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磊,郝蔚舒(.合肥師范學院,安徽 合肥 30000;.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 30000)
?
美術教育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研究
何 磊1,郝蔚舒2
(1.合肥師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網絡資源的便捷不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最新的教育理論成果,而且還能為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平臺。本文基于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發(fā)展的狀況和需求,提出構建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特色課程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并根據其城鄉(xiāng)地域文化的不同特點,積極開發(fā)特色的美術課程教學內容。將開發(fā)的優(yōu)質美術課程在“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中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從而有效促進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美術教育;優(yōu)質課程;網絡資源
1.1安徽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基本狀況
(1)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現狀。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安徽鄉(xiāng)村中小學在普及美術教育教學的同時,也積極開展了各種美術教學活動。但很多問題一直困擾著身處在鄉(xiāng)村美術教學的一線老師,那就是如何突出鄉(xiāng)村美術課程的教學特點,突出對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的主動性培養(yǎng)。但是,鄉(xiāng)村美術教育同時又受到很多現實條件的限制,與城市中學學生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再者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小學美術教育不再以繪畫為主,雕塑、電腦繪畫、攝影等都搬上了美術課堂,這使得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差距更加明顯。因此,針對安徽鄉(xiāng)村美術教育的現狀及特點,應當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其教學活動和形式的開展也應趨于多樣化。
(2)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資源。課程資源可以取材于地域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挖掘地方獨特的文化資源,如自然風光、名人祠堂、民間技藝、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風土人情等。而相比之下城市中的美術教學資源主要是來源于城市中各類的博物館、藝術館、畫廊和各類舉辦的藝術展覽等。而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都具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所形成和自主開發(fā)出特色優(yōu)質的美術課程,沒有一個能夠實現優(yōu)質課程資源共享和學習的平臺,基本上很少有城鄉(xiāng)中小學之間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更加缺乏一個能實現優(yōu)質課程資源共享的平臺。
1.2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1)合理配置鄉(xiāng)村中小學美術課程師資隊伍。資隊伍配備的不均衡,會使得城鄉(xiāng)適齡兒童所接受的教育過程不平等。如何改善,那就要求教育的主管部門要合理分配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師資隊伍,并且,要有實質性的措施來均衡城鄉(xiāng)中小學師資的差異化。
(2)對鄉(xiāng)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經費要加大。安徽省內的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在教育經費預算和分配上適當側重于向鄉(xiāng)村學校傾斜,對國家下撥的教學設施分配也要充分考慮到城鄉(xiāng)學校的均衡化,對原來基礎教育較薄弱的中小學學校要適當予以傾斜,從而縮小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因設施投入而帶來的差距。并有效的加強鄉(xiāng)村美術教育的硬件和軟件的配備,努力為鄉(xiāng)村中小學美術教育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和交流平臺。
2.1課程開發(fā)的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一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而在每節(jié)課中又有具體目標,即“學習過程與方法”、“課程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觀”,同樣在開發(fā)的課程中也要體現這三個目標。[1]并且,還要注意目標是否切合實際,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要相對應,要符合學生原有的基礎和學習能力,在規(guī)定的學時內能實現將教學內容轉化為知識與能力的合理結果。教學目標的制定表述不應過于籠統(tǒng),具體要體現出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關系。教育目標、教學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應該要明確和具體,這樣才能使師生明確教學行為應注意和把握的知識內容,才能成為檢查、評價教學質量的具體依據。
(2)教學過程。自主開發(fā)的美術課程相對于教材的內容更容易實施,因為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的認識過程為基礎進行的,學生認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的,教學活動在時間的延續(xù)中表現為發(fā)展變化的狀態(tài)。一般在教學中所用的教學過程是在凱洛夫教育影響下的“預期-感知-理解-鞏固-運用”五段教學法。[2]對于美術學科來說,勉強適用于進行單一的寫實性繪畫訓練教學,而開發(fā)的特色美術課程更多的是偏向學生綜合性探索知識。美術教學內容越來越多樣化、綜合化以及緊密聯系生活,所以在探索適合美術學科特點的新的教學模式。各具特色的地方城鄉(xiāng)中小學自主開發(fā)的美術課程要更加注重學生對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要理解美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多動手、多操作,在這樣的過程中體現美術課程的樂趣。
(3)課程評價。特色美術課程評價的核心應該是促進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突出課程的過程性和個體差異性,而特色美術課程也同樣要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模式。由于特色美術課程的特殊性,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學生具體的課程指導和明確的成果評價。積極開展恰當有效的課程評價,能夠推動教師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增加師生交流和學習的空間,讓開發(fā)的特色美術課程變得更加完善。
2.2課程開發(fā)的資源
