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斌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回族研究綜述
馬斌斌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是中國回族聚居的重要省份之一,回族研究在云南學術史中獨樹一幟,在眾多的研究中有其獨特之處,但仍有可研究的空間。本文立足于學術史,將現(xiàn)有研究成果進行歸類和分析,重點以云南回族的相關研究、伊斯蘭教在云南、云南回族歷史人物、民族學視野下的云南回族研究四個方面為主,重點梳理云南回族研究的學術脈絡,討論回族學術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從而厘清回族研究的學術發(fā)展脈絡,展望將來回族研究,尤其是云南回族研究中可拓展的主題和方向。
云南回族;伊斯蘭;穆斯林;歷史人物;民族學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人口4713.7萬人①,由25個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共計26個民族組成,其中回族有69.8萬,占總?cè)丝诘?.52%②。云南回族是中國回族的組成部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其具有與其他地區(qū)回族不同的歷史,因而對云南回族的研究,所處的區(qū)域不同,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會獨具特點,其代表性也會隨著地區(qū)的差異而弱化,但歷史沿革上是清晰的,是可以追溯的。
“元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兀良合臺率蒙古軍和西域回回親軍十萬人南下平大理,是回回人入居云南的開端?!盵1]2揭開了回回人入住云南的序幕,時至今日,云南回族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對于七百多年的云南回族歷史,學者們的研究有整體性的論述、區(qū)域性的描述和在相關學術著作中的討論。
第一,整體論述云南回族歷史的著作。這類著作主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研究方法為主導,從整體上對云南回族歷史進行縱向的研究和梳理。主要的代表作有邱樹森的《中國回族史》[2],該書較為全面的論述了我國各地區(qū)回族的歷史及其發(fā)展;楊兆鈞的《云南回族史》[1],以時間為主線,從云南回族的起源論述到1949年以前,呈現(xiàn)了云南回族早期的形貌;《云南回族五十年》[3]集中呈現(xiàn)了1949年到2000年五十年間云南回族人民的歷程;《當代云南回族簡史》[4]論述了自1950年至2009年云南回族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集中論述了云南回族在這60多年中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云南回族史稿》[5]集中討論了云南回族的源流,論述和考究了唐宋時期云南與西亞波斯等國人的關系,以及元時進入云南的回回人的系列活動;《云南史苑類稿》共收錄61篇文章,其中20篇集中論述了云南各時期的回族、伊斯蘭教歷史和重要人物事跡;《云南回族歷史大事記簡表》[6]主要記錄了從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到公元1990年之間云南回族的大事件;《云南回民起義史料》[7]詳細收錄了清末云南回民起義的材料;《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整合:云南回族歷史·文化·發(fā)展論綱》[8]對云南回族歷史進行了回顧,對現(xiàn)狀進行了描述,對未來做出了展望;《云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9]共收錄28篇學術論文,集歷史、地方志和經(jīng)濟研究為一體,運用大量的田野材料和史料來進行論述;《回族文化史》[10]以歷史走向為坐標,以云南回族的發(fā)展為線索,對云南回族文化的內(nèi)涵、特點和發(fā)展做出了系統(tǒng)的論述。
從上述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學者對云南回族的研究在縱向上已經(jīng)有了很多成果。與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回族研究相比,云南回族研究雖然幾近全面,但在眾多的論述中存在繁雜性和嚴重的不統(tǒng)一性。首先,對相關歷史事件的論述由于立場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多樣性;其次,在對具體事物的論述上也存在不統(tǒng)一性,時間上存在較大差異。由于這種現(xiàn)狀的存在,致使后來的研究者在材料的運用上存在些許的困難。當然,學術研究需要不同的觀點和視角,但在具體事件和具體時間上,應當趨于一致。
