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曉
(南京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南京 210095)
“非遺”保護背景下泰伯廟會文化發(fā)展初探
付春曉
(南京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南京 210095)
無錫梅里泰伯廟會具有悠久的歷史,2014年年底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功。泰伯廟會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具風采的至德文化內涵,通過對無錫泰伯廟會的文化特點進行歸納,并結合傳統(tǒng)廟會文化在現代開發(fā)保護下的問題,提出“非遺”保護背景下對傳統(tǒng)廟會文化進行保護的建議。
泰伯廟會;至德文化;“非遺”保護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的重視,并通過逐步建立一系列體系來保護和傳承,推動了全國各地對于“非遺”保護的熱潮。無錫梅村泰伯廟會是江南新春后的第一個廟會,2014年入選文化部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農歷正月初九是泰伯誕辰,根據傳統(tǒng)習俗,吳地人將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期間舉辦泰伯廟會,進行祭祀和慶?;顒印L┎畯R會是無錫地區(qū)影響最大的廟會。
泰伯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源于古代吳地漢族先民的祭祀信仰。泰伯即吳太伯,根據記載周太王亶父有三子,長子為泰伯、次子叫仲雍、三子是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則是后來的周文王。那時亶父認為姬昌自幼聰明伶俐,具有滅商興周的能力,“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1]為此,想把王位傳給季歷,再傳給姬昌。泰伯、仲雍深知其中內情,為成全父親,毅然以為父采藥治病為由,帶一小隊人馬歷盡艱辛,從陜西岐山一路南下,到當時還是荊蠻之地的太湖邊——無錫梅村。史記記載:“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盵2]那時,當地居民都是以漁獵為主,且有“文身斷發(fā)”的風俗,他們也“文身斷發(fā)”成為荊蠻之人。泰伯曾言:“吾之吳越,吳越之俗,斷發(fā)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為宗廟社稷之主。”[3]后亶父死后他們又再三禮讓王位。這就是歷史上的“三以天下讓、先圣推至德”。他們與當地百姓一同生活、勞動,創(chuàng)村建巷,興修水利,造福百姓,深得百姓愛戴。泰伯將中原地區(qū)禮儀制度、農耕文明引入江南,源遠流長的吳地文明由此發(fā)軔。當地百姓尊泰伯為王,國號“勾吳”。泰伯死后,后人為紀念他的功績,根據“即宅為祠”的習俗,在梅村修建“至德祠”。東漢時修“泰伯廟”,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即泰伯誕辰進行祭祀,流傳至今。泰伯廟會盛況空前,歷年不衰。每年吳地人帶著虔誠的心舉辦祭祀,祈求泰伯庇護新一年的生產、生活,至今吳地還流傳著“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的諺語。泰伯廟會文化的發(fā)展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歷史的延續(xù)性
泰伯因“三以天下讓”的行為,孔子尊他為“至德”,百姓尊稱他“讓王”,頌贊他謙讓仁德的品性。泰伯廟即至德祠,又叫讓王廟,于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在泰伯故居舊址上修建而成。至今依然存留的香花河橋、“至德名邦”石牌坊、至德殿、欞星門等是明代弘治十三年重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有個叫王鏊的士人建議新任的無錫知縣姜文魁重新修繕泰伯廟,梅里泰伯廟進行了首次修繕。之后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到清代時,泰伯廟已經成為江南地區(qū)十分著名的古剎,成為百姓祭奠、祈求的重要場所。泰伯廟從建立起,雖然歷經朝代變換,但是始終“歲時致祭奉祀,歷代不廢”[4]。近代,太平天國時期被焚毀,直到民國時才有吳姓后代進行了重修。但文化大革命時期,破除迷信,廟宇作為“四舊”代表,再度遭破壞,被移作他用?,F在的泰伯廟是1984年在原址上修復而成的。泰伯廟雖歷經滄桑,但最終延續(xù)下來。
