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影妮, 陳紫薇
(廣西科技大學, 廣西 柳州 545006)
?
從語言表達層面論對外英譯中話語權的把控與主導
黃影妮,陳紫薇
(廣西科技大學, 廣西 柳州 545006)
摘要:把控與主導對外英譯中的譯語話語權對如今中國樹立文明和諧大國形象來說日益重要。結(jié)合當前中國對外英譯中對外英譯的現(xiàn)狀,提出了一些翻譯策略,希望這些翻譯策略能在把控與主導對外英譯話語權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譯語話語權;目的語;策略
法國的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定義“話語是語言與言語結(jié)合而成的更豐富和復雜的具體社會形態(tài),是指與社會權力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霸捳Z權”不同于“說話權”,話語權的本質(zhì)是“權力”非“權利?!盵1]“權利可以放棄和轉(zhuǎn)讓,而權力必須依照法律強制執(zhí)行?!盵2]權利一般體現(xiàn)的是私人利益,而權力則體現(xiàn)公共利益。在如今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隨著全球交流的不斷提升,中國大國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外交流往來日漸頻繁。由于我國對外英譯工作不夠重視中英各自不同的文化和語言,沒能處理好對外英譯中目的語的恰當表達,較少關注非文學翻譯等等因素,導致中國屢屢在對外形象上失去話語權,致使一些西方媒體肆意扭曲中國的國家形象,其核心價值,文化觀念得不到有效宣揚和認可,因此,把控與主導我國在對外英譯中譯語話語權變得異常緊迫和必要。
對外英譯時應該按照目的語習慣進行翻譯。由于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在英譯時一般要按照目的語英語的語言層面即在句法結(jié)構(gòu)、語段語篇構(gòu)成、邏輯連貫、語體風格上的習慣進行。英譯漢時,我們應該努力弄清英語語句,英語詞與詞之間的關系,然后用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重新進行句與句或詞與詞之間的順序;相反,“在漢譯英時,要把漢語各個分句的關系盡量用連接詞、時態(tài)和標點符號等予以表示,最后以目的語英語的表達習慣組成復合句”[3]。因此,在對外英譯時,需要貼合外國受眾的思維和語言表達的習慣,否則可能會使外國的受眾無法了解或接納譯文,讓對外英譯失去了它原有的傳播意義。
對外英譯以對外傳播為其目的。但是,我國的對外英譯中常常存在著英語翻譯的材料讓外國受眾無法理解,不能清楚明白地了解并接受譯文所傳達的信息,因此不能發(fā)揮對外英譯的傳播作用。這些問題產(chǎn)生的具體原因如下:1)對外英譯材料在結(jié)構(gòu)上不能與目的語英語一樣以采用形表意的結(jié)構(gòu)。2)無視英、漢民族思維方法的差異,不能用相異的語段構(gòu)成方式去表示。3)對外英譯過程中通常未能將漢語重意合的句式轉(zhuǎn)變?yōu)橛⒄Z中重形合的句式。4)未能注意到不同的英漢語言所在的文化語境中詞語的內(nèi)涵和意義存在著的明顯差異。因此,筆者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對外英譯的翻譯策略,希望能給予廣大讀者些許啟示與幫助。
一、“增譯”策略
中英因為相異的社會文化,導致英漢語之間存在巨大不同,所以,在對外英譯的過程中只經(jīng)過直譯很難直接被外國受眾理解接納。因此,要準確傳達出目的語具體需要傳達的信息,經(jīng)常需要增加對譯文的一些必要性的解釋說明,即,通過在原文的基礎上增譯一些必要解釋的詞語或句子,從而使譯文在語法、邏輯上合乎漢語的習慣并使對外英譯的譯文與目的語的語言文化,語法和邏輯知識相吻合。增加不是無中生有,多此一舉,而是增加了原文中雖無其詞卻有其意的一個部分。讓原文更加明白易懂地展現(xiàn)給外國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或政治形態(tài)的受眾。
(一)增譯必要的背景知識
由于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識,外國的受眾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新聞報道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補充說明背景才能使外國受眾接受并理解。
如:今天,來自四川和阿壩自治區(qū)的數(shù)十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分別在汶川和成都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jié)。
Having lost their hom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or in the flood in Aba Autonomous Region,the minority students enjoyed a unique Spring Festival in Wenchuan and Chengdu.The Spring Festival(a traditional largest and most significant Chinese festival that the whole families reunite and eat family reunion dinner,which is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Christmas holidays.)is the day people found ways to delight each other who can not live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 in their daily life.
