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年松 周 靜
?
中國與GMS國家邊界效應的動態(tài)趨勢研究
屠年松 周 靜
[摘要]基于貿易引力模型,選取2009-2013年中國27個省市與大湄公河次區(qū)域5國之間的經濟數據,對中國與GMS五國的邊界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國家的屏蔽效應值從2009年的2? 927降低到2013年的2? 457。2009-2013年越南與我國屏蔽效應最低,老撾與我國的屏蔽效應最高。在這期間,柬埔寨與我國的屏蔽效應的下降速度最快。建議通過加快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推進金融業(yè)發(fā)展與金融合作來降低邊界的屏蔽效應。
[關鍵詞]貿易引力模型;邊界效應;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屏蔽效應
周 靜,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區(qū)域經濟學。云南昆明 650093
大湄公河次區(qū)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此后簡稱GMS)涉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內的柬埔寨、中國(云南省、廣西?。?、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
近十幾年來,中國與GMS國家貿易發(fā)展形勢良好。2003年中國與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和泰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是10? 797億美元、3? 206億美元、1? 094億美元、46? 394億美元和126? 547億美元。到2013年,中國與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和泰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是101? 955億美元、37? 731億美元、27? 236億美元、654? 782億美元和712? 406億美元。①數據來源: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網址:www.comtrade.un.org。在這期間,中國與GMS國家之間的貿易發(fā)展迅速,中國與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和泰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增長了844? 29%、1076? 89%、2389? 58%、1311? 11% 和598? 75%。
然而,邊界效應仍然阻礙著中國與GMS國家貿易的發(fā)展。正如有專家在總結北美和OECD區(qū)域貿易研究時指出的:“在自由貿易區(qū)建立以后,國內區(qū)際貿易流仍然遠大于國內地區(qū)與國外地區(qū)之間貿易流”,這使邊界效應成為國際宏觀經濟學的六大謎題之一?!?〕在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建成之后,中國與GMS國家的邊界效應程度如何?發(fā)展趨勢如何?如何降低邊界效應的負面影響,并發(fā)揮其正面效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家邊界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是一個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利益的體現。在國際法中對邊界的界定是:“確定各國之間的領土范圍,是一條劃分一國領土與他國領土或與國家管轄范圍之外的界限”。而邊界對跨邊界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則為邊界效應,這種影響是與邊界特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屬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李鐵力把邊界效應分為“屏蔽效應”和“中介效應”?!?〕一方面,邊界的屏蔽效應是指:邊界的存在對跨邊界要素自由流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主要體現為貿易成本的提高,并且邊界兩端法律、文化和社會風俗的不同增加了合作的風險,不利于國家間的貿易,降低了國家對外的開放程度,阻礙了雙邊貿易。另一方面,邊界的中介效應是指:邊界為國家間的過渡地帶,是經濟、政治、文化的接觸帶,通過邊界對信息自發(fā)形成的過濾機制,雙方往往能在利益的驅使下協(xié)商合作,尋求互補的合作機會,為邊界兩端經濟體帶來共贏。
