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邵晉涵與《四庫全書》
張 波
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又字二云,號南江,邵廷采從孫,浙江余姚人,為清代浙東學派的殿軍之一。少篤學,善讀書,無論“寒暑舟車,未嘗頃刻輟業(yè)”,加之博聞強記,遂淵博無涯。乾隆三十年(1765)舉于鄉(xiāng),典試者為錢大昕,得其文,“謂非老宿不辨,及不謁,年裁逾冠”。乾隆三十六年(1771),禮部會試第一,成進士。廷試二甲,歸部銓選。乾隆三十八年(1773)詔開四庫館,大學士劉統(tǒng)勛推薦入館。
清高宗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底本除各省采進本、內(nèi)府藏本、《永樂大典》本外,相當數(shù)量由各地藏書家所獻。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時,乾隆于三十九年(1774)七月二十五日發(fā)布上諭,命令將獻書的藏書家姓名“附載于各書提要末”,以便讀者“知其書所自來,”亦“以彰各家珍弆資益之善”[1]。《四庫全書總目》每書書名、卷數(shù)之下,均用小字注明各家藏本,如“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浙江鄭大節(jié)家藏本”等,共有九十家,中有“編修邵晉涵家藏本”,即邵晉涵向四庫全書館所獻之書。
邵晉涵的史學研究保持了清代浙東學派的特色,不僅深受家傳影響,而且以浙東三先生為宗。浙東三先生指王陽明、劉宗周、黃宗羲。錢大昕《邵君墓志銘》即指出:“君生長浙東,習聞蕺山、南雷諸先生緒論。”[2]邵晉涵的摯友章學誠也說邵氏之史學來源于“家傳鄉(xiāng)學”[3]。而邵晉涵自己對黃宗羲等浙東學術(shù)先賢十分景仰,“用為私淑,故性情質(zhì)直貞亮,而經(jīng)經(jīng)緯史,涉獵百家”[4]。
邵晉涵為海內(nèi)知名之學者,其藏書是必不可少的。章學誠《與胡雒君論?!春赏刀啞吩疲骸白蚵勆鄱茖W士逝世,哀悼累日,非盡為友誼也,浙東史學自宋元數(shù)百年來,歷有淵源,自斯人不祿,而浙東文獻盡矣!蓋其人天性本敏,家藏宋元遺書最多,而世有通人,口耳相傳,多非挾策之士所聞見者?!保?]由此可見,邵晉涵不僅藏書豐富,而且藏有很多宋元善本。相關(guān)的著錄也證明了這一點。丁丙《善本志》著錄其藏書《金華子》等,羅振常《善本書所見錄》著錄其《書法勾玄》等,均載其藏書印。其印有“邵晉涵印”“邵二云正定經(jīng)文”“二云”“二云長物”“二云氏”等。藏書樓名“觀書石室”“重遠書樓”。
清高宗開四庫館征天下遺書時,邵晉涵與天一閣、二老閣一樣,也曾進呈藏書。《四庫全書總目》共著錄邵晉涵進呈書五種,一百二十卷。如《易說存悔》二卷,清汪憲撰;《冬馀經(jīng)說》十二卷,清邵向榮撰;《通鑒綱目前編》二十五卷 ,明南軒撰;《續(xù)名醫(yī)類案》六十卷,清魏之琇撰,等。
輯佚學是對已經(jīng)亡佚文獻的佚文進行整理,編輯成冊,以達到基本恢復其原貌,或輯錄出一個殘本的目的。隨著考據(jù)學的光盛和《四庫全書》的編纂,清代在輯佚方面成果相當豐碩。
清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的最初動機,是由裒輯《永樂大典》內(nèi)之佚書開端的。及四庫館開,先后從《永樂大典》輯佚出的書有三四百種,這樣大規(guī)模有計劃的輯佚工作,實為文獻學史上罕見的創(chuàng)舉。
邵晉涵的輯佚學著作,大多完成于四庫館中,他根據(jù)《永樂大典》輯出了《舊五代史》《洪范口義》《洪范統(tǒng)一》《兩朝綱目備要》《性情集》《臨安集》《九國志》《東南紀聞》等八部典籍。其中又以《舊五代史》輯本最為重要。在輯佚《舊五代史》同時,又編撰了《舊五代史考異》,說明史事取舍之由,并對史事、史地、史實、歷史人物作考訂辨證,在五代史研究上,獲得很大成就。
《舊五代史》共一百五十卷,完成于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四月至第二年閏十月,由薛居正等修。后來歐陽修《五代史記》問世后,稱為《新五代史》,薛氏等所修的史書就被稱為《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由《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雜傳》《志》七個部分組成。 各代的《書》是斷代史,《志》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雜傳》則記述包括十國在內(nèi)的各割據(jù)政權(quán)的情況。這種編寫體例使全書以中原王朝的興亡為主線,以十國的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線,敘述條理清晰,較好地展現(xiàn)了這段歷史的面貌,保存了大量五代時期的歷史文獻。由于史料豐富翔實,頗受重視,司馬光著《資治通鑒》,胡三省著《通鑒音注》都依據(jù)此書?!杜f五代史》的編撰只用了一年零八個月,速度較快,概因北宋離五代很近,參加編寫的史官大多親眼目睹了五代的歷史場面,對五代的歷史比較熟悉。另外,當時可以利用的資料比較全面,主要有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和范質(zhì)所編《五代通錄》等。
