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潔
(天津藝術職業(yè)學院公共課教學部,天津 300181)
?
大學語文校本課程設計與實施實驗探究
湯潔
(天津藝術職業(yè)學院公共課教學部,天津300181)
摘要:大學語文校本課程設計是以教材為基礎,以關注學生的各方面需要、學習興趣及民族傳統文化為出發(fā)點,將與學生專業(yè)貼近的藝術門類和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對課本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對授課形式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用以促進學校課程的優(yōu)化、融洽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大學語文校本課程《牡丹亭》昆曲藝術
大學語文是公共課的必修課,它承載著培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積淀藝術底蘊,提高其對文學藝術的鑒賞力與審美能力的教育與文化使命。通過中外名家名作的欣賞與體味,對學生間接體驗人生、感受人物命運之變奏、了解生活之百味均大有裨益,該課尤其為藝術類院校大學生提供不可或缺的豐富養(yǎng)料。但是,由于進校前一直接受應試教育,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大學語文課由于缺乏立竿見影的實用性而受到冷落。此外,接受式為主的學習方式、程式化的教學設計、標準化的培養(yǎng)方式、低階能力的目標傾向等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重要因素。要改變大學語文課邊緣化的狀態(tài),就要以開發(fā)貼近學生經驗與興趣的校本課程為切入點,激活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轉變其對大學語文課的學習態(tài)度。
“校本課程”是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并存的一個課程板塊,它的開設是“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qū)、學校、學生的要求”。首創(chuàng)者之一麥克米倫將校本課程開發(fā)定義為“校本課程開發(fā)是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開發(fā)工作,該課程開發(fā)工作大部分依賴學校教職員工及學校的現有資源”。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fā)試驗的價值取向有以下三個方面:
1.關注學生成為“整體的人”。
關注學生不僅是學習成績,而且是他們的社會需要、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和認知需要。
學生劉苗苗曾在一篇習作中寫道:“教育不可像麥當勞一樣把本不相同的物質和原料加工成同樣的沙拉雞腿和漢堡。如果是這樣,學校變成了生產學生的麥當勞,教師變成了操作工人和機器人,學生則成了失去生命活力的任人捏造的面團?!薄坝腥岁P注我的成績,有人關注我的書包,卻沒有人關注我情感的蒼白。”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過關于人類需要的經典理論,這些需要依其重要性,按等級分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各層次需求只有在低一層需求獲得滿足之后,高一層需求才會發(fā)生。這一相信人類情感重要性和基于愛和信任的方法論的理論對教與學均具有深遠意義。教師和課程編寫者把學生視為積極主動、目的明確地參與生活經驗的一個完整的個體。通過校本課程開發(fā)實驗使學生具有心理滿足感,即對學習的良好的感覺、好奇心和動機、自信與渴望等,這些影響學習的因素恰恰是我校有些學生所缺失的。
2.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與興趣。
學習經驗是影響學生形成對課程內容的態(tài)度及最終對其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通過該實驗獲得學習心理滿足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塔巴指出:“在實踐一個大范圍的目標群時,首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習經驗,而不是內容,除了知識和理解能力,學習經驗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我在確定校本課程開發(fā)內容時,參照了國外選擇經驗有效性的標準。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fā)內容基于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經驗,同時也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源于興趣、滿足興趣并拓寬興趣。有效學習是在知識對學生的生活有意義時才會發(fā)生的,該實驗的內容能與學生專業(yè)學習內容聯系起來,所以“選擇的內容和經驗能為學生提供繼續(xù)深入探究的途徑,這些內容和經驗將影響學生的情感層面從而激發(fā)他們參與這樣的探究”。
3.關注本土知識和民族傳統文化。