譯文中增加了對四川災情的必要解釋,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文化意義以使外國受眾對他們不甚了解的這兩項在中國發(fā)生的事件的背景知識有所了解,從而提高外國受眾對中國對外英譯話語的接受力和認可度。
再如,三個臭皮匠敵過諸葛亮。翻譯為“The wits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equal to the wits of Zhuge Liang,the think-tank and famous militarist in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譯文中增譯了“The wits of...combined equal to the wits of...”,譯出:“三個臭皮匠在智慧層面上的結(jié)合可以媲美一個諸葛亮個人的全部智慧”這一潛在含義,這種增譯使外國受眾對中國名言古句的內(nèi)涵變得淺顯易懂,不晦澀難懂,有利于被接受;譯文還補充了對諸葛亮的解釋說明“the think-tank and famous militarist in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更進一步讓西方受眾明白本句的含義及為什么要選諸葛亮作比較的原因,使外國受眾對中國話語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更易于被受眾接受認可。
(二)解釋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匯
中華文化絢麗多彩,對世界文化交流與發(fā)展產(chǎn)生著推動和促進作用。但是,由于我國許多特色的文化詞匯在英語中因為缺乏相應的表達而無法使外國受眾更好地客觀深入地了解接納甚至欣賞。所以,為了向外國觀眾介紹中國特色文化,特色詞匯通常要保留它們的本來面貌。正是因為大部分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了解甚少,導致我國新聞中對此類文化的對外英譯顯得毫無價值。這就要求我們要在目的語中添加必要的文化解釋,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力地傳播宣揚出國門。
如:“太極拳”。這個中國特色文化的對外英譯可以譯為:“Tai Jiquan,which is a kind of martial art in China,is often associated exclusively with senior citizens”。譯文中使用“太極拳”這一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匯時對其進行了必要的解釋說明,易使外國受眾對太極拳這一極具中華特色文化詞匯有了比較清晰易懂的認識,而且能更好地被他們所接受并產(chǎn)生好奇或喜愛之情,何樂不為。
再如:我們常見的一個術語“抓大放小”,如果在對外英譯中譯為“to seize the big and set free the small”[4],外國受眾可能會產(chǎn)生困惑,抓大的什么,放小的什么??磥韺σ恍┲袊厣幕~匯進行解釋必不可少:抓大放小,既是一種管理上的理念,也是一種模式。意思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好宏觀控制,微觀調(diào)節(jié)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在英譯時可以對這個詞語進行必要的解釋說明,筆者認為可以譯為:“To seiz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nd the main aspects of conflict,improve macro-control,and make micro adjustments for the secondary contradictions.”更形象具體,更容易被外國受眾理解接納。
又如我們經(jīng)常見諸報端的“廠長負責制”一詞,一些對外英譯刊物會把它譯成“factory manager responsibility system”,這就會讓外國受眾百思不得其解,他們會問道:“不是廠長,難道還有其他人也會對工廠負責嗎?”由此可知,一些在中國人眼中司空見慣的約定俗成的行業(yè)術語對一些不甚了解中國國情和文化的外國受眾來說也是陌生的新詞,畢竟中外文化間還是有殊多不同或其獨特之處。對外英譯中,一些涉及中國特有的文化概念的詞匯或句子都有必要進行解釋性翻譯。如:歷史事件、地理名稱、人名、政治口號術語、行話、中國菜肴、傳統(tǒng)節(jié)日等。
比如在對中國傳統(tǒng)名人和古詞進行對外英譯中:“蘇軾”可以譯為“Su Shi(1037-1101),formerly called Su Dongpo,a famous poet and calligrapher of the Song Dynasty.”“牛郎織女”可譯為“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In a Chinese legend,the Herd-boy and the Spinning Maid once are a happy couple,who are separated by the Milky Way.”等等。
針對一些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在進行對外英譯時,只有通過必要的具體解釋,才能使國外受眾進一步理解中國的一些特色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才能使中國更好地把控與主導自己的對外譯語話語權。
