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玲
(延邊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
論《鏡花緣》中的預敘式懸念設置
夏玉玲
(延邊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預敘和懸念是中國古典小說兩種重要的敘事技巧。預敘式懸念將二者緊密聯(lián)接,對小說情節(jié)、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有著重要影響。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就多處運用了預敘式懸念的技法,且方式多樣:或借助開篇引語,或借助夢境托言,或借助定數(shù)觀念,或借助卜卦讖語等設置預敘式懸念,使得小說結構完整、情節(jié)波折,故事則呈現(xiàn)出亦真亦幻、虛實交織的特征。
《鏡花緣》;預敘;懸念;設置;方式
《鏡花緣》是清人李汝珍的嘔心瀝血之作,作者在篇末自稱“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又稱“鏡中能照真才子,花樣全翻舊稗官”[1]501,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概括了這部作品的基本特征。《鏡花緣》雖成就較高、影響較大,但自問世以來就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對此,魯迅先生曾給予了比較中肯的評價,將其列入“以小說見才學者”,并評價其作者“乃能居學者之列,博識多通而仍敢于為小說也”[2]。所以,相關的研究也集中于兩方面:一是對作者生平經(jīng)歷的勾勒;二是關于作品的研究。其中,對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鏡花緣》的主題探討、結構分析、諷刺藝術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或是與同類型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等等,成果豐碩。與以往研究者的關注點不同,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后發(fā)現(xiàn)《鏡花緣》中多處設置了懸念,故以文本為基礎,在此探討《鏡花緣》中的預敘式懸念設置。
所謂預敘,是指在活動或事件開始之前預先講述相關內容或提及暗示下文的行為。對于這一概念,法國學者熱拉爾·熱奈特認為:“與它的相對格——追敘相比,預敘明顯地較為罕見,至少在西方敘事文化傳統(tǒng)中是這樣……”[3]可見,預敘在西方敘事文學中運用得較少。與之相反,楊義先生卻認為,與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預敘相對薄弱的情形相比,在中國敘事傳統(tǒng)中,預敘是其強項而非弱項[4]152。其實,縱觀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進程,從史傳到魏晉志怪,再到唐傳奇、宋元話本,直至明清長篇敘事小說,預敘都已得到普遍運用。同時,楊義先生還指出:“中國小說擅長于預敘,預敘往往暗示人物和事態(tài)在其后的歲月里帶命運感,甚至帶神秘性的發(fā)展和變異,因而它的文字經(jīng)常采取密碼方式?!盵4]382所以,預敘往往影響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整個事件的進程,是一種重要的敘事技巧。
