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平
(長江師范學院 文學院, 重慶 408100)
?
平面勘測與深度鉆探
——評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
梁平
(長江師范學院 文學院, 重慶 408100)
艾略特說:“在任何時代里,真正藝術家之間,我認為有一種不自覺的聯(lián)合?!雹侔蕴兀骸杜u的功能》,《艾略特詩學文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62頁。這種聯(lián)合,應該是基于對藝術本質(zhì)的探索與堅守,但如果受到外來諸多因素的影響,或者將個人企圖與小團體的私心考慮得太重,這種聯(lián)合就必然以更隱約的方式存在。哪怕依然站在本質(zhì)附近,藝術家之間也會出現(xiàn)分化甚至紛爭,因為本質(zhì)有不同側(cè)面的表現(xiàn),這些側(cè)面在常態(tài)下一般可以相安無事,彼此映照,在變態(tài)中則極易顯出相對、相反,從而破壞各個側(cè)面之間的隱性聯(lián)系,最終各執(zhí)一端,迫使本質(zhì)退到后臺。于是,所謂分化特別是紛爭,就成為表層矛盾的糾纏與對抗,帶有某種程度的空轉(zhuǎn)性質(zhì)。對于“盤峰論爭”,我們也可作如是觀。周航的《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一書(以下簡稱《分化與紛爭》)正是從這個角度入手的。但“盤峰論爭”作為世紀之交的一次重大詩歌事件,肯定不是這樣作一番宏觀的整體把握和粗略的情緒判斷就可以被歷史化?!斗只c紛爭》顯然不是這樣的空疏之作。周航通過詳實的研究,不僅解除了人們關于“盤峰論爭”僅僅是義氣和功名之爭的誤解,解決了“民間寫作”如何從“知識分子寫作”中分化出來這一未經(jīng)研究卻又復雜而重要的問題,梳理了雙方在言辭上的針對性而在實質(zhì)上的趨同性,還對“盤峰論爭”的來龍去脈、“前生來世”、理論是非、詩學價值、歷史歸宿、經(jīng)驗教訓等等進行了具有詩學高度和歷史深度的透視,并得出了合理的認識、判斷,是一項十分厚重的學術成果,是對自“盤峰論爭”以來這一領域流于表象觀察和淺層研究的學術狀態(tài)的一次重要改觀和深度掘進。它“為當代詩歌歷史與詩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文本”②張清華語,轉(zhuǎn)引自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頁。,“對90年代以來詩歌歷史與詩學觀念的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③程光煒語,轉(zhuǎn)引自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第2頁。。
“盤峰論爭”發(fā)生于1999年4月,距今尚不久遠,未經(jīng)足夠的冷卻、沉淀,當年的直接當事人和間接當事人以及“第三方”大都仍活躍于詩壇。這為周航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情面障礙,特別是這本書作為博士論文參加答辯時,里面所涉及的學者有他的老師、前輩,都坐在主席臺上,這對他自然形成一種學術考驗,需要極強的精神極大的勇氣才能面對。但是,這樣的情形也為周航的研究帶來了方便,他不單查閱了數(shù)千種資料,還盡可能以多種方式采訪各方當事人。十年過去,當年的火爆已逐漸變得溫熱、冷靜,當事人能比較客觀地看待當年的論爭,容易接近真相,并且,十年來各方的觀念變化為反觀論爭提供了后續(xù)依據(jù),延伸了研究的視角,加強了判斷的合理度。正是在大量材料的辨析和考察論爭前后詩壇狀態(tài)的基礎上,周航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段剛剛過去卻又十分清晰的詩歌史。
扛下這個有風險有難度的重活,周航是有底氣的,一是多年的學術修煉,二是多年的詩歌寫作。學術修煉讓他具備了學者的思維、眼光和學識,詩歌寫作讓他對詩歌的現(xiàn)場、肌理和微妙很敏銳。這種優(yōu)勢,讓他在面對“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針鋒相對的詩學論辯時能作出合理的“仲裁”。比如在詩歌的口語化問題上。“知識分子寫作”認為“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充滿尷尬的時代,可以說‘通俗易懂’的詩歌就是一種不道德的詩歌”*西川語,轉(zhuǎn)引自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第112頁。,而“民間寫作”認為口語寫作“適于表現(xiàn)日常人生的現(xiàn)實性、當下性、庸常、柔軟、瑣屑……恢復了漢語與事物與常識的關系”*于堅語,轉(zhuǎn)引自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第257頁。。雙方處于同一時代,也都意在通過詩歌寫作與時代建立一種和諧關系,但為什采用的語言方式卻如此不同?誰更具合理性?