昆曲作為國粹,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遺存,也是獨特而寶貴的本土知識資源,但是該本土知識在大學語文教材中處于缺失的狀態(tài),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知之甚少。而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更注重對本土知識的選擇。它是安置本土知識的理想家園,緣此,我進行了《牡丹亭·驚夢》課程整合教學實驗,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接觸傳統戲曲文本,在情景化的學習氛圍中,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零距離感受、體驗它的獨特魅力。
1.昆曲《牡丹亭·驚夢》校本課程的設計(課程整合)。
我校大學語文教材選用的是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第三版),但選文中沒有戲劇文本,這對于藝術學院學生全面了解、掌握各種藝術門類是一種缺憾。
《牡丹亭》是中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游園》、《驚夢》等出戲是京、昆舞臺上久演不衰的經典之作。作為學藝術的大學生,尤其是本校又有得天獨厚的戲曲藝術底蘊與教學資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領略“音頌”昆曲優(yōu)雅婉約的獨特魅力,對于他們文學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拓寬藝術領域知識、促進他們心靈成長及培養(yǎng)高階學習能力均有益處。我對《牡丹亭》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到該課的授課對象是文博專業(yè)與音樂表演、音樂伴奏專業(yè)的學生,他們作為未來的藝術從業(yè)者,應該對昆曲形式及《牡丹亭》有所了解。因此,進行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1)邀請?zhí)旖蚓﹦≈巹碓航o學生講講戲劇寫作與改編的基本知識。
(2)用訪談的形式,邀請昆曲名師仝秀蘭、楊玉成一起聊聊、唱唱昆曲,欣賞青春版《牡丹亭·驚夢》片段,再說說此劇賞析的要點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3)學生在《大學語文》教材中任選一篇課文改編成劇本,字數不少于2000字,劇本改編將占學期成績的70%。
(4)在改編劇本中遴選出較好的修改后排演,爭取在全院范圍內公演,并以此創(chuàng)建學院獨特的校園文化。
2.《牡丹亭·驚夢》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
此次《牡丹亭·驚夢》賞析講座名為“青梅煮酒話牡丹”,意為在較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訪談的形式活潑親切,不拘一格,與校本課程多以活動課的樣式出現相吻合。此次講座特邀了兩位專業(yè)老師:我院昆曲名師仝秀蘭和笛子伴奏楊玉成,專業(yè)課老師和基礎課老師一起講戲,這種專業(yè)課程與基礎課程優(yōu)勢互補的綜合課程在學院尚屬創(chuàng)舉,一時傳為佳話。
講座伊始,大屏幕映出杜麗娘舞出長長的水袖遞向柳夢梅,因為選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劇照,所以演員青春靚麗、服飾精致優(yōu)雅,一下子就拉近學生與劇中人的時代距離。
我先請仝老師就“中國戲曲之母”——昆曲的來源、京劇和昆曲的區(qū)別及昆曲的藝術特色等問題侃侃而談。然后請楊老師為音樂系的學生講講昆曲音樂同民樂、西洋音樂的區(qū)別。當學生得知昆曲音樂只用五個音就完成所有劇目的創(chuàng)作時,尤其是親耳聽到“水磨腔”昆曲細膩婉轉悠揚的笛音時,無不對古代藝術家充滿敬服之情。
我用課件展示加語言描述生動地講述了《牡丹亭》的傳奇故事,學生唏噓感慨杜麗娘為了真情至愛由情而夢、由夢而死、又死而復生的真性情,其后又一起欣賞青春版《牡丹亭·驚夢》的視頻片段,使學生對昆曲載歌載舞的演出形式、婉轉悠揚的念白、唱腔、優(yōu)雅迷人的服飾等有直觀的感受。其后我就杜麗娘為什么做夢把她同《西廂記》的崔鶯鶯作了比較:“封閉的環(huán)境杜絕了她與青年異性發(fā)生愛情的一切機緣,使她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為徒然的渴求。所以她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都只能在夢中實現。她還不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能在佛殿與張生一見鐘情。禮教對她的禁錮實在是太厲害!但是杜麗娘又比崔鶯鶯離經叛道,更具有叛逆精神,一旦走出深閨,來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園,就走上了一條反抗與叛逆的不歸路?!?/p>
昆曲的語言優(yōu)美高雅,給人以美的精神享受。隨后我選取【繞地游】、【步步嬌】、【醉扶歸】、【皂羅袍】等經典唱段進行了具體的賞析。先由仝老師聲情并茂地演唱,楊老師珠聯璧合地吹笛子伴奏。每表演完一個唱段,我就講析一段。古老的昆曲藝術之音回蕩在當下現代的藝術校園里,令人耳目一新。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高潮迭起、精彩不斷,會心的笑聲、由衷的贊嘆聲不絕于耳,場面非?;鸨?,學生通過《牡丹亭·驚夢》的賞析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最后講座達到了高潮——仝老師演唱【皂羅袍】中的“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全班跟著興致勃勃地學唱;我還讓學生穿上戲裝擺出劇中人的經典造型找感覺,現場效果非常熱烈,學生感覺這樣的課既新鮮有趣,又近距離地接觸傳統文化,是一次有益且有趣的課。最后我給他們留了一個劇本改編的作業(yè)——在《大學語文》課本中,任選一篇課文改編成劇本,計劃從中遴選出基礎較好的本子,經修改后進行排演。
