Д.И. Эдельман
伊朗諸語言*
Д.И. Эдельман
伊朗諸語言(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語支之一。分布于伊朗、阿富汗,以及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的部分地區(qū),原蘇聯(lián)境內(nèi)分布在塔吉克、北奧塞梯、南奧塞梯、高加索和中亞的一些地區(qū)。在黑海北部沿岸、土庫曼、中國新疆、東帕米爾等地的個別地方也曾是伊朗語最早的家園。使用伊朗語的人口總計為8100萬。
按歷史發(fā)生學(xué)的分類,伊朗諸語言可分為東、西兩個主要分支,它們又各可進一步區(qū)分為北部和南部兩個亞分支(東伊朗語分支內(nèi)部的劃分并不完全明確)。屬北部的西伊朗語有:a)死語言——米提亞語、帕提亞語,b)活語言——庫爾德語、俾路支語、塔雷什語、吉蘭語、馬贊達蘭語以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一些無文字的小語種以及帕拉奇語和奧爾穆里語;南部的西伊朗語包括:a)死語言——古波斯語、中古波斯語,b)活語言——波斯語、塔吉克語、達里語(法爾斯—喀布爾語)、哈扎拉語、庫姆扎里語以及一些小語種語言和方言。北部的東伊朗語有:a)死語言——西徐亞語、阿蘭語、粟特語、花剌子模語,b)活語言——奧塞梯語、雅格諾布語;南部的東伊朗語包括:a)死語言——巴克特里語、塞克諸語言(或諸方言):和田語、圖木舒克語等,b)活語言——阿富汗語(普什圖語)和一些地域類語言組,著名的有帕米爾諸語言:舒格南—魯尚語組、亞茲古列姆語、瓦罕語和伊什卡希姆語(蒙占語和伊德加語按某些特征亦與這些語言相近)。死語言阿維斯陀語具有東伊朗語和西伊朗語的一系列特征。
伊朗諸語言在類型上各不相同。在元音系統(tǒng)方面,古伊朗諸語(阿維斯陀語和古波斯語)都保留著語音長度的對立關(guān)系,而在后來的發(fā)展時期,這種對立關(guān)系逐漸喪失其地位,只在一部分對偶音位中(俾路支語、雅格諾布語和舒格南—魯尚語組)得以保留,轉(zhuǎn)化為穩(wěn)定性的對立關(guān)系(主要語言),或者徹底消失(馬贊達蘭語)。伊朗諸語言有4種類型的輔音系統(tǒng):第一類與原始系統(tǒng)相近(古代諸語言,以及波斯語、塔吉克語、塔特語、吉蘭語、馬贊達蘭語和部分庫爾德語方言);其他3類則有極晚時期的一些輔音對立關(guān)系:第二類中的送氣對立(北庫爾德語方言、東俾路支語方言和帕拉奇語);第三類中的卷舌化對立(阿富汗語、蒙占語和伊德加語、瓦罕語、伊什卡希姆語、帕拉齊語、奧爾穆里語、俾路支語、哈扎拉語;亞茲古列姆語和舒格南―魯尚語組似也可歸此類);第四類中的喉爆破對立(奧塞梯語)。古伊朗諸語言的詞法體系保留屈折構(gòu)詞法的特征和詞根、詞綴中的元音交替;變格和變位形式多樣,數(shù)為三元體系(單數(shù)、雙數(shù)、復(fù)數(shù)),性也有三元(陽性、陰性、中性)。名詞為多格屈折聚合體。動詞的人稱和數(shù)通過詞尾形式體現(xiàn),主動態(tài)—中動態(tài)(式)也通過詞尾形式體現(xiàn),主動態(tài)—被動態(tài)(純粹態(tài))通過后綴體現(xiàn)。體特征(持續(xù)性,一次性、完結(jié)性,結(jié)果性、狀態(tài))通過不同類型的詞干表示(相應(yīng)的為現(xiàn)在時詞干、不定過去時詞干、完成時詞干),時間范疇通過詞尾和詞首增音來表示。式與詞干、詞尾的類型相關(guān)。有分析結(jié)構(gòu)形式的萌芽。
更晚一些時期的伊朗諸語言實現(xiàn)名詞、動詞內(nèi)部的構(gòu)形統(tǒng)一,元音交替消失。數(shù)僅有單數(shù)、復(fù)數(shù)(所有語言均如此),性分陽性、陰性(中性形式只在塞克諸語言和粟特語中保留下來);一些語言(波斯語和塔吉克語)中性范疇消失。很多語言(受高加索語影響的奧塞梯語、吉蘭語、馬贊達蘭語和塔雷什語等)按照黏著原則簡化格的系統(tǒng)。隨著表示數(shù)的詞綴的黏著化,格也隨之消失(波斯語、塔吉克語和塔特語等)。不定冠詞(波斯語、塔吉克語、桑吉薩里語、吉蘭語、俾路支語、帕拉齊語和庫爾德語等)后置,在若干語言里前置。動詞在分詞基礎(chǔ)上出現(xiàn)新的分析形式和二次屈折形式。人稱和數(shù)通過詞尾(新詞尾、舊詞尾)、后附詞、獨立標記、系詞和輔助動詞來表示;態(tài)用被動態(tài)的派生形式表示,體的特征通過分析形式、動詞前綴和復(fù)合動詞體現(xiàn);時間范疇則用詞干和詞尾的類型、整體的形式構(gòu)成來體現(xiàn),通過前綴體現(xiàn)的情況較少(雅格諾布語)。
