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璐金 軍
(1文山學院人文學院;2文山學院政法經濟學院,云南文山 663000)
?
微博應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困境與出路
肖璐1金軍2
(1文山學院人文學院;2文山學院政法經濟學院,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微博這個新型信息手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研究和應用,在理論上有重要意義,其作用能有效創(chuàng)新高效管理服務體系,有助于完善管理服務。如何應用微博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并且把它作為高校管理創(chuàng)新的新手段積極地研究,意義非常重要?;诖?,本文主要對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困境及出路進行探討。
關鍵詞:微博高校教育管理應用困境應用對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這個時代的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微博這個信息手段,已經成為新型輿論陣地,一些政府和企事業(yè)等都成為他們的一種管理途徑。他們根據自己的條件進行思路變更,讓這一新潮的資源發(fā)揮作用,讓工作服務能更好地有效開展。作為高校這樣的組織機構,承擔著公民的教育,各項工作可以通過微博進行教育管理。
1.多元的價值觀念沖擊著主流價值觀。
社會主義有自身的核心價值體系,也成為人們的主流價值觀,隨著微博這個信息平臺的飛速發(fā)展,這些新特性影響著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自由、開放和共享等特性是微博的特點,在這樣的溝通平臺下,學生能夠在更大范圍內交流,且獲取信息便捷,與此同時,產生思想上的碰撞和互相交融。在新事物的接觸過程中,一些大學生對信息的辨識度低,很容易讓一些不良信息影響,沖擊主流意識的形成。一些用心不良的人通過微博這樣的渠道向學生傳遞一些色情、暴力、反動等不良信息,受到這種信息的影響,容易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沖擊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微博具有匿名和開放等特性,這就使一些學生可以把現實中的情緒發(fā)泄,甚至是發(fā)表過激言論,在這種信息平臺上,發(fā)泄這些不滿的情緒,在一定環(huán)境下也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世界等觀念的形成產生影響[1]。另外,西方國家的互聯(lián)網技術非常發(fā)達,利用這樣的優(yōu)勢可以通過微博傳播西方文化價值觀,打著普世的口號,利用微博宣傳不良信息,欺騙在網大學生。
2.信息在微博上便捷快速的傳播使得高校處理突發(fā)事件的難度加大。
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發(fā)展,微博漸漸成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網絡交流平臺。這使得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表現出極快的速度和極大的范圍,從而使高校難以充分監(jiān)控微博網絡平臺。在數億信息中尋找辨別可用內容變得困難,對于負面信息屏蔽也變得困難。由于微博這類網絡交流平臺的出現,使得高校在處理校園突發(fā)事件的傳播方面,遇到困難。例如有一些高校發(fā)生一些不良事故之后,一些好事者發(fā)表一些消極的言論誤導群眾。因為注冊微博是開放且匿名的,所以出現了情緒化且不負責任的言論。如果高校對于輿論發(fā)展的預測不到位,沒有做到在事件發(fā)生時和事件發(fā)生后進行正確引導,就會導致高校突發(fā)事件變得難于處理[2]。
3.教學管理與微博教育聯(lián)系不夠密切。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將課件以PPT形式作為主要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而且在傳導PPT時還需要利用移動存儲設備進行轉移,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微博雖然只能夠寫140個字,但是其具有的外部鏈接兼容功能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教育信息資源共享途徑。雖然學生和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開始應用微博的這一功能,但是真正將其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仍然少之又少,凸顯出目前高校教學將微博教育功能應用到教育實踐中的意識較差,教學管理與微博教育聯(lián)系不夠密切,在日后的工作中還需要不斷挖掘微博的教育功能,切實發(fā)揮微博的教學用途。
新興媒體的出現,對高校輿論陣地提出了新要求。以微博為例,在引導大學生輿論,樹立主流價值觀、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學平臺和危機管理的工具方面提供了一種大眾輿論與公共參與的新途徑。
1.利用微博引導輿論樹立主流價值觀。
隨著微博的出現,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但是高校在利用微博的服務享受便捷的同時,不得不接受一些挑戰(zhàn)。因此高校在利用微博的同時應該實現對微博進行合理管控,即對于微博的價值多元化及沖擊主流價值等方面問題,以控制輿論為手段進行對微博的絕對管控,從而使社會主義辦學的方向更明確。大學生在微博上發(fā)表的各項言論,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對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影響。在微博應用上,對學生的言論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對不良言論及時屏蔽并進行正面引導。在學校教育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和自律意識,使得微博平臺呈現出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盡管在高校進行思想教育,而微博為其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溝通渠道,但如果在此平臺之上缺乏正確的監(jiān)管引導和管理者的正確聲音,就會出現一些混淆視聽的傳言。所以對于微博動態(tài),校方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密切關注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并轉發(fā)一些陽光的有利于成長的消息;而對于那些負面言論應該快速處理。
2.加強微博的管理,建立健全突發(fā)事件處理機制。
高校官方微博的管理人員應注重加大對微博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機制,處理好突發(fā)事件對高校帶來的沖擊。
