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軍
(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
和而不同的當代意蘊與哲學特質
郭紅軍
(貴州大學, 貴州貴陽550025)
和而不同,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理念,也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意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和而不同在個人與自身的身心和諧、個人與他人的社會和諧、人類與自然的天人和諧等諸多方面,均得到了鮮活體現(xiàn)。這些體現(xiàn),表征了和而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質,即和而不同彰顯了矛盾的辯證性,突出了矛盾的同一性,強化了矛盾的協(xié)調性。對和而不同作如是釋析,對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均有一定價值。
和而不同;當代意蘊;哲學特質
“和而不同”一詞,出自于《論語·子路》,即“君子和而不同?!逼湟馑际?,君子可以和睦地彼此相處,但不隨便附和。兩千多年以來,和而不同的思想得到了較好的弘揚、傳承和創(chuàng)新。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和而不同思想,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意蘊。特別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和而不同思想更是得到了多方面的鮮活體現(xiàn),并表征出自身所具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質。
構建和諧社會,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而和而不同思想,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體現(xiàn)著時代的要求,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詳而言之,和而不同思想,主要通過個人與自己的身心和諧、個人與他人的社會和諧、人類與自然的天人和諧,將和而不同思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氣息展現(xiàn)了出來。
(一)個人與自己的身心和諧
注重個人與自己的身心和諧,是和而不同的重要表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沒有個人與自己的內在身心和諧,其它諸多方面的和諧便難以談起。就此而論,所謂的和諧,首先是自我的身心和諧。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把自我的身心和諧作為重中之重。
身心和諧之“身”,指人外在的形體;身心和諧之“心”,指人內在的靈魂、思想以及精神境界。在此意義上,這里所講的身心和諧,主要是指每個社會成員的肉體與靈魂、生理與心理、行為與思想之間所處的和諧狀態(tài)。換句話說,身心和諧就是人的身體、思想以及行為等所達致的一種健康、平衡和協(xié)調的良好狀態(tài)。就此而論,所謂的身心和諧,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和諧。
其一,身體和諧。所謂身體和諧,就是人的身體健康,身體的各種機能處于正常運行狀態(tài),這是實現(xiàn)身心和諧的基本條件。身體的和諧,既與個人的身體素質、生活條件、生活環(huán)境有關,同時也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有內在的聯(lián)系。在上述幾方面之中,身體素質與遺傳因素關系緊密,具有難以改變的先天性。但生活條件、生活環(huán)境和個人的生活習慣,卻是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的。尤其是在身體素質、生活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既定的情況下,符合生活規(guī)律的良好生活習慣顯得異常重要。然而,在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空前加大的時候,不少人的生活習慣會與本應遵循的生活規(guī)律相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不利于身心和諧的生活習慣。而有違于生活內在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對身體的和諧是極為有害的。為此,在各種壓力面前,應科學規(guī)劃自己的時間。同時,養(yǎng)成一個有利于自己身體健康的作息時間。該工作時就工作,該休息時就休息,使自己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體魄,才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實現(xiàn)身體的和諧。
其二,思想和諧。所謂思想和諧,主要是指人的主觀愿望和客觀存在之間的和諧,這是保持身心和諧的重中之重。由于種種原因,人的主觀認識和客觀存在之間常常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分歧,從而導致一些主觀認識是不太正確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在此情況下,思想就會出現(xiàn)不和諧的現(xiàn)象。因此,思想的和諧,和人的認識水平密切相關。同時,由于人是一種感情動物,在很大程度上,思想和諧與一個人所得到的情感回報也有必然的聯(lián)系。就此而論,要促進思想和諧,既要不斷提高人的認識水平,又要促進人和人之間的良性心理互動。從總體上來講,要提高一個人的認識水平,就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通過對“有字之書”的學習,使自己的知識得到提升;通過對“無字之書”的領悟,增加對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能力和判斷水平。而要促進心靈之間的良性互動,就必須學會感恩。所謂感恩,是對別人給予自己恩惠和便利的一種心理認同,并在適當時機給予對方回饋的真摯情感和行為。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關心,對所有給以自己關心和幫助的人表示感激,并在合適的場合給予對方以回報,是一種本在情理之中的思想和行為。為此,學會感恩,讓每個人擁有感恩之心,關心和幫助就會無所不在,心與心之間的良性互動就很容易形成,進而就會實現(xiàn)思想和諧的美好愿景。
其三,行為和諧。所謂行為和諧,主要是指借助適當?shù)男袨榉绞?,將正確的思想表現(xiàn)出來。行為和諧是建立在相應的正確思想基礎之上的,沒有相應的正確思想,就談不上相應的正確行為與行為和諧;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正確思想,才談得上正確的行為乃至行為和諧。然而,在正確思想具備的前提下,要實現(xiàn)行為和諧,也并不是一件易事。俗話說,好心做壞事,講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為此,要使行為和諧,就必須做到正確思想支配下的知行合一。從總體上而言,有一點是可供參考的,即個人所采取的行為以是否有利于正確思想的表達為準則,有利于正確思想表達的行為,就是和諧的行為,就可以去做;反之,不利于正確思想表達的行為,則是有失和諧的行為,就力求避免。
