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偉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
【文化藝術(shù)視野】
《黃泥地》里的悲歌
蓋偉
(平頂山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00)
劉慶邦的長篇新作《黃泥地》通過描繪底層知識分子房國春的悲劇人生,深刻地展現(xiàn)了當代鄉(xiāng)村政治的復雜性與國民文化的劣根性,從文化性和人性的角度讓我們感受到了國民劣根性中的泥濘感和糾纏性,也正是這種泥濘感和糾纏性演繹了黃泥地里的一曲曲悲歌,引發(fā)了我們對當代鄉(xiāng)土社會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及當今知識分子如何面對現(xiàn)實語境并安置自身的思索。
劉慶邦;《黃泥地》;泥性;鄉(xiāng)紳;悲歌
劉慶邦是一位用作品說話的誠實的勞動者,三十多年來他始終深切關(guān)注著中國的底層社會,挖掘著底層人物的靈魂與聲音,為讀者留下了沉甸甸的思索。誠如作家所說:“我不喜歡輕飄飄的東西。我們的歷史是沉重的,現(xiàn)實是沉重的,作家的心也是沉重的。一個誠實的勞動者不知不覺就寫出了沉重的東西,這沒辦法?!保?]“越寫越痛”是作家的一種創(chuàng)作體驗,他的長篇現(xiàn)實題材小說《黃泥地》便是一部讓我們“越讀越痛”的沉思之作。
房戶營村村民不滿于房光民接替父親擔任新支書,卻又都不想得罪具有一定勢力的支書一家,于是就推舉出村里德高望重的中學教師房國春出面反對,當村民們的愿望滿足以后,房國春一家卻遭到了房守本家族瘋狂的打擊報復,直至妻死子亡,而面對這一系列的遭遇,村民們卻一改往日對房國春的尊重態(tài)度,而表現(xiàn)為漠不關(guān)心、冷嘲熱諷,用人性中的惡唱響了一曲黃泥地上的悲歌。
國民文化的“泥性”是國民劣根性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提到國民劣根性,首先想到的是文學先驅(qū)魯迅先生,作為批判國民劣根性的圣手,魯迅先生為我們塑造了“看客”這一形象,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國民的愚昧與人性的冷漠。如果說魯迅筆下的“看客”是不覺悟的民眾,是“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那么在《黃泥地》中,劉慶邦為我們展現(xiàn)的“看客”則是“有主名有意識的殺人團”,他們不再是冷漠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與導演者,在滿足精神觀看的同時,更看重爭斗過后的利益,因為“他們的目的都很明確,就是借助房國春的力量,把立足未穩(wěn)的房光民拿下來。他們的手段也很明確,不用給房國春送禮,也不用請房國春喝酒,只動動嘴皮子,哄抬房國春就行了”[2],正所謂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此,基于“誰為祥林嫂之死負責”這一疑問,筆者更想問“誰為房國春之死負責”。
劉慶邦在文本的開篇就向我們說明了答案:“這里的泥巴起來得可真快,看著地還是原來的地,路還是原來的路,可房國春的雙腳一踏進去,覺得往下一陷,就陷落下去。稀泥自下而上漫上來,并包上來,先漫過鞋底,再漫過腳面,繼而把他的整個腳都包住了”。這不僅是對房國春境遇的描寫,更是作者對國民性中“泥性”的一種隱喻和思考。劉慶邦曾指出:“我給小說命名‘黃泥地’,有一種借喻:我們國民文化有一種‘泥性’,有一種‘構(gòu)陷性’,人一旦陷進去很難自拔”。[3]這種“泥性”的力量使得房國春無法自拔,最終走上了家破人亡的悲劇道路。
中國文化在鄉(xiāng)村,很大程度上由鄉(xiāng)紳承載,房國春無疑是一個典型的鄉(xiāng)紳文化的承載者?!霸鴰缀螘r,房國春家作為房戶營村的文化中心、話語中心,甚至是政治中心,是何等的吸引人,房國春是何等的受人推崇?!保?]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金錢和權(quán)力卻慢慢替代了鄉(xiāng)紳的地位和作用,成為現(xiàn)代鄉(xiāng)村的主導。骨子里的自命不凡和缺乏對自身困境的反思造就了房國春的悲劇人生。
(一)封建士大夫的悲歌
作為當代鄉(xiāng)土小說中少見的知識分子形象,房國春具有一種濃厚的封建士大夫情懷。他可以憑借自己幾十年教書的威望和人脈關(guān)系,為村里修路,為因礦難死亡的鄉(xiāng)親爭取最大額度的撫恤金,他寧可自己的餓著也會給去縣城找他的鄉(xiāng)親一頓好吃的,即使自己窮到需轉(zhuǎn)借同事的錢,他也也會幫助鄉(xiāng)親……從這些事情上看,房國春是一個舍己為人的人,是一個寧可自己吃虧也要維護自己在鄉(xiāng)親們心中良好形象的人。也正是這種心理,讓他感覺在這個鄉(xiāng)村處處高人一等,有一種優(yōu)越感,他自認為就像古代兼濟天下的士大夫一樣可以為民立命、為民“代言”,這也是他一步步落入自己和村人集體為他挖的陷阱中的主要原因,但他僅僅是一名中學教師,并不是權(quán)力階層的代表,在利益、權(quán)勢之下,他所倚重的人情紐帶在金錢的沖擊下已斷裂,他的學生楊才俊在收了房守本三百塊錢的賄賂之后也不再理他,但他仍舊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為民立命孤身挑戰(zhàn)村支書一家演變?yōu)闉閭€人訴求而上訪,并且在上訪的征途中又被其他上訪戶所鼓動。就這樣,這個像古代斗士一般的知識分子就像他腳下的黃膠泥一般,陷入一張自己和眾人集體編織的無形網(wǎng)中難以自拔,以致家破人亡。
