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本刊記者 李東方
?
互聯網時代教育公益組織的改變與堅守
文 _ 本刊記者 李東方
通過互聯網促進公共資源、社會資源的均衡利用,這為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公益組織共享教育資源、追求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途徑。
第四屆教育公益組織年會之WISE圓桌對話
2015年11月14日至15日,由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fā)展基金會、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的第四屆教育公益組織年會在成都舉行。
教育公益組織年會,自2009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已經舉辦的四屆教育公益年會的主題分別為:“應對變化:教育類公益組織的行動與思考”、“讓教育理想落實在細節(jié)中”、“底部攻堅:自下而上的教育變革”,以及“慧聚:教育變革促進教育公平”。六年以來,教育公益組織年會堅持對當前教育公益組織的發(fā)展狀況進行系統(tǒng)梳理,對教育熱點問題和教育公益組織發(fā)展問題進行研討,并借助年會的形式為教育公益組織提供分享實踐案例、交流成長經驗、對接發(fā)展資源的平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發(fā)言
今年的教育公益組織年會,更是緊跟時代發(fā)展,著眼于互聯網時代新技術引發(fā)的教育領域的各類變化,意在幫助教育公益組織打開眼界,應對互聯網技術所觸發(fā)的教育變革的多種可能性和教育公平面臨的新問題。那么在互聯網時代,教育公益組織應該做出什么改變,又要堅守什么呢?筆者希望可以依托此次公益組織年會的內容和從事教育公益行業(yè)的經驗進行簡單的回答,并希望能和教育公益行業(yè)同伴共同探討。
此次教育公益組織年會,借助互聯網技術,在滬江CCTalk平臺安排了全程在線直播,令很多無法趕往現場參加會議的關注者得以參與活動?,F實生活中,囿于時空的限制,很多信息和資源都無法及時獲得,更難以充分利用。而互聯網時代,時空的禁錮被打破,這也引發(fā)了教育領域的一些創(chuàng)新。比如,友成基金會開展的“雙師教學項目”,利用網絡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的優(yōu)質課程同步直播到廣西、重慶、內蒙古、河北、北京等省市區(qū)的十余所試點推廣學校。比如,登上2015年網絡春晚的“阡陌學堂”,通過網絡搭建的橋梁讓千里之外分散各處的志愿者來解答湖北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zhèn)摩峰中心小學同學的疑問。再比如,筆者所在的“少年派助學計劃”項目,從今年暑假開始嘗試網絡連線課程,不僅帶著云南騰沖縣界頭鎮(zhèn)界頭中心小學和永安明德小學的同學們通過網絡參觀北京南站、參觀美國華盛頓自然歷史博物館,通過實時連線讓他們和北京小伙伴一起畫畫、和中國科技館的學生一起做實驗;還開展了長期的連線繪本課,協(xié)助遠在南京的老師給云南的鄉(xiāng)村學生帶來更豐富的精神世界。
這些跨越時空限制的教育探索,充分利用了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資源,并調動起沒有時間去當地支教的專業(yè)人士的公益熱情。通過互聯網促進公共資源、社會資源的均衡利用,這為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公益組織共享教育資源、追求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途徑。
作為非教育公益行業(yè)從業(yè)者,好未來教育科技集團未來工場合伙人寧柏宇受邀參加了今年的教育公益組織年會,并做了主題發(fā)言。在互聯網時代,話語權不在屬于傳統(tǒng)權威者,而是屬于專業(yè)人士,當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思想足以給人啟迪時,他就可以向所在領域的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制于傳統(tǒng)身份?;ヂ摼W時代具有的泛中心化特點,使得每個人、每個組織都可以以自身為節(jié)點,向周圍擴散自己的影響,而影響是否久遠則取決于自身的專業(yè)性。
因此,教育公益組織如果希望在這個時代長期發(fā)展下去,就需要讓自己更加專業(yè),更加鮮明。因為互聯網在促進資源共享的同時,也對分享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像在教育公益領域,提到“教育政策研究和倡導”,首先想到的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提到“西部農村支教”,首先想到的是西部陽光基金會;提到“流動兒童融入教育”,首先想到的是新公民計劃。當時空不再是選擇的阻隔,只有那些特點更鮮明、專業(yè)程度更高的教育公益組織才能獲得更多合作和關注。
隨著技術迅猛發(fā)展,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但依舊有些東西需要長久的堅守,那就是追求教育公平的初心。無論是教育公益組織草創(chuàng)之時簡單的捐資助學,還是逐漸成熟之后多元的輔助成長,其根本目標都是希望讓每個人獲得充分的發(fā)展,而這也是教育的本質。
在這次年會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楊東平發(fā)表了主題為《農村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改革發(fā)展》的演講。楊院長在報告中指出,“農村教育正在經歷一個大變局,首先是學齡人口大幅度減少,第二是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第三是持續(xù)了十年之久的大規(guī)模撤點并校。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新的群體,就是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他們的教育問題是當前最為嚴重的教育公平問題?!?/p>
中國教育在線發(fā)布的《2015年基礎教育發(fā)展調查報告》中,指出“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294.73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955.59萬人,在初中就讀339.14萬人,占全國兒童總數的9%;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75.42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1409.53萬人,在初中就讀665.89萬人,占全國兒童總數的14.5%。”如何讓這些學生享受到公平、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幫助他們?yōu)槲磥淼纳钭龊脺蕚?,是教育公益組織在任何時代都不可忘記的責任。
然而,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互聯網的使用仍然讓一些教育公益組織心存疑慮。廣東新南社會發(fā)展中心總干事劉韜在其發(fā)言中提到,有在農村開展工作的教育公益工作者擔心“互聯網教育在農村教育當中會不會引起一種馬太效應”,比如受訪者談到城市孩子更多傾向于讓互聯網為學習服務,而農村孩子似乎主要停留在社交和網絡游戲上面,在他們當中看不到任何農村孩子為自身學習案例,這種使用習慣不同,就學習而言城鄉(xiāng)之間有巨大差異,互聯網引入很有可能沒有消除這種城鄉(xiāng)之間學習差異不公,反而助長了這樣差異和不公。
廣東新南社會發(fā)展中心總干事劉韜發(fā)言
針對這種擔心,筆者認為互聯網是獲得更好的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更好的教育本身?;ヂ摼W可以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qū)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可以改變效率偏低的課堂模式,可以針對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方案,但這些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是讓教育有更多的選擇。好的教育,是陪伴和引導,是根據學生成長的需求,幫助他們發(fā)現自己興趣所在,指導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用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這也是互聯網時代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公益組織需要堅守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安迪·沃霍爾留給媒體時代最樂觀的寓言是,“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而在互聯網時代,新事物、新觀點、新問題的誕生和消寂過程更加短暫。教育公益組織在這樣一個時代發(fā)展,必須變得更專業(yè)更具特質,更善于利用網絡共享相關資源,才能成為深入某一領域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并發(fā)揮各類資源的最大效用。在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的同時,教育公益組織必須堅守住追求教育公平的初心,堅守住“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幫助個人獲得最好的發(fā)展。只有這樣,在思潮洶涌的互聯網時代,教育公益組織才能夠沿著自己的航線不斷前行。S
好未來教育科技集團未來工場合伙人寧柏宇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