(1)地方自然資源。由于,美術課程資源的多元化特點,資源沒有具體的學科劃分,同一種資源可以被多門學科所開發(fā)和利用,比如某種植物,既可以做生物學科的課程資源,也可以讓學生研究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等,同時,也可以作為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植物造型的寫生、圖形設計和趣味手工藝制作的素材等,可以開發(fā)出許多具有濃厚趣味的美術課程。
(2)地域文化資源。由于安徽各地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的不均衡。美術課程資源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徽文化是明清時期最有影響的文化流派,安慶的黃梅戲是中國的四大戲曲門類之一,池州的儺戲號稱“戲劇活化石”,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3]。安徽的文化資源豐富,包括徽派版畫、徽劇、徽派建筑、新安畫派、徽州“四雕”、宣紙、毛筆、硯臺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美術教學的資源,以特定文化的特點為主題開發(fā)美術課程會更加具有特色和現實意義,這樣即學習到了美術知識又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完美的實現了教學目標。
3.1教材、課程的數字化
讓城鄉(xiāng)中小學學生能夠同等的接受優(yōu)質教育,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標準。城鄉(xiāng)和校際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導致優(yōu)質教育資源往往都集中在城市中小學,如何解決優(yōu)質美術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實現城鄉(xiāng)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是成為實現教育公平化的關鍵。安徽省內不少中小學校都有自主開發(fā)美術校本教材,這些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其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針對性較強又貼近生活和現實。那么,這些優(yōu)質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急需要一個平臺來實現共享化,“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就是為了使這些特色教材和優(yōu)質課程信息化、網絡化。以幫助促進和提高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校的美術教育教學,實現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師進行教學研討以及資源共享借鑒和學習。
3.2美術課程特色教學活動的數字化
不同的地域歷史、文化差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術教學內容,地方文化是美術課程教學內容的有利資源,而作為地方中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對地域文化的了解相對比較熟悉,并且,能與學生產生在心理和思想上產生共鳴益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將這種具有特色的美術課程內容數字化可以使更多的中小學學生了解到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的特色文化,這種課程的開發(fā)方式同樣可以運用到本土特色美術課程的開發(fā)中,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可以滿足不同區(qū)域環(huán)境的城鄉(xiāng)中小學教師相互學習和促進,并逐步改善自身已經形成模式化的教學方法,實現知識的更新,并更好的服務于中小學美術課程教學。
3.3網絡資源平臺應用的評價體系
對美術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是現代美術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師教學工作和促進教師業(yè)務發(fā)展的重要的教學管理工作。網絡資源平臺的建設除了可以讓教師分享優(yōu)質的美術課程之外,還應建立一個評價體系。資源共享主要是以優(yōu)質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主,所以評價體系也應從這個角度來進行。開放評價平臺,多主體的參與評價,讓學生、校內外學科專家等都參與評價,建立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
構建網絡教資源平臺的目的是為了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高質量教學資源的互補和共享,促進主動式、協(xié)作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為更好地幫助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師解決實際的教學資源缺乏和單一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網絡資源平臺的建設能夠幫助安徽省實現教育公平化的目標和意義。積極的開發(fā)地方特色美術課程,進行系統(tǒng)化、數字化、信息化的存儲,未來能在一個網絡的平臺下實現共享和互補,這對促進和完善安徽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裴勇盛.加強督導,促進管理,推進城鄉(xiāng)中小學美術教育均衡發(fā)展[J].新課程(教研版), 2009(11): 45-46.
[2]鄭洪亮.教育區(qū)域網絡共享資源平臺建設的現狀與展望[J].貴州教育,2012(08): 8-9.
[3]孫建.多元化美術教學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2(07): 116-117.
(責任編輯:廖建勇)
中圖分類號:G25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7
文章編號:1672–7304(2016)01–0144–03
* 基金項目:2014年安徽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成果(JG14155)。
作者簡介:何磊(1983-),男,安徽六安人,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與教學。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Resource Platform”For Urban and Rural Art Education Courses
HE Lei1, HAO Yu-shu2
(1 Hefei teachers' College, Hefei Anhui 230000; 2 Anhu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00)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 society, network resources not only can quickly transfer the latest education theory achievement, but also provide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teacher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and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e arts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anhui, put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art education courses of network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thu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art education in anhui.
Keywords:Art Education; Quality courses; Internet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