懸念是小說中另一種重要的敘事技巧。懸念本是外來名詞,在傳統(tǒng)敘事小說中又被稱為“關子”或“扣子”,是一種設疑不答,以此激發(fā)讀者好奇心和閱讀興趣的技法。至于懸念及其設置方式的分類,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如史庭宇認為:“懸念有封閉性、半封閉性和開放性之分”[5],故分為封閉性懸念、半封閉性懸念和開放性懸念三類。但筆者以為,如何把握封閉性、半封閉性和開放性之間的“度”是一個難題,更遑論正確地認識和區(qū)別三類懸念。徐文明根據(jù)法國狄德羅《論戲劇藝術》一文關于戲劇的兩種寫法總結出“懸念的兩種表現(xiàn)方式 ——露底法和藏底法”[6]。但這兩種懸念類型是基于情節(jié)層面所歸納出的設置方式,并不能概括所有小說關于懸念的設置技巧。因而,李鵬飛除注意到情節(jié)因素外,還考慮到人物性格與命運、社會生活、小說主題等因素,分為預敘式懸念和順敘式懸念兩類,并指出預敘式懸念“即提前透露故事結局或發(fā)生于故事時間的中后部的重要情節(jié),從而使讀者對于導致這一結局或重要情節(jié)的過程或原因發(fā)生強烈的好奇心”[7]。預敘式懸念將預敘和懸念統(tǒng)一起來,極大地增強了情節(jié)的復雜度和小說的波折性。雖然該學者將《鏡花緣》置于順序式懸念之中的旅行類,但筆者認為《鏡花緣》中也多處采取了預敘式懸念的設置方式,以下將加以說明。
在《鏡花緣》中,預敘式懸念設置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因為“被提前揭露的內容本身是什么,以及作者如何具體處理這一‘揭露’方式,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7],所以下面將逐一分析《鏡花緣》中預敘式懸念的主要表現(xiàn)及其設置技法。
(一)借助開篇引語設置預敘式懸念
在古典小說中,如何開篇是一個重要問題。一些作品,如《金瓶梅》開篇的詩歌、《三國演義》開篇的一首《臨江仙》《紅樓夢》第一回的《好了歌》《喻世明言》開篇前插入的小故事等等,都顯示著作家們的匠心?!剁R花緣》則別具一格,引出前人之語:
昔曹大家《女誡》云,“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匯為一編:其賢者彰之,不肖者鄙之;女有為女,婦有為婦;常有為常,變有為變。所敘雖近瑣細,而曲終之奏,要歸于正,淫詞穢語,概所不錄。其中奇奇幻幻,悉由群芳被謫,以發(fā)其端,試觀首卷,便知梗概。[1]1
這種開篇引言實際上是古典小說結構安排中“弄引法”的具體運用。金圣嘆曾對這種方法進行過說明:“有弄引法。謂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如索超前,先寫周謹;十分光前,先說五事等是也?!盵8]
結合《鏡花緣》全文可知,小說開頭引用《女誡》,交代了文中會有女場,而且女性占主體地位,同時點明作者是按照傳統(tǒng)禮教的標準來審視這一群體。所以,后來唐敖尋訪海外之時遇到了一系列的孝女:如為母報仇殺盡兇虎的駱紅蕖、入海取參以救母病的廉錦楓、來至國朝科考仍不忘母親的亭亭等等?!捌滟t者彰之,不肖者鄙之”說明作者針對文中所述會有褒有貶,揚善鄙惡?!八鶖㈦m近瑣細,而曲終之奏,要歸于正,淫詞穢語,概所不錄”則表示所選題材細碎中正?!捌渲衅嫫婊没?,悉由群芳被謫,以發(fā)其端,試觀首卷,便知梗概”則暗示了內容的奇幻性以及女試。所以,《鏡花緣》中開篇設置引語的“弄引法”具有“伏脈千里”和總領全文的作用。
(二)借助夢境托言設置預敘式懸念
借助夢境托言是中國古典小說比較普遍的一類敘事模式。例如收錄于《太平廣記》491卷的唐傳奇《謝小娥傳》中,謝小娥就借助父親冤魂在夢中告知的兇手姓名引語,經(jīng)過解謎,最后殺死仇敵。西方許多學者,如弗洛伊德等也對夢現(xiàn)象做過諸多解析。所以,“西方學者的研究與中國古人之言正相吻合。夢作為一種心里活動被移植到小說的預敘手法中?!盵9]
《鏡花緣》中關于夢境的敘述共有兩處,且都集中在第七回。一處是在唐小山出生之前,母親林氏曾夢登“五彩峭壁”,故為其取名小山。雖為下文唐敖為小山改名做了鋪墊,但夢中并未有人托言,故此處不表。另外一處則是唐敖在失意解愁,意欲另覓佳境之時,偶然進入“夢神觀”發(fā)生的。唐敖在恍惚之間,隨著童子見到了一位姓孟的老者,與老者交談中透露出求仙訪道之意,可是苦于沒有“根基”。這時,老者指示他游歷海外尋找飄零外洋的十二名花,這就是功德,“再能眾善奉行,始終不懈,一經(jīng)步入小蓬萊,自能名登寶箓,位列仙班?!盵1]26所以,唐敖海外尋花,使得百仙再次齊聚,這一線索貫穿了小說前四十回,也為四十回以后唐閨臣(即唐小山)尋父埋下伏筆。沿途尋到的眾名花也個個賢良孝順、堅貞不二,因而才能在女試上金榜題名,這正是對唐敖奉行善舉的照應。
