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琴
(湖南商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語言失誤及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周秋琴
(湖南商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語言失誤在中國英語學習者中較為普遍。它主要表現在語言學習者賦予所用語言的語用意義,如語音,詞匯、句法及語篇等的使用,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的語言習慣完全不同,從而導致交際不成功。這也給我們的英語文化教學提供了諸多啟示。
跨文化交際;語言語用失誤;英語文化教學;啟示
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語用失誤,我們將其單列出來進行研究,希望幫助廣大英語師生更新教學觀念,加深對英語語言文化的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幫助他們在各類洽淡會、交易會或研會中提高交際效率,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
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首次提出了語用失誤的概念。她認為,如果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出現語言、詞匯或語法方面的錯誤,通常會被認為“說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如果人們在交際中,沒有按照英語語言的使用原則來處理,則會被認為“表現不好”(behaving badly),也就是說,說話人被認為是不真誠或有意欺騙。[2]
Thomas的觀點不同程度地得到國內語言學家的認同。例如胡文仲教授認為,那些不被英語本族語使用者所接受的“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嚴重,更容易損害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3]何自然教授也曾指出,語用失誤并非一般字詞句中的語言錯誤,而是指說話人在使用語言中的失誤,比如由于不合適的說話方式或不符合本族語使用者的表達習慣而導致交際不成功的失誤。[4]錢冠連教授也認為,即使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使用了語言、符號關系都正確的句子,但如果這些句子不符合社會規(guī)約,這樣的語言使用錯誤就叫語用失誤。[5]Thomas將語用失誤歸為以下兩類: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會語用失誤(sociopragmaitc failure)。本文將著重探討語用語言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是指語言學習者賦予所用語言的語用意義,與本族語使用者的語言習慣完全不同而造成的失誤。這些語言習慣包括語音、詞匯、句法、語篇等方面的使用。
(一)語音
漢語通過音調(tone)來區(qū)別意義,漢語音調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不同的音調對應不同的文字,因而有不同的意義;而英語則通過語調(intonation)來區(qū)別意義,英語的語調包括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不同的聲調也對應不同的意義。英語學習者應該多多注意英語中的語調,才能在交際中認真領會對方語調所暗含的言外之意,取得理想的交際效果。例如;
(1)A:It's difficult getting to work in this rain,isn' t it?
B:You're telling me.(降調)
(2)A:He has just had a fortune left him,and he's going to retire next month.
B:You' re telling me! (升降調)
在例(1)中,“You're telling me.”用的是降調,表達的意思是“我同意你所說的”。然而在例(2)中它是用的升降調,所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我不相信你所說的”。
除了語調差異,語音中的重音也可能導致語用失誤,因此,語言交際者應該仔細辨別對方的語音特點,以正確理解對方的交際意圖。
(二)詞匯
主要表現在中國學生喜歡將漢語的習慣用法直接套在英語的使用上,但往往達不到想要的交際目的。下面是一個因詞匯使用習慣差異而導致交際失敗的例子。一個平時成績不怎么突出的學生考了班上第一名,他向他的外教老師匯報這一好消息:“Chris,here is the good news. I've got the first in the English exam. I am the black horse in our class.”外教聽了一臉茫然。原來學生的black horse是由中文“黑馬”直譯過去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出人意料的優(yōu)勝者”。而外教使用的英語中“black horse”則無此意,因而他不能把“the first”與“black horse”關聯(lián)起來,從而導致交際失敗。如果想要交際成功,學生應該使用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dark horse”。
詞匯使用差異還表現在,兩種語言中很少存在有意義絕對對等的詞匯。一方面是有些詞匯在某種語言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而另一語言中則沒有。如漢語文化中的“竹”含有“有氣節(jié),剛直不阿”的隱喻意義,而在英語中bamboo一詞則沒有。另一方面,英漢語中有些詞匯雖然意義接近,但包含的情感色彩卻不同。如英語中“ambition”多帶褒義,而與之相對應的漢語“野心”則常帶貶義。[6]又如,在英語中,owl(貓頭鷹)是一種智慧之鳥,比喻聰明之人,因而有習語as wise as an owl的表達,用作褒義。然而在漢語中,貓頭鷹(owl)的出現預示將有不祥之事發(fā)生,帶有迷信色彩,用作貶義。
(三)句法
主要表現在英漢語中句子語態(tài)和語氣的使用差異上。漢語多用主動態(tài),而英語則多用被動態(tài)。尤其在報導負面的消息或存在的問題時,漢語多用主動態(tài),強調人的責任,而英語則多用被動態(tài)客觀報道事實本身。試比較以下兩句:
(1)You promised to finish the payment within a month, and you put us to considerable inconvenience through the delay.
