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范進和孔乙己說開"/>
福建南平九中 高曉春
封建后期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
——從范進和孔乙己說開
福建南平九中 高曉春
在封建社會后期,許多的下層知識分子都是封建科舉的殉葬品。本文從范進和孔乙己的悲劇性格及悲劇命運入手,進而分析當時下層知識分子悲劇命運及造成的原因。
封建后期 下層知識分子悲劇命運
封建后期,許許多多下層知識分子都是封建科舉的殉葬品,他們用自己畢生的精力致力于束縛身心的八股文,在進行所謂“舉業(yè)”的過程中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然而,他們對社會而言都是毫無價值的廢物,是一個“多余的人”。例如范進和孔乙己猶如一對孿生兄弟,他們最終的命運差異僅僅是個結局問題,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或在福祿中生,或在困頓中死。他們各不相同的命運結局代表了封建后期下層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兩種形式。當然,他們的悲劇命運是當時社會及自身特點共同所致的。
封建社會的下層知識分子,都是深受封建科舉毒害的讀書人,都是社會上“多余的人”。范進和孔乙己在性格上卻有很多不同之處,范進自卑自賤卻又圓滑虛偽,孔乙己迂腐清高。他們都是作者塑造的兩個個性鮮明的封建后期下層科舉知識分子的藝術典型。
1.自卑自賤卻又圓滑虛偽的讀書人。
許多下層知識分子在沒有考取舉人之前是卑怯之極、屈辱之至、自卑自賤。范進懼怕胡屠夫就像老鼠害怕貓一樣,范進回家,對胡屠夫的教訓是唯唯連聲;無端遭受辱罵,卻連連說道“岳父見教的是”;向胡屠夫借錢做盤纏不成反被罵得摸門不著;范進賣雞是“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尤其是作者對范進中舉后發(fā)瘋丑態(tài)等方面的描寫,都可以看出他哪里有做人的尊嚴?可是當他一旦高中,他的狡詐虛偽、圓滑世故就頓顯而出,這也可以從作者富有個性的細節(jié)描寫中看出:中舉后的范進對胡屠夫的稱呼就由“岳父”轉為“老爹”了,明知張鄉(xiāng)紳的攀附之詞是無稽之談,卻和他稱兄道弟。特別是范進在為母親丁憂期間,湯知縣擺出酒席,用的是銀鑲杯箸,范進不舉箸,換了瓷杯、象牙箸亦不肯舉,最后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湯知縣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卻看見“他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里”。寥寥數筆,范進虛偽性格畢露,這就是所謂舉業(yè)“成功”的讀書人的德性。功成名就、飛黃騰達的范進們,媚上欺下,趨炎附勢,他們都是封建科舉制滋生出的霉菌,又是霉菌產生的沃土。
2.迂腐清高的讀書人。
封建后期許多下層知識分子,他們迂腐清高,已經窮困潦倒了,卻至死不悟。如孔乙己雖然餓得臉色青白,但卻始終不肯脫下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并常以讀書人自居。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狡辯“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當別人問他“你當真認識字么?”他便“顯出不屑置辯的神色”,指著茴香豆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焙喼笔顷惛冒l(fā)酸,但他卻以自己會講這樣的話,知道“回字的四樣寫法”而沾沾自喜,迂腐之極卻清高傲氣。在這里,作者對孔乙己形象的刻畫也是通過對人物富有個性的動作、語言描寫來實現(xiàn)的。從孔乙己原先的“排出九文大錢”到后來的“摸出四個大錢”,預示了他悲劇的一生也將走到了盡頭。這就是所謂舉業(yè)“不成功”的讀書人的下場。
范進和孔乙己既是單個的“范進”和“孔乙己”,又代表了范進式的和孔乙己式的兩類人。
1.試圖通過科舉進入上層社會而不成,最終在貧寒凄苦中悲慘死去的一類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