此外,需要補充的是,促進自我的身心和諧,重點在于將欲望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之內。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一味地放縱自己的欲望,盡管能夠給自己帶來一時的滿足,但卻難以使人得到永遠的快樂,從而就會使人長期陷于苦悶甚至痛苦之中,而這對人的身心和諧是極為不利的。將欲望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之內,分清哪些欲望是適當?shù)?,哪些欲望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就可以將適當?shù)挠癁楝F(xiàn)實,以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對于多余的甚至有害的欲望,則予以堅決剔除。只有這樣,個人的身心和諧才能得到實現(xiàn)。
(二)個人與他人的社會和諧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個人與他人的交往是人生的有機組成部分。誠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60馬克思所謂的社會關系,顯然是包括人際交往關系在內的。在社會交往中,通過人際和諧達致社會和諧,是每個人理應追求的美好目標。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人際和諧更是社會和諧的直接體現(xiàn)。
簡單地說,所謂的人際和諧達致的社會和諧,就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通過和其他社會成員所能達到的一種和睦融洽狀態(tài)所催生的祥和社會狀態(tài)。與家人和睦相處、與家庭以外的其他人融洽與共,是每一個正常人所要追求的應然境界。然而,由于紛繁復雜的原因,這一境界并非所有人均能達到。在一些情況下,與這一美好圖景恰好相反,不少人未能實現(xiàn)人際和諧達致的社會和諧的良好心愿。那么,相關的影響或決定因素到底有哪些,這是理順個人與他人關系時必須考究的基本問題。盡管相關因素很多,但從總體上來看,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顯得尤為關鍵。
其一,誠信友愛。誠實守信,乃立身之本。在社會交往中,誠信更是每個人永不褪色的名片。因此,在待人接物時,一定要把誠信放在首要位置,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承諾別人的,當盡心盡責,如期向別人兌現(xiàn);不能答應的,宜適時向請求人說明原因,以征得對方的理解,不耽擱他人的時間,同時這也是對他人誠信的一種表現(xiàn)。輕諾必寡信,明知自己沒有能力做卻答應別人,同具備能力做卻未能如實去做的實質一樣,都是不誠信的行為。需要明確的是,在彼此了解的熟人社會中,誠信是人們倍加珍惜的生存要旨;在相互陌生的生人社會,誠信亦應成為嚴格遵循的交往法則。而友善愛人,則是為人之德。為人處世,當盡愛人之德,應行友善之舉。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仁者愛人”的古訓,亦不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tǒng)美德,這也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內在致因。在新的歷史時期,只有不斷挖掘友愛的民族文化音符,并賦予其時代的色彩,才能使友愛的力量得到弘揚。特別是在社會交往中,當發(fā)現(xiàn)別人有困難時,挺身而出,真心助人,不圖回報,理應成為改革開放大潮中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也應成為新時期民族精神的不朽篇章。
其二,理解寬容。有道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社會交往中,發(fā)現(xiàn)他人(包括自己一度崇拜的名人乃至偉人)身上存在不足乃至缺點,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因此,如果在交往中發(fā)現(xiàn)了對方的缺點(只要這些缺點不足以破壞彼此的感情),最好采取求同存異、理解寬容的態(tài)度。在交往中,當對方的舉止和自己不一致時,不能強加責難,而是給予理解。由于彼此之間的閱歷不同,性格各異,出現(xiàn)意見和行為上的分歧,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只有理解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心理互動,才能促進人際和諧所達致的社會和諧。事實上,即使閱歷相仿、性格相近,有時因難言之隱也會導致意見相左。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進行設身處地的考慮,就能夠理解對方的難處和苦衷,從而達到心靈上的內在默契。在理解別人的基礎上,寬以待人,善于包容,記人之善而忘人之過,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他人的欣賞。寬容、尊重和欣賞是對稱的和相互的,寬容對方、尊重別人、欣賞他人,才會贏得對方的寬容、尊重和欣賞。的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就告訴我們,在社會交往中,不要以圣賢的標準要求別人,只能以常人的標準要求對方,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對方的優(yōu)點,同時寬容對方的不足乃至缺點,從而有利于社會和諧。
其三,樸實自然。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樸實自然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和社會上不同地位、不同性別的人打交道時,其重要性更為凸顯。和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時,既不媚上,也不輕下。一方面,和社會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包括自己的頂頭上司和主管領導)交往,不能阿諛奉承和吹牛拍馬。如果刻意獻媚,不但令旁觀者譏笑,而且也可能會使被吹捧者感到尷尬,同時自己也會頗為難堪。事實上,對于身份高于己者,只要大方得體即可,而不是極盡媚上。另一方面,和社會地位不如自己的人進行交往,也不能輕視對方,而要給對方以充分尊重。尊重對方,是高尚人格的一種外在表露,在一定意義上,這也是自我尊重的內在要求。不尊重別人的人,難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即使社會地位高的人也概莫能外。此外,在和異性打交道時,做到熱情有度,也是一個必須注意的地方。在交往中,對異性的過度熱情,很容易使人產生別有用心的嫌疑(即使交往者本人并未這樣的意圖)。而樸實自然,則可以消除這方面不應有的誤解,反而會有助于異性間社會關系的和諧。