二、“減譯”策略
“減譯”是指在譯文中為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和邏輯方式,將無意義的文化現(xiàn)象或表達刪除的翻譯策略。漢語行文多用夸張,多用過度渲染的華麗詞匯和平行對偶結(jié)構(gòu),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渲染詩情畫意。而英語行文用句講求簡潔明了、追求嚴謹邏輯。減譯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內(nèi)容上的重復、刪繁就簡,使對外英譯愈加精練,更合乎目的語英語的習慣表達,形式上刪減掉的若干語言單位,實際并未削減想要傳達的含義。英漢語言在詞匯、語法和句法方面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有些在英語中是必不可少的詞語或句子成分,若搬進對外英譯的譯文中去,可能會造成贅述或畫蛇添足,不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減譯并不是破壞原文精神的亂減,它是以使譯文更加簡潔明了為目的用刪掉某些可有可無的詞語句子這種手法的一種翻譯方法。所以,在對外英譯時,應緊密貼合漢英語言的不一樣的表達特色,做到減形不減意,真正達到減譯的目的。如,刪減名字、頭銜,刪除華麗辭藻,及刪除重復表達等等。
比如:今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端午佳節(jié),全國人民以各種方式喜迎端午,歡度佳節(jié)。我們翻譯為:Chinese People are celebrating the traditional Dragon-boat Festival in different ways.在對外英譯中,漢語中用“喜迎端午”和“歡度佳節(jié)”來雙重強調(diào)人們歡度端午的喜悅之情。對外翻譯時應注意看到此類重復,翻譯成英語時應該將它們合二為一,使符合英語讀者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風格,讓他們能接受這一信息,即譯為“celebrating the traditional Dragon-boat Festival”就可以簡單地表達了該中心意思。
在對外英譯中,如果像“勝利召開”、“隆重開幕”、“圓滿結(jié)束”這些用強化語來表達其力度的詞匯被原封不動地翻譯出來,就是外國受眾所謂的多余的強化語。因為在目的語受眾心中,召開、開幕、結(jié)束所代表的就是他們本身的意思,如果硬要譯出勝利,隆重和圓滿,未免太官腔官調(diào),可能會招致外國受眾的反感和排斥,達不到對外英譯的目的。例如:“圓滿結(jié)束”不可直譯為end with fully success,直譯為end就可達意;“徹底粉碎”應直譯成“smash”即可,因為“粉碎”的意思就含有徹底粉碎,“徹底”的翻譯是多余的,因此多譯無益;還有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的發(fā)言稿中喜歡加“認真”“積極”或“大力”等這些肯定性評價語,這些中國官方詞語在中國人聽起來已經(jīng)習以為常,但在對外英譯中如果譯出來就會顯得多余。外國受眾聽后會充滿疑問甚至反感。因此,對于多余的強化語,翻譯時盡量避免重復。只有注意到以上幾點,才能使我國在對外英譯上更有技巧地把控譯語話語權。
三、“直譯”策略
直譯是在保持原文原汁原味內(nèi)容的基礎上用直接翻譯的手法來維持原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可以讓許多中國文化得以在譯文中保留其原汁原味,能夠更好地向國外受眾傳遞中國的特色文化,在對外英譯中能更好地把控與主導譯語話語權?,F(xiàn)今已有大量中文表達在英譯本中被廣泛認同。
比如:“l(fā)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kowtow”(叩頭),“kongfu”(功夫),“mooncake”(月餅),“fengshui”(風水)等。在對外英譯中能直譯則直譯。直譯能把原汁原味的印有中國元素和文化的話語直觀清晰地傳遞給外國受眾,有利于有效傳播本民族文化。如果一味只圖外國受眾能理解而隨意亂改亂譯,只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不僅沒能讓外國受眾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提升譯語話語權的把控,反而不易于我國豐富多彩,精彩紛呈的大國形象的多維展示,得不償失。當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希望譯者在恰當時機能運用直譯策略傳播中國之美。
四、“避免政治誤譯”策略
通過一些可靠的網(wǎng)絡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在大陸的網(wǎng)站上,曾出現(xiàn)過兩百萬個Mainland China的英文譯名。而在國內(nèi)最權威的對外英譯網(wǎng)站China Daily上,對外英譯也把“中國大陸”用Mainland China來翻譯,甚至還多次在各大中國的外宣報紙上出版發(fā)行。由于Mainland China有暗指存在“臺灣中國”和“大陸中國”這些深層含義,意思是指在世界上有“兩個中國”。這就屬于政治誤譯,且影響消極,需要盡快解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領土自然不容他人言語惡意侵犯。我們應該保持“一個中國”的堅定立場絕對不容動搖。因此,“中國大陸”應該翻譯成the Mainland of China,or the Chinese mainland,就能使一個中國的立場分明,同時起到相應的外宣作用。