許多封建后期下層知識分子,他們皓首窮經,卻未考取功名,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孔乙己是備受封建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光顧的咸亨酒店是一個等級森嚴、冷酷勢利的地方,是個眾人頻繁出入的場所。他既做不了“長衫一族”,又入不了“短衣幫”,是毫無社會地位可言的多余的人,是所有人戲弄取樂的對象,這就是他讀書“讀”出來的結果??滓壹荷钤谶@樣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人們的冷漠無情到了令人室息、令人憂憤的地步,孔乙己的悲劇已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滓壹涸诰?、肉體的雙重折磨下,在旁人的笑聲中悲慘地死去,孔乙己的悲劇命運代表著千萬個下層知識分子試圖通過科舉進入上層社會而不成,最終在貧寒凄苦中悲慘死去的那一類人的悲劇命運。
2.借助科舉進入上層社會,從此庸碌一生的一類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
取得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們走上另一條悲劇之路。范進二十歲應考,考過二十余次,都是屢考屢敗,直到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五十五歲中了舉人,以致于在得知中舉后居然高興得瘋了,范進發(fā)瘋其實是他被科舉折磨成心理變態(tài)的反映,是他在科舉路上辛酸屈辱的折射?!八业摹笔撬迨鍤q中了舉人,之后又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之后,欽點山東學道”。范進的命運看似由悲轉喜,可說到底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雖然范進從此享受著榮華富貴,但也不過是個酒囊飯袋而已,雖然物質生活豐富,但精神生活異??仗摚斐聊缬陲嬀谱鳂?,醉心于勾心斗角。實際上,他那忠厚老實的靈魂已被腐蝕掉了??滓壹旱乃拦倘皇莻€悲劇,而范進又何嘗不是一個比孔乙己更大的悲劇呢?盡管他的肉體還存在,然而作為人的品質和精神價值卻早已蕩然無存了。范進的悲劇命運代表著下層知識分子借助科舉進入上層社會,從此庸碌一生的那一類人的悲劇命運,與范進攀親的張鄉(xiāng)紳,以及把孔乙己的腿打折了的丁舉人也正是如此。這些都是封建科舉制造成讀書人惡性膨脹的結果。范進們一旦成為“人上人”,便牢記寒窗苦讀的信條,不擇手段,橫征暴斂,欺壓百姓,草菅人命。
1.封建科舉考試制度是罪魁禍首,科舉考試內容造成了讀書人的思想迂腐、麻木、僵化。
下層知識分子的出路何在?封建社會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們要維持生計,他們希望過上好日子,更希望光宗耀祖或重振門楣,他們的理想追求就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要實現(xiàn)這些愿望的唯一途徑就是“讀書舉業(yè)”。這是因為:
第一,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只要當了官就會衣食無憂,享受榮華富貴,能夠飛黃騰達。中國封建社會奉行“學而優(yōu)則仕”,書讀好了就可以做官,而衡量一個人學識的依據就是科舉考試。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急功近利,不潛心學習研究學問,只一門心思應付考試,學校教育成了科舉的附庸。當然,對于富家子弟來說,他們不讀書不參加科舉考試,也依然能夠過上富貴的好日子,想做官有祖上的蔭庇或是花點錢捐一個。
第二,指望讀書科考成就功名的人都是十年寒窗,讀的書也多是與科考有關的內容。特別是封建后期,禁錮思想,束縛才智的八股文在明代應運而生,清代正是在八股文弊端百出的情況下,繼續(xù)沿用八股文選拔錄用官員的。人們稱這種以八股文為主要考試內容的選官方法為“八股取士”。那些讀書人除了會做“之乎者也”的八股文外,也就沒有別的能力了。家里餓了兩三天的范進拿著雞去集上賣可就是換不來米,“寫得一筆好字”的孔乙己終究是養(yǎng)活不了自己,只能干“竊書”之類的事。
2.封建等級觀念、嫌貧愛富、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風氣是造成下層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助力器”。