最早對邊界效應進行實證研究的是麥卡倫姆(McCallum),他考察了美國各州與加拿大各省之間貿易的影響因素,并且估計了兩者之間的貿易邊界效應,得出加拿大省際之間的貿易量是這些省與美國各州貿易量的22倍?!?〕在此之后,大批學者對邊界效應進行研究。赫利韋爾(Helliwell)對1988 -1996年美國與加拿大邊界效應進行實證研究,得出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與發(fā)展,雙邊邊界效應值逐漸降低,但是邊界的屏蔽效應依舊比較顯著?!?〕安德森(Anderson)和麥卡倫姆(Van Win?coop)發(fā)現麥卡倫姆(McCallum)由于遺漏了多邊阻力變量并且忽視了加拿大的經濟規(guī)模較小等原因,使得對加拿大與美國邊界效應測量值的結果偏大,并且研究得出邊界的存在使加拿大與美國的貿易量減少了44%?!?〕科格林(Coughlin)和諾維(Novy)將國內邊界和國際邊界同時引入雙邊貿易成本,發(fā)現美國的國內邊界效應高于國際邊界效應?!?〕諾維(Novy)采用超越對數引力模型對OECD國家貿易進行研究時發(fā)現:如果出口國的貿易只占目標國很少的進口份額,那么,出口國對貿易成本更為敏感,說明貿易成本對不同貿易伙伴有不一樣的影響。〔7〕
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對邊界效應進行了測量。盛斌和廖明中利用2001年中國對41伙伴國的貿易數據,對其邊界效應進行了測量,并評價了APEC和東盟等國際組織對邊界效應產生的影響?!?〕郝景芳、馬弘對引力模型的理論基礎與實證方法進行了總結,并利用1980-2009年中國與176個國家的貿易數據對邊界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許統(tǒng)生,繆晗利用1996-2011年東盟10+3的制造業(yè)國家數據對雙邊邊界效應進行研究,得出降低邊界效應、促進該區(qū)域一體化進程的首要措施是減少非關稅壁壘和加強人文交流。〔10〕
總的來看,現有文獻對于邊界效應的研究大部分是對北美與歐洲國家的邊界效應進行研究,也有部分是對中國與東盟邊界效應的研究,很少有學者對大湄公河次區(qū)域的邊界效應進行測定。關于邊界效應的研究,近來趨勢轉向研究邊界效應的動態(tài)趨勢。本文基于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采用中國27個省市與大湄公河次區(qū)域五國的經濟數據,對中國與GMS國家邊界效應的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進行實證研究;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影響邊界效應的原因與邊界效應變動的根源,并提出降低邊界效應的建議。
(一)模型設定
貿易引力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雙邊貿易量與雙邊經濟總量呈正比,與距離呈反比。原始的貿易引力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Xij為雙邊貿易額,Yi和Yj分別是i和j的經濟規(guī)模,dij為距離。
除了國內生產總值和距離以外,人口也會對雙邊貿易產生一定的影響。當人口增長率低于經濟增長率時,人口的增長會帶來需求的擴大,從而對貿易起到促進作用;當人口增長率高于經濟增長率時,則會對貿易產生負面作用。所以本文在原始貿易引力模型中添加了人口變量(POP)。此外,還引入了地理區(qū)位變虛擬變量:沿邊省份(yanbian)和沿海省份(yanhai)。為了對中國與GMS國家的邊界效應進行研究,本文還添加了邊界效應虛擬變量(bon)。
如果邊界效應虛擬變量的系數為負數,則表明邊界主要產生的是屏蔽效應,若為正則產生的是中介效應。
(二)變量說明
雙邊貿易總額(Xij):i與j國或地區(qū)的雙邊貿易總額,單位為美元。
距離(dij):i與j國或地區(qū)的首都或省會之間的距離,單位為公里。
國內生產總值(GDPi):i國或地區(qū)的國民生產總值,單位美元。
總人口(POPi):i國或地區(qū)的總人口。
沿邊虛擬變量(yanbian):如果省份區(qū)位是沿邊則取值為1,其余為0。
沿海虛擬變量(yanhai):如果省份區(qū)位是沿海則取值為1,其余為0。
邊界效應虛擬變量(bon):如果是省際間的貿易bon=0,我國省市與GMS五國的貿易bon=1。
(三)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選擇2009—2013年中國27個省市與GMS五國(柬埔寨、緬甸、老撾、泰國和越南)作為研究對象。為了分析結果的統(tǒng)一性和可比性,我們剔除某些年份數據缺失的四個省份(青海、寧夏、新疆和西藏)。
中國各省市與GMS國家雙邊貿易數據來源于中國海關統(tǒng)計數據。中國各個省市之間的貿易數據通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乘以一定的權重得到。權重的設置是該地區(qū)的GDP占全國的GDP比重。通過各個省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乘以其他省市的權重得到該省市對其他省市的出口額。〔11〕
省際的距離是用省會之間的距離表示,GMS國家與中國省市之間的距離是用其首都與省會之間的距離表示。距離數據是由google earth測算得到。對于經濟發(fā)展水平,我們用GDP來表示。國內各省市的GDP數據來源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GMS國家GDP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各省市的人口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GMS人口數據來自世界銀行。