泰伯至德、和諧、謙讓、謙恭的精神得以傳承延續(xù),吳地人繼承了至德文化,尚德謙遜、進取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開拓進取的文化內涵逐漸形成,三千多年來這樣的文化引領吳地發(fā)展繁榮。泰伯后人演化為十二個姓氏(吳、周、蔡、江、汪、柯、辛、翁、曹、洪、方、龔),每逢泰伯誕辰,遍布國內外的十二姓氏后人便前來參加泰伯廟會的祭祀活動,紀念先祖,認宗尋根,使泰伯廟會成為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維系祖國故土的文化紐帶。泰伯廟會是江南地區(qū)諸廟會中對海外影響輻射力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每逢泰伯誕辰,都會舉辦祭祀活動,泰伯后裔都會到古鎮(zhèn)參加。祭祀有特定的程序,一般由家族推薦的德高望重的長者才能擔任主持的角色。首先,每個姓氏的家族代表上香并行叩禮,接著便是各個姓氏代表向泰伯像獻帛、獻爵、獻牲(供奉一個牛頭和牛尾)、獻花環(huán)、獻羹湯、獻飯、獻茶、獻吳地的水和土,然后宣讀祭文、焚帛。隨后,到廟內的一口古井旁打一桶水,以井水凈手,去除過去一年中的霉運,迎接新一年的好運。泰伯廟會具有動態(tài)的延續(xù)性、傳承性,歷經千年興衰至今仍保持著獨特的魅力。
(二)內涵的包容性
泰伯廟會文化具有包容性,其開放包容、開拓進取的精神,使得泰伯文化兼收并蓄,持續(xù)發(fā)展。在傳統(tǒng)廟會文化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特色,廟會的文化內涵不斷被擴充,添加別具一格的項目。泰伯廟會活動以紀念江南始祖泰伯、感懷至德精神的深刻內涵為主要內容,除了傳統(tǒng)民間祈福外,逐漸融入了“非遺”展示、絕活表演、市民文化周等新的活動,煥發(fā)出新活力。民間游藝民俗、各種特色小吃、精彩悠久的劇目、曲藝和手工藝品等多種表現形式不斷豐富,促進廟會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當地政府秉承立足傳承至德精神,展示吳地文化的主旨,使傳統(tǒng)文化借勢出彩。廟會期間,薈萃吳地特色風土風物,民間藝人競相獻技,凸顯吳文化特色,廟會成為展示吳地文化的大型博覽會。
廟會搭臺,民俗唱戲。泰伯廟會活動主打“非遺”展示,將無錫特色“非遺”悉數引進。運用酒曲復試發(fā)酵法和蒸餾法工藝制作的錢氏古法釀酒、“小阿姨”們釀制的小阿姨甜酒釀、蔡阿水羊肉、天天清水油面筋、惠山油酥、梨膏糖等特色小吃,豐富了廟會的飲食文化;流傳近百年的手工制作工藝———梅村二胡、無錫泥人、宜興紫砂、錫繡、留青竹刻、桃木雕刻、無錫紙馬等無錫地區(qū)的“非遺”和面塑、捏糖人、撕紙、石鎖等民間絕活,在廟會上大放異彩,豐富了廟會文化的內涵。民間文藝活動營造了廟會文化的氣氛,來自民間的民俗表演隊,敲鑼鼓、舞龍燈、打腰鼓、抖空竹、挑花籃、扭秧歌、打蓮湘等民間藝術表演紛紛登場,展現當地的文化風韻,也表達了梅里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泰伯廟會文化的發(fā)展與時俱進,根據當下群眾的需要,不斷適應與調整。泰伯廟會文化活動突出文化主線,積極弘揚醇厚的傳統(tǒng)文化,倡導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民俗的回歸與繁榮。2003年開始,梅村新街舉辦泰伯經貿文化節(jié),增加了經貿文化節(jié)開幕式、經貿洽談會、高新產品成果展、經貿文化節(jié)文藝晚會、海外宗親親情聯絡等全新的內容[5]。為了增加群眾參與度,新增民俗巡游、燈謎會等吳地文化氣息濃厚、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同時舉辦街道年度發(fā)展成果展、新春電影周等一系列活動。泰伯廟會文化的包容性、兼收并蓄的特質,使其歷經千年但仍能煥發(fā)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動態(tài)的本源性
廟會文化都是根植于當地的風土人情、地理、人文環(huán)境,廟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自然環(huán)境、經濟條件、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社會心理的產物[6]。作為“非遺”的泰伯廟會,依托于太湖之濱、吳地文化,融合了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具有獨特的文化特點。特色小吃,各種民俗工藝、曲目等作為廟會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依賴于當地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扎根于當地鄉(xiāng)土的傳統(tǒng)文化,呈現出當地獨有的風情。例如,麥餅原是周王室的皇家食品,泰伯定居梅里后,把制作麥餅的技藝傳授給當地百姓,從此麥餅就成為鴻山地區(qū)百姓喜愛的時令食品。尤其是中秋節(jié)前,鴻山地區(qū)家家戶戶都要做麥餅,以示對泰伯的尊敬和懷念。后來,因麥餅既香又酥,又是人工制作,就在麥餅前加上“推酥”兩字。目前,推酥麥餅已入選無錫市“非遺”名錄。眾多當地“非遺”項目的加入,既讓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煥發(fā)新的活力,又使當地群眾和游客都能體驗到泰伯廟會文化獨有的韻味,符合現代人對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