在對外英譯有關國家領土、主權等重大政治問題上一定要有敏銳清醒的政治意識,擁有我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護國愛國情懷。萬萬不可盲目輕信世界某些主流報刊,更不能不加鑒別,拿過來就“為我所用”,犯了“拿來主義”的錯誤,就會造成政治誤譯,危害可想而知。
五、漢語的句法結(jié)構(gòu)英譯時應轉(zhuǎn)化為英文以形表意的結(jié)構(gòu)
漢英語言在句式結(jié)構(gòu)方面也存在差異:英語常常借助各種連接手段來表現(xiàn)其結(jié)構(gòu)和形式,所以較為嚴謹;而漢語喜歡在意思理解上下功夫,注重功能和意義,通常很少,甚至不用邏輯連接詞,所以較為簡潔。英語是“依法而治的語言”,漢語則是“依人而治的語言”。漢語句子“意合”在詩詞中得到了很明顯的體現(xiàn),例如,秋思之祖馬致遠的這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詩,只用一些簡潔的名詞進行羅列,而詞與詞之間不用任何的連接詞,這幾句顯然不符合目的語英語的語法習慣,但確實是中國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這是因為漢語喜歡用字的堆砌來渲染一種意境,表達思想,不同于英語喜歡以形表意的結(jié)構(gòu),因此,為了能更好地在對外英譯中把控與主導譯語話語權,譯者應該多關注漢英語言上的差異,有效自如地對在對外英譯中準確轉(zhuǎn)重意合的漢語句式結(jié)構(gòu)為重形合的英語句式結(jié)構(gòu)。
比如:六個人吃一桌飯——一桌飯六個人吃。
在漢語中主賓二語的排列位置可以不固定,甚至在不影響詞意或句意的情況下可以自由進行排列位置的換位。與漢語的“意合”作比較,英語的“形合”要求句子的各個成分,起句子或詞語連接作用的連詞、介詞、關系詞等要有一定的語法規(guī)定的限制。
因此,在對外英譯時,要先分析目的句子的功能意義,句式結(jié)構(gòu),才能進一步確定句子的形式,使譯文通順、流暢。
六、邏輯連貫上以目的語為依歸
在邏輯連貫性上漢語行文用語比較松散,需要仔細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和前后句的句意邏輯來彌補漢語語言上意義模糊和邏輯松散的不足;而用詞簡潔明快的英語,在邏輯層次上較為清晰,注重思維的邏輯連貫性。在對外英譯中譯者應充分考慮到這些中外邏輯連貫上的差異,采用恰當?shù)姆g進行處理,使外國受眾明白無誤地通過譯文來攝取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從而實現(xiàn)在對外英譯中把控與主導譯語話語權。如:英語中的“吃”隱含著邏輯主語“人”,而中文中的主語變成了施事的方法或場合。
例如:“今天食堂有餃子吃”“用叉子吃不好就用筷子吃吧”和“在食堂吃的飯菜味道不好”這些話在漢語里都能被受眾所理解接受。但如果直接在對外英譯里按照漢語的行文習慣來直接翻譯,就會出現(xiàn)問題:到底是誰吃誰?這樣混亂的施與受的關系在英語中簡直是不能接受,但在漢語里卻顯得那么自然。英譯時應翻譯為“Jiaozi are served in the canteen today”.“Eat with chopsticks if you can’t(do it well)with a fork”.“The food served in the canteen doesn’t taste good”較為合適。
可見,對外英譯中只有增加了符合英語習慣的邏輯連貫詞,才能使外國受眾更好地接受和了解漢語的語言用意。
七、處理好漢英詞語文化的差異
由于漢英詞語文化間的差異,有時在語義層面上會造成一定的漢英對應關系的缺失。造成此現(xiàn)象的原因有二:其一,鑒于中外在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上有諸多不同,致使一些能反映漢民族文化的特有詞匯,在目的語英語里找不到能解釋該事物概念意義的對應詞匯;其二,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造成英漢語中一些詞語的意義大相徑庭,漢語里有些詞語在英語的對應詞語中甚至出現(xiàn)文化意蘊上的“語義空缺”。
比如:漢語中,“東風”給中國人一種溫暖舒適、萬物復蘇的印象,而“西風”則正好相反,往往給人一種寒冷刺骨,蕭瑟不安的感覺。比如:在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中“西風”就會使人聯(lián)想到滿眼猖夷,凄涼的場景。在英語中。東西風的代表含義與我們相異。例如在Charles Dickens的小說中寫到“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m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5]這句話譯為“站在飛雪和東風之中!”,即用東風來表示凄涼的氛圍。而西風,我們可以在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對西風的贊美之情的些許詩句中,發(fā)現(xiàn)“西風”在英語國家是美好的象征物。為什么會造成雙風在中西方的迥然相反的象征含義呢?究其原因是漢英兩種語言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中國的西部有高山環(huán)抱,東面大海環(huán)繞,東風迎面而來,自然給人舒心的感覺。而來自西方的東風則由歐洲大陸北部吹來,是刺骨的寒風,讓人不舒服,寒冷不已,而西風則相反從大西洋徐徐吹來,溫暖宜人。因此造成東西風在中西方不同的象征意義和代表內(nèi)涵。