分別對雙邊貿易總額(Xij)、距離(dij)、國內生產總值(GDPi)和總人口(popi)進行取對數處理,分別記為:lnXij、lndij、lnGDPiGDPj和InPOPiPOPj。
實證研究分為三步:第一,把GMS國家看成一個整體,根據式(2)對中國與GMS國家整體進行逐年回歸,分析邊界效應的變化趨勢;第二,把GMS國家看成五個單獨的主體,分別測量與中國的邊界效應值;第三,分國別逐年對邊界效應值進行測量,比較中國與GMS各國邊界效應值的變化趨勢。
(一)中國與GMS國家整體邊界效應逐年回歸結果
用改進的邊界貿易引力模型式(2)對中國與GMS國家整體進行逐年回歸,比較邊界效應變化趨勢,對模型消除異方差之后的實證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回歸結果R2基本上都大于0? 99,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較高。
表1 2009-2013年中國與GMS國家邊界效應回歸結果
回歸結果顯示:距離變量的系數是負數,表明距離與雙邊貿易額呈負相關,即距離對貿易起阻礙作用。距離的增加將會增加產品的運輸成本,降低信息的傳遞速度,從而增加貿易成本。GDP變量的系數為正數,表明GDP與雙邊貿易額呈正相關關系,即GDP對貿易起促進作用。經濟增長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從而刺激進口需求。人口變量系數為負數,表明總人口數與雙邊貿易額呈負相關。GMS都為發(fā)展中國家,其人口的增長率高于經濟增率,所以,人口的增長對雙邊貿易起著阻礙作用。
沿邊虛擬變量為正數,意味著沿邊省份與GMS國家貿易量高于非沿邊省份。雖然大部分的沿邊省份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生產能力不高,但是,與GMS國家文化、語言和習俗比較相似,從而發(fā)揮著沿邊的優(yōu)勢。然而,沿海虛擬變量為負數,說明沿海省份與GMS國家的雙邊貿易量低于非沿海省份。邊界效應bon的系數是負數,表明邊界產生的是屏蔽效應,說明在GMS經濟一體化進程中,GMS國家之間的市場分割仍然比較顯著,即邊界對跨國貿易起著阻礙作用。
圖1 邊界效應的變化趨勢圖
從圖1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邊界對中國與GMS國家貿易起著阻礙作用,但是,其阻礙的程度在逐漸降低,即屏蔽效應在減弱。2009年中國與GMS國家屏蔽效應值為2? 927,而到2013年屏蔽效應值減少為2? 457,降低了19? 13%。
實證研究結果與國際上其他一些地區(qū)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情況類似,經濟一體化程度對邊界效應有著顯著的影響。例如,歐盟15國的屏蔽效應值遠小于歐盟25國的屏蔽效應值,而歐盟15國的經濟一體化程度高于歐盟25國的經濟一體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經濟一體化程度越高,屏蔽效應值越小?!?2〕隨著GMS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中國與GMS國家的屏蔽效應逐漸減弱。
(二)中國與GMS各個國家邊界效應回歸結果
從理論上分析:中國與泰國邊界的屏蔽效應值應該最小。因為相對于其他四國來說,泰國的各項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健全,特別是交通和通訊等設施水平相對較高。其次,泰國加入東盟組織較早,關稅相對較低,并且泰國的自由貿易指數(Index of Eeonoumie Freedom)①Index of Eeonomie Freedom:由The Heritage Foundation出版,是一個國家商務自由,貿易自由,財政自由,政府規(guī)模,貨幣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產權保障,腐敗和勞工自由等十方面的總體得分。比較高,說明泰國貿易壁壘較小,自由度較高。這些因素均有利于降低泰國與我國的貿易成本。
表2 2009-2013年中國與GMS各國的邊界效應回歸結果
對式(2)分國別進行回歸,比較中國與GMS各國邊界的屏蔽效應值的大小。在這里只列出邊界效應變量的值,結果如表2所示。實證結果表明:中國與越南邊界的屏蔽效應最小,泰國次之,與老撾的屏蔽效應最大。雖然實證結果與理論預測不完全吻合,但是這也是在情理之中。因為越南與我國接壤,文化比較相近,在五國中其經濟發(fā)展水平僅次于泰國。此外,由赫爾普曼(Helpman et.al.)教授②Helpman教授主頁提供157個國家中的共同語言、共同法律體系和共同宗教信仰的數據。詳細網址為:http://scholar.harvard.edu/melitz/publications/estimating-Trade-Flows-Trading-Partners-And-Trading-Volumes的研究數據可以得到我國與越南的法律體系相似,這種法律體系的相似性將促進兩國貿易發(fā)展。我國與老撾的邊界效應值最大,這是因為老撾的基礎設施相對比較滯后。2015年3月5號老撾的首條鐵路才正式通車,可以說在此之前老撾是GMS五國中唯一沒有鐵路的國家,并且老撾是一個內陸國家,這樣使得雙邊的貿易成本較高。中國與柬埔寨的屏蔽效應也比較高,這是因為柬埔寨與我國不接壤,文化、風俗習慣與我國也有些差異,其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并且柬埔寨的國內市場經濟水平較低,相關制度也相對不健全。這些因素嚴重地阻礙了柬埔寨與我國的貿易,增加了邊界的屏蔽效應。
