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霄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 商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
高校輔導員如何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發(fā)揮作用
趙 霄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 商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摘 要:近年,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與日俱增,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也趨于普遍,危機事件的誘因具有廣泛性、復雜性和不可控性,高校必須通過建立科學的管理團隊,實施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導才能實現對學生心理危機的有效干預。高校輔導員就是心理危機干預團隊的中堅力量,其在危機事件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可小覷,應得到重視。
關鍵詞:心理危機;有效干預;輔導員;大學生
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對有心理危機的個體或群體的一種短期的幫助行為,其目的是及時對經歷個人危機、處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將發(fā)生危險的對象提供支持和幫助,使之恢復心理平衡。目前,心理危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發(fā)生極為普遍,為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2011年3月教育部就印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要求各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明確工作流程及相關部門的職責。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基層工作者,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中指出:在心理危機干預中,高校應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重視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的作用。輔導員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是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人,對學生的身心狀況變化掌握最及時,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抓住年級特點、班級特點等,積極向學生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客觀認識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及每個人面對心理危機時的不同表現,鼓勵他們積極應對心理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另外,結合現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隊伍的組織結構,輔導員是所有學生管理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和執(zhí)行者,心理危機個體的識別和心理危機事件的有效處理都要依賴于輔導員對學生狀況的了解以及對心理危機事件的及時發(fā)現。因此,輔導員一定要謹記心理危機處理應遵循的原則是預防為主,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早發(fā)現,早干預;同時,輔導員尤其要重視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細節(jié),通過對學生寢室關系和諧與否、參與集體活動積極與否、情緒變化正常與否等方面的觀察,第一時間對存在心理危機狀況的同學進行識別和排查,并對排查后的重點對象想辦法做更深入的了解和接觸,重點關注排查對象近一段時間的情緒變化、語言邏輯、行為舉止和飲食睡眠情況,為日后進行心理危機的有效干預和心理危機事件的處理奠定基礎,收集寶貴的資料。
一旦發(fā)現有學生受到心理危機的困擾時,輔導員就要把握工作方法主動出擊,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在此過程中輔導員的角色不僅是位“師者”,更應該是“助人者”。 助人,就是既要解決被幫助人的眼前困難,又要培養(yǎng)被幫助人具有或提高自助的能力。實際工作中大多數輔導員通常是站在師者的角度,還沒有達到助人者的標準。在此,筆者想通過如下的事例解析輔導員做為“助人者”應該具備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案例情景是,在女性求助者有如下的表述時,助人者怎樣的回答更能給對方以幫助,
求助者:你知道的,我長得太胖了。
助人者:太胖會影響男生去喜歡你。
求助者:可是,胖又不是我的錯。
助人者:你覺得這不公平,太胖就不應該被男生喜歡。
案例中助人者的第一句回答用到了心理咨詢知識——“共情”助人者說的話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突兀。在此,根據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實際做如下分析:首先,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對象是情竇初開的花季少女、美男,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少男少女特別重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這是基于他們這個年齡段對戀愛的渴望和向往,而助人者的這句話把她心里最真實,最直接,最根源的想法直接提了出來,讓求助者覺得助人者很理解她的內心感受,喚起她繼續(xù)交流下去的欲望。這比通常情況下的“沒有關系,我覺得還好!”“胖也是一種美”等看似安慰的話更有效。
對于求助者第二句話,很多人脫口而出的可能是“那你覺得是誰的錯(或是誰的原因)”,仔細體會下,在脫口說出的這句中包含著什么樣的成分?——責備!那么,進一步思考下,當助人者說了這句話后,求助者會是什么反應?——無語或求助欲望被打消。這個回答可能還有第二種情況即“這讓你很委屈?”等等,那么,在此可以體會一下“不公平”和“委屈”在情感色彩上的差別。
以上兩組對話既體現了助人者談話的技巧:不回避求助者的意思,將她內心的真實想法直接表達出來;又體現了助人者的態(tài)度:真誠,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對她的處境進行分析,并表達理解。所以,輔導員要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就要注意談話技巧和工作方法,謹記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應盡量不做評價,不用感情色彩較濃的詞語,避免適得其反,要盡量平和,這些在平常工作中很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卻體現了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的特殊身份和重要作用。
人的本質是社會化的,依賴周圍的人提供的內在、外在的評價而存在。對個體來說,獲得確定的評價的意義比其他任何事都更為重要。這是人們應付大量壓力的重要的社會心理支持資源。這種重要的支持資源一旦喪失或沒能發(fā)揮或支持失當,面對壓力的個體將變得無比脆弱、失衡并進一步產生危機。因此,在心理危機事件處理中輔導員一定要走出“自己扛著”、“幫學生保密”的誤區(qū),學會運用“轉介”這個手段,及時上報可能存在的危機事件,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早干預,并積極協(xié)調專業(yè)人士和專業(yè)機構的介入,避免 “好心做了壞事”,讓教育形成合力,對心理危機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預防。 高校輔導員要認識到在心理危機干預中,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應對的,心理危機干預更不是輔導員一個人的事情。輔導員要學會借助外力,這里的“外力”包括校內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組織、心理咨詢教師等,還包括校外專門做心理咨詢和心理救援的機構、醫(yī)院等。尋求校內外心理危機干預平臺的介入并不是把學生推出去不管,而是讓更多的力量介入危機事件的處理,發(fā)揮教育合力,讓危機干預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控制,給學生成長以最大的幫助。
就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而言,輔導員是否具備相關心理咨詢方面的知識很重要。因此,高校輔導員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提升,掌握相關知識,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江光榮曾說過“高等教育中沒有培養(yǎng)輔導員的專業(yè),因此,輔導員沒有科班出身,都是‘半路入行’,對此實際情況,高校應該重視輔導員的在崗培訓和相關崗位知識的學習?!碑攲W生出現心理危機時,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都和正常情況有所背離,如果只憑著管理經驗去處理,無論你的處理方式多么符合常理,多么入情入理,其效果要么事倍功半,要么毫無進展,甚至有的時候會適得其反。如果能掌握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會運用一定的工作技巧,能對癥下藥,事情的轉機就更大,工作效率也會提高很多,也更符合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早發(fā)現、早預防的要求。
當然,心理危機事件會讓任何人都感到緊張,但換個角度去想,把危機理解為是危險與機遇的并存,給人的感覺就大不相同了。高校輔導員一定要意識到心理危機的出現與人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有關,同樣的事情有的人可能會產生心理危機,有的人卻無動于衷,所以如何指導求助者轉變認知是解決心理危機的一個關鍵。解鈴還須系鈴人,心理危機干預的“轉機”也應該從求助者自身去突破。作為輔導員,要重視心理危機事件中出現的一些“信號”和“行為”,幫助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找到負面情緒的宣泄口。同時,結合自己掌握的專業(yè)知識進行危機事件干預與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正確地應對危機,心理危機干預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關注心理危機,讓我們行動起來”,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對于心理危機干預高校輔導員要努力做到平時工作關注重點,危機干預預防在先,依托平臺積極應對,講求程序,利用轉機,確保安全,為高校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S].2011.
[2]姜微.張詩雨.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危機與干預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5(1).
[3]楊靜. 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困境與應對[J].中國輕工教育.2015(6).
[責任編輯:何玲霞]
作者簡介:趙 霄,女,河北邯鄲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20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1.20
中圖分類號:G45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47(2016)01-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