(三)借助定數(shù)觀念設置預敘式懸念
古典小說表現(xiàn)“命定”觀念的作品有很多,如唐傳奇《定婚記》、宋元話本《三現(xiàn)身》等。延續(xù)這一題材,《鏡花緣》中也蘊涵著這一觀念,而且在文中多處呈現(xiàn)。
1.無法抗拒的“天命”觀
“一飲一酌,莫非前定”(第九回),這種“天命”觀,或是定數(shù)觀念在《鏡花緣》中出現(xiàn)得比較早。小說第二回中寫百花仙子因謹遵帝旨沒有號令百花齊放而與嫦娥、月姨定出罰約后,女魁星執(zhí)筆在百花仙子頭頂上點了一筆后直奔小蓬萊去保護玉碑。座中唯有王母暗自點明這是“定數(shù)”:
善哉!善哉!這妮子(指百花仙子)道行淺薄,只顧為著游戲小事,角口生嫌,豈料后來許多因果,莫不從此而萌。適才彩毫點顏,已露玄機。無奈這妮子猶在夢中,毫無知覺。這也是群花定數(shù),莫可如何![1]6
可見,天命在文中是真實存在、預先設定好的,但又是不可預知的,具有神秘性和不可抗拒性,給人帶來極大的懸念性。于是,白玉碑成了《鏡花緣》中的一個重要道具。在第四十八回中,泣紅亭內唐閨臣和陰若花看到的的白玉碑其實早已在第一回中出現(xiàn),“數(shù)百年后”有緣才能得見的玉碑也是早已設定好的“紅塵”之物。而且,此碑上面鐫刻了百人名姓,其后還有總論,大略點出了眾芳境遇,這些又與后文銜接,使得小說似真似幻、亦虛亦實。
2.不可捉摸的“宿緣”論
“宿緣”論是定數(shù)觀念的另一體現(xiàn),這種論說貫穿小說始終。書名《鏡花緣》,赫然一個“緣”字,就賦予了故事的一種虛無感,這種虛無仿如水中月、鏡中花,如夢又如幻,唯有“緣”才能解,而“緣”本身就是虛無飄渺之物,可遇不可得。
“緣”在小說中對預敘式懸念的設置有著重要作用。例如,在第七回唐敖的夢中,老者指示他拋卻塵世“另結良緣”,方能有所“際遇”。而且,“此中造化,處士本有宿緣,即此前進,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盵1]6從此,這種“宿緣”論一直持續(xù)到后文。因而,在第九回中,當唐敖將“肉芝”吃入腹中后,多九公說道:“這是唐兄仙緣湊巧,所以毫不費事”[1]33;當唐敖服食“朱草”后,多九公再次說是“今日又被唐兄遇著,真是天緣湊巧”[1]35。
不僅是唐敖有宿緣,百花仙齊聚的過程本身就是宿緣的顯現(xiàn),她們與其他仙子也有緣。因而,在第四十四回變化身份獻靈芝的老道姑唱道:“我是蓬萊百草仙,與君相聚不知年;因憐謫貶來滄海,愿獻靈芝續(xù)舊緣?!盵1]211在第五十一回中,正待眾人饑餓時,另一道姑前來化緣,同樣唱道:“我是蓬萊百谷仙,與君相聚不知年;因憐謫貶來滄海,愿獻‘清腸’續(xù)舊緣?!盵1]245更甚者,文末敘述余承志(即徐承志)、駱承志等人起兵反對武則天的統(tǒng)治,在突破武氏兄弟把守的酒色財氣四關遇到困難時,百果仙子、紅孩兒、金童兒等亦來相助,無一不是宿緣的體現(xiàn)。
同時,小說塑造的唐閨臣比其他女子似乎更有宿緣,這在第四十八回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在泣紅亭中,唐閨臣看到白玉碑上鐫刻的是“隨??瑫保谕姓哧幦艋ㄑ壑袇s是“蝌蚪古文”。究其原因,莫如閨臣所言:“以此看來,凡事只要有緣:妹子同他有緣,所以一望而知;姐姐同他無緣,因此變成古篆?!盵1]231正是宿緣于每人有所不同,所以唐閨臣能得以窺見,而且將其記錄下來,流布遠荒,這又與篇末白猿尋訪文人墨士做史聯(lián)系起來,以此交代小說由來,使得整部作品渾然天成,不鑿痕跡。
3.不斷言說的“因果”之道
《鏡花緣》中不斷言說的“因果”之道是定數(shù)觀念的又一體現(xiàn),在預敘式懸念設置中作用不可忽視。
