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云
小學語文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nèi)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小學生心目中是一門難學的學科,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難于理解和運用。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都靠老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再加上其他單調(diào)的輔助手段——一塊小黑板、一幅掛圖,使課文里的抽象內(nèi)容、情感、意境很難表達出來,導致課堂氣氛較易沉悶,學生聽起來乏味,學起來枯燥,學習興趣難以激發(fā),課堂教學效率很難提高,久而久之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成了擺在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輸?shù)倪^程,教師、學生、媒體是教學過程的三個實體要素?,F(xiàn)代教育技術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為目標的,以豐富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tǒng),充分展示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能使語文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
一、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激發(fā)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的性格特點,現(xiàn)代教育技術以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感官,實現(xiàn)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課文中雖然有許多優(yōu)美、生動、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但這些“靜、清、綠、奇、秀、險”的山水特點和優(yōu)美畫面無法單純從文字中獲得親切體會與美感的熏陶,單憑教師著意的渲染贊嘆似乎也頗顯費力與空洞,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不如讓他們眼見為實,適時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錄像。那清澈碧綠的漓江水,形態(tài)萬千的險峻山峰頓時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贊嘆中,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爭先恐后地抒發(fā)觀感,對眼前的奇妙景象贊不絕口,為大自然的神奇壯美深深折服。在濃厚學習興趣的促進下,學生暢所欲言,情緒高漲,滿懷激情地朗讀起課文。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全班學生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課文最后一段所描述的優(yōu)美畫面已形象地印進學生的腦海?!爸坌斜滩ㄉ?,人在畫中游”的意境無須多言。
二、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語文教學中,可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chuàng)造與渲染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的關鍵在于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一篇描寫景物的課文。教學時,可根據(jù)課文的結構層次,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彩圖,讓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邊的一顆明珠”。接著放映一組組彩色幻燈片和動畫片,帶學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島的假想旅游。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銀幕上五彩斑斕的圖像,向?qū)W生揭開了海底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chǎn)品和島上旖旎的風光……使學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熱愛祖國寶島——西沙群島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出示兩張新聞照片,介紹英雄兒女建設西沙、保衛(wèi)西沙的生活情景。
三、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突破知識難點
語文教科書飽含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和人文內(nèi)容,能夠豐富人的知識;開闊人的眼界,撥動人的心弦。但小學生由于受到認識能力的限制,對一些較為艱深的科學道理、專業(yè)名詞等往往難以理解,甚至會形成錯誤概念,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運用圖畫、投影、錄像、電影及多媒體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他們獲得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突破訓練難點,克服思維障礙。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作者在課文中通過介紹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超聲波。并從中獲得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使得飛機在夜里飛行也十分安全。對于文中的“超聲波”、“障礙物”、“反射”、“無線電波”等略為抽象的詞匯,學生因缺少直觀的感性認識,較難理解和把握,我在幫助他們克服這一難點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靈活生動的動感畫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從嘴里發(fā)出超聲波,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后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這一復雜過程,邊演示邊加以適當解說,在視覺形象作用下,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準確的科學語言,思路豁然開朗,原先的障礙一掃而光。
可見,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把抽象的文字演變?yōu)樯鷦拥漠嬅?,對于突破課文中的重點及難點大有益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