐詩選本多涉“神韻”而有一些研究成果之外,其他唐詩選本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目前據本人在中國知網和讀秀學術搜索能夠查到的當代關于《唐賢三昧集》的著作只有廣文書局1968年出版的《唐賢三昧集箋注》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張明非《唐賢三昧集譯注》,還有一些著作的章節(jié)中也有該選本的一些研究,但專門性質的研究論文目前則不足十篇;而《唐人萬首絕句選》在當代只有李永翔做過校注,沒有專門性質的研究論文;《十種唐詩選》在當代還沒有專門性的研究專著與論文。,這就造成了王漁洋詩學研究上的一種不平衡。
唐代人自己編纂的唐詩選本,據專家不完全估計有20種以上。但由于印刷刊行等方面的原因,流傳下來并在今世還存有的唐人唐詩選本只有10種。1958年出版的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的《中國唐詩選集》收錄了這10種唐人唐詩選本,分別是:(1)佚名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該選本采用版本為敦煌石室發(fā)現的唐人寫本殘卷。(2)芮挺章《國秀集》。(3)殷璠《河岳英靈集》,芮挺章、殷璠兩選本采用版本均為《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4)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該選本采用版本為《四部叢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5)令狐楚《御覽詩》。(6)佚名《搜玉小集》,《御覽詩》和《搜玉小集》采用的版本均為汲古閣本。(7)元結《篋中集》,該選本采用版本為《隨庵叢書》影刻宋代尹家書籍鋪刊本。(8)姚合《極玄集》,該選本采用版本為元代至元刊本。(9)韋莊《又玄集》,該選本采用版本為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日本江戶昌平坂學問所官版本。(10)韋谷《才調集》,該選本采用的版本為《四部叢刊》影印述古堂鈔本。這十種唐詩選本編選情況也并不一致,有的是隨意性小范圍的篩選,有的是大范圍的較為正式全面的篩選,且它們編選印刷刊行的時間各不相同,反映出來的唐代詩人詩作的準確性也非常有限。而唐代之后,尤其是明清兩朝,出現了大量的唐詩選本,對唐以后各朝唐詩選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
孫琴安先生在《唐詩選本提要》一著中雖列民國前唐詩選本有660種(唐與五代41種,宋32種,金元12種,明213種,清362種),但實際保留下來的清代唐詩選本也就120種左右,王漁洋唐詩選本在這120多種現存的清代唐詩選本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漁洋一生編纂的唐詩選本嚴格劃分應有兩類:一類是漁洋對前人已作的唐詩選集進行的刪選,《十種唐詩選》與《唐人萬首絕句選》屬于這一類;另一類是漁洋自己對唐代詩人詩作進行的編選,《神韻集》與《唐賢三昧集》屬于這一類。由于“王士禛《神韻集》已無版本傳世,現存的《唐人七律神韻集》也不是王士禛所選”[1],故研究王漁洋唐詩選本主要是漁洋《十種唐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這三部現存的專門性唐詩選本,不包括現存的偽本《神韻集》。
《十種唐詩選》是王士禛據前人唐詩選本(主要是唐人唐詩選本)刪纂而成的一部綜合性唐詩選本?!端膸烊珪偰刻嵋肪硪话倬攀妮d:“《十種唐詩選十七卷》(山東巡撫采進本),國朝王士禛編。取唐人總集八家及摘宋姚鉉《唐文粹》所載諸詩,各為刪汰。凡《國秀集》一卷……附以士禎所選《唐賢三昧集》,共為十種?!盵2]5332四庫館臣們在此主觀地認為:《唐賢三昧集》附于《十種唐詩選》之后,也為《十種唐詩選》的一種,這其實是一種錯訛。從《十種唐詩選》的目錄不難看出,該選本是王漁洋取八家唐詩選本*此處八家唐詩選本是指:殷璠《河岳英靈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芮挺章《國秀集》、元結《篋中集》、無名氏《搜玉集》、令狐楚《御覽詩集》、姚合《極玄集》、韋莊《又玄集》。不包括唐代佚名《唐寫本唐人選唐詩》,因為該選本是在解放后才在敦煌石室發(fā)現的。及(后蜀)韋谷《才調集》、(宋)姚鉉《唐文粹》所載諸詩刪汰而成的綜合性唐詩選本。它包括的內容有:《國秀集選》(一卷),《河岳英靈集選》(一卷),《中興間氣集選》(一卷),《篋中集選》(一卷),《搜玉集選》(一卷),《御覽詩集選》(一卷),《極玄集選》(一卷),《又玄集選》(一卷),《才調集選》(上、中、下三卷),《唐文粹詩選》(六卷)?!妒N唐詩選》在此處明確不包括《唐賢三昧集》?!妒N唐詩選》其實是王士禛在清代最有影響的詩歌選本,而非當今學界認為的最能體現士禛“神韻說”的《唐賢三昧集》。《漁洋山人自撰年譜》記載王士禛于康熙二十六年“取唐人殷璠、高仲武……通為《唐詩十選》,屬門人盛珍示、王我建較刊”[3]5089,到康熙四十七年,便已出現了“《十種唐詩選》風行天下,供不應求。門人郎廷槐請公校正,入補遺一篇,重刊之”[4]546的現象,然而引以為憾的是:當代學界以《十種唐詩選》為專題的學術著作與論文目前還未出現。為何在清康熙時期就如此具有影響的《十種唐詩選》,到后來反而被忽略,學界也越來越忽視對其進行研究了呢?究其原因可能不能不提到四庫館臣們。