當然,人際和諧所達致的社會和諧,決不是人際交往中毫無原則的妥協(xié)讓步,也并非將“你好、我好、大家好”奉為金科玉律的庸俗處世哲學。的確,“人際和諧既不是不分是非、不講原則、彼此討好的‘一團和氣’,也不是回避、掩蓋矛盾和問題、息事寧人的‘得過且過’……從本質上講,人際和諧是人們在一定生產方式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逐漸達成的,以愛心、良心和責任心為前提,友愛互助、分工合作,解決矛盾、協(xié)調利益,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共生共贏、積極向上的人與人關系的祥瑞樣態(tài)或理想境界?!盵2]在實現(xiàn)人際和諧所達致的社會和諧時,這是一個必須注意到的問題。
(三)人類與自然的天人和諧
人類同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事實上,在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任務之前,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就已散見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中。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道德經》為代表的古代經典,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思想予以了引人深思的論述。一方面,《道德經》提出了萬物同源、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和諧觀?!肮实来?,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3]53其大意為,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于四大之中。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這段話通過對人、地、天、道、自然之間關系的論述,揭示了人和自然同源以及天人合一的哲理。另一方面,《道德經》提出了物無貴賤、相互平等的天人和諧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盵3]11其意是說,天地沒有偏愛,把萬物像芻狗一樣對待,任憑萬物自然成長。接下來,《道德經》又做了進一步的深刻闡述:“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盵3]117這段話的意思是,(對世間萬物和老百姓)既不能親也不能疏,既不能利也不能害,既不能貴也不能賤。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直接把自然界視為人的無機的身體,提出了自然的人化思想。對此,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xù)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1]45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將人看作自然界的有機的身體。關于這一點,馬克思給予了內蘊性說明。他認為:“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lián)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lián)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5在此,馬克思雖然未直接使用“人是自然界的有機身體”之類的提法,但通過分析,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內含著這樣的意蘊,也能夠領略到人的自然化的寓意。馬克思通過對人和自然界互為身體的類比,不僅揭示了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而且也表明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由此,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馬克思的視域中,保護自然界,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關愛大自然,也無異于關愛人類自身,從而就指出了人和自然關系和諧的極端必要性。與此同時,馬克思強調了人類對于自然界的依賴性,“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它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xiàn),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1]42
此外,為了實現(xiàn)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恩格斯特意提出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何覀兘y(tǒng)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4]這段話提醒我們,人類對于自然界不能進行掠奪性開發(fā),人本身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破壞自然界,無異于自斷生路。特別是人類歷史上對于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無情地予以了相應的報復。在自然界面前,人類是相當脆弱的。人類只有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夠與自然界長期共存。
理順天人關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然而,不容樂觀的是,一些地區(qū)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無視生態(tài)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值得慶幸的是,黨中央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相關理論,以及我國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客觀需要,提出了包括構建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內容在內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任務,從而為緩解人和自然的緊張關系指明了出路。值得注意的是,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作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可以大力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使其取得實效,就必須采取一系列與之相應的措施。
