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瑜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
森歐外《舞姬》豐太郎的心理糾葛分析
林祥瑜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摘要:《舞姬》發(fā)表于1890年,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森歐外的代表作,也是其登上文壇的處女作,被認為是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作。明治維新后不久前往歐洲的主人公豐太郎,一方面受到西方開放、自由的思想影響,內心的自我開始覺醒,另一方面卻遭受封建官僚的束縛與壓制,因此其內心充滿矛盾與糾葛。在三個關系圈中輾轉的豐太郎最終沒能推翻封建制度的藩籬,其心理糾葛的變化過程真實地再現(xiàn)明治初期日本青年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舞姬》豐太郎心理糾葛明治初期
森歐外(1862-1922年),本名森林太郎,號鷗外,別號鷗外漁史,是日本著名小說家、翻譯家、評論家。從小受到良好的國學、漢學和蘭學教育,于1884年起赴德國留學五年。小說《舞姬》是森歐外登上日本文壇的處女作,發(fā)表于明治初年的1890年,同時這部小說被認為是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作。作品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年輕的豐太郎畢業(yè)于東京大學法律系,是一個小官吏,從日本被公派到歐洲。豐太郎懷著一顆模糊的功名心,來到眼花繚亂、光怪陸離、充滿自由空氣的歐洲大都市德國的柏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座舊教堂前邂逅了女主人公——美麗、善良的德國舞女愛麗絲。故事從這里開始,以豐太郎與愛麗斯的相處為線,演出一幕幕豐太郎與愛麗絲從相知到相戀,再到后來豐太郎背叛愛情的經(jīng)過的故事。細膩地描寫了在明治時代初期,受到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意識影響、自我意識蒙眬覺醒的明知新青年,在封建道德和官僚制度及周圍尚未覺醒的同伴的壓力下,不得不放棄追求自我,進而背叛感情的心理糾葛。
《舞姬》發(fā)表后不久,日本文藝評論家、小說家石橋忍月便發(fā)表同樣以《舞姬》為題的批評文,向森歐外提出關于小說主題、人物,甚至作品的題目等方面的多種質疑。兩個月后,森歐外發(fā)文進行了回應。雖然最終沒有得出論爭的結論,但從那之后,文壇上關于《舞姬》的論爭、研究從未停止過。我國國內日語界對《舞姬》的研究成果蔚為壯觀。比如有森歐外的懺悔錄之說,有“思想變革、自我覺醒”之說,也有不少愛情悲劇成因分析論、男主人公的形象論、森歐外的個人主義論和男權主義論,等等。
《舞姬》用第一人稱告白式的手法敘述故事,從主人公豐太郎的追憶講起,宛如主人公向讀者娓娓道來一個故事。小說開頭便說道:“從輪船啟航以來,已有二十多天了?!艺障U居艙里,很少同人開口講話,為一樁旁人所不知的恨事而苦惱。這恨事如影之隨形,響之無聲,無時不在啃噬我這顆心,任什么也派遣不了?!毙≌f籠罩在一片痛斷肝腸的懺悔的陰霧中開場。故事繼續(xù)向前推進:乍置身于這座歐洲大都市的豐太郎,雖然五彩繽紛的都市景象讓他神搖意動、眼花繚亂,但他暗自發(fā)誓:“縱然身處怎樣的花花世界,我的心決不為它所動?!泵咳掌届o而單調地生活著。而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歐洲一座古老的教堂形象。
這座教堂隱現(xiàn)于燈火輝煌的大街背后昏暗的小巷里。每次望著這座幾百年前的舊教堂,豐太郎“都要愣在那里,出神好一會”。或許這座古老的教堂顯現(xiàn)出的幽靜、肅穆的氣勢,給予豐太郎那顆不安分的、驛動的心幾絲安慰。仔細找尋了一下,全文中教堂共出現(xiàn)了三處:第一處便是上面提到的;每次望著這座教堂,豐太郎都要愣上一會兒;第二處仍是這座教堂,不同的是:在教堂門口,豐太郎發(fā)現(xiàn)了一位正在嗚嗚咽咽抽泣的少女,她——就是愛麗絲;第三處并非現(xiàn)實中的教堂,而是愛麗斯口中的教堂:豐太郎從俄國回來,愛麗絲指著在這期間做好的一幅襁褓,羞澀地說:“你不要笑我幼稚,等到上教堂去領洗禮那天該多高興!”豐太郎與愛麗絲相遇在教堂前,如果說他們相識是教堂牽的紅線,而教堂是神圣、純潔的象征的話,那么毀滅這段愛情姻緣的豐太郎則雙手沾滿惡毒。本來如果豐太郎在面對天方大臣=權力的代表與愛麗絲=愛情的化身之間二者將選其一時,選擇的是愛麗斯的話,不久的將來,當他們的孩子將生,豐太郎與愛麗絲可以幸福地一同到教堂為孩子領洗禮,“那該多么高興”正如愛麗絲所說,為他們牽紅線的教堂同時也為他們見證愛情的結晶。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愛麗絲與豐太郎沒有走到這一步。這里引發(fā)筆者思索:在豐太郎的內心世界中,幾個重要人物到底孰輕孰重?當幾者出現(xiàn)矛盾,豐太郎會面臨怎樣的內心糾葛?又終究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其選擇的深層涵義又是什么?