泰伯廟會文化的發(fā)展也依賴于當地群眾的生活,具有當地人精神文化的共性,使人產生群體認同感。民俗項目的發(fā)展演變也緊貼當地人的社會生活,影響并反映當地人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民間文化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源于當地人,更源于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作為“非遺”的泰伯廟會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漢族民俗特色和吳地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在歷史長河中仍然保持其原真性、本源性、動態(tài)性。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原來產生于農業(yè)社會的廟會文化在進入現代社會后,面臨著難以延續(xù)的問題。在實際運作中,開發(fā)和保護往往不能兩者兼顧。泰伯廟會雖然有豐富文化內涵與資源優(yōu)勢,但在現代經濟發(fā)展中依然存在各種問題。
近年來,泰伯廟會與經貿文化節(jié)等相結合,雖然增加了新內容,吸引了更多的群眾,但其文化內涵與信仰特色在微妙地改變,甚至不斷地淡化。原生態(tài)的信仰特色被悄然轉變,娛樂性越來越強的同時,對于廟會文化內涵與傳播的精神卻流于表面形式。參與廟會的人往往只圖個熱鬧,并不關注泰伯廟會所傳播的文化內涵。
政府的介入雖然有利于對泰伯廟會文化方向的正確引領,制定的策略更為詳備,政府的政策支持又給廟會舉辦帶來很多便利,但不得不承認也會帶來一定的限制。廟會期間是民間藝術的狂歡季,民間藝術經過篩選雕琢之后也許會更為貼合主體價值觀,但有些也會失去了原有的滋味,使廟會失去原有的活力。同時,群眾在廟會中的自主組織能力不知不覺地被削弱,雖然鼓勵群眾參與,但與傳統(tǒng)廟會已經相差甚遠。
泰伯廟會上“非遺”傳承人普遍年齡較大,很多精巧的民間技藝從業(yè)者是老人,觀眾也是老年人為主。老輩傳承人對于現代的產銷渠道不了解,與時代脫節(jié)嚴重,對于現代流行元素更不了解,產品跟不上流行趨勢,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極低。年輕人有新的知識、觀念,但不愿花過多時間去學習手藝。
現代元素引入應更加謹慎,突出泰伯廟會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在增添當代的流行元素時,泰伯廟會對自身文化內涵挖掘的力度不夠。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內涵,不能僅僅流于形式,而在于其內容的挖掘擴充,結合時代特色創(chuàng)新、傳承。泰伯廟會雖然不斷增加現代項目吸引客源,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在其本源文化中挖掘新內容更有利于泰伯廟會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而不是打著泰伯廟會的名目,不斷增加現代的項目招攬來客。
應明確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并非相互矛盾,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保護,如何開發(fā)。從泰伯廟會的保護與開發(fā)中,探尋傳統(tǒng)廟會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傳承發(fā)展。
(一)樹立整體性保護的意識
廟會文化的保護包含了以此為平臺的民間文化項目的保護,民間文化項目的發(fā)展繁榮又能煥發(fā)廟會的新活力。因此,廟會文化保護在促進民間文化傳承的同時,也促進當地民間文化的發(fā)展,拓展了當地歷史文化的內涵。新時期的泰伯廟會,為了煥發(fā)新的生命力,依托于歷史古鎮(zhèn),與當地的民俗文化項目統(tǒng)一規(guī)劃,形成濃厚的活動氛圍,突出了吳文化內涵的傳承。為了讓“非遺”“活”起來,泰伯廟會上,在市民家門口進行梅村“非遺”展,包括特色美食濃油赤醬、三鳳橋醬排骨、清水油面筋、甜香軟糯的小阿姨酒釀、醇厚馥郁的錢氏古法釀酒等“舌尖上的非遺”,吸引群眾關注本地“非遺”文化產品。二胡制作大師陸林生、萬其興等“非遺”文化傳承人在現場開展群眾互動交流,介紹二胡的主要部件和制作流程,指導如何選購質優(yōu)價廉的二胡等。實物呈現、現場品嘗、互動交流等相結合的方式,多角度、形象化展示梅村地區(qū)非遺文化項目,讓“非遺”走進群眾實際生活,成為“非遺”項目傳播的有效渠道,提升整體效益和無錫的文化品牌形象。
保護“非遺”要通過具體的物質才能呈現,因此,不能僅僅關注單個項目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對“非遺”的生存環(huán)境進行整體保護[7]。廟會是民間文化能夠具體展現的平臺,對這個平臺合理、有效地利用,就是對民間文化的有力保護,這也是“非遺”保護極為重要的一項。對于廟會的合理有效保護,使廟會這個平臺中所有的民間文化受益,使得民間文化在良好的氛圍中綻放光彩。傳統(tǒng)泰伯廟會文化與無錫民間藝術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廟會對于民間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廟會保護應該與當地的民間文化保護聯系起來。廟會為民間文化提供生存氛圍和發(fā)展的空間,更是經濟創(chuàng)收的重要途徑,應開拓出適合民間文化成長的發(fā)展之路。
(二)注重保護傳統(tǒng)廟會的本源性