1.促進了學校課程的優(yōu)化。
由于一線教師最了解學生的需求與興趣,自身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所開發(fā)的課程是在課堂中切實可行的,提高了校本課程的適切性。而我開發(fā)的課程內容緊密圍繞學生所學專業(yè),是專業(yè)課的關聯課程和整合課程,是使基礎課與專業(yè)課均受益的雙贏課程。90%的學生認為校本課程的學習對大學語文課和專業(yè)課都有益處,實驗促進了學校課程的優(yōu)化,有益于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請看同學們的反饋:
“課程改革可以說是一次創(chuàng)新,這樣的創(chuàng)新,不僅是教學上的,更是教育領域里吹來的‘新鮮、健康’的空氣,把紙上的文字拿到講臺上去演,這是很少見的,感覺很神奇哦!”(索淼淼)
“此課之改革大大提高了同學們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聽課的效率。希望老師多組織些此類課程?!保▽O大偉)
“課程安排新穎,古典戲文較難理解,通過戲曲表演等生動的形式使同學們吸收理解了,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印象很深刻。師生間也達到了很好的互動?!保愖浚?/p>
2.教師角色的轉換使師生關系變得唇齒相依、和諧融洽。
教師在課程開發(fā)中由“教”轉向“導”,這意味著教師的角色由主角變成了配角。教師的引導、指導、誘導、輔導和教導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由無所不知的權威變成“平等中的首席”,這種平等的伙伴關系打破了師生間的“厚障壁”,營造了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師生間平等地對話,坦誠地交流,并通過頭腦風暴法,使學生共享集體的思維與智慧,主動地建構知識。我深切地體會到“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對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
通過課程實驗,增進了師生間的深入了解,甚至改變了我對某些學生的印象。例如《品質》的改編者金鑫櫟印象中是一個學習態(tài)度一般的學生,而這篇作品卻以“回憶”、“現在”、“兩年以后”等時間為序來安排時間和人物,這種如《茶館》般電影膠片式的一個個場景的組合,構思上有獨到之處。劇本寫了四千多字,態(tài)度很認真,確實令我刮目相看。而金鑫櫟也從我對他的作品評價中,感受到老師對她的賞識和尊重,轉變了對大學語文課的學習態(tài)度,現在我感覺學生都非常愿意和老師親近。與此同時,這一實驗過程在客觀上對教師的教學視野、專業(yè)能力也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亦帶動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改變,對于改變“知識本位”的單一教育模式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3.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向度,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由于傳統教學以傳授“是什么”的陳述性知識為主,因此學生習慣于認同教師給的統一標準答案,習慣于對知識機械地識記,缺乏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設計能力和問題求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高階思維能力。所以,在此次試驗中,我有意識地通過相關的思維訓練彌補學生高階思維能力之不足,讓學生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生成重新組織的學習經驗,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潛能。例如我在輔導時就啟發(fā)他們《兇犯》寫人與人之間因社會地位、教養(yǎng)等差異而難以溝通,那你可以把家鄉(xiāng)中熟悉的村民變成劇中人;又可以把“瓦爾登湖”化身為美麗的環(huán)境女神,同作者梭羅展開對話……令人欣慰的是,我果然收到了郝逾丹改編的中國版《兇犯》——偵訊官變身為警察局局長、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變成了中國鄉(xiāng)村的毛三兒,可見高階思維能力的訓練已經初見成效。因此,專業(y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激發(fā)了學生們參與教學的欲望與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戴士弘,畢蓉,選編.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
[2]王斌華.校本課程開發(fā)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3]張雪梅,等.特色校本課程開發(fā)范例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6.
[4]林華,主編.藝術設計賞析——教育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教材.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