從事版本學的研究者都知道:《四庫全書》的底本大致有六個來源:一是內府本;二是贊撰本;三是各省采進本;四是私人進獻本;五是通行本;六是《永樂大典》本。館臣們將這些書分應刻、應抄、應存三類。應刻之書是館臣們認為最好的著作,館臣們將此類著作抄入《四庫全書》,還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抄之書是館臣們認為合格的著作,館臣們認為這類著作可抄入《四庫全書》。而應存之書則是館臣們認為不合格或較差的著作,這類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但作為古籍文獻又不便舍棄,因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列入存目,僅存其名。四庫館臣將王漁洋編選的《十種唐詩選》一著歸入《四庫全書存目》一類,視其為不合格之作。目前學界也受到了四庫館臣這種看法的影響,對該選本缺乏關注,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四庫館臣們視該選為不合格之作的看法存在偏頗,因為他們也并未深入研究過《十種唐詩選》。除了四庫館臣們的偏頗看法,另一個原因在于:《十種唐詩選》內容包括十個唐詩選本,內容繁復駁雜,在研究時要做大量細致而煩瑣的工作,沒有精深鉆研不足以窺其一角,且目前尚無學者對該選本進行過詳細研究,除了原始文獻本身可供借鑒外少有研究成果可供參考,這也使研究難度增大,部分學者會望而卻步。但該選本的意義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否則不會在問世時便風行天下。因而有必要克服阻力、深入發(fā)掘,對該選本給予足夠的重視與研究,目前可供研究的留存得較為完整的版本是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的康熙三十一年印行的《十種唐詩選》。
《唐賢三昧集》是與《十種唐詩選》幾乎同時問世的另一部唐詩選本?!妒N唐詩選》的編纂始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唐賢三昧集》的編選完成于康熙二十七年。《十種唐詩選》是對其他人唐詩選本的一種刪纂,而《唐賢三昧集》則是對盛唐詩人詩作進行的選錄?!端膸烊珪偰刻嵋肪硪话倬攀疲骸啊短瀑t三昧集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皆錄盛唐之作,名曰《三昧》,取佛經自在義也。詩自太倉歷下以雄渾博麗為主,其失也膚;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詭。學者兩途并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錄、史論,皆可成篇,于是士禎等重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其后風流相尚,光景流連,趙執(zhí)信等遂復操二馮舊法,起而相爭。所作《談龍錄》,排詆是書不遺余力。其論雖非無見,然兩說相濟,其理乃全;殊途同歸,未容偏廢。今仍并錄存之,以除門戶之見。又閻若璩《潛邱札記》有與趙執(zhí)信書,詆此集所錄。如張旭四絕句本宋蔡襄詩而誤收。又詆其祖詠詩誤以京水為涇水;孟浩然詩誤以涔陽為潯陽;王維詩誤以御亭為卸亭、蔡洲為蔡州;高適《燕歌行》誤以渝關為榆關。全不講于地理之學。引據精詳,皆切中其病。然士禎自品詩格,原不精于考證。若璩所云,不必為是集諱,亦不必為是集病也。”[2]5205四庫館臣這段話表明:《唐賢三昧集》為三卷,選錄的是盛唐詩人之詩(該選本中錄盛唐王維、儲光羲、孟浩然、劉眘虛、常建等四十余人詩四百余首,但未選錄李白、杜甫二人詩),王士禛編選該選本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早年自己與兄王士祿合撰的《神韻集》已經為人篡改,面目全非,于是打算再編訂一部唐詩選本宣揚其詩學主張。該選本主要是重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趙執(zhí)信《談龍錄》操馮舒、馮班舊法排詆該選本,閻若璩《潛邱札記》也從考證上排詆該選本,認為王士禛完全不講地理之學。而四庫館臣對待士禛該選本的態(tài)度更為寬和,四庫館臣們認為:趙執(zhí)信與王士禛兩種詩學理論互相補充后才更加完善,王士禛《唐賢三昧集》自品詩格,本不精于考證,因此,該選本不太講求地理之學是一種客觀存在,但似乎不應看作該選本的缺陷。