(三)中國與GMS各個國家邊界效應逐年回歸結果
分國別逐年對式(2)進行回歸分析,比較我國與GMS各國邊界效應的變化趨勢。整理得到屏蔽效應值的變化趨勢圖,如圖2所示。
圖2 分國別邊界效應變化趨勢圖
從圖2中可以看到,我國與GMS各國的屏蔽效應都處于下降趨勢。其中,柬埔寨與我國的屏蔽效應下降速度最快。隨著柬埔寨人均收入的提高,其國內的消費能力相應提高,從而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在增加,這促進了柬埔寨對中國產品的進口。自2009年10月1日起,中國與柬埔寨按自貿區(qū)協(xié)議首次實施降稅;并且到2015年,雙方超過90%的產品將實現零關稅。柬埔寨政府為了吸引外國企業(yè)的對內投資,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實施了貨幣自由化政策,其國內的貿易自由度較高,因而降低了貿易的阻力。這些因素都有利于柬埔寨與我國的貿易發(fā)展,較好地解釋了柬埔寨與我國的屏蔽效應以最快速度下降的實證結果。
(一)結論
通過中國與GMS國家整體的邊界效應實證分析得到:2009年至2013年,中國與GMS國家的邊界仍然對次區(qū)域的貿易起著阻礙作用,但屏蔽效應在逐漸降低,表明中國與GMS國家貿易的交易成本趨于下降,邊界對貿易的阻礙作用越來越弱。通過對中國與GMS各個國家邊界效應測量的實證結果表明:中國與越南的屏蔽效應最小,中國與柬埔寨的屏蔽效應最大。但是,在2009年至2013年間,中國與柬埔寨的屏蔽效應下降得最快。
(二)政策建議
根據對實證結果的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加快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越南、老撾和緬甸都是與中國毗鄰的國家,但是,中國與越南的屏蔽效應遠遠低于中國與老撾及中國與緬甸的屏蔽效應。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越南的經濟發(fā)展水平高于老撾和緬甸,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善。因此,加快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進一步降低中國與GMS國家的屏蔽效應。
GMS國家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增加了貿易成本,所以,加快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各國需要加強對公路、鐵路和水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例如泛亞鐵路的建設將極大地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合作,提高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另一方面,也應發(fā)展和完善通訊設施,降低信息成本,推進跨區(qū)域基礎設施的互通互聯(lián),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促進次GMS各國的貿易發(fā)展。
2.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合作
2009-2013年中國與柬埔寨的屏蔽效應下降速度最快,這與柬埔寨開放的對外政策,寬松的投資與貿易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這說明通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合作水平可以降低中國與GMS國家的屏蔽效應。
隨著GMS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GMS各國都降低了貿易關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之間的貿易。但是,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的幼稚產業(yè),在降低關稅的同時,增加了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將導致貿易成本的增加,阻礙GMS的貿易發(fā)展,增加邊界的屏蔽效應。因此,GMS各國需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除了需要降低關稅壁壘外,還需要進一步降低非關稅壁壘,建立對話協(xié)商機制,完善爭端解決制度,擴大貿易領域,加強經濟合作;有層次、分階段、有計劃地降低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為雙邊的貿易與投資合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3.推進金融業(yè)的發(fā)展和金融合作