首先,轉變觀念,樹立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生態(tài)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曾幾何時,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出現(xiàn)了“人定勝天”、“人類中心主義”等片面認識。在這些錯誤觀念的支配下,人類以“主體”乃至主人的身份出現(xiàn),而將大自然視為“客體”甚至奴仆,以對其的征服為旨趣,使大自然遭到了空前破壞,進而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異常緊張。事實充分證明,這些看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是有悖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為此,必須改變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偏見,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的迫切性,樹立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生態(tài)意識。
其次,制定有助于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生態(tài)法規(guī)和環(huán)保政策。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離開了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是沒有保障的。因此,適時頒布法律,制定出內容翔實的單位產量的能耗和排污標準,以及相應的檢測標準,為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生態(tài)法律平臺。同時,在稅收、信貸和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出有利于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鼓勵性環(huán)保政策。
第三,加大科研投入,為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生態(tài)科技支撐。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需要一定的科技支撐。而一定的科技支撐,和相應的科研投入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國家對于有利于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科學研究,要加大投入比重。只有這樣,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才能獲得堅實可靠的生態(tài)科技支撐。
不難發(fā)現(xiàn),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廣泛參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即使這樣,也勢在必行。這是因為,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生活,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迫切需要。
和而不同思想,通過人與自我的身心和諧、人與他人的社會和諧、人類與自然的天人和諧,不僅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現(xiàn),而且也使和而不同思想呈現(xiàn)出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質。從總體上而言,和而不同思想,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內在要求。具體而論,和而不同思想,既彰顯了矛盾的辯證性,又突出了矛盾的同一性,同時也強化了矛盾的協(xié)調性。
(一)彰顯了矛盾的辯證性
對相互對立的矛盾辯證性的彰顯,是和而不同思想的首要特色。所謂矛盾的辯證性,其意是說,在相互對立的矛盾兩極之間,不僅存在著彼此相對立的一面,也存在著彼此相統(tǒng)一的一面,從而使其表現(xiàn)出辯證法的應有特性。這樣一種辯證特性,在身心和諧、社會和諧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中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
在人與自我的身心和諧中,身指的是人的身體,心指的是人的內心世界。就人的身體而言,一旦出現(xiàn)疾病,就會導致生理紊亂,進而就會對身心和諧帶來影響,直接導致身心的不和諧。原因很簡單,人在生病尤其是身患重病之時,內心世界往往無法像健康時那樣平靜。身體患病容易導致身心不和諧,心理的脆弱也容易帶來身心的不和諧。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八九。其意是說,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不盡人意的事情。當遇到“不如意”時,如果心里素質不好,就容易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里包袱。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身體健康與否,都會形成身心之間的不和諧。而上述的身心不和諧,用矛盾的觀點論之,也就是身心之間的內在矛盾。然而,如果處理得當,身心之間的矛盾也可以得到恰到好處的解決,那就是使身心之間達致和諧。當然,身心和諧,是需要條件的。其一,需要具備健全的體魄;其二,需要不斷加強個人的修養(yǎng)。在二者兼?zhèn)涞那闆r下,身心之間就會處于一種和諧的樣態(tài)。而身心和諧,其實也就是矛盾之間所處的一種統(tǒng)一狀態(tài)??梢姡幚淼卯?,就使其矛盾得到緩解乃至統(tǒng)一;反之,處理失當,則使身心之間的矛盾處于對立狀態(tài)。因此,在身心之間,既會出現(xiàn)彼此對立的情況,又會形成相互統(tǒng)一的結果,這就體現(xiàn)了身心這一對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亦即體現(xiàn)了身心矛盾的辯證性。
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中,矛盾的辯證性同樣得到了彰顯。并且,與身心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相比,人際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表征得尤為明顯。這是因為,在身心和諧中,是同一個體內部的對立和統(tǒng)一。而在社會和諧中,是不同個體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在不同的個體之間,每一個體的具體利益是不盡相同的。其間的不同,實際上也就是矛盾。在這一意義上,不同個體之間利益的差異,就潛藏著矛盾的對立性。但是,事實又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只要潛藏的利益分歧和利益矛盾達不到矛盾斗爭的臨界點,潛藏的利益矛盾就不會明顯地顯露出來。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在社會交往中,只要遵循一定的準則,人們之間不但不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對立,而且可以友好交往和相互幫助。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和彼此相助,正好體現(xiàn)出了矛盾的統(tǒng)一性。社會交往中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性質,則是矛盾辯證性在社會和諧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
