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陳儀
摘 要: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爭歷來沒有休止,好像一談人文性就要否定工具性,或者一說工具性就要否定人文性,兩者似乎水火不容。投射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考慮語文學科的教學和考試的問題。語文課到底如何教?該如何考?該如何教考結合?本文通過對一節(jié)特級教師的公開課進行剖析,揭開這些疑惑。
關鍵詞: 語文課 教考結合 教為考用
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真可謂:海納百川,無所不包。所以,很多缺少教學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不足的年輕教師上語文課的時候,總是顯得束手無策,不知何處是方向。詩歌教學向來是語文教學當中的一個重難點。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詩歌的鑒賞水平,做到教考有機結合呢?下面,筆者就借特級教師鄭可菜老師的一節(jié)詩歌公開課做例子,談談看法。
一、教學簡案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來上李煜的《虞美人》。
(二)作者介紹: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李煜的了解。
補充:
1.做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
2.好聲色,不恤政事
3.亡國君,詞中帝
4.國家不幸詩家幸
(三)詩歌的內(nèi)容分析
老師給這首詞加上一個標題:用絕望與血淚形成的美,請學生說說其中的道理。
我們先看看一位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繆塞的一句話: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一個萬萬人之上的君王一下子淪為階下囚。這其中的凄苦、絕望無人能解。他所有的情感都賦在他的詩歌當中,所以李煜后期的詞作當中存在大量的血淚之作,這就是其中的一首。那么,我們再回到主題上,這首詞到底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
明確:借景抒情。
我們說自然界是永恒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說這里還用到用自然的永恒來反襯人生的短暫。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中國很多詩人都感嘆過人生的短暫,同學們能舉一些例子嗎?
明確
1.蘇軾的:哀吾身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2.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3.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好了,我們現(xiàn)在再操練一下,一起讀讀這首詞。展示一首唐詩,做一個技法練習,加深對反襯、比手法的認識。
接下來,我們現(xiàn)在聽聽一首歌,這首歌是由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我們一起檢驗一下,她到底唱得怎么樣?
鄧麗君的聲音很好聽,但是我覺得她的聲線稍顯嫩,如果我們沒有很好地解讀這首詞,初一聽還以為是唱男歡女愛的情歌呢。我覺得她唱得不夠到位,當然,我們也可以在課后將這首詞試著自己譜曲唱一下,比如取《菊花臺》的調(diào)子唱唱看。
師:現(xiàn)在我們把它再讀一讀,盡量能夠將這種愁的感覺讀出來,怎么樣?讀的時候要注意重音,還有力度,要把它適當拉長。
提示:在讀的過程中,找出了每句的重音字,加之必要的講解。再請全班同學齊聲朗讀,這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應該是悲愴的。再由個別學生起來朗讀。嗯……我覺得還是應該再到位一點,那么,下面我給大家配上音樂,我們一起朗讀一下可以嗎?
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后人稱這句詩,有其妙處,請問妙在哪里?
明確:作者把抽象的感情化作形象的比喻,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個氣氛,很容易體會到作者心中的悲愁,而且他把悲愁比作一江春水向東流,非常形象,具體可感。其實,以水寫愁的詩句是比比皆是的,出來李煜以為,秦觀寫過,劉禹錫也寫過,那么,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來詩句讀一讀,并且把它們和本詞的這句詩歌做一做比較。
二、課后評議
鄭可菜老師評價自己的課時這樣說道:我覺得我這堂課,不像是一般意義上的公開課,到像是一節(jié)準備充分的隨談課,結構四平八穩(wěn),內(nèi)容充實精煉。確實,鄭老師的課非常充實,內(nèi)容相當豐富,可見鄭老師在課下準備的時候之多,工作之細。下面我就自己聽了這堂課的感受,說說看法:
(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合理,做到了教考的有效結合。
目前的語文課堂呈現(xiàn)兩種大的趨勢:一是課上熱熱鬧鬧,形式五花八門,氣氛非常熱烈。然而,課下學生卻是一頭霧水,不知所措,什么沒有得到,臨到考試時,頭腦便一片茫然。二是教師中規(guī)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地將考試內(nèi)容一一地在課堂上向學生做了灌輸。但是,很少有教師能夠將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鄭老師的課應該說做到了一點。她的課不僅有多變的形式,而且,鄭老師講話語言非常幽默、生活化。同時,她也不忘在上課過程中穿插習題,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做到教和考的有效結合。
(二)教學目標明確,知識點落實十分到位。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是,眼下我們一味提倡人文性,而失去了語文的工具性,也是十分危險的信息。高考試卷中的詩歌練習題,考的就是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眼下一些老師視教學目標于不顧,尤其是在上詩歌的時候,常常是到了教室,拿起書本,亂扯一氣,教學目標實在寥寥。鄭老師的課,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始終圍繞以讀帶解的方式解讀詩歌。整堂課從文學常識到表現(xiàn)手法和詩詞的情感,落實得都相當?shù)轿?,較為完整地實現(xiàn)了新課標所要求的三維目標。
(三)教學方法形式多樣,突出了學生的有效朗讀。
朗讀很重要,在語文課堂中,朗讀仍然有自己的優(yōu)勢,朗讀作為以視覺獲得信息,用心體會信息的閱讀形式,它在協(xié)調(diào)生理各項機能的配合,充分發(fā)揮心理機制的作用上,有綜合高效的優(yōu)勢。綜觀整堂課,鄭老師安排的朗讀次數(shù)不下五次,而且形式靈活多變,有集體朗讀,有個人朗讀;有整首詩歌的朗讀,也有部分語言的朗讀。而且,每次朗讀出現(xiàn)的時機,也是及時必要的。
(四)教師教態(tài)從容鎮(zhèn)定,個人修養(yǎng)甚高。
聽鄭老師的課,被她旁征博引的知識面所欽佩,被她對語文課堂的充分重視所折服。她的語言是生活化、和風細雨似的,自然而又舒緩地滲透到每位學生的心里,使課堂的內(nèi)容有效地被學生所接受的那種不慌不忙的教學方式,讓整個課堂顯得很和諧,絲毫沒有凌亂的感覺。鄭老師用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扎實的文學功底,一次又一次讓沉寂的課堂活躍起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思維,真正把課堂變成了學生的課堂。
當然,語文學科“教無定法”,也許我的評價有很多地方還欠考慮,仍有待商榷。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事物都有不足之處,我們不應苛求他人,而是應該多多鞭策自己,只有不斷反思和努力,才會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