《鏡花緣》的結構采取了層層嵌套的模式,是“帶著小故事和小故事里面之故事的深層構造存在于大故事的表面構造里的構造”[10]。小說中大故事主要有兩個:一是百花仙因賭約入凡塵歷劫;二是唐中宗時期武后擅政并還朝。這兩個大故事又各自設置了預敘式懸念:首先,百花降至紅塵經(jīng)受歷練,這與小說前兩回所設定的大背景相關,是一場因果輪回。因而,第六回中百花仙子履行罰約之時說道:“我當日有言在先,如爽前約,情愿墮落紅塵。今我既已失信,將來自然要受一番輪回之苦?!盵1]20其次,人世女帝武則天擅政也并非無端,在第三回中作者交代是“心月狐思凡獲譴”前去了卻隋唐更換朝代惹下的這樁“不了之案”,并且“以彰報施”。因為定數(shù)無端、造化無常,人物命運自然就與因果報應相連,而且因果報應往往與善惡相聯(lián)系。所以,在第十四回中,唐敖等人在大人國內看到國民因品行善惡而腳下生出不同顏色的云彩的現(xiàn)象就自然而然了。而且,作者借多九公之口說道:“你雖看不見,老天卻看的明白,分的清楚。善的給他善路走,惡的給他惡路走,自有一定的道理?!盵1]59這種“道理”即是因果報應之說,使得小說勸善懲惡的意味比較強烈。
(四)借助卜卦讖語設置預敘式懸念
卜卦讖語本就帶有預敘功能,是提前得知結果的一種方式。這種結果,有時可以提前訴諸他人予以準備,有時又是天機,不能隨意泄露。
《鏡花緣》的預敘式懸念設置也借助了卜卦讖語這一途徑。在第六十五回中,卞、孟、蔣、董、掌、呂六家三十三位小姐因父親、伯伯、叔叔們參與女試考核而無法進入部試、殿試,煩悶之時,遵照卞府成氏之言虔誠卜卦,雖是“中平”簽,卻有兩句出乎眾位小姐意料的詩句:“欲識生前君大數(shù),前三三與后三三。”[1]314孟紫芝解卦說是眾小姐會在三月二十三日補試。小說中雖未明說,但小姐們似已相信,于是又央求孟蕓芝“起課”。后來,孟蕓芝通過眾女折摘的三十三朵杏花,也占試出補考的預兆。果不其然,武后之后發(fā)出補試的諭令。這種預敘式懸念緊扣心弦,不由讓人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同樣,文崧的占卜也在“勤王”事件中有所征兆。在第五十七回中,余承志與文府五位公子相聚后,四公子文崧有言:“現(xiàn)在紫微垣業(yè)已透出微光,那心月狐光芒日漸消散,看來武氏氣數(shù)甚覺有限,大約再遲三五年,自必一舉成功。”[1]275以此來安撫諸位公子的急切心情。而后,又以“小弟連日夜觀天象,隴右地方,似有刀兵之象;但氣象衰敗,必主失利”[1]276,預測隴右節(jié)度使史逸的兵變。后來,武后派武九思率30萬精兵征剿,史逸兵敗逃逸,皆印證了文崧所言非虛。正是如此,駱承志等人才蟄伏在小瀛山等待出兵時機。因而,卜卦的前瞻性為預敘式懸念的設置提供了可行性條件。
小說中還有一位小姐——師蘭言精于“風鑒”。文中曾兩次提到她對一些小姐的讖語,且都發(fā)生于凝翠館眾淑聚會的宴席上。第一處是第八十回,當師蘭言聽到錢玉英、邵紅英的猜謎后,把二人望了一望,嘆息不止。旁邊的顏紫綃正欲發(fā)問,卻因別事岔開,在第八十一回師蘭言再次搖頭時問明了原因:
我看玉英、紅英、蕙芳、瓊芳、書香、秀英六位姐姐面上,都是帶著不得善終之像。那玉英姐姐即使逃得過,也不免一生獨守空房。不意這些“黃泉”、“無根”、“生死”字面,恰恰都出在他們妯娌、姊妹、姑嫂六人之口,豈不可怪![1]396
而且,為了加強懸念,小說還延宕中斷了敘事,在第九十二回戴瓊英掣了宮室雙聲后,師蘭言又一次不住搖頭。竇耕煙暗暗問詢才知曉緣故:“此書原是‘鳩來為我禍也飛上承塵’一連十個字,才是一句。今瓊英姐姐因上半句話語不好,只飛下半句。我細細把他一看,那知此句竟是他的讖語,也是一位不得其死的。”[1]456待竇耕煙問戴瓊英為何用這一句,得到的卻是“妹子原想用《何水部集》‘尋玉塵于萬里,守金龜于千年’。誰知不因不由,忽把此句飛了出來”[1]456的答案。這里,作者借師蘭言的讖語揭示了文、章兩府的悲劇命運實為天定,人力無可更改,只能順應,讓人唏噓慨嘆。
《鏡花緣》運用了預敘式懸念設置的技巧,并且形式多樣,使得小說總體呈現(xiàn)出真幻交織、虛實掩映的特征。這種小說敘事模式,一方面豐富了故事內容,勾連了小說首尾,另一方面又適當?shù)貪M足了讀者的好奇心理,和中國敘事傳統(tǒng)遙相呼應,具有獨特的審美意味。所以,袁行霈高度評價了這部作品:“其思想的機敏,富有幽默感的游戲筆墨……,使它成為一部別開生面、在小說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作品?!盵11]毫無疑問,作為古典小說中的精華,預敘式懸念的設置技巧在今天仍值得借鑒和運用。
[1]李汝珍.鏡花緣[M]//宋鳳娣.中國古典小說最經(jīng)典.北京:中華書局,2013:501.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220.
