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您認為這次展覽的主題是什么?是要解決什么思考?
A:我的初始目的是為女兒的食盒完成一套瓷器,這是父親對女兒的炫耀。
Q2:您對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解嗎?最喜歡哪種生活方式?有今天應該提倡的生活方式嗎?
A:我的生活方式是生活與美為伴,生活要做到有教養(yǎng),懂得進退,尊重他人。
Q3:茶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您覺得古人用茶與今天的不同之處在哪?
A:茶在宋代以前和當下的差別很大,清代時已和現(xiàn)在差不多,尤其是綠茶。
Q4:您認為茶文化應該與什么生活方式在一起呈現(xiàn)?在什么空間中去飲茶最有情調(diào)?
A:和“你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一起呈現(xiàn)。中國的茶道講究自然而然,很閑適,恬淡,干凈。
Q5:器物是生活中重要的用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代都在器物上留下了豐厚的遺產(chǎn),您對此有什么研究?
A:器物講究實用,美觀。好的器物在用的舒服的基礎上看著舒服,不用夸大,形態(tài)和狀態(tài)渾然一體。
Q6:這次展覽主辦方是想找出一種跨界的語言式狀態(tài),您認為呢?
A:我是因為興趣愛好而進入這個活動,對能否對這個行業(yè)做出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新貢獻而試著做探索。
Q7: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能體現(xiàn)出來?
A:喝茶就是用對的茶葉、對的水、對的時間,自然而然不做作地讓大腦內(nèi)的多巴胺分泌到最高點而愉悅是品茶的最佳狀態(tài)。
Q9:對“跨界”、“交融”、“對話”、”砸場子”的理解是什么?如果這些詞加上“集體”二字,您又是怎么理解的?
A:我們并不具備“砸場子”的能力,這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行業(yè),它非常強大的行業(yè)規(guī)則,不是我們一次兩次就能打破的。我們通過跟這個行業(yè)的慣性思維不一樣的角度而推出一個方案,對是否經(jīng)得起考驗,也是一種嘗試。
Q10:作品和年齡有關(guān)系嗎?您的作品希望被什么年齡段的人喜歡或者想選擇什么人接受?
A:有。以前不顧一切只有自己,現(xiàn)在會把所有人的一切都看在眼里,認真的考慮他們的感受,再將自己的東西加入進去,比如自己和女兒。
Q11:您個人的建筑理念和語言是什么?
A:風格不能預設,形勢是枷鎖。建筑有多樣性和自組織原則,通過對偶關(guān)系,現(xiàn)狀的形與勢建立起的上旬和由此引起的作為下旬的設計組合成新的建筑,同時這個新建筑周邊地形的邊界形成不確定性的邊疆。
Q12:哪件作品是您最滿意的?為什么?
A:長生殿,有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在思維方式和建成成果方面,以及對常規(guī)的建筑學定義有了突破。
Q13:點評一下您最喜歡的建筑師和建筑。
A:哥特時代的教堂,既感受到人的渺小,又感受到人的偉大。
Q14:建筑師與生活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您做到了嗎?
A:沒有生活,就沒有建筑。建筑地地道道是因人的需求而產(chǎn)生的,建筑要涵蓋人類的所有社會活動,不可能脫離生活而單獨存在。
Q15:城市是建筑的年鑒。作為建筑師,對城市的歷史,現(xiàn)在,未來是要有責任的,您思考了嗎?
A:城市是由建筑組成,人的活動組成。建筑是宏大敘事里的微結(jié)構(gòu)。把微結(jié)構(gòu)做扎實,懂得關(guān)照百米內(nèi)的所有東西,就會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
Q16:您對傳統(tǒng)的理解是什么?怎樣在傳統(tǒng)的文化的沉淀中做到時代的創(chuàng)新?
A:能用的是傳統(tǒng),不能用的是遺存。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在腦海里面還發(fā)揮著作用,應對新的形勢,做出了相對的反應,就是繼承和發(fā)揚。
Q17:您對哪個城市的建筑印象最深?
A:東京,安靜、安全、舒適、愉悅,夠時尚又不乏傳統(tǒng)并且時尚和傳統(tǒng)之間不存在鴻溝。
Q18:今天的建筑師應該思考些什么?
A:先把自己手中的事情做好再談論別的。
Q20:建筑師要具備哪些知識和素養(yǎng)?您平時有什么興趣愛好?
A:越多越好,對生活中所有美的東西都感興趣,美食、美文、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