第二,建立在區(qū)域性描述和探究上的相關著作。這些著作以地方史志和地域為主體,描述和再現(xiàn)云南回族某一具體的、具有鮮明特點的回族村落的過去和現(xiàn)在,代表性的著作有《呈貢縣回回營簡史》[11]是一部關于回回營的村史,從諸如自然概況、苦難經(jīng)歷、人物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進行了論述;《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會經(jīng)濟調(diào)查》[12]收編了全省各地州43個回族村寨社會、歷史和經(jīng)濟狀況的調(diào)查和研究;《尋甸文史資料》第八輯[13]是系統(tǒng)反映尋甸縣回族歷史文化諸方面的第一部史志資料;《巍山回族簡史》[14]是一部縣域回族史,涉及巍山回族各個方面;《大理回族歷史與文化論集》[15]匯集了作者對大理研究的16篇論文,有助于了解大理地區(qū)回族歷史文化;《紅河州回族簡史》[16]涉及紅河州回族的淵源、現(xiàn)狀以及歷史人物的小傳;《沙甸的昨天、今天》[17]全面系統(tǒng)的呈現(xiàn)了沙甸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狀;《玉溪市民族志》[18]涉及玉溪市各縣回族的歷史源流、生活習俗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此外還有內(nèi)部資料《納古鄉(xiāng)史通訊》、《文山州回族簡史》等,都是這一體系中的著作。
這些著作都是以云南省某一區(qū)域中的回族為研究對象,從歷史和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論述,為全面系統(tǒng)了解該區(qū)域內(nèi)回族的歷史和現(xiàn)狀奠定了基礎,為以后對該區(qū)域回族的再研究提供了依據(jù)和論點。但是類似的著作只在部分區(qū)域和部門進行,未能在其他地區(qū)推廣,云南其他地區(qū)回族的研究仍舊處于空白。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在其他地區(qū)展開類似的研究,回歸鄉(xiāng)土,在特定的地點、特定的鄉(xiāng)土上展開對該區(qū)域內(nèi)某一群體的研究和探討。
第三,在相關學術著作中的討論。除了上述著作外,在中國知網(wǎng)中,以可以檢索到有關云南回族的文章有39篇③,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性別研究、歷史人物等方面,如王愛國《多元文化中和諧共處的云南宗教——兼談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武承?!稄纳鐣詣e視角看回族社區(qū)新農(nóng)村建設——以云南大五茂林回族社區(qū)為例》、馬麗娟《近代云南回民對外貿(mào)易活動研究》、高回松《云南回族女性早婚現(xiàn)象淺析》、羅爾綱《回民起義杰出領袖杜文秀》。這些論著與之前的著作和史志相比,是對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是運用不同的方法和視角有側(cè)重點的對同一事物的再解讀,是一種細微的再闡釋,而非宏觀上的呈現(xiàn)。但據(jù)現(xiàn)有著作我們不難看到,這些文章畢竟是少數(shù)。運用各種學科和認知體系相結合進行研究,在這一群體的研究上拓展領域,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延續(xù)和深化,在時代不斷的發(fā)展中,探討該群體的存續(xù)與發(fā)展,成為一種趨勢和必然。
“宗教在人類發(fā)展史、社會發(fā)展史、思想史和文化發(fā)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懂得宗教,就不可能全面了解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乃至一種文明,也不可能因勢利導地做好相關工作,保持社會穩(wěn)定,促進文化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盵19]回族在云南的生存和發(fā)展與伊斯蘭教在云南的傳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而要全面了解云南回族,就應當全面了解伊斯蘭教在云南。
在我國,回族作為伊斯蘭教的載體,回族的發(fā)展和伊斯蘭教的發(fā)展具有一致性,雖然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入問題,在中國史學界有四種[20]27-29不同的說法,在云南的傳入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唐代傳入說,二是元代傳入說?!盵20]45但對于伊斯蘭教傳入云南的問題,“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元代傳入說”[20]55,按照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來說,則可認為云南伊斯蘭教是和“回回人”入云南相一致的。因而伊斯蘭教在云南的歷史有七百多年,對云南伊斯蘭教的研究成果也可分為伊斯蘭教在云南傳播發(fā)展史研究和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研究。
第一,伊斯蘭教在云南傳播發(fā)展史研究。這類研究以伊斯蘭教在云南的傳入、發(fā)展和對現(xiàn)狀的論述為主,有整體性的論述,也有區(qū)域性的論述。代表作有:《云南伊斯蘭教史》[20]縱向呈現(xiàn)了伊斯蘭教在云南的傳入和發(fā)展的歷程;《云南伊斯蘭文化論文選集》[21]論述了云南回族伊斯蘭文化,內(nèi)容涉及宗教、民族和文化教育等;《云南伊斯蘭教》[22]從伊斯蘭教的宗教教義和時間主線論述了伊斯蘭教在云南;《昆明伊斯蘭教史》[23]系統(tǒng)論述了伊斯蘭教在昆明的源流、發(fā)展和現(xiàn)狀;《紅河州伊斯蘭教簡史》[24]系統(tǒng)介紹了伊斯蘭教在紅河州的歷史和現(xiàn)狀。類似的著作還有《大理穆專學術成果叢書》(內(nèi)部資料)、《大理州伊斯蘭教史料集》(內(nèi)部資料)等,在寫作上都以伊斯蘭教為主體,討論了在地化的相關內(nèi)容。此外,在中國知網(wǎng)中以“云南伊斯蘭教”為關鍵詞的檢索共有12篇④學術文章,討論了伊斯蘭教在云南的傳播、發(fā)展、清真寺經(jīng)堂教育,以及學術活動等內(nèi)容。這些學術文章,以伊斯蘭教為切入點,集中討論伊斯蘭教在云南,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和視角,將討論的重點系統(tǒng)化,可以說是對類似著作的延伸和再闡釋。
