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a。大業(yè)末出家b,博涉經論c。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貞觀初d,隨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辯博出群,所在必為講釋論難,蕃人遠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e,經百馀國,悉解其國之語,仍采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記》十二卷f。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太宗見之,大悅,與之談論。于是詔將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譯g,仍敕右仆射房玄齡、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廣召碩學沙門五十馀人h,相助整比。
(《舊唐書》卷一九一)
注釋:
a 洛州偃師:洛州即洛陽,唐初偃師縣屬洛州管轄,今為河南偃師。
b 大業(yè):隋煬帝楊廣的年號,時間從公元605年到618年。
c 經論:指佛教三藏(經、律、論)中的經藏與論藏。
d 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時間從公元627年到649年。
e 西域:狹義上的西域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qū)。廣義上的西域則指凡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qū),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等地區(qū)。文中兩次提到“西域”,當指廣義上的西域。
f 《西域記》:即《大唐西域記》,由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編輯整理而成。該書記載了玄奘西行游歷的見聞,對研究古代中亞及南亞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g 弘福寺:位于長安,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
h 沙門:梵文音譯“沙門那”的略稱,意思是“勤勞”“貧道”,此處指佛教徒。
大意:
玄奘和尚,姓陳,河南偃師人。隋煬帝大業(yè)末年出家,廣泛閱讀佛經著作。他曾說當時的佛經譯本有很多謬誤,所以到西域地區(qū)去,廣泛尋求不同的版本來參驗校正。太宗貞觀初年,玄奘跟隨商人到西域地區(qū)游歷。他知識淵博、口才出眾,每到一地都要講授經義,解釋疑難問題,各地的人都非常尊敬和佩服他。他游歷西域地區(qū)十七年,遍訪了一百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語言他全都懂得,于是收集了當地的地理、民謠、風俗、物產等信息,撰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京城長安。唐太宗見他后,非常高興,跟他交談討論。隨后太宗下詔將玄奘帶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經置于弘福寺中,并譯成漢語,還命令右仆射房玄齡、太子左庶子許敬宗二人廣泛征聘了五十多位學識淵博的和尚,幫助玄奘整理考校。
【解析】
玄奘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幼年跟隨父親學習《孝經》等儒家典籍,養(yǎng)成了良好的品德。父親去世后,玄奘出家為僧,遍訪名師,由他于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很快在僧人中脫穎而出。然而,在學習過程中,玄奘感到由于佛教譯著不善,致使義理含混、理解不一,對一些重要的理論也有很大分歧,于是產生去印度尋求佛法之意。貞觀三年(629),玄奘開始了西行求法之路,歷經艱難萬險,最終于貞觀十九年(645),學成歸國,不僅帶回了佛舍利、佛像和佛經,還將自己西行的經歷寫成《大唐西域記》,傳諸后世。唐太宗還特別下詔為其挑選助手翻譯佛經??梢哉f,玄奘的西行經歷與譯經活動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說明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不但包含了本國民族對自我文化的保護與延續(xù),也包含著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鑒、吸收與融合。(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