縱觀整個作品,與主人公豐太郎有重要關系的代表人物包括:第一公使館的人、伯爵、天方大臣、相澤謙吉等封建勢力的代表人物,也即舊思想的代言人。第二豐太郎的母親,能夠左右豐太郎思想及決定的重要人物。第三其戀人、德國舞女愛麗絲。這三組人物在豐太郎內心分別化身為:功名之心;感恩之心(包含思鄉(xiāng)之情);軟弱的愛情之心,可以將其稱為“三心”。
太田豐太郎如愿奉命出國深造,渴望追求名利的這顆功名之心就要依附于這些王公大臣。不與他們處理好關系,不按章辦事的話,豐太郎的前途、名譽就難以實現(xiàn)。另外,豐太郎“自幼受到嚴格的家教,雖然早年喪父,學業(yè)上卻未曾荒疏”。這全得益于他的母親。雖然文中并未用過多的辭藻渲染他的母親怎樣地含辛茹苦將豐太郎撫養(yǎng)長大、送入私塾、進入東京大學預科及考入東京大學的法律系,但讀者可以想象出來:在那樣一個時代,一位鄉(xiāng)下的婦人帶著一個未長大的孩子,兩人相依為命,單是討生活就很辛苦,卻仍將這孩子從小送入私塾,并從日本頂尖大學東京大學法律系畢業(yè),該是多么不容易?,F(xiàn)實中,東京大學法律系是日本政界大亨人才輩出之系。這個孩子也很爭氣始終名列前茅,十九歲便獲得學士學位。所以,當豐太郎學業(y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后,豐太郎一定會全心報答母親的恩德,實際也是如此。小說描寫到:豐太郎獲得學士學位后,在某部任職,他把母親從鄉(xiāng)下接到東京,度過了三年快樂的時光。但就算這樣,當豐太郎得到上司器重、獲得出國考察業(yè)務的機會時,他仍舊毅然“拋別年過半百的母親”,“心想正是自己揚名顯現(xiàn)、興家立業(yè)的良機,盡頭十足”,獨自一人來到德國。由此可見,對于母親的感恩(即包含思鄉(xiāng)之情)之心在對陣功名之心時,敗下陣來。
第三顆心對愛麗絲的愛情之心較之追逐功名之心,及對母親的感恩之心是那樣脆弱,經(jīng)受不起另外“兩心”的猛烈沖擊。比如上面提到的,小說的最后,豐太郎選擇隨同天方大臣回日本,沒有與愛麗絲走到為他們牽紅線的教堂,見證他們愛情結晶的誕生。雖然說豐太郎對愛麗絲是有感情的,但他對愛麗絲的愛的成分比較復雜。同情、憐憫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中占主導,自他因與身份低微的舞女愛麗斯戀愛而失業(yè)后,“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孤獨無靠的豐太郎對愛麗絲的愛更多地變成一種心理上的依賴。事實上可以認為,愛麗絲是豐太郎感情的驛站。一旦豐太郎休息完畢,深受功名利祿等封建思想侵蝕的豐太郎就終究會啟程、奔赴仕途之路。
其實,豐太郎的內心一直游移在由以上三組代表人物形成的三個關系圈中,即豐太郎與上司、同事形成的封建官僚圈、豐太郎與母親的家族圈、豐太郎與愛麗斯這三個關系圈,三個關系圈曾一度形成共存的格局。小說中有豐太郎自敘心事的描寫:“我的心一直游移不定,思鄉(xiāng)之情和功名之心時而壓過兒女之情占了上風?!钡@種格局在豐太郎的母親去世后,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豐太郎在日本的唯一親人便是他的母親。此時母親去世,豐太郎那顆思鄉(xiāng)的、感恩的心,從一定意義上講,可以不受羈絆與約束。剩下的,便是仕途之路與愛情之心的較量。如果豐太郎拿定主意,與愛麗絲篤定地捍衛(wèi)他們的愛情,以后定居德國,過著自己的小生活也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前文提到“如果豐太郎在面對天方大臣與愛麗絲之間二者將選其一時,選擇的是愛情,有朝一日,當他們的孩子將生后,豐太郎與愛麗絲可以幸福地一同到教堂為孩子領洗禮,……那該多么高興”。愛麗絲在寄給豐太郎的信中曾說:“無論如何,我要設法在這里熬下去,直等你有出頭之日?!比绻S太郎一定要回去,她會和母親跟他一起去。一個德國女孩對眼前這樣一個尚無所大作為的日本青年肯犧牲至此,可以說,只要豐太郎愿意,他就可以擁有美麗的愛情,共同等待即將誕生的孩子。
