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莉
(安徽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
關注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
于春莉
(安徽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應從更新教學理念,強化課程意識,完善教材建設體系,實施教學模式改革,采取靈活多樣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等多方面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大學語文;職業(yè)核心能力;教學改革
縱觀當前國內的研究現狀不難發(fā)現,對于通過大學語文課程來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這一課題,高職院校相對來說比較重視,而本科院校對此卻一直并未給予應有的關注。199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zhàn)略》中,將人的職業(yè)能力分為三個層次:職業(yè)特定能力、行業(yè)通用能力和職業(yè)核心能力,其中職業(yè)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自我學習、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革新、數字應用、信息處理、外語應用等。[1]再綜合國內外對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定義與研究,可知,職業(yè)核心能力是存在于一切職業(yè)中,從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能力,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廣泛的可遷移性,對人的終身發(fā)展和終身成就影響極其深遠。在每個人的職業(yè)生涯中,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最重要的、起關鍵性作用的能力。[2]可見,不管是高職還是本科院校的畢業(yè)生,實際上都應該在學習期間養(yǎng)成一定的職業(yè)核心能力,才能為日后的就業(yè)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筆者認為,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擔起培養(yǎng)職業(yè)核心能力的責任,教師應在教學中關注、滲透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相關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
以大學語文的教學為例,相比較而言,高職類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會更注重它的實用性和工具性,為追求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全面提升,注意到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力求通過大學語文課程的全面學習為增強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實際工作能力打基礎。但是,目前本科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實際上仍然是以對學生進行陶冶情操、澡雪精神的人文教育為主的,在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視的仍然是通過篇章的講解去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世界的優(yōu)秀文化,即仍然是偏重人文性的傳遞。而本科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到底應該堅持它的人文性還是工具性,早已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比如,魏飴主編的《大學語文新編》主張“語文作為一門以人文精神為主導的人文學科”,“完全可以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認為“大學語文將不再是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綜合性更強,技能性更高,重在對學生進行就業(yè)前的語文適應能力教育和實用技能教育” 。[3]顯然,這套教材雖然主張綜合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來定位大學語文課的價值目標,但似乎對大學語文課的工具性給予了更高的關注度。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第二版)認為:“大學的語文教育,具有‘培根固本’的特性,它承載著使一代代青年不斷提升母語素養(yǎng)、成為民族精神傳承者的歷史使命。不再把漢語看作工具,而是借重溫和研習母語的偉大傳統(tǒng),經由‘文’的研習,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讓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陶鑄我們的情操,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理解和表述世界的能力——這些,就是‘大學語文’學習的意義所在。”[4]顯然,此教材更加關注的是大學語文的人文性質。丁帆主編的《新編大學語文》本著堅守人文意識的選文標準,強化了大學語文課的人文性。[5]縱觀國內已經出版的琳瑯滿目的大學語文教材,它們對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絕大多數都是由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角度出發(fā),雖然側重點并不完全一致,但從整體上來說,持二者兼顧的觀點仍然是目前學界達成的基本共識。徐中玉明確主張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并提出語文能力“在現代信息社會還應包括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文化選擇的能力等等”,“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和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雙重功能”。[6]龐玉琨等主編的《大學語文:傳承·實踐·應用》把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和重點定位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良知與責任、尊嚴與使命,如何加強民族文化認同,化育學生的精神氣質”。[7]由此可見,即使單從大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角度考量,實際上就已經包涵了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質素。職業(yè)核心能力所包括的諸如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等,是各種職業(yè)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可以引導、激發(fā)其他職業(yè)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產性”價值。而職業(yè)核心能力的這些要素恰巧與語文能力素質有交叉融合的部分,因此,職業(yè)核心能力是完全可以通過大學語文以及其它人文素質類課程進行培養(yǎng)與提升的。
而對于理工科大學的學生來說,所應當具備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個人能力,以及職業(yè)核心能力中具有轉移價值的認知、情感方面的能力,相比較于文科大學生來說,往往顯得更為薄弱,而目前學術界對這一方面關注甚少。理工科大學較多地注重了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在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上強調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學生往往具備單一的職業(yè)技能,卻不具有寬厚的人文心智,這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而缺乏對于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足夠重視,更是導致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較弱、溝通與合作能力欠佳、組織協(xié)調和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訓練、自律和耐挫能力不足等等的重要原因,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后勁。