第二,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研究。伊斯蘭教在云南的經(jīng)堂教育與云南回族歷史是同步的,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中,云南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成為中國回族伊斯蘭四大學派之一(陜學、魯學、金陵學派和滇學)[20]98,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中阿并授,與此同時開展?jié)h文譯注和對漢文以及儒家、佛教、基督教等的了解和學習,并在后期的發(fā)展中不斷加以完善。在此過程中,涌現(xiàn)出諸如馬注、馬復初、馬聯(lián)元等著名的云南伊斯蘭學者,他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從事譯注和寫作,翻譯和寫出了大量流傳至今的名著。其代表作有馬注的《清真指南》[20]246-247、馬復初的《朝覲途記》[20]252、《大理穆專學術成果叢書》[25]等。這類著作中有的只是初稿時,就被廣為流傳,有些被納入經(jīng)堂教育作為教材加以學習和使用,至今仍在使用。云南伊斯蘭教的經(jīng)堂教育并沒有停留在清真寺中,在一些先見之士的倡導下,開辦私立學校,把阿語的教學從清真寺教學中推廣到學校教學中,在學校中開展與公立學校相應的課程,在不斷的探索中,借鑒和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模式,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如昆明明德小學就是這一體系的延續(xù)之一,還有沙甸的魚峰小學。
與此同時,云南伊斯蘭教在教育中不局限于國內(nèi),在發(fā)展中,許多有志之士前往外地求學,云南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中的許多杰出人物大都在陜學學派中有過求學的經(jīng)歷,部分學者曾經(jīng)朝覲并在外學習。由于對伊斯蘭教教育的重視,在后期發(fā)展中,選派了許多優(yōu)秀的學子前往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求學,如馬堅、納忠、納訓、林伯明、龐士謙、馬金鵬等人,這些人在新中國成立后,為我國的外交和中國伊斯蘭教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云南伊斯蘭教在發(fā)展中,成立了自己的宣傳期刊,如《清真鐸報》《清真旬刊》《清真月報》等,不僅在云南境內(nèi)起到了推動作用,對整個中國伊斯蘭教而言,都起到了相應的作用。這個領域的研究在目前來看,沒有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著作,只是在其他論述中將它作為部分來加以論述,因而有必要在以后的論述中將其系統(tǒng)化,進行闡釋。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涌現(xiàn)出的歷史人物,對某一群體或社會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用哪種觀點來闡釋,這些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對于云南回族而言,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的這些人物,無論對云南回族,還是對云南伊斯蘭教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歷史人物,在祖國的建設和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中也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這些人物的研究,所得的成果主要有專著和學術論文、傳記。
第一,專著和學術論文類。這類著作主要以對知名學者、政治家的研究為主,集中研究他們的生平、思想以及提出的主要觀點。
對學者的研究,如《馬注思想研究》[26]以歷史大背景為主線,系統(tǒng)論述了馬注的人生經(jīng)歷及其思想轉(zhuǎn)變?yōu)榧寮椅幕鸵了固m文化于一身的歷程;對馬注的研究,相關學術文章有2643篇⑤,這些文章從馬注的生平、思想、評價、作品以及作品中的某一觀點進行分析和論述,從各個方面對馬注其人其事進行了研究,可以說是云南人物研究中較為系統(tǒng)的一個。與此相類似的有對馬復初、馬聯(lián)元等學者的研究,但與對馬注的研究相比,這些仍是少數(shù),學術文章和專著相對較少,內(nèi)容大多與對馬注的研究相似或相同。由于大多的研究集中于對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時代的知名學者的研究,因而對當代學者的研究相對缺乏,如對馬堅、納忠、納訓、林松等人的研究。
