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熊熊
明清瓷器上有一種愛好者習稱為“月華”紋的圖案,十分常見(參見本文附圖)。這種紋樣究竟有著怎樣的含義?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其實,存世量大的瓷畫表明其群眾基礎(chǔ)大,其內(nèi)涵往往更是豐富,寓含的意義更是重大。本文嘗試對此紋樣作一解讀。
中國古代“華”通“花”,因此“月華”也可以理解成“月花”,即形狀象月亮的花。雖然對“月華”紋作這樣的解釋似乎也說得通,但說服力并不強,因為“月華”在明代并不是“月花”之意。
明萬歷年間,馮應京編著的《月令廣義·八月令》對“月華”有專門的記述:“月之有華常出於中秋夜次,或十四、十六,又或見于十三、十七、十八夜。月華之狀如錦云捧珠,五色鮮熒,磊落匝月,如刺繡無異。華盛之時,其月如金盆枯赤,而光彩不朗,移時始散。蓋常見之而非異瑞。小說誤以月暈為華,蓋未見也?!庇纱丝梢?,明代對“月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指中秋期間月亮周圍出現(xiàn)的五色云彩;另一種是指“月暈”。無論是“五色云彩”還是“月暈”,都不可能像一朵花。此外,“月華”作為月亮伴生的自然現(xiàn)象,如果沒有特別的含義,也不可能成為流行的瓷器紋飾。
不是“月華”紋,它又是一種什么紋飾呢?我認為它應該稱作“凈土蓮花”紋,是一種與佛教凈土信仰有關(guān)的紋樣。
佛教所謂“凈土”,指的是佛、菩薩居住的清凈世界。相對而言,眾生所處的娑婆世界,有煩惱污穢,稱“穢土”。凈土信仰,即佛教徒希望離開“穢土”去往“凈土”的信仰。凈土宗是漢傳佛教中信仰“凈土”的主要流派,它認為:西方有個極樂世界(凈土),住著阿彌陀佛和他的兩位大弟子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學佛之人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在死后往生西方凈土世界。由于凈土宗修法簡便,明代時受到大眾歡迎,成為與禪宗并立的兩大宗派之一,這是“凈土”主題進入瓷畫的社會基礎(chǔ)。
在佛教典籍中,“凈土”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凈土”在人心中,心凈即土凈;另一種認為在娑婆世界之外另有“凈土”。這種他方的“凈土”,著名的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阿佛的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的東方琉璃世界、藏傳佛教的香巴拉王國等。
那么,該如何在瓷器紋樣上表現(xiàn)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呢?信徒們想到的辦法是以蓮花來代表“凈土”。凈土宗始祖是東晉的慧遠大師,他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往生凈土的念佛法門,自成一派,號稱“蓮宗”。故蓮花在凈土宗歷來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明代人還相信:念佛之人,在西方凈土世界有一朵蓮花,“此方念佛,凈土花鮮。念佛心馳,凈土花萎?!保▍⒁姟渡彸卮髱熑飞蟽?22頁)信眾堅持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死后那朵蓮花就會來接引他往生西方凈土。因此,蓮花在凈土宗信徒心目中有特殊的意義,觀蓮等于觀凈土,從而在瓷器上催生了大量象征凈土的蓮花紋樣。