當代學界對《唐賢三昧集》進行全面性研究并不多,原因主要有二點:一是該選本本身規(guī)模不大,全書僅收錄40余人440余首詩作。二是該選本成書于清代前期,學界一貫的崇古傾向會使學者誤認為該選本不如唐宋時期出現的唐詩選本價值高。因此該選本的研究成果有時僅作為個案出現在以王士禛詩學觀研究或清朝整個時代的唐詩選本研究為主要內容的作品的部分章節(jié)中。如黃河《王士禛與清初詩歌思想》一書將“《唐賢三昧集》中的典范意義”作為第五章第三節(jié)來介紹,而賀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將“《唐賢三昧集》與神韻詩學的成熟”歸入“清代的唐詩選本與詩學思潮”這一章,作為“王士禛的唐詩選與其神韻詩學”一節(jié)中的一部分來闡述。其他專門以《唐賢三昧集》整本選集為題的學術論文僅有2000年《唐代文學研究》(第九輯)上的《〈唐賢三昧集〉與王漁洋詩學》(蔣寅)、2001年《文學遺產》上的《〈唐賢三昧集〉與詩、禪的分合關系》(張寅彭)、2004年《北方論叢》上的《論〈唐賢三昧集〉中的孟浩然詩》(董運庭)、2006年《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上的《盛世選本的盛世形態(tài)——〈河岳英靈集〉、〈唐賢三昧集〉二選本之共性研究》(王志清)、2007年《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上的《從〈五言古詩選〉到〈唐賢三昧集〉——談王士禛“神韻說”》(景獻力)、2011年《科技風》上的《王士禛〈唐賢三昧集〉中的清遠之音》(毛文靜)等六篇。2011年毛文靜還完成了碩士論文《唐賢三昧集》研究。由上可知,學界對該選本的研究相對王士禛其他唐詩選本來說更為重視,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許多角度與方法可對該選本進行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唐人萬首絕句選》是王士禛古稀年被罷官之后所刪纂的唐詩選本,該選本選錄的都是唐代詩人的五七言絕句。包括五言絕句兩卷,收錄了從初唐王勃至晚唐安邑坊共100位詩人227首詩作;七言絕句五卷,收錄了從初唐杜審言至晚唐無名氏共164位詩人詩作668首?!端膸烊珪偰刻嵋肪硪话倬攀疲骸啊短迫巳f首絕句選七卷》(內府藏本),國朝王士禎編。洪邁《唐人萬首絕句》,務求盈數,踳駁至多。宋倉部郎中福清林清之直父鈔取其佳者,得七言一千二百八十首,五言一百五十六首,六言十五首,勒為四卷,名曰《唐絕句選》,見于陳振孫《書錄解題》。蓋十分之中,汰其八分有奇。然其書不傳,無由知其善否。士禎此編,刪存八百九十五首,作者二百六十四人,更十分而取其一矣。其書成于康熙戊子,距士禎之沒僅三年,最為晚出。又當田居閑暇之時,得以從容校理,故較他選為精審。然其序謂以當唐樂府,則不盡然。樂府主聲不主詞,其采詩入樂,亦不專取絕句。士禎此書,實選詞而非選聲,無庸務為高論也?!盵2] 5205-5206四庫館臣在這段內容中表明:宋人洪邁《唐人萬首絕句》為達到收集唐人絕句萬首數量的目的,出現了充數及其他一些問題。南宋藏書家陳振孫在其《直齋書錄解題》中提到宋人林清之(字直父)抄取洪邁《唐人萬首絕句》中的好詩編為《唐絕句選》,該選共四卷,該本收七言絕句1280首,五言絕句156首,六言絕句15首,可惜該書已佚,故我們無法判斷其好壞。學界通常遵循四庫館臣的看法認為《唐人萬首絕句選》保留了詩歌895首,詩人264人?!短迫巳f首絕句選》在康熙戊子年(1708)成書,是王漁洋編纂的最晚的一部唐詩選本,也是漁洋最后一部詩歌選本。此時又是王漁洋罷官后田居閑空之時,他有時間從容校對整理,因此該選本比漁洋其他選本更為精密審慎。雖然漁洋《唐人萬首絕句選》被抄入四庫全書,四庫館臣也認為該選成就很高,給予它“較他選為精審”的評價,但這部選本并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當前學界對宋人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而漁洋《唐人萬首絕句選》的研究卻很稀少,除了李永翔先生曾對該書做過簡單的校注之外,以漁洋《唐人萬首絕句選》整部選本為研究論題的學術著作與論文目前還未出現。原因應有幾點:一是選本本身規(guī)模不大。一般研究者比較容易關注大部頭選本,傾向于大題小做,因為大題可寫內容多,當然其弊端是無法做到深入。二是該選本是專門的絕句選本。部分研究者傾向于研究收錄各種類型詩作的綜合性選本,對絕句選本并無太多專門的研究心得,研究難度較大。三是該選本成書于康熙戊子年(1708),與唐宋選詩家選本相較距當今年代并不遙遠,部分學者會誤以其歷史不長而貶低其研究價值,對該選本少予關注。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在于:由于該選本缺少研究成果,除了文獻本身,并無太多其他研究資料可直接借鑒,故需要研究者下工夫鉆研大量相關的原始文獻,方能有所理解與頓悟。當今浮躁的學術心態(tài),使部分學者即使有心也無精力沉下心去鉆研文獻,做此繁難工作。然而,該選本對于觀照與理解王漁洋整個詩學有重要意義,故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