漢語中有“勤奮如?!?、“氣大如?!钡仍~,而英語中往往會用work hard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含有horse的詞組來表達和漢語詞組一樣的含義。漢語用“?!倍⒄Z用horse的原因其實也和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關:中國自古過的是牛耕生活,而早期的英國人卻是馬耕生活。牛和馬是兩國人鋤田耕地的生產(chǎn)用具,在各自國家被普及使用了許多年,于是各自使用自己知曉的代名詞形成了獨具一國特色的詞語或術語,約定俗成地流傳了下來,詞語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又如在把中國內(nèi)地影片《左右》的片名譯成英文時,就得考慮中西價值之同,中外語言之差異。該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離異再婚的母親為了救患重病的女兒而不得不在丈夫和前夫之間做出抉擇的故事。如果把片名直譯成英文,就不能把影片的隱含意義表達出來。因此片方從中西文化的實際差異出發(fā),最終定名為“In Love We Trust”[6]。
因此,在做外宣翻譯時應處理好漢英詞語文化的差異,符合目的語英語的語言文化習慣,不撈人話柄,全面細致地了解外國受眾的用語常識,和中外選詞遣句的差異,才能做到把控與主導中國對外英譯中譯語話語權。
當前由于中國在對外英譯的翻譯失誤或未掌握一定的對外翻譯技巧與方法,導致中國在屢次外宣場合中失語或吃啞巴虧。所以,中國對外英譯中譯語話語權的把控與主導在中國在外宣重塑對外形象及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外宣翻譯中應重視中國對外譯語話語權的構(gòu)建與把控。當前在外宣翻譯中,要把控與主導中國對外譯語話語權,筆者認為應從語言表達層面提升話語能力和話語質(zhì)量,注重具體翻譯策略,熟知外國語言習慣,以使中國話語得以被外國受眾認知接納。這些翻譯策略的提出旨在為塑造和傳播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和打破外國對中國的故有成見服務。我國現(xiàn)階段如何把控與主導中國對外譯語話語權還有待各界人士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王志珂.??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3-15.
[2]于仁耿.“權力”與“權利”[J].新語文學習:小學高年級,2013,22(1):10-15.
[3]崔月霞.淺談考研英語翻譯[J].新校園:上旬刊,2012,20(5):5-8.
[4]武海源.領導干部要有班子意識[J].民航政工,2013,3(2):8-10.
[5]楊帆.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2(6):10-11.
[6]張弛.變譯理論與電影片名翻譯[J].懷化學院學報:2014,(4):119-121.
Controlling and Dominating the Discourse Right in 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er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Expression
HUANG Ying-ni,CHEN Zi-wei
(Gu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iuzhou,Guangxi545006)
Abstract:Controlling and dominating the discourse righ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for China in establishing a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image nowadays.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ers in China,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work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and dominating the discourse right in 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ers in China.
Key words:the discourse right;target language;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43(2016)04-0103-04
作者簡介:黃影妮,1962年生,女,廣西柳州人,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壯、漢、英三語背景下的語言遷移研究”(10YJA740039)。
收稿日期:2016-03-02
陳紫薇,1993年生,女,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