對元代政治家——第一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的研究,論著集中于研究他的生平、治滇思想和治滇功績等方面,目前這類作品中國知網(wǎng)中有465篇⑥,最為典型的有1983年3月發(fā)表在《中國穆斯林》期刊上的納國昌的《賽典赤·贍思丁》、方鐵的《賽典赤治滇評述》(1983年《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2009年蘭州大學常小軍的碩士論文《賽典赤研究述評》、2014年的董學榮《滇池治理思想變遷與時代轉(zhuǎn)換》(昆明學院學報)等學術著作。
對明代政治家三寶太監(jiān)鄭和的研究也有大量的作品,內(nèi)容集中于鄭和的生平、下西洋的路線、對所到之地的影響、船只及相關史料、對外交的影響、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淵源等方面,知網(wǎng)中現(xiàn)有4883篇⑦,因為研究者的角度和立場不同,所在領域的不同,因而所得成果也不盡相同。作為滇池叢書的《少年鄭和》[27]以小說的形式再現(xiàn)了鄭和的成長和經(jīng)歷;《鄭和史詩》[28]以系列文獻、遺址、海圖、遺物等860多幅照片集于一冊等,近年來也有舉行鄭和研究國際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研究者們前來參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盡管類似的研究也在不斷推進和深入,但系統(tǒng)的專著還是少的,以后的研究應該集多家之見,將其系統(tǒng)化和深入化。
晚清時期的云南杜文秀起義影響深遠,對該事件以及杜文秀本人的研究和評述,曾經(jīng)一度被視為熱點和重點,因而出現(xiàn)了許多學術著作,中國知網(wǎng)中有190篇⑧,這些文章有對杜文秀起義事件的描述、分析和評價,有對杜文秀生平的研究,有對大理政權以及杜文秀對外關系、杜文秀起義與其他起義比較等的研究,因為此研究范疇的持續(xù)時間長、研究人員多(如田汝康、馬經(jīng)、楊懷中等),學術作品多,《杜文秀研究綜述》[29]對1990年之前的相關研究所涉及的內(nèi)容進行了簡單的呈現(xiàn)。近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對杜文秀起義的研究也有國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如《緬甸的滇籍穆斯林——潘泰人》[30]論述了緬甸滇籍穆斯林—潘泰人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與杜文秀起義的關系;《泰國北部的滇籍穆斯林》[31]論述了泰國北部的滇籍穆斯林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程,也討論了杜文秀起義的相關內(nèi)容。此外還有眾多的專著,如荊德新的《杜文秀起義》[32]、高發(fā)元主編的《杜文秀起義論集》[33]、林荃的《杜文秀起義研究》[34]等,都較為系統(tǒng)的做了研究和論述??梢哉f,杜文秀起義對云南回族、云南伊斯蘭教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波及與滇相鄰的東南亞諸國,對杜文秀起義的研究還可以納入跨境民族/族群的研究中,用人類學的視野和觀點再做闡釋。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進行再研究和考證,以使其呈現(xiàn)出更全貌的成果。
第二,個人傳記類。這類著作,以著名的學者、政治家為主,圍繞個人生平、個人經(jīng)歷、思想、個人影響,結合民間傳說以及可供查閱的歷史文獻、碑文等,經(jīng)過多方面研究而得的學術作品。與側(cè)重某一方面的學術文章相比,這類作品對研究對象的呈現(xiàn)較為完整和具體,所得的資料具有完整性,便于整體、系統(tǒng)的把握。這類作品主要有納國昌的《云南穆斯林人物志》[35]整體再現(xiàn)了云南穆斯林中的杰出人物,是一種概述式的呈現(xiàn);李世厚的《鄭和新傳》[36],從作者多年收集的鄭家譜牒、碑記和民間傳說等方面作了較為完整的研究,是作者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而得的成果;馬誠的《杜文秀傳》[37]以傳記的形式結合史料和民間傳說,講述了杜文秀的生平和起義的經(jīng)過;還有高蘇平的《王連芳傳》[38]等。
除了對人物研究所得的傳記外,大多研究焦點放在學者們的著作和政治家的思想研究方面,雖然這類研究已經(jīng)展開,部分已獲成績,但是研究的范圍依舊是少數(shù),投入的研究者、相應的學術產(chǎn)出也是少數(shù)。當然云南回族/穆斯林的杰出人物也不只在學者和政治家中,還有許多作家,如馬寶康、白山、馬麗芳等,他們的作品也具有民族特點和代表性,目前還沒有對他們的研究?,F(xiàn)已出版的《張承志研究》[39]可以作為參考,來對云南的作家及其作品展開研究,以此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對云南回族的研究和再研究。
由于歷史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云南回族的分布呈現(xiàn)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現(xiàn)狀,“全省回族在百人以上的有108個縣,千人以上的有60個縣,5000人以上的有32個縣,萬人以上的有19個縣;在區(qū)域分布上,全省126個縣(市、區(qū))都有回族居住”[40]。因而除了從時間的主線上進行縱向的研究外,區(qū)域研究和橫向的比較顯得很有必要。
