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倫理學視域下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究
主持人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zhí)行能力的集中體現。”當前我國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勇于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fā)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需要實現好或善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執(zhí)行,也需要對“善”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執(zhí)行進行政治倫理的考量,更需要公職人員德性品質的提升,這是由國家治理模式的政治屬性和特征所決定的。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只有彰顯了政治倫理的政治行為能動性和政治道德自覺性,才能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合法性與社會治理合理性的政治倫理基礎。
靳鳳林教授從政治倫理學的視角出發(fā),以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倫理建設為核心,就人大代表職務的生成機制、人大會議制度的程序正義、人大監(jiān)督效能的充分發(fā)揮三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制度倫理創(chuàng)新研究。晏輝教授認為,冷漠與激情是政治表達的兩種非理性方式,不能表達公共意志。而公共理性是冷漠與激情之外的第三種政治表達方式,乃轉型中國所必然要求的。對民眾、思想者和政治家而言,如若真正合理地表達其政治意志,就必須成為一個充分且公開運用理性以求公共善的觀察者、言說者和實踐者。秦潔博士認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必要對當前國家公職人員道德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的反思。提升國家公職人員的道德品性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工程,也是政府由管制型到服務型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其德性培育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另一方面要注重德性養(yǎng)成。
三位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究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的政治倫理基礎,這無疑對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丶s主持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博士生導師、教授靳鳳林
人大制度;制度倫理;政治表達;公共理性;德性培育
D6
:A
:1007-905X(2016)08-0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