[3]張寅德.敘事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210-211.
[4]楊義.中國敘事學[M]//楊義.楊義文存: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5]史庭宇.“懸念”技法在明清小說中的運用[J].閱讀與寫作,2005(12):38-39.
[6]徐文明.關于《聊齋志異》懸念藝術的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81-85.
[7]李鵬飛.中國古代小說懸念的類型及其設置技巧[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2014,03:79-87+112.
[8]金圣嘆.讀第五才子書法[M]//金圣嘆全集(一).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22-23.[9]吳建勤.中國古典小說的預敘敘事[J].江淮論壇(社會科學版),2044(6):135-139.
[10]鄭榮豪.《鏡花緣》的結構[J].明清小說研究,2000(1):167-175.
[1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05.
[12]肖鋒.論中國古代歷史小說的虛實觀[J].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4,14.
(責任編輯:母華敏)
The Adoption of the Pre-narrative Suspense inFlowersintheMirrors
Xia Yul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Yanbian University, Jilin Yanji 133002, China)
Pre-narrative and suspense are both important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The pre-narrative suspense connects them closel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lot,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zation, etc. The pre-narrative suspense exists in the novelFlowersintheMirrorswritten by Li Ru-zhen through many ways: setting up the pre-narrative suspense with the aid of the opening quotation, using a dream to do sustenance, the concept of destiny, the divination and prophecy, etc. These methods make the structure completed, the plot twist and turn, and the narration real and imaginary, the story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FlowersintheMirrors; pre-narrative; suspense; adoption; method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1.011
2016-01-11;
2016-01-15
夏玉玲(1989-),女,河南省息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作家作品。
I207.41
A
1672-7991(2016)01-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