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間,矛盾的辯證性也得到了具體表現(xiàn)。長期以來,由于人類對自然界進行了無盡的開采,甚至超過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從而使不少地方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生態(tài)危機,由此也帶來了自然界一系列的反常變化。近年來,不少地方所出現(xiàn)的自然災害,便是這方面的明證,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乃至相矛盾的顯著表現(xiàn)。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人和自然的這種不和諧關系,又以二者相矛盾的形式出現(xiàn),并表現(xiàn)為矛盾的對立方面。具體而言,一方面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性開采,另一方面則是大自然對人類不同形式的相應報復。由此,就使人與自然矛盾中的對立面得到了顯現(xiàn)。但是,如果采取適當?shù)男问?,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可以得到改善,而且可以實現(xiàn)良好相處。黨中央提出的以能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重要內容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就是基于這樣一種客觀認識。在此意義上,只要人類具有生態(tài)保護意識,并輔之以相應的行動,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也會變成現(xiàn)實,人和自然矛盾中的統(tǒng)一性就會得到相應的彰顯。由是觀之,在人和自然的矛盾中,既有相互對立的一面,也不乏相互統(tǒng)一的一面。而相互對立和相互統(tǒng)一,則使人與自然矛盾的辯證性得到了集中展示。
(二)突出了矛盾的同一性
和而不同思想,以矛盾的同一性為著力點。而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簡單地說,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相互對立的矛盾兩極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乃至相互轉化的內在屬性。矛盾的這一屬性,深刻地揭示了對立的矛盾兩極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固有性質。當然,矛盾的同一并不是一種矛盾兩極之間無差別的同一,而是對立兩極間的同一,更是一種具體的同一。就和而不同思想的當代表征而言,其同一性體現(xiàn)在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同一方面。
在人與自我之間,盡管經常會出現(xiàn)矛盾,從而導致身心不適。但是,從總體上來講,二者的同一性則是身心關系的一種常態(tài)。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身體健康的時間往往會長于身體有疾病的時間,長期患病者在整個人群中所占比例不大。特別是對于很多善于自我調節(jié)的人來說,身心之間更是經常處于通暢狀態(tài)。而身心順暢,從很大程度上來講,就是身心的同一。一方面,健康的身體是身心同一的重要條件。身體健康的人,往往精神旺盛,精力充沛,從而為從事各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有助于實現(xiàn)個人的愿望,進而能夠和心靈達到同一;另一方面,豁達的性格是身心同一的必備條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看似奇怪實則不怪的現(xiàn)象,一些生活條件優(yōu)越的人身心不一定同一,而一些生活條件一般的人則實現(xiàn)了身心的同一。其重要原因在于,一些條件優(yōu)厚者性格不太豁達,而一些條件一般者性格則比較豁達。由是觀之,豁達的性格,是推進身心同一的基本條件。進而言之,在身心的同一中,身體的健康和性格的豁達都很重要,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性格豁達的人身心更容易達到同一。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性格豁達者不乏其人,身心和諧者比比皆是,這就使矛盾的同一性在身心和諧中得以顯現(xiàn)。
在人際和諧所達致的社會和諧中,也蘊含著矛盾同一性思想。人與人雖然性格各異,但卻存在著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關系。盡管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長處,但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不足。這個人的不足或許是其他人的長處,但這個人的長處或許又是其他人的不足。因此,在表面上看似矛盾和對立的不同人的長處和不足之間,卻存在著社會和諧的內在同一性。人們之所以相互交往,并且和諧交往,其重要原因就是借此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并彌補自己的不足。如果人人都是所有方面的能手,社會交往就會失去其固有意義。而人際和諧所達致的社會和諧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其主要動因就是互通有無和優(yōu)勢共享。具體而言,一方面,借助他人的優(yōu)勢資源,彌補自己的內在不足;另一方面,通過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幫助他人彌補欠缺。這兩個方面,形成了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人際交往因素。不論是人之長與己之短,還是己之長與人之短,都是矛盾現(xiàn)象。然而,通過人際和諧,則使這種矛盾得到了化解并實現(xiàn)了同一。
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得到了強化。人是自然界生物圈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生物圈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是生物圈中最為活躍、并且對自然界影響最為強烈的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人與自然之間出現(xiàn)了相矛盾的一面。然而,在很大程度上,這樣一種矛盾是以其同一性為重要表現(xiàn)的。這是因為,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雖然紛繁復雜,但迄今為止,人并未對大自然進行根本性的破壞,大自然也未對人類予以根本性的報復。因此,人和大自然是基本和諧的。同時,人類出于一種理性自覺,已經體悟到了人類和大自然之間所出現(xiàn)的矛盾現(xiàn)象。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和舉措,就是對這種覺察的一種明智反應。人與自然和諧,也是矛盾的同一性在二者關系方面的具體展現(xiàn)。