(2)The payment was promised to be finished within a month, and we have been put to considerable inconvenience through the delay.
顯而易見,第(1)句使用主動態(tài),明顯表達了對責任人的不滿,可能導致交際的誤解和偏見;而第(2)句被動態(tài)則有意略去責任人,聚焦于事實本身,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交易的繼續(xù),達到交際的成功。
另一方面,英語使用者習慣于用虛擬語氣表示遺憾或委婉,而相同語境下,漢語則傾向于直陳語氣。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通常會出現以下表達:I can't accept your advice. 而不是如同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偏向于使用以下表達:I wish I could accept your advice。前一種直陳語氣中直接否定拒絕,會讓人覺得無禮而產生反感,而后一種虛擬語氣則表達了委婉地拒絕,讓人更容易接受,而不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四)語篇
英漢語在布局謀篇,文章組織方面也各有不同。漢語講究迂回曲折,曲徑通幽。英語則開門見山,直抒己見。例如以下信函:
Dear Mr. Johnson,
How are you? I am your friend Charles. Our sales manager, Mr. Li is going to pay a visit to Boston for a week from June 1st to 7th. Because the network haven't worked smoothly, I would be obliged if you are kind enough to take the trouble to make a hotel reservation for him.
雖然整篇信函中沒有語法錯誤,但不難看出,整個信函內容,是用英語語言表達漢語文章組織形式,即“問候—陳述—請求”的順序。這種行文方式,是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的習慣背道而馳的,英文信件中一般都是開門見山,提出請求,最后陳述情況。因此,我們在跨文化英語交際中,應該遵循英語表達習慣,否則給英語本族語者一種不坦城,不直率的誤解。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語言失誤對中國的英語文化教學有著重要啟示。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英語文化知識的傳授。教師在課堂中應積極灌輸給學生文化背景影響英語學習的意識。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與技能的講解和練習,更要廣泛引入題材、內容豐富的英語文化知識,如政治、經濟、宗教、歷史及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不斷豐富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促使其熟悉交際對象的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觀。
第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是文化的表征。只有了解英語文化,學生才有可能學好英語。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多讀具有英語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報刊雜志,多看這些方面的影視作品,并鼓勵他們多與英語人士或外教交往,在不斷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
第三,積極營造英語語言環(huán)境。除了課堂中的英語交際以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積極開展和參與各種英語第二課堂,如積極參加英語角活動或英語辯論賽或英語招聘會或英語經貿洽談會等,引導學生在真實英語環(huán)境中,將語言知識融于語言使用的活動中,從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7]
語用語言失誤是中國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障礙。它表現在中國學生對英語語言使用習慣還沒有完全熟練掌握并運用,因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交際困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國流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化,我們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亟待提高。這也給我們廣大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們能更新觀念,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一定能在短時間降低語用失誤頻率,以提高跨文化英語交際的效率。
[1]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2]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
[3]胡文仲.交際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28.
[5]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6]閆薇,張小玲.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及其規(guī)避策略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601-605
[7]劉慧霞.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分析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60-361.
(責任編輯:劉亮紅)
H319
A
1009-2293(2016)03-0089-0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解構與建構對商科學生社會適應性影響的實證研究”(課題編號:XJK11BGD054)階段性成果。
周秋琴,湖南商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