我國“非遺”保護的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8]。根據方針要明確的是,在傳承中發(fā)展,在傳承中保護,傳承民間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又要為民間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胺沁z”具有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優(yōu)勢,保持著傳統(tǒng)文化的本真性。廟會文化的開發(fā)利用使人們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風情,感受當地本源民俗文化面貌。民俗文化中諸多藝術產品呈現出的材料原真性和傳統(tǒng)技藝等,是其核心文化價值所在,因此,在更新“非遺”文化的同時要注意保持其本源性,同時為當地帶來好的經濟效益。但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不求質量,只求形似,失去本源,也就背離了傳統(tǒng)。失去原真性、傳統(tǒng)性,更談不上去保護、發(fā)展。若只保護,不開發(fā),“非遺”無法傳承下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合理開發(fā)就是有效保護,是“非遺”能夠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泰伯廟會上大頭娃娃、財神爺、古色城墻、石板小路等,讓人體驗原生態(tài)的民俗廟會。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神仙儀仗和抬杠、飛叉、高蹺、扮戲文、調小鬼等文藝和雜技,又擴大引入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惠山泥人、宜興紫砂、錫繡、竹刻、民間版畫、剪紙、麥稈畫等[9]。對于廟會特色小吃,更是保持原汁原味。
廟會文化的寶貴之處不僅在于延續(xù)了人類文明的記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利于探尋文化發(fā)展的軌跡,還在于它的兼收并蓄、不斷創(chuàng)新。緊跟時代的步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內容把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發(fā)展相掛鉤。在注重外在表現形式與內涵突破創(chuàng)新的同時,既要保持其本源性,又要突出表現民間文化的特色,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結合現代文化的因素,適應當代人的需要,不斷地傳承下去,更新民俗文化的內容。通過對傳統(tǒng)民間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改造,糅合重組,為其注入新的活力。繼承和創(chuàng)新本就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命題,繼承保持本源性,并對當下文化因素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作出群眾需求的文化作品,讓“非遺”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
(三)將群眾參與性貫穿始終
群眾的參與是促進“非遺”本真、活態(tài)傳承的基本保障,群眾性是民間文化生存的基本條件,民間藝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依賴于群眾的智慧。廟會中原本核心的宗教信仰觀念更是依托于群眾內心需求而產生,并在以后的發(fā)展變化中演變,具有極強的群眾性?,F今人們對廟會文化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觀看,而是更深層次地去體驗感受廟會文化,項目設置要更強調觀眾主體意識,在“非遺”項目開發(fā)中更加重視直接的參與,親身的體驗。泰伯廟會策劃中,特意增加群眾參與性廣泛的活動,比如,特意設置普通市民參與的民俗巡游、鼓勵全體市民參與元宵燈謎會等。為了調動群眾積極性,活動時間從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期間各類文化活動紛紛舉辦,把廟會改造成民俗文化節(jié),成為名副其實的“交流的平臺、情感的紐帶、文化的盛會、市民的節(jié)日”。切實根據群眾的需要加以改進和豐富內容。群眾是廟會的主角,廟會項目的改進要根據群眾對廟會文化的切實需求。據梅村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參加廟會民俗表演的都有幾百人,這些節(jié)目均為自編自演,表演者是各社區(qū)的普通群眾,平時是文藝愛好者,而廟會則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舞臺。