(三)強化了矛盾的協(xié)調性
和而不同思想,以矛盾的協(xié)調性為出發(fā)點。協(xié)調有兩種含義,其一指一種狀態(tài),與和諧相近;其二指人的一種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使矛盾緩和、化解、得到解決,從而實現(xiàn)某種程度的和諧。而矛盾的協(xié)調性,則是矛盾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屬性。簡單地說,所謂矛盾的協(xié)調性,就是在看似對立的矛盾兩極之間,通過單方或雙方的主動適應,使矛盾兩極趨于和諧的一種屬性。在和而不同思想中,身心和諧、社會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均表現(xiàn)了矛盾的協(xié)調性。
一方面,身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主要以單方主動適應的形式表現(xiàn)了矛盾的協(xié)調性。在身心和諧中,人的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但在一定意義上,人的心理素質顯得更為重要。這是因為,在人的身體素質一定的條件下,身心是否和諧,主要取決于人的心理素質。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往往會榮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這種心理素養(yǎng),對于身體的健康無疑是有利的。反之,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日趨激烈的競爭面前,情緒就容易出現(xiàn)波動,甚至產生有礙于身體健康的焦灼感,而這對于身心和諧是不利的。就此而論,身心和諧,主要取決于心理素質的優(yōu)劣,尤其是心理的適應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時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主動地適應變化中的一切,才有利于身心的和諧,而這恰好是矛盾協(xié)調性在身心和諧中的具體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也同樣以矛盾單方主動適應的形式,體現(xiàn)了矛盾協(xié)調性。這是因為,自然不會適應人,人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適應自然。而人要適應自然,就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具體而論,就是人要不斷檢視自己的行為,對于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的行為,要及時加以調整,使其適時與自然界相協(xié)調;對于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的行為,則要堅持下去。事實充分證明,人只有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其與大自然相適應,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真正實現(xiàn)。那種以違背大自然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甚至企圖以“人定勝天”的妄想征服大自然的錯誤做法,則是行不通的。因此,人與自然是否和諧,關鍵在人。這也同時表明,在人與自然和諧中,人以單方主動適應大自然的方式,體現(xiàn)了矛盾的協(xié)調性。
另一方面,人際和諧所達致的社會和諧,主要以雙方互相適應的形式體現(xiàn)了矛盾的協(xié)調性。與單方主動適應實現(xiàn)和諧明顯不同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中,雙方均是和諧的主體。這是因為,在人際和諧所達致的社會和諧中,由于種種原因,某一方固然會表現(xiàn)得更為主動一些。同時,由于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利益相關,彼此之間可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因此,在社會交往中,只要某一方以主動適應的真誠態(tài)度和他人交往,一般能夠征得對方的同情甚至贏得對方的好感,從而實現(xiàn)雙方的良性互動。而雙方的良性互動,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另一方也采取了主動適應的形式和他人交往。因此,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心態(tài)調整和相互適應,彼此之間基本上就能夠達成一致,從而實現(xiàn)彼此的協(xié)調與和諧。而這一切,恰好體現(xiàn)了人際和諧所達致的社會和諧中矛盾的協(xié)調性。
綜上所述,和而不同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理念,也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意蘊。和而不同,在個人與自身的身心和諧、個人與他人的社會和諧、以及人類與自然的天人和諧等諸多方面,均得到了鮮活體現(xiàn)。這些體現(xiàn),同時也表征了和而不同所具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質,即和而不同既彰顯了矛盾的辯證性,又突出了矛盾的同一性,還強化了矛盾的協(xié)調性。對和而不同予以適時闡釋,既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對于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大有裨益。從某種意義上說,深度體悟這一理念,能夠使我們熱情擁抱和而不同的“黃金時代”[5]。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陳成志、焦春紅.“人際和諧”內涵和特點新探[J].創(chuàng)新,2011(1).
[3] 清寧子.老子道德經通解[M].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 余曉葵.為和而不同的“黃金時代”喝彩[N].光明日報,2015-10-24.
[責任編輯:黃旭東]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發(fā)展路徑研究”(13XKS012);貴州大學引進人才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人本思想研究”((2015)005)。
郭紅軍,法學博士,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B0
A
1002-6924(2016)07-01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