周航通過廣泛的考察和詩性的辨析,先對“知識分子寫作”提出批評:“西川的解釋確實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一個是詩學問題,一個卻關涉?zhèn)€人情緒的宣泄與社會學問題,它們之間自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如果將之扯到一起,難免有強扭之嫌。”*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第112頁。進而指出:“本來平淡生活所需要的就是用不夸張、不粉飾、非象征的詩歌來與之對應,詩中情感的濃度也不需要詞語的表現(xiàn)力來集中壓縮,節(jié)制之余追求的是一種整理的效果,平淡詩句中流露出的是容易為人所理解而又揮之不去的人之常情?!?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第209頁。最后斷言:“如果語言是一個整體,那么這兩個向度分別代表著經(jīng)線與緯線,共同織就中國當代詩歌的語言版圖?!?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第257頁。這是一種公允的判斷,充分考慮到了漢語詩歌語言的語種屬性、時代關聯(lián)和既有事實。再如在對待西方資源的態(tài)度上?!懊耖g寫作”認為“知識分子寫作”偏向西方資源是背叛了詩歌精神,成了西方“語言資源”和“知識體系”的附庸,喪失了漢語詩歌的尊嚴。而“知識分子寫作”認為西方資源早已融入中國的文化血脈之中,現(xiàn)在已很難創(chuàng)造出一種純本土性的詩歌,“依然需要以世界性的偉大詩人為參照,來伸張自身的精神尺度與藝術尺度”*王家新語,轉(zhuǎn)引自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第250頁。。兩者之間,周航從新詩發(fā)生學角度進行考察,認為前者的觀點很難站住腳,后者對西方資源的認識和辯解更合理。但同時,又認定后者的理論與作品不對稱,主要是作品中對西方大量人名地名的因襲與夾雜削弱了與當時中國實際語境的親密度,增生了與讀者的阻隔性。這種結(jié)合了詩歌發(fā)生學原理和實際閱讀效果而得出的結(jié)論,讓人服膺。
周航認為:“文學的進化論觀念固然不對,但空降的觀念似乎更缺乏說服力。”*周航:《中國詩歌的分化與紛爭(1989年—2009年)》,第208頁。基于這樣的學理認知,他將“盤峰論爭”置于新詩歷史的視野和西方理論的參照之中進行審察,從而在廣度和深度上使自己的論述更深入、更妥帖。確實,任何一種文學現(xiàn)象和理論都不是空穴來風,必然有它的發(fā)生基因、醞釀過程及結(jié)果影響。在《分化與紛爭》中,周航的研究視野從論爭本身輻射到了之前已有的新詩史和之后十年的當代詩壇,甚至在考察“知識分子”和“民間”概念時還將觸角伸進了中國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中,從而厘清了兩個概念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的演進情況及特定含義。這就使“盤峰論爭”不再是一個孤立現(xiàn)象和偶發(fā)事件,而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這樣,詩史的加入和理論的運用為單個的論爭提供了橫向的參考和縱向的觀照,定位“盤峰論爭”也就有了豐富的事實依據(jù)和廣泛的理論依據(jù)。周航在《分化與紛爭》中給出的合理判斷和獨到見解,就是得益于這樣的坐標。比如,在論爭雙方兩種不同寫作傾向的問題上,周航指出這兩種傾向其實在新詩之初就已然存在并貫穿了整個新詩史,因此,他對兩種不同傾向的判斷就不是停留于傾向本身之間的比較,而是落實在與社會現(xiàn)實的相關度和詩性價值的守護中。這樣的研究顯得透徹,切中肯綮,有醒目明心之效。
《分化與紛爭》一書將焦點透視與散點游目的研究方法緊密結(jié)合起來,最終實現(xiàn)了對“盤峰論爭”的全面清理和深度把握,帶給我們豐富的啟示和有益的思考,為論爭前后二十年的當代詩歌描出了清晰的歷史軌跡,指正了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教訓,為當代詩歌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曾慶江)
On Zhou Hang’sDifferentiationandDisputeofChinesePoetry(1989—2009)
LIANG Pi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Yangtze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8100,China)
2016-01-07
梁平(1966-),男,重慶石柱人,長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I206.7文獻標識碼:A
1674-5310(2016)-08-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