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斌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尤其是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讓他們知法、懂法、守法更為重要。但反觀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卻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單調,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因沒有較好地認識法律的重要性,走入社會后就有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而這從近幾年大學生犯罪比例不斷上升中可以得到驗證。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學校教育依然是主陣地,而在學校教育中,如何通過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讓大學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識,這值得深思。
一、注重案例啟發(fā),激發(fā)大學生對法律學習的興趣
從大學生犯罪的一些案例來看,他們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犯法的,換言之,他們不懂法。而從學校的法制教育現(xiàn)狀來看,還是沿用較為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以教師為主,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不夠。如此,學生在法制教育過程中根本沒有興趣,甚至是呼呼大睡,法制教育又如何能收到效果?學生是法制教育的對象,也是法律知識學習的主體,要讓其更好地學習法律知識,還得在課堂中激起其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這樣才能讓其主動參與,更好地獲得法律知識。
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法制教育過程中以案例作為引導,讓學生在案例中感知法律的威嚴,學習法律知識,更利于學生理解。如很多大學生都認為嫉妒、僥幸心理是正?,F(xiàn)象,和法律沾不上邊,但生活中一些人卻往往因此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在教學中即可通過相應的案例來啟發(fā)學生,如某學生家貧,其寢室卻有一個學生家里很富有,因此貧困生產生嫉妒心理,于是千方百計盜取了富裕學生的銀行卡并設法獲得密碼后盜走2000元,最終被查獲。
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要注重選擇和學生生活較為貼切的案例。如“沖動是魔鬼”的法律教育中,選擇成都某大學生徐某,因女友許某移情別戀在讀博士周某,于是便找周某理論,在理論過程中發(fā)生爭執(zhí),結果徐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拿出藏于身上的水果刀連刺周某數(shù)刀導致周某死亡,徐某最終被判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
二、加強課堂互動,促進大學生掌握法律知識
在推進大學生法制教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識是關鍵。從課堂教學的本質來看,教學是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相互統(tǒng)一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法律知識學習中有自己的主動性,故而要注重引導其學會自主學習。但同時也應該考慮到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要發(fā)揮好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如用問題、任務、故事、活動等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然后再輔以相應的講解。不能以單純的講授為主,要摒棄這種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加強師生間的互動。
要在課堂中更好地和學生形成互動,可先用案例引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活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再講解點撥,讓學生在互動中更好地掌握一般違法和犯罪之間的關系。在法律知識的課堂教學中,不能單純地以講授為主,還是要多以直觀性案例為輔導,加強互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更好地獲得法律知識。
三、緊密聯(lián)系生活,引導大學生應用法律知識
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雖然學校教育是主要途徑,但如果忽視了生活教育的作用,也難以起到效果。雖然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能系統(tǒng)地接受法律知識的學習,但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應用,那也只是書面知識。因此,提倡把法制教育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是要讓學生在學法的基礎上去用法,從而更好地認識法律的作用,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提高實踐能力。
在推進大學生法制教育模式改革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在院校內以多種活動方式來引導學生應用法律知識。如以“模擬法庭”的方式,讓學生在模擬活動中更好地分析案例,查找問題并思考相應的解決辦法。如采用辯論方式引導學生對存在爭議的法律問題展開辯論,豐富學生的法律認知。另一方面是要結合生活中的現(xiàn)實案例引導學生應用法律知識去解決問題。如有的大學生因上網(wǎng)而出現(xiàn)偷盜甚至搶劫的現(xiàn)象,可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
結合當前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的法制教育實踐活動來看,其模式上依然較為傳統(tǒng),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大學生在法制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沒有得到較好的突出,法制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我們提倡以鮮明、生動的案例作為引導,讓學生在案例中懂得法制的重要性,在課堂中加強師生互動,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構建法律知識,結合生活引導學生應用法律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形成從知識向能力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