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平
朋友是兒童安全感和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來源。作為爸爸的你,如何幫助孩子打造“朋友圈”呢?
同伴是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社會化代理人。同親子關系、同胞關系一樣,同伴關系也是社會性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發(fā)展心理學家認為,對兒童來說,存在著兩個社交世界,一個是成人-兒童之間的世界,另一個是兒童同伴之間的世界,這兩個社會系統(tǒng)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兒童的發(fā)展。
雖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社交世界,但它們都是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的“基地”。與一個或幾個朋友之間的親密關系可以提供一種情緒上的安全網(wǎng),這種安全感不僅幫助孩子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挑戰(zhàn),而且使他們更容易承擔其他方面的壓力。
因此,朋友是兒童安全感和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來源。隨著年齡的增長,朋友的這種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從出生后的第一個月開始,嬰兒就對其他孩子表現(xiàn)出興趣,但直到6個月左右,才開始出現(xiàn)真正的互動,比如經(jīng)常對小伙伴笑,咿咿呀呀地跟他們交流,互相做相同的手勢等。
快到1歲時,嬰兒會模仿同伴玩玩具的簡單動作。在12到18個月之間,他們開始對彼此的行為給予更多的回應,經(jīng)常進行稍微復雜一點的交流,甚至會輪流做一件事。到了18個月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開始表現(xiàn)出與同齡伙伴之間協(xié)調(diào)的互動,他們彼此模仿,經(jīng)常盯著同伴看,對同伴笑。20到24個月的時候,孩子之間增加了很多語言交流,比如互相描述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給同伴分配任務或角色等。
在2到5歲期間,兒童不僅變得外向,而且會向更多的人做出社交手勢。有研究表明,2到3歲的兒童比年長兒童更多地待在成人身邊尋求身體接觸,而4到5歲兒童的社交行為通常是向同伴發(fā)出游戲邀請來吸引注意或認同,并非向成人。
小學階段,同伴交往越來越復雜。6到10歲兒童的交往更多地發(fā)生在真正的同伴群體中,這個群體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1. 經(jīng)常來往;2. 有歸屬感;3. 有他們自己的規(guī)則來指導群體成員的行為;4. 形成了多層次的組織結(jié)構,使群體成員能朝著一個共同目標努力。處于這樣一個最有效的社交情境中,他們發(fā)現(xiàn)團隊協(xié)作的價值,形成忠誠感和對共同目標的承諾。
同伴交往能力的發(fā)展,跟孩子的先天氣質(zhì)有關,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另外一些孩子更外向,更愛交往。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好的或差的同伴關系往往開始于家庭,父母可能促進也可能抑制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那么,作為爸爸,究竟如何做,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呢?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在2到12歲之間,兒童花越來越多的時間與同伴在一起,而與成人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當然這必須假定一個前提,那就是家長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足夠多的同伴交往機會,幫助孩子打造了一個他自己的“朋友圈”。
選擇一個配套設施完善的居住社區(qū)
如今很多大城市里的孩子之所以從小缺少玩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xiàn)在的鄰里關系遠不如以前,基本上都是老死不相往來。當作為鄰居的大人之間都互不交往的時候,即使住在隔壁的孩子也很難成為自家孩子的玩伴。如果父母選擇居住在一個有自己的公園、兒童游樂場、步行街、運動場等大型公共設施的社區(qū),孩子就有充足的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同伴。10年前,我們就開始住在上海的郊區(qū),也是一個人口導入?yún)^(qū),所住小區(qū)人口規(guī)模很大,并且年輕父母也很多,所以跟我女兒同齡的伙伴就很多,從小到大差不多結(jié)交了幾十個玩伴。每天出去,總能碰上幾個熟悉的伙伴,一起嬉戲打鬧。
選擇一所寓教于樂為主的幼兒園
幼兒園是孩子邁入的第一個小“江湖”,上幼兒園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學會交往。而這樣的同伴交往機會主要發(fā)生在各種玩耍、游戲和活動的過程中,并非一本正經(jīng)的課堂教學中。如果父母為孩子選擇的幼兒園以寓教于樂為主,重視戶外活動,并有自己的某一項或幾項特色,比如運動、科技、閱讀等,那么孩子之間就會有更多合作與分享的機會,當然也可能產(chǎn)生更多的沖突和摩擦。而這些都是孩子學會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幼兒園里相處得很愉快的同學也就很容易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經(jīng)常參加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
在如今的大城市里,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參加的親子活動可謂應有盡有,比如閱讀、畫畫、陶藝、手工、合唱、跳舞、鋼琴、游泳等。同時,也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興趣班。此外,還有一些面向家長和孩子的公益講座,當家長聽講座的時候,孩子們就可以一起玩耍。記得在我給家長的一次講座中,正當一位媽媽向我提問自己的孩子內(nèi)向、不愿與人交往時,沒想到她的孩子卻已經(jīng)跟一個小朋友玩得火熱了。如果父母經(jīng)常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他們就能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小伙伴,并且在不同的活動中,同伴交往的體驗也不一樣。
每年組織幾次大型家庭聚會
親戚和朋友不一定住得很近,互相之間的關系卻比較親近。一年到頭兒見面的次數(shù)不多,但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旦相見就會備感親切。只要興趣比較相近,孩子之間很快就會成為朋友。我們是從外地到上海定居,親戚都不在一個城市,所以只能多帶兩個孩子跟我們同學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每年,我們差不多都會組織5到10次同學或朋友之間的大型家庭聚會,主要目的也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多待在一起,稍微彌補獨生子女家庭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