(二)獨裁者的悲劇
房國春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高傲倔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面對妻子和孩子,他永遠是高高在上的,他是家中的獨裁者,妻子永遠是作為他的附屬品而存在,為他生兒育女、端茶倒水,而無個體所言,還要忍受因丈夫告狀所帶來的辱罵、羞打、斷指。面對兒子,他采用的則是巴掌式的教育,因兒子房守良學習成績太好,房國春經(jīng)常抽兒子耳光,已傷及兒子的耳膜,致使兒子出現(xiàn)了耳聾的癥狀,這也為兒子日后的喪命留下了隱患。他的孫女小瑞也因為爺爺?shù)母鏍睿B在自己村里上學的權(quán)力也被剝奪,被迫每天跑十幾里路到鄰村學校上學……但這一系列的家庭悲劇并未引起這個獨裁者的反思。
縱觀房國春的一生,我們看到了一位斗士式的知識分子面對現(xiàn)實的無能為力與失語狀態(tài);看到了他固執(zhí)背后對自身困境缺乏反思的執(zhí)拗與孤傲;看到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現(xiàn)代性鄉(xiāng)土社會傳統(tǒng)知識分子階層的衰落。房國春的悲劇人生是一曲鄉(xiāng)紳的悲歌,同時這個悲劇的鄉(xiāng)紳也導演了一曲女性的悲歌。
對底層鄉(xiāng)村女性的執(zhí)著書寫是劉慶邦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在他所建造的女性王國里,有魏月明式的堅強勇敢的母親;有高妮、姑姑等執(zhí)著追求的女性;有守明、喜如式的無奈的待嫁少女;也有宋家銀、玉字式的掌握主動權(quán)或被迫引誘的失貞女性。《黃泥地》也不例外,對皇甫金蘭、織女形象的塑造又一次豐富了他的女性王國,同時又一次奏響了一曲女性悲歌。
對于皇甫金蘭,文中雖著墨不多,但卻能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獨運?;矢鹛m是一個完美的無可挑剔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淳樸善良、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她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妻性美和母性美。她扮演好了人生中的每一個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嫂嫂、奶奶……但她的心中唯獨沒有自己。就是這樣一位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女性,一生卻未得到丈夫的愛和自身獨立性的認可?!罢煞蛴弥?,就在床上用一下。用完了,丈夫好像吃了虧似的,就不愿再理她,連話都不愿意和她多說一句?!保?]而她看到丈夫遭人辱罵、挨人羞打、被人掰斷手指,只有在絕望中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小說中的另一位女性織女,雖不像皇甫金蘭那樣讓讀者同情和認可,也并非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形象,甚至是一個不守婦道、不貞潔的女性,但她并不同于劉慶邦筆下其他的失貞女性(在之前的論述中,筆者曾把劉慶邦筆下的失貞女性總結(jié)為掌握主動權(quán)的鄉(xiāng)村失貞女性、被迫引誘的礦區(qū)失貞女性和忍辱反叛的失貞女性三類),因為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正義和勇敢的人性光輝,讓我們不禁想要為這個勇敢的女性點贊,但她的一生仍舊是一曲悲歌,一曲為男權(quán)統(tǒng)治所利用的悲歌。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可憐可悲甚至是不光彩的女性,卻是一位敢于堅守信念的勇敢女性。在房國春遭遇宋建英的辱罵轉(zhuǎn)而希望兒子房守良為自己助陣遭到拒絕時,房國春對自己的兒子大打出手,房戶村的男女老少都在坐山觀虎斗而沒有一人制止。只有織女敢于上前與皇甫金蘭把房國春從兒子身上拖開,并且很生氣地說:“三叔,你這是干什么?打自己的孩子不算本事。”看似簡單的動作和樸素的話語在一群有預謀、有意識的看客中尤顯其珍貴。當皇甫金蘭去世后,也只有她和房光東的母親敢于去送葬,這些都足夠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不幸的鄉(xiāng)村女性的善良和正義,而她的死也是帶著遺憾而去的,臨死前她希望房守現(xiàn)去看看她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她要求死后把她穿紡織服的照片放在棺材里,但是家人并沒有放。
皇甫金蘭、織女雖不是同等意義上的好女人的代表,但她們都同樣處在一個男權(quán)文化的鄉(xiāng)村秩序中,用她們的善良和執(zhí)著為我們奏響了一曲鄉(xiāng)村女性悲歌。
[1]劉慶邦.作家應該拿作品說話[N].中華讀書報,2007-08-22.
[2][4][5]劉慶邦.黃泥地[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25.29.35.
[3]劉慶邦.從“黃泥地”中思考國民性[N].北京晚報,2015-02-02.
【責任編輯:王 崇】
I207.42
A
1673-7725(2016)08-0075-03
2016-06-05
蓋偉(1982-),女,山東東營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