近年來,研究者們對云南回族的民族學研究也在推進和展開,除了對云南回族/伊斯蘭教進行整體的論述外,許多作品也集中于某一區(qū)域,論述某一方面在該區(qū)域的呈現(xiàn)以及文化內(nèi)涵。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發(fā)展,云南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被許多研究者作為田野點和取材的對象,部分區(qū)域的回族也相應被納入其中,開始在人類學和民族學的文章中嶄露頭角。如外國學者的《緬甸的滇籍穆斯林——潘泰人》[30]和《泰國北部的滇籍穆斯林》[31],雖然論述的是東南亞緬甸和泰國的群體,但他們確是滇籍回族。國內(nèi)學者對云南境內(nèi)“藏回”“帕西傣”等的研究,如《關于云南“藏回”社會文化變遷的思考》[41]、《關于云南“帕西傣”的族屬問題》[42]等,這些文章集中討論了云南境內(nèi)與回族相關的,但在外在表象上卻與回族有些許差別的、信仰伊斯蘭教的與其他兄弟民族聚居的特殊群體。
此外還有民族學專著,如《云南香格里拉縣“藏回”族群研究》[43]和《“地方性”的嘗試——云南回族特殊族群民族認同、族群關系及社會文化變遷研究》[44]等,這些著作討論了云南回族及歷史發(fā)展變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和回族具有淵源或自稱為回族的信仰伊斯蘭教的特殊群體。在他們的研究中,都是用巴斯的“族群理論”[45]進行探討,認為這些群體是一種“邊緣”,筆者在閱讀這些民族志材料后認為,這些群體如果被視為“邊緣”,那么這種“邊緣”是“雙重”的“邊緣”,也是“雙重的他者”,拿“藏回”而言,與之對應的回族群體和藏族群體都使其“雙重性”成為可能,從這些群體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應對策略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是積極地適應,而非消極的抵抗。顯然這種研究視角是“中心——邊緣”的理論框架下進行的,缺乏這一特殊群體的主體性即自己對自己的表述。
此外,云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使得每個民族之間形成了互相影響和互相嵌入的情形,因而在研究中既要注重他們之間的相似性、相關性,也要注重他們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不能同構,更不能用一種范式加以套用。研究每個民族,我們應該探究其過去,深描其現(xiàn)狀,展望其未來,與此同時,在研究中將橫向和縱向相聯(lián)系,不能偏廢其一,更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刈逶诎l(fā)展中并不是孤立的,其與周邊的民族都或多或少有聯(lián)系,而民族之間的關系也具有復雜性,如回與藏、回與納西等族群的關系,以及馬幫中的回族在跨地域、跨族群貿(mào)易中的角色問題,回族在云南多族群關系中的角色問題都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而這些,迄今為止,在研究上都是相對缺乏的,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探討此類問題,與此同時采用多學科結合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將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納入對云南回族的研究,可以在縱向上進行延伸,在橫向上進行比較,以及對一些著名學者和人物利用田野民族志的方法,書寫一些個人傳記以及相關思想的對比研究,從而使云南回族的研究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后來者應該以更加廣闊的學科視角和學科方法,推動云南回族研究走向更多更新的領域。
注釋:
① 昆明日報.2015-07-11.http://daily.clzg.cn/html/2015-07/ 11/content_512499.htm。
② 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國家統(tǒng)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dfrkpcgb/ 201202/t20120228_30408.html。
③ 2016年2月2日,中國知網(wǎng)“云南回族”檢索。
④ 2016年2月2日,中國知網(wǎng),“云南伊斯蘭教”檢索。
⑤ 2016年2月6日,中國知網(wǎng),“馬注”檢索。
⑥ 2016年2月6日,中國知網(wǎng),“賽典赤·贍思丁”全文檢索。
⑦ 2016年2月6日,中國知網(wǎng),“鄭和”主題檢索。
⑧ 2016年2月6日,中國知網(wǎng),“杜文秀”主題檢索。
[1] 楊兆鈞.云南回族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2] 邱樹森 .中國回族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3] 高發(fā)元.云南回族五十年[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
[4] 高發(fā)元.當代云南回族簡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 王胞生.云南回族史稿[M].大理州民委1989年4月內(nèi)部印刷本.