“非遺”是一定地域人們智慧的成果,是所處地域人們集體認同、傳承的。正是由于這種認同感,人們才會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發(fā)展、傳承、傳播當地文化的責任,促進其文化的發(fā)展。泰伯廟會的形成、發(fā)展是吳地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依托于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群體性。同時,廟會活動通過群眾的參與,才能形成規(guī)模,發(fā)展、傳承下來。民俗工藝、美食、民間藝術等均需借助群眾的參與,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延續(xù)下來。泰伯廟會舉辦的過程中,貫徹群眾參與的主線,盡可能地調動群眾參與的熱情,并且通過專業(yè)藝術院校學科建設,提高民俗藝術的地位等方面加以引導,打破“非遺”文化青黃不接的局面。群眾是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作主體,貼近群眾促進民間藝術的更新創(chuàng)造與傳播,增強群眾對民間文化的重視與保護的自覺性,使人們主動繼承發(fā)揚本地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開發(fā)中保護,在保護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兼顧傳承,形成良好的循環(huán),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持續(xù)發(fā)展。
面對現代化發(fā)展與外來文化沖擊,泰伯廟會也在不斷地探索適合其生存發(fā)展的道路。既有成功之處,也有需要進一步改進之處。將地方“非遺”項目引入,讓“非遺”走進群眾生活,有意識地提高群眾參與度,是泰伯廟會舉辦成功之處,但同樣也存在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群眾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另外,政府參與對于傳統(tǒng)廟會的作用以及現代項目的引入把握等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究。
[1]司馬遷.史記·周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王充.論衡·卷廿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魏文靜.明清時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以蘇、常二府為中心的考察[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5):73-77.
[5]無錫新區(qū)圖書館.新區(qū)特色[EB/OL].[2016-05-10].http:// www.wxxqlib.com/ftnew_detail.cfm?uuid=0AC92.
[6]劉慧.泰山廟會[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7]李昕.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J].蘭州學刊, 2007(12):181-183.
[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A].
[9]張?zhí)K銀,丁宗勝.無錫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研究[J].大舞臺,2012(6):272-273.
(編輯:那張軍林鋼)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bo Temple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U Chun-xi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TaiboTemple Fair of Meili,Wuxi City has a long history.Its application for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ucceeded at the end of 2014.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Taibo Temple Fair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Zhide,which stends for the highest virtue.Based on a summar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bo Temple Fair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s i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raditional temple fair culture,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that traditional temple fair culture should be protected in terms of wholism,originality and reality.
Taibo Temple Fair;Culture of Zhide;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 127.53WX
A
1671-4806(2016)06-0104-05
2016-09-25
付春曉(1990—),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