因此,我們認為,理工科高校的教師應當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人文素質類課程,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核心職業(yè)能力通過滲透式教學方式來加以培養(yǎng)。并同時從教育管理的制度設計、人才培養(yǎng)方案設計與實施、教師的課程設計與組織等多方面,關注滲透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教學改革。針對大學語文這類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育者更應當努力追求將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相互融通,特別對職業(yè)核心能力中具有轉移價值的認知、情感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更應倍加重視,由此積極展開教學改革實踐活動。
(一)更新教學理念,強化課程意識
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強化課程意識,明確課程價值,對該課的課程系統(tǒng)形成基本的認識,即對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
首先,教師必須深刻地意識到,在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與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時互動,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學習動向,進行各種基于能力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是大學語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慕課等現代化教學方式相比的強大優(yōu)勢。這是因為,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慕課以及微課等多種接收訊息、學習知識手段的出現,使得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寬廣,而且愈加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如果大學語文教師還依然用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的課程觀點來統(tǒng)領課程講授,講究系統(tǒng)化、知識化,是不合乎目前理工科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的。比如,僅僅按部就班地通過文學作品解讀等傳統(tǒng)授課方式組織教學,而不注重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核心能力,那么這門課程很可能就要成為雞肋。因此,我們就必須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同時又能整合利用互聯網碎片化的知識,吸引學生回歸課堂,重新煥發(fā)出大學語文的生機和活力。
其次,應該明確,大學語文課程應當而且也可以承擔起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任務。在市場經濟浪潮席卷之下,為迎合學生的就業(yè)需要,理工科院校所開設的專業(yè)課與素質教育通識課程很多都是偏重于為學生就業(yè)打基礎的實用型課程,而大學語文如果仍然以傳統(tǒng)的人文類課程面目出現,僅僅關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而不能很好地兼顧其工具性,那么這門課程必然要受到猛烈沖擊。但是,大學語文課作為弘揚中國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傳遞整個人類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載體,它的這一人文性的主導地位是不能動搖的。而且我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大學語文課程的使命與職業(yè)核心能力存在契合點。如其中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經典對學生進行陶冶情操的人文素質教育恰好和學生情感、認知等的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融通之處。大學生所應該具備的語文能力恰好與職業(yè)核心能力中的與人溝通、創(chuàng)新革新、自我學習、解決問題等能力要素有深度契合的地方。并且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完全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滲透到大學語文的課內、課外教學當中去的。因此,大學語文課程必然可以承擔起部分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重任,關鍵在于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朝著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努力,更新教學理念,強化課程意識,不斷地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嘗試。
(二)完善教材建設體系,關注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
目前,傳統(tǒng)教材普遍按照該學科的體系或者不同的主題進行編排,實質上對于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因此,我們的教材建設就要體現人文素養(yǎng)與能力訓練兩大要素的兼顧融合。所選教材應該具備促進學生完善人格,提升生命價值,陶冶情操的深厚的人文性,同時也能夠兼顧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幫助他們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以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們人際溝通以及合作能力、情感和認知等職業(yè)核心能力的提升。
當然,任何課程都不應是固化的,而應該是生成性的。而在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大學語文課程更不應該局限于教材。教材建設的主導者是教師,即使教材本身不能滿足教師的教學需要,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堂活動,以及圍繞教材內容的各種教學活動,去彌補教材的不足,切實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比如,在教材之外,可以設置多種訓練模塊,以朗誦、演講、求職面試等為主的口語表達訓練以及詩歌、演講稿、求職信等為主的寫作訓練,都可以成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核心能力又切實可行的課程訓練內容。而且,大學語文課程完全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甚至可以包括社會生活內容等等。比如,可以選擇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時事新聞話題或者校園生活話題,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課前準備新聞素材、撰寫新聞稿,模擬新聞主播主持節(jié)目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現場直播”,這樣,既鍛煉了學生新聞寫作的能力,又使學生口語表達、人際溝通合作等多方面的核心能力得到實踐與提升??傊瑖@教材,力求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yè)去設置相應的任務情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立體的教材建設體系,在目前國內大學語文教材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此種做法顯得尤為重要。