[6] 王胞生.云南回族歷史大事記簡表[M].大理州回族史研究組與州伊斯蘭教協(xié)會1990年11月內(nèi)部印刷.
[7] 荊德新.云南回民起義史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8] 納麒.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整合:云南回族歷史·文化·發(fā)展論綱[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9] 馬維良.云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C].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5.
[10]納文匯,馬興東.回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1]馬紹忠,馬東全.呈貢縣回回營簡史[M].呈貢回回營村辦事處組織,1992年1月內(nèi)部印刷.
[12]馬占倫.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會經(jīng)濟調(diào)查[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3]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尋甸文史資料[R]. 2001.
[14]馬紹雄.巍山回族簡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5]葉桐.大理回族歷史與文化論集[C]. 《大理穆專學術成果叢書》之一,2000年5月內(nèi)部印發(fā).
[16]紅河州回族簡史[M].1996年2月內(nèi)部編印.
[17]沙甸區(qū)委、區(qū)政府.沙甸的昨天、今天[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18]玉溪市民族事務委員會.玉溪市民族志[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19]昆明市宗教事務局.昆明伊斯蘭教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20]姚繼德,李榮昆,張佐.云南伊斯蘭教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21]云南省宗教學會與云南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云南伊斯蘭文化論文選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22]馬開能,李榮昆.云南伊斯蘭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23]昆明市宗教事務局.昆明伊斯蘭教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24]馬恒豐.紅河州伊斯蘭教簡史[M].2005年7月內(nèi)部印發(fā).
[25]大理穆斯林??茖W校.大理穆專學術成果叢書[Z].2006年內(nèi)部印刷,共13冊.
[26]許淑杰.馬注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7]陳約紅.少年鄭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8]夏代忠.鄭和史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術出版社和晨光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2005.
[29]蔣中禮.杜文秀研究綜述[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3):66-70.
[30] [英]安德魯·D·W·福布斯.著.姚繼德.譯.緬甸的滇籍穆斯林——潘泰人[J].回族研究,1992(3):71-76.
[31] [英]安德魯·D·W·福布斯.著. 姚繼德.摘譯.泰國北部的滇籍穆斯林[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2):85-91.
[32]荊德新.杜文秀起義[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33]高發(fā)元.杜文秀起義論集[C].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3.
[34]林荃.杜文秀起義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5]納國昌.云南穆斯林人物志[M].2001年8月內(nèi)部刊印.
[36]李世厚.鄭和新傳[M].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
[37]馬誠.杜文秀傳[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38]高蘇平.王連芳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
[39]楊懷中.張承志研究[C].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
[40]高發(fā)元.當代云南回族簡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1]李紅春,張實.關于云南“藏回”社會文化變遷的思考[J].中國藏學,2008(2):41-48.
[42]辛智.關于云南“帕西傣”的族屬問題[J].民族團結,1997(7):62.
[43]張實,李紅春.云南香格里拉縣“藏回”族群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2.
[44]馮瑜,趙衛(wèi)東,李紅春.“地方性”的嘗試——云南回族特殊族群民族認同、族群關系及社會文化變遷研究[C].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2.
[45]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與邊界: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組織[C].李麗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責任編輯 楊永福)
The Summary of Studies on Yunnan Hui Nationality
MA Binbin
(National Institute of Yunnan Province,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Yunn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vince of China inhabited by the Hui, Hui study is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Yunnan academic research and has its unique place in numerous studies, but there still has space for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re classifi 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Yunnan Muslim, Islam mainly in Yunnan, Yunnan Muslim historical fi gures, Yunnan Hui Studies from ethnology perspective. The paper focuses on combing Yunnan Hui studies academic context, discusses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uslim academic research, academic development so as to clarify the context of the study of Hui, look into the future of Hui study, especially developable theme and direction.
Yunnan Hui nationality; Islam; Muslims; historical fi gures; ethnology
K281.3
A
1674 - 9200(2016)05 - 0039 - 06
2016 - 05 - 09
馬斌斌,男,回族,甘肅天水人,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2015級人類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