(1)在加強對微博的管理方面,高校微博的管理人員應該落實以下幾點:一是要及時撤銷那些不符合發(fā)展前景的微博,調整那些長久不更新和內容不合理的微博,使得官方微博保持新鮮性、及時性與合理性。二是應對微博發(fā)表的時間合理規(guī)劃使之適應學生的作息,將固定類型的微博信息安排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段,例如將文體類帶有娛樂性質的微博消息發(fā)布在晚上及周末,將通知類型的微博在早晨上課之前發(fā)布,這樣使這些信息的發(fā)布一方面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另一方面使得課堂教育中缺失的教育信息更好地得到彌補,實現教育的多維方式。三是要把握微博的準入機制,嚴格把控微博的質量和內容使其在源頭上被控制,傳播積極向上的內容。四是對于官方微博的管理要具備合理性,且必須進行統(tǒng)一管理,不得使管理分散混亂,要建立統(tǒng)一且合理合法的管理運營機制。(2)為了有效應對微博突發(fā)事件,應構建一系列合理的突發(fā)事件、運營機制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微博降低事態(tài)的嚴重性。例如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要第一時間在官方微博上發(fā)布消息,與學生溝通,控制輿論導向,一方面可以主動承擔責任消解誤會使真相大白,將事態(tài)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性互動周期使校方和學生的關系更親密。在學生工作生活中出現疑慮時學校應主動在微博上對其進行幫助并解決問題[3]。例如學生在某一階段,發(fā)生群體性的對學校規(guī)定不滿之后,校方應盡快尋找自身所欠缺的問題,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并在微博平臺上及時發(fā)布相關消息,給出學生合理公正的解決態(tài)度和對策。高校學生工作的管理者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了解學生的心理走向,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才能使師生之間的溝通更融洽。
3.將課堂教學與微博教學相融合。
只有課堂上把信息技術的微博平臺和課堂教學相結合,才能發(fā)揮網絡課堂教育作用。課堂教育的發(fā)展也需要微博這一信息工具,它們之間的融合能有效加強信息化課堂教育,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要不斷提高二者融合的程度,擴大融合的范圍,加深融合的深度,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二者融合之后,我們應該根據教育各項目的實際情況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組織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實現構建于微博之上的新型教育教學平臺,形成課堂教學新方法及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個性化教學模式是指根據受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規(guī)劃教育設計,它是一種新型的、合適的、因人而異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實現教學最終的目標。類似于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模式。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不論是在心理還是生理都表現出極大差異性。并且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智力發(fā)育、興趣愛好等都大不相同。這將導致對于統(tǒng)一學習模式的學習效果也將不同。對于教師而言,應努力擺脫單一的黑板加多媒體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學習方法,通過微博平臺為學生打造個性化學習模式,并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微博反饋的信息對其進行合理利用,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課堂反饋和課后調查是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方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在微博上發(fā)起實時投票,搜集學生關于本課的有關信息資料。這種直觀的數據信息可以使教師在上課之前對學生的了解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制定出相應的個性化教學模式[4]。微博同課堂的默契結合,一方面使其激發(fā)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新態(tài)度,并將微博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大大提高其教育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微博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有效手段,使得教學效果大大增強,并促進教育體系的快速建立,也使得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和諧。
隨著我國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移動終端性能得到了極大改善,絕大多數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網絡微博等網上通訊工具。在這樣的時代特點下,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引入微博這一形式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成為廣大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就要求高校正視微博在教育管理應用中面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fā)揮微博的傳播特性,進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鄧敏.微博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應用及其管理[D].南昌大學,2012.
[2]]韓曉琴,林春杰.微博與高校課堂教學的整合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9).
[3]王時進,段渭軍,楊曉明.微博在教育中的應用探討與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0(08).
[4]蘇麗輝.基于“微博”平臺下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