(三)實施教學模式改革,注重語文能力全面提升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同樣應兼顧大學語文的二維屬性,應遵循以人文性為主導,力求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并舉的課程教學原則。應將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內容融入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將更有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比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小組的方式,通過學生們共同實施完成一個項目工作來提高職業(yè)核心能力。針對大學語文課程應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又能兼顧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選擇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開展讀書報告研討會的活動。將現有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活動的第一階段要求課前小組內成員要對名著進行精讀與研討,每個小組將自由選擇其研讀的主攻方向,即針對經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各種角度,選擇其中一個角度進行閱讀,并形成心得,以便在課堂上進行主題突出的總結陳詞,這樣可避免由此生發(fā)的課堂討論流于浮泛。在此階段,力求小組成員全員參加討論學習,規(guī)定小組成員或負責制作課件,或負責查找資料,或負責形成書面文字。第二階段,課堂上開展小組報告與研討。各小組首先選派代表上臺發(fā)言,總結讀書心得。接著針對由各種角度精讀經典名著之后的心得,小組間可充分進行討論,甚至可以提出質疑,展開全體性辯論。教師由此可檢查學生課前準備效果,并當場評定最佳表現團隊。這種成立語文學習小組、小組間展開能力訓練競賽的項目教學法,不僅可以督促學生深入精讀元典,接受古今中外優(yōu)秀人文精神的熏陶,還可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并且,學生們的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能力、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幾種重要的職業(yè)核心能力都將得到鍛煉和提高,堪稱十分有效的優(yōu)秀教學法。
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模擬法等各種有效而又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無論運用那種教學模式或手段,都應該盡量因材施教,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力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為目標。
(四)采取靈活多樣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考核方式作為激勵學生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亦應該成為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索的方向??己嗽u價方式的確立關系到課程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完成,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不應當被忽視。傳統(tǒng)的考核評價模式是以教師為評價主體、以知識考核為評價內容、以書面考核為評價方式。但是,大學語文課程為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兼顧,并滲透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摒棄這種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式,而推行以能力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模式。這里的能力不僅指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能力,還應包括人際溝通與合作、信息處理、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等職業(yè)核心能力的考核。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內和課外的自主性??梢詤⒖紝W生平時課堂討論的參與情況、平時書面與口頭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課外活動的參與情況等多方面來綜合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切記不能單憑最后的期末考試卷面成績來評價學生。在考核形式上,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設計出不同形式的考核題目,最大限度地考察和鍛煉學生在書本知識以外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
總之,改革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注重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使之有助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能力的形成,并促進學生、教師、學校以及大學語文學科的共同發(fā)展。
[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yè)技能鑒定中心.與人交流核心能力訓練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黃雯,等.大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方式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3):68-70.
[3]魏飴.大學語文新編:導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4]陳洪.大學語文:總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5]丁帆,朱曉進,徐興無.新編大學語文:編寫說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1.
[6]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修訂前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
[7]龐玉琨,楊曉鴻,魏啟君.大學語文傳承·實踐·應用: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責任編輯 汪繼友)
A Probe in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gard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re Capacity
YU Chun-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capacity of students.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promoted by renewing teaching idea,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perfecting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system, carrying 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dopting flexible and diverse course evaluation method and so on.
College Chinese; professional core capacity; teaching reform
2015-07-02
安徽工業(yè)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2014jy30)
于春莉(1977-),女,吉林吉林人,安徽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G642.0
A
1671-9247(2016)02-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