進一步的問題是:西方凈土的蓮花是什么樣子的呢?凈土宗的三部經(jīng)典《阿彌陀佛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和《觀無量壽佛經(jīng)》,曾描繪過西方凈土世界華麗的場景。其中說到,“凈土”寶池處處可見,滿池的蓮花,大如車輪。如《阿彌陀佛經(jīng)》說:“池中蓮華,尤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边@種“團圓正等”(《觀無量壽佛經(jīng)》語)如“車輪”般的蓮花,是“凈土”中最有特色的蓮花。在其他佛經(jīng)中,也常見以“大如車輪”來描述佛國蓮花。因此,人們將代表“凈土”的蓮花畫成圓圓的車輪狀,是主要方法之一。
同是車輪狀的蓮花,不同時期的畫法又有不同。圖1-圖5是明代中期“凈土蓮花”的畫法。它們的花瓣往往上色,且濃淡不一。這其實是在有意表現(xiàn)蓮花青、黃、赤、白等不同的顏色,從而表示這是凈土世界的池中蓮花。圖6-圖9是明晚期的“凈土蓮花”畫法。工匠通過突出白色蓮瓣中的深色筋脈來比擬“車輪”輻條,使它們更像車輪。以此暗示這蓮花非同一般,是西方凈土水池中的蓮花。
“凈土蓮花”的另一種重要表現(xiàn)方法,是畫阿彌陀佛的蓮花臺座?!队^無量壽佛經(jīng)》在講修習凈土宗方法時提出十六觀法,其中第七觀叫“華座想”,就是觀想阿彌陀佛身下的蓮花座。經(jīng)中說:“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薄叭A座想”是十六觀中非常重要的觀想方法,故阿彌陀佛的蓮花座也就被用來代表西方“凈土”。
同是阿彌陀佛的蓮花座,不同時期的畫法也是不同的。從圖10-圖13可見,明代早中期的阿彌陀佛蓮花座,主要是通過葉脈的眾多來表現(xiàn)其特征的。而葉脈線條的優(yōu)雅,應該是為了使它區(qū)別于普通的蓮花,達到“天畫”的效果。圖14、15是清代康熙年間的一種阿彌陀佛蓮花座,它們的畫法是:中央的蓮花座通過多層疊加來表現(xiàn)葉脈的眾多性,同時通過蓮花座葉片的幾何特征與周圍蓮花的自然特征對比,來表現(xiàn)其“天畫”的神圣性質(zhì)。
在明清瓷畫中,除了漢地佛教的“凈土蓮花”圖,還有一種“凈土蓮花”圖表現(xiàn)的是藏傳佛教中的“凈土”香巴拉王國。
“香巴拉”,又稱“香格里拉”,是藏區(qū)傳說中的一個神秘王國。據(jù)藏傳佛教古書記載,香巴拉王國是個圣人居住的“極樂園”,首領(lǐng)是金剛手的化身。它位于喜瑪拉雅山脈北側(cè)的某個地方,整個疆域呈圓形,狀如八瓣葉子的蓮花,外面被雪山環(huán)繞,外人很難找到路徑進入。八葉蓮花每瓣葉狀的土地上,都有美麗的公園和城堡,人們在那里生活,食物豐饒,和諧快樂,無人犯罪。香巴拉王國的居民信奉無量光佛,也就是阿彌陀佛,喜習時輪金剛法,皆已達到修行的高層境界。王國的中央又有雪山環(huán)繞,里面是卡拉巴王宮,香巴拉國王居住的地方。香巴拉國是藏傳佛教信徒的向往之地。
明代嘉靖以前,因幾位皇帝的推崇和倡導,藏傳佛教在漢地廣泛傳播。這樣,藏傳佛教文化勢必會影響到瓷器紋樣中來,美好的香巴拉傳說就是其中之一。香巴拉王國這種“凈土”在瓷畫中應該怎樣來表現(xiàn)呢?工匠們想到的辦法是用八葉蓮花來象征。
圖16與圖17是明代成化年間一塊彩色瓷片的正反面。瓷片正面畫的是一朵標準的八葉蓮花,八葉蓮花中央還有一朵小花,其實是花蕊,這與傳說中的香巴拉國的結(jié)構(gòu)完全一致,即:八瓣蓮葉代表香巴拉王國的國土,中央的蓮蕊代表香巴拉國王的住所。所以,象征香巴拉王國的“凈土蓮花”,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八葉蓮花”圖。
“八葉蓮花”圖作為藏傳佛教的“凈土”世界,一經(jīng)在漢地傳播,民間將它與凈土宗的西方“凈土”進行比較,并逐漸將兩者的意念摻和在一起,產(chǎn)生出新的畫面。這種新畫面嚴格地講是不倫不類,寬容地講是文化融合。明代中期出現(xiàn)的許多“八葉蓮花”圖就有這樣的特征(圖18-圖23)。它們雖然畫法比較粗糙,有許多畫成了九葉、十葉、十幾葉,但應該是香巴拉“凈土”與西方“凈土”融合的結(jié)果。它們的共同特征是蓮花中間都有花蕊,這是傳承了“八葉蓮花”圖的核心理念。而它們的花形如車輪、花瓣增多等變化,則應該是受漢地“凈土蓮花”的影響所致。(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