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惠
“深耕細作”的愛
■趙克惠
我的祖輩是地道的農(nóng)民,過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日子。受父輩的影響,我的父親雖然考上中專,最終成為吃公家飯的人,但是對農(nóng)耕生活有種特殊的情結(jié),對生活的認識也緊密關(guān)聯(lián)著他所熱愛的黃土地。他常對我們說:“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跟種莊稼一樣,要深耕細作。”他的話對我來說是鞭策,也是一種警示。
“深耕細作”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撒種子前,要深深地挖土、耕地,以使種子能深埋在土壤里,得到更充分的養(yǎng)分。二是種莊稼要精心培育,細致對待。父母對我們四兄妹的培養(yǎng)也可謂“深耕細作”。
我們幼時,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帶著我們兄妹留守老家,地少糧食不夠吃,就母親一個勞力,生活異常艱苦。同院子鄰居家的孩子們早早就輟學幫家里干活了,但父母堅持讓我們讀書,從不舍得讓我們干活,怕耽誤了功課。他們把對我們的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竭盡所能培厚我們成長的土壤,夯實我們?nèi)松母D赣H曾是鎮(zhèn)上最優(yōu)秀的代教,再工作幾年,就可順利轉(zhuǎn)正,但因為當時沒有人幫忙帶我們,只能遺憾地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她心底的選擇是:用深耕細作的精神養(yǎng)育好我們。
父母對我們的愛體現(xiàn)在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上,他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也盡顯其中,那是一種細致、專注與堅持。母親勤快干練,出了名的愛干凈,在最淘氣的年紀,我們的衣服換洗頻率很高,全是母親用搓板洗出來的。從上學一直到我參加工作,天天一進門就端碗,飯菜一周都不重樣。我穿的衣服,雖然大多是用姐姐們的改制的,但因為改得合身,再加上一點巧妙的裝飾,連老師們都贊嘆不已,這些全是母親的功勞。父親不只勤勞還很節(jié)儉,一人在外工作的很多年里,總是克苦自己,省下錢寄給在老家的我們。與我們在礦區(qū)團圓后,他帶著母親種菜、養(yǎng)雞,改善我們的生活。工作調(diào)動到介休后,為了給母親減負,父親先后把大姐和哥哥從礦區(qū)接到介休上學,一個大男人獨自照顧上高中的孩子,辛苦可想而知。記憶中,父母從未叫過苦,他們的字典里仿佛也沒有“累”這個字,因為他們抱持的信念是:為了孩子,做什么都值得!做什么都快樂!這也正是他們一輩子在我們身上深耕細作的動力和源泉。
父母一生辛苦忙碌,無暇學習教育理論,更談不上去總結(jié)提煉家訓,他們只是認真地對待生活,像呵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呵護我們。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去感知他們的愛,在愛中體會責任,在愛中傳承這種“深耕細作”的精神與態(tài)度。
(作者單位:山西焦煤汾西礦業(yè)員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