一系列語言以后置限定語結(jié)構(gòu)為句法特征,前置的被限定成分帶有特殊的標記(波斯語、塔吉克語、庫爾德語和奧羅馬尼語等)。許多語言的作格結(jié)構(gòu)(或作格式結(jié)構(gòu))句中,過去時及物動詞體現(xiàn)客體一致聯(lián)系(阿富汗語、蒙占語和庫爾德語等)或主體一致聯(lián)系(亞茲古列姆語、魯尚語等)。
伊朗諸語言根據(jù)語言外部特征(歷史—文化特征等),可劃分為古伊朗語、中古伊朗語和現(xiàn)代伊朗語3個時期。按語言學(xué)特征則可劃分為兩個時期:古代時期(古波斯語、阿維斯陀語、米提亞語和西徐亞語)和后來時期(其他所有語言)。
最早的古波斯語文獻是楔形文字銘文(始于公元前6世紀)。世代口頭相傳的阿維斯陀語頌歌約公元4世紀用中古波斯語為基礎(chǔ)的專門字母記載下來。中古波斯語(始于公元2-3世紀)、帕提亞語(始于公元前1世紀)、粟特語(始于公元前4世紀)和部分花剌子模語(始于公元前3世紀)的古代文獻,以阿拉米文字的各種不同變體記載下來(部分花剌子模語文本在12-13世紀的阿拉伯語文集中用阿拉伯字母書寫而流傳下來)。和田塞克語(始于公元7世紀)使用的是婆羅米文的變體,巴克特里亞語(約公元2世紀)用的是古希臘字母。波斯語、達里語、阿富汗語和俾路支語使用不同變體的阿拉伯字母;塔吉克語、奧塞梯語和塔特語使用俄語字體為基礎(chǔ)制訂的字母表。蘇聯(lián)境內(nèi)的庫爾德人使用俄語字體,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部分庫爾德人使用拉丁語字體,其余的使用阿拉伯語字體。其他語言屬于無文字語言。
對現(xiàn)行伊朗諸語言的研究始于17世紀末,古代語言研究始于18世紀。19-20世紀之交,《伊朗語文學(xué)概論》以匯編形式出版,對先前的研究進行總結(jié)。20世紀新發(fā)現(xiàn)一些滅絕語言的古文獻(包括此前無人知曉的),一些現(xiàn)行語言繼續(xù)得到研究和發(fā)掘。И.М. 奧蘭斯基的著作從歷史發(fā)生學(xué)的視角對研究材料進行概括;而《伊朗語歷史類型學(xué)研究試筆》(第1-2卷,1975)的概括角度則是歷史類型學(xué)。
(譯者:王辛夷;審校:許高渝、張家驊)
Оранский И.М., Введение в иранскую филологию, М., 1960; 2 изд., М., 1988.
Его же, 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 М., 1963.
Его же, 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 в историческом освещении, М., 1979.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изучения иранских языков, М., 1962.
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 в кн.: Языки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 т. 2, М., 1978.
Основы иранского языкознания, кн. 1, Древне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 кн. 2, Средне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 кн. 3, Ново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 западная группа, прикаспийские языки, кн. 4, Новоиранские языки: восточная группа, М., 1979-87.
Grundriss der iranischen Philologie, Bd 1, Abt. 1-2, Stras., 1895-1904.
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Abt. 1, Bd 4, Abschn. 1, Leiden — K?ln, 1958-68.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俄羅斯《語言學(xué)大百科詞典》翻譯工程”(11&ZD131)的階段性成果。
H73
A
1000-0100(2016)05-0005-2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5.003
定稿日期:2016-08-14
【責(zé)任編輯孫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