然而,在關鍵時刻,當天方大臣實施“拯救”這一明治新青年的行動——邀他放棄愛情,一起回國時,豐太郎進退維谷。他心中掠過一個念頭,“錯過這一機會,就會斷絕挽回名譽的途徑,會葬身于這座歐洲大城市人海之中”,只回答了一句“聽從閣下吩咐”,便放棄愛麗斯和即將出生的親生骨肉。愛情之心如此不堪一擊,最終未能戰(zhàn)勝功名之心。愛情毀于一旦,更悲慘的卻是愛麗絲——這一自由、熱情、主動追求自己幸福的新女性精神錯亂,毀滅于豐太郎之手。親情、愛情都未能與封建官僚圈抗衡起來。一個處在明治時代的日本青年,其混沌初開的自由意識、民主意識和自我意識卻依然痛苦地輾轉在封建專制政治與封建思想文化的陰影之下,并最終慘遭失敗,內心充滿憤恨與懺悔。
這段跨越國境、時代、種族、民族的浪漫愛情,其實也是追求獨立、自由、自我的象征。在故事的開始,主人公豐太郎受到西方大學自由空氣的感染,內心世界冰封的自由種子開始蠢蠢欲動,決心不再做撥一撥動一動的機器人。愛情曾經(jīng)熾熱地燃燒過,思想也曾經(jīng)真實地自由過,但是強大的舊勢力是絕對不允許明治青年有這樣的想法的。當面對強大的舊勢力壓迫時,豐太郎的內心中剛長出的稚嫩的翅膀只撲騰幾下,又再次被縛住。
通過小說中出現(xiàn)的特殊場所——教堂,筆者分析了豐太郎的心理糾葛,即“功名之心、感恩之心、愛情之心”三者之間的力量對抗,以及由此形成的三個關系圈的較量,也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一力量變化過程如何真實地再現(xiàn)當時日本社會新青年的心路歷程。日本明治維新過去了,西方的啟蒙思想開始傳入日本,但這種自由、現(xiàn)代的思想基礎并不雄厚,與十八世紀的歐洲不可同日而語,同時也缺乏培植這種思想的土壤。豐太郎一方面接受了西方開放、自由的思想,內心開始自我覺醒,另一方面卻遭到封建官僚的束縛與壓制。當受到尚未覺醒的同伴及上司反對時,豐太郎的內心又陷入彷徨與苦悶。歸根到底,其骨子里追求功名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對新思想的吸收不完全,導致其對舊勢力的妥協(xié),明治新青年無疑就成了舊制度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1]森歐外《舞姬》日文原文.http://www.aozora.gr.jp/cards/ 000129/files/2078_15963.html.日本青空文庫[2016-4-9].
[2]石橋忍月《舞姬》日文原文.http://www.aozora.gr.jp/cards/ 000102/files/538_20593.html.日本青空文庫[2016-4-9].
[3]周江.森歐外與愛麗斯的雙重邂逅——論《舞姬》愛情悲劇成因[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1).
[4]路永令,劉璐.森歐外《舞姬》中愛情悲劇的始作俑者——相澤謙吉[J].名作欣賞,2015(27).
[5]林燕燕.森歐外的個人主義觀——以《舞姬》的戀愛主題為中心[J].作家,2014(14).
[6]高寧.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李學義.論森歐外《舞姬》創(chuàng)作目的的功利性[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1).
[8]曾俊梅.解析《舞姬》中自我的多重性[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