“十年寒窗無人曉,一朝題名天下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边@就是封建科舉對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當落魄的范進考中了秀才時,胡屠戶態(tài)度稍變,他送來一副豬大腸和一瓶酒相賀,并叮囑范進要在做田的、扒糞的平頭百姓面前“立起個體統(tǒng)來”。但秀才畢竟等級太低,充其量不過教個家館,每年掙幾兩銀子供家人糊口而已,所以胡屠戶仍不住地啐罵范進是“現(xiàn)世寶”“爛忠厚沒用的人”“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當范進真中了舉人時,胡屠戶的態(tài)度大變,他提著七八斤肉,帶了四五千錢前來賀喜,連聲吹捧他的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女婿在前面走,他一路幾十回為女婿整理后襟。對范進中舉前后態(tài)度的徹底變化讓這個市儈做來竟沒有絲毫的遮掩,這是可笑的,然而又有什么奇怪呢?胡屠戶只是社會上成千上萬市儈中的一個,還有鄉(xiāng)紳張靜齋、眾鄉(xiāng)鄰對待范進態(tài)度的變化,正反映著中舉這件事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作者吳敬梓不只是在描寫一片熱鬧的場面,諷刺一批可憎的人物,他在向我們揭示:科舉制度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真摯、淳樸的關系,使人們變得冷酷無情、趨炎附勢;也正是廣大人民的這種麻木與不自醒的狀態(tài)反過來維護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孔乙己的遭遇本是不幸的,其生活境況也應該是很值得人同情的,但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并且專門刺激他說“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故意引逗得孔乙己漲紅了臉,綻出額上條條青筋去爭辯,于是“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嘲笑、輕蔑他的偷竊行為還情有可原,最讓孔乙己難堪的是人們問他:“你當真認識字么?”“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進學中舉是讀書人一輩子割舍不下的情結,終于沒有進學正是孔乙己的最大痛苦??滓壹壕裆系耐纯?、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與他們毫無關系,他們只是要用戳別人的傷疤來找到他們生活中少有的樂趣,甚至在孔乙己被打折了腿連死活也不知道的時候,也不曾引起短衣幫、掌柜的一絲一毫的激動與不安??滓壹旱奶幘潮臼橇钊送榈?,但是咸亨酒店中的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并從中取樂,魯迅是從大家的笑聲中“揭露那種在揭別人傷疤中尋找自己‘快活’的社會病態(tài)”??滓壹呵臒o聲息地死了,可以說孔乙己不只是被封建科舉制度毀滅了,也是被他周圍的人吞食了,因為這些人還不覺悟,還冷漠。
3.急于用世的性格和拙于謀生的能力也是造成下層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一個因素。
李敖曾說過中國知識分子是“急于用世,拙于謀生”,我認為這在封建后期下層知識分子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范進、孔乙己等人,他們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考取功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想沿著“學而優(yōu)則仕”的科舉階梯向上爬,只要能進學及第哪怕受再大的屈辱都沒關系。他們“急于用世”無非就是要借助科舉這塊“敲門磚”達到做官、安享榮華、進入上層統(tǒng)治階層的目的。他們始終都沒有懷疑“學而優(yōu)則仕”的孔孟信條,始終把往上爬、追求功名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范進和孔乙己同樣只會讀書,熱中舉業(yè),同樣不具備勞動生產的能力。我們可以設想:如果范進不是依靠“科舉取士”這塊敲門磚敲開了功名利祿的大門,其生活之困頓決不會亞于孔乙己,其最后結局恐怕同樣是挨凍受餓。
這些下層知識分子如此熱衷功名,將自己的畢生精力都投放在八股文上,自然也就“拙于謀生”,他們一心追求功名利祿,卻變得迂腐自欺、麻木不仁,變成了書呆子。正是因為在封建后期科舉時代,下層知識分子又有“急于用世”的悲劇性格,那么,悲劇的命運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他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