GMS各國的金融業(yè)發(fā)展水平差異較大,這是中國與GMS國家屏蔽效應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推進金融業(yè)發(fā)展對國際貿易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國際貿易中,大宗資金交易以及不同國家貨幣的兌換,需要借助發(fā)達的金融業(yè)來提高貨幣兌換效率以及降低國際貿易的結算風險。
除中國之外的GMS國家中,泰國的金融體系相對完善,貿易和跨國投資的發(fā)展推進了金融業(yè)的國際化發(fā)展,降低了使用不同結算貨幣對貿易的不利影響。但是,緬甸、老撾、越南和柬埔寨處于經濟轉軌時期,金融業(yè)發(fā)展較慢。而中國的金融改革發(fā)展較快,相關法律的確立、銀行體系的改革和金融市場的開放推進了金融業(yè)進一步發(fā)展。GMS各國金融業(yè)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增加了貿易的交易成本,這需要推進GMS各國金融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加強GMS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貿易發(fā)展,加快貨幣互換的步伐。同時,可以通過加快對以人民幣為結算貨幣的地區(qū)貿易結算體系的建設,從而降低貨幣對貿易的阻礙作用,弱化邊界的屏蔽效應。
參考文獻:
〔1〕Obstfeld M,Rogoff K.The Six Major Puzzles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Is There a Common Cause?〔R〕.NBER Working Paper 7777,2000:339-412.
〔2〕李鐵立,姜懷宇.次區(qū)域經濟合作機制研究:一個邊界效應的分析框架〔J〕.東北亞論壇,2005,(3).
〔3〕McCallum,J..National Borders Matter:Canada-U.S.Regional Trade Patte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3):615-623.
〔4〕Helliwell,J..How much do national borders matter?〔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8:153.
〔5〕Anderson,J.A.,Wincoop,E.V..Gravity with gravitas: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170–192.
〔6〕Coughlin,C.C.,Novy,D..Is the International Border Effect Larger than the Domestic Border Effect?Evidence from the U.S.Trade〔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Working Papers,2009:1-28.
〔7〕Novy,D..International Trade without CES:Estimating Translog Grav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89(2):271-282.
〔8〕盛斌,廖明中.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4,(2).
〔9〕郝景芳,馬弘.引力模型的新進展及對中國對外貿易的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0).
〔10〕許統(tǒng)生,繆晗.東盟10+3制造業(yè)國家邊界效應測度及影響因素〔J〕.經濟經緯,2015,(3).
〔11〕李理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中的邊界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12〕朱曉軍,張娟,趙玨.歐盟商品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邊界效應的視角〔J〕.世界經濟研究,2008,(10).
(責任編輯:謝蓮碧)
[作者簡介]屠年松,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區(qū)域經濟學;
[收稿日期]2015-11-03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邊界效應視角的GMS空間經濟一體化推進機制研究”(編號:41461026)、云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項目“中國與東盟國家和諧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