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翠 圖/孔 勇
覽圣曲阜之“九龍山漢魯王墓”
文/李 翠 圖/孔 勇
○九龍山漢墓群。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on Jiulong Mountain.
九龍山位于曲阜城南9公里處,因自北至南有9個山頭,綿延起伏,形如長龍盤踞,故名“九龍山”。主峰海拔215.4米,由寒武系沉積石灰?guī)r構(gòu)成。由北端的龍首山頭往西北眺望,山陽的崖壁上,開鑿有5座西漢魯王的崖墓。陵墓依山開鑿,工程之巨,實屬罕見,是中國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山崖墓群,更是研究西漢諸侯王墓葬形制的重要資料。
九龍山漢墓為西漢諸魯王的陵墓。公元前11世紀,周公姬旦被分封于曲阜,傳三十三代,歷870余年,山東省簡稱為“魯”即源于此。西漢建立后,繼續(xù)實行秦時的郡縣制,但漢高祖為了屏衛(wèi)王室,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曾將少量同姓子侄封于各地,此地亦如此。高帝七年(前200年)此地仍名“魯”,下屬魯、卞、汶陽、蕃、騶、薛六縣。高后元年(前187年)以其地封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王,改“魯縣”為“魯國”。高后八年(前180年)張偃坐罪廢為侯,魯國亦隨之廢除。景帝三年(前154年)又將淮陽王劉馀封于此,是為魯恭王,仍號“魯國”,隸徐州,轄魯、卞、汶陽、蕃、騶、薛六縣。
按《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載:“魯恭王為景帝子。景帝二年(前155年)三月甲寅立為淮陽王,三年徙魯,為魯恭王……其子魯安王劉光……其孫魯孝王劉慶忌……其曾孫魯頃王劉勁……其玄孫魯文王劉脧……時為西漢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國亡。”可知西漢時劉姓魯國自魯恭王起至文王止,共五代五君150多年。
陵墓5座,東西排列,均劈山鑿洞而成。5座墓形制與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1970年,山東省博物館對九龍山崖墓群進行探測。除東邊一座墓封土完好仍舊保留未予探掘外,對西邊另四座崖墓進行了發(fā)掘。并分別編為2號、3號、4號、5號墓。
4座墓都是開鑿在山巖之中的大崖墓東西并列,墓門向南,形制大體相同。出土銀縷玉衣殘片、五銖錢、宮中行樂錢、“王未央”銅印、“駟馬安車”等隨葬品1900余件。現(xiàn)墓內(nèi)按漢代王陵禮制規(guī)格復(fù)原陳列。
4座墓中以3號墓是為最大,全長72.1米,容積達2900立方米,墓道長37.5米,最寬處24.3米,壁最高處為18.4米。墓門19塊長方形巨石堵塞,其中一塊刻“王陵塞石廣四尺”七字,直通前室,后接甬道,平頂。室內(nèi)置有零散的銅鎏金小車馬器和小弩機,從車軎的數(shù)量可知有八輛車的模型。東、西兩側(cè)又有小甬道通向東西兩耳室,分別是儲存糧食、飲料等食物的倉庫。前室是寬大的廳堂,發(fā)現(xiàn)石磬、陶塤、半兩錢、五銖錢以及銅器殘片等。東、西側(cè)室內(nèi)有玉石管、瑪瑙珠、五銖錢以及漆器、陶器的附飾和碎片等。后端兩側(cè)各有兩個側(cè)室,有甬道與前室相通,4個側(cè)室結(jié)構(gòu)相同,室內(nèi)方形。后室為槨室,平頂,后壁中央鑿壁龕。從后室底部大量的瓦片推測,似原建有瓦頂木屋,但已坍塌,人骨亦已朽爛,出土銀縷玉衣殘片、玉璧、玉佩、銅印章、五銖錢以及銅鏡殘片等。墓室底部有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水自后室流向東車馬室后,利用自然山縫作為滲井,使水順溝傾瀉山下排出,以保持墓室的干燥,排水系統(tǒng)全長123.8米。墓葬所用塞石,刻有篆體陰文,內(nèi)容多為人名、尺寸。出土遺物中,有“王慶忌”銅印、“宮中行樂錢”等,可知3號墓主為魯孝王劉慶忌墓。
4座墓因早年被盜,除車馬室保存較好外,遺物不多,然而皆制作精致。單就車馬器來說,除了金銀鑲嵌瑪瑙及綠松石的安車、小車馬、軨獵車外,還有以鎏金透雕和浮雕“螭蚪”類動物為飾器的鳳凰車,此車當(dāng)是封建貴族出行時乘坐。而車馬飾器就有23種,除銅器、陶器、鐵器、漆器、金銀器外,還有瑪瑙珠管、瑪瑙慮,珊瑚管等。
1977年,九龍山崖墓群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1年漢魯王墓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依山開鑿。The tombs were excavated on the mountain.
TOMB OF THE KING OF LU OF THE HAN DYNASTY ON JIULONG MOUN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