毋庸諱言,王漁洋唐詩選本存有或多或少的不足,本人的多篇論文已經進行過詳細的分析,此處不贅。但這幾部唐詩選本帶給學界的正面價值才是最主要的,我們應以辯證的觀點去看待漁洋唐詩選本。王漁洋唐詩選本作為清代“詩壇圭臬”帶給我們的寶貴文學遺產,在詩學領域乃至整個文學領域都將永遠閃爍著耀目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劉寶強.《唐人七律神韻集》為偽托之作——兼王漁洋《神韻集》淺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1):43-46.
[2]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清]王士禛.漁洋山人自撰年譜(卷下)[M].濟南:齊魯書社,2007.
[4] 蔣寅.王漁洋事跡征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王萍】
Research Summary of Wang Yuyang’s Tang Poetry Anthology
LIU Bao-qiang
(Chinese Department,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 Liupanshui 553004, China)
Abstract:Wang Yuyang (formerly known as Wang Shizhe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ts of Kangxi period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Qianlong years he was the posthumous titled as Wenjian for his academic influence. Wang Yuyang compiled the four books about anthology of Tang poems, and the existing books include Selection of Ten Kinds of Tang Poems, Collection of Samadhi Poetry and Ten Thousand Quatrains of Tang Dynasty, (Selected Works of Romantic Charm is lost). Wang’s three books about anthology of Tang poem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about his book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Qing dynasty poetic system as well as for the study of the Tang poetry’s anthology.
Key words:Wang Yuyang; anthology of Tang poems; Selection of Ten Kinds of Tang Poems; Collection of Samadhi Poetry; Ten Thousand Quatrains of Tang Dynasty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07-0072-04
收稿日期:2015-09-10
基金項目: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新城王氏家族文學研究(15GZYB64);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王漁洋及清代唐詩選本編纂研究(14QN024);六盤水師范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清代文人事跡與創(chuàng)作編修考證(LPSSYKYJJ201405)
作者簡介:劉寶強(1980—),男,湖北咸寧人,六盤水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文論、唐宋元明清文學與王漁洋研究。
【語言文化與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