北宋時期,《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并行于世,到后來《新五代史》因為更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越來越受到推崇,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下詔不用《舊五代史》而專用《新五代史》。到元代,《舊五代史》就逐漸不行于世了。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邵晉涵從《永樂大典》等書中加以輯錄整理,大致恢復了《舊五代史》原來面貌,影響后世之五代史研究甚深,功績卓著。
自西漢劉向開始,撰寫書籍提要一直是我國編制目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清代目錄學最重要的著作是《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總目》繼承歷代校書編目經(jīng)驗,使用四部分類法,并為每一書撰寫提要。其提要撰寫原則為“每書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quán)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刪,篇帙分合,皆詳為訂辨,巨細不遺”[6]。故《四庫全書總目》成為中國目錄學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后人在目錄分類的類目、每目所著錄的書籍編排等方面,常以此為典范。
乾隆三十八年(1773),邵晉涵被征召入四庫全書館,除了擔任《永樂大典》的輯佚工作外,又為提要起稿人之一?!端膸烊珪诽嵋N類數(shù)目之多,即使再博學通達之學者,也不太可能盡有涉獵。更何況以十余年之功,欲為此萬余部圖書作簡要評論,單憑一人之力實難完成。其內(nèi)部根據(jù)各人特長是有分工的。李慈銘曾記載四庫館當時分工的情形說:“總目雖紀文達、陸耳山總其成,然經(jīng)部屬之戴東原,史部屬之邵南江,子部屬之周書昌,皆各集所長?!保?]四庫館總裁于敏中曾致書陸錫熊:“提要稿吾故知其難,非經(jīng)足下及曉嵐學士之手,不得為定稿?!保?]由上述二說看來,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當時四庫館的分工情形,先依照每個人的學術(shù)專長,分配撰述提要的書籍,當時的館臣如邵晉涵、翁方綱、姚鼐、戴震、周永年、余集、任大樁、盧文弨等人,都曾撰有提要稿。最后由陸錫熊和紀昀刪改潤色。而史學諸書多由邵晉涵定其略,提要亦多出其手。邵晉涵所撰提要有許多談論修史義例、原則的編纂思想。另一方面也探究史書名實流變、史家學術(shù)淵源、著書動機、考訂史書之離合存佚、析論史書之得失等,凡此皆屬目錄學“辨章學術(shù)、剖析源流”之范圍。
邵晉涵撰寫的《四庫》提要,現(xiàn)存三十七篇。除了《趙端肅奏議》未收入《四庫全書總目》外,其余三十六種中,經(jīng)部四種,史部二十七種,子部一種,集部四種,在史部的二十七種提要里,正史占了二十二種:《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記》《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另有兩部《史記》名著:《史記集解》《史記正義》。從邵晉涵所纂提要之范疇看來,二十四部正史中只有《三國志》和《舊五代史》的提要不是由他撰擬。正史在史部排列第一,地位亦最為重要,可知邵晉涵在四庫館時之影響。
不過邵晉涵所纂提要與今本提要不盡相同,可知經(jīng)過一番更改刪削,但這并不影響“一代獨出之史才”邵晉涵對《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提要編撰所作的貢獻。
注釋:
[1]《諭內(nèi)閣著四庫全書處總裁等將姓名附載于各書提要末并另編〈簡明書目〉》,《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錢大昕:《邵君墓志銘》,見《潛研堂文集》卷四十三。
[3]章學誠:《邵與桐別傳》,見《章氏遺書》卷十八。
[4]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一百三十王昶所撰墓表。
[5]章學誠:《與胡雒君論?!春赏刀啞罚姟缎W囃x》外編。
[6]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凡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版。
[7]李慈銘:《孟學齋日記?丙集上》,文光圖書公司,1963年版。
[8]于敏中:《于文襄公手札》,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作者通訊地址:天一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