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開林,樊廣帥(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大連 116025)
?
反腐的實質就是保障公民人權
鮮開林,樊廣帥
(東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大連 116025)
摘 要:腐敗行為可以說是當前我國社會中侵犯公民權利的最大毒瘤,是我國經濟新常態(tài)下人權保障建設道路上的絆腳石。反腐與保障人權二者辯證統(tǒng)一:腐敗是侵犯和危害人權的毒瘤,反腐是維護和保障人權的利器。反腐的實質就是保障公民人權。反腐與保障人權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系統(tǒng)工程。形成制度化、法治化、社會化是反腐與保障人權的戰(zhàn)略選擇。
關鍵詞:反腐??;保人權;戰(zhàn)略選擇;新常態(tài)
主持人語:為什么要反腐倡廉和反腐倡廉要為什么?是從根本取向上追問我們反腐倡廉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的問題;反腐倡廉做什么和做什么反腐倡廉?則是在實現程度上考驗我們反腐倡廉智慧和能力的難題。要使公權力始終在服務于人民群眾的軌道上運行,反腐倡廉就必須堅持把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要有效制訂和落實正確的反腐倡廉戰(zhàn)略策略,就尤其應該重視廉潔政治生態(tài)的環(huán)境優(yōu)育和條件創(chuàng)建。無論何時何地,反腐倡廉舉措都必須兼顧科學性、前瞻性、針對性、可行性和實操性的有機統(tǒng)一。
——廣州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廣州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 盧漢橋研究員
“腐敗是任何一個國家發(fā)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保?]“腐敗是一種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是一個困擾著所有國家的普遍問題?!保?]腐敗不僅破壞民主制度,阻礙法治的實施,而且腐敗行為違反基本人權,妨礙社會進步,影響社會公平的實現,加劇暴力和不安。因此,從貪污受賄到濫用職權,從權錢交易再到包庇犯罪,這些腐敗行為可以說是當前我國社會中侵犯公民權利的最大毒瘤,是我國經濟新常態(tài)下人權保障建設道路上的絆腳石。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以多名政府高官落馬為標志而掀起了一場反腐風暴,從2014年的“老虎蒼蠅一起打”和“零容忍”到2015年的“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和“獵狐行動”,這場重拳反腐風暴已經席卷大江南北。這既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決心肅清執(zhí)政隊伍的生動體現,更是黨中央決心推進新常態(tài)下人權保障建設新發(fā)展的生動體現?!胺锤肋h在路上”,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的講話告訴我們,“反腐”將成為我國政治社會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序言中指出,“腐敗對社會穩(wěn)定與安全造成問題、構成嚴重威脅,它破壞民主體制和價值觀、道德觀和正義并危害著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法治?!雹賃NCAC was adop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on 31October 2003 by Resolution 58/4.由此可見,腐敗行為是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重大社會問題,表現在人權方面即是腐敗官員的公權私用、以權謀私等行為嚴重踐踏公民的基本權益。因此,腐敗是侵犯和危害人權的毒瘤,而反腐就是維護和保障人權的利器。反腐敗與保障人權二者辯證統(tǒng)一。反腐敗與維護和保障人權不僅具有內在一致性,而且是中國特色的人權熱點聚集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腐敗是侵犯和危害人權的毒瘤
1.權錢交易的經濟腐敗侵害公民人權
經濟腐敗是政府官員腐敗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表現形式是貪污、受賄、侵吞國家公共財產等,通過一系列的權錢交易行為實現少部分人的私利。可以說,經濟腐敗是所有腐敗行為產生的根源所在。經濟腐敗不僅侵害了公民個體的經濟權益,更損害了國家整體的經濟利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從經濟角度進行了剖析,認為在那些腐敗尤為突出的國家,投資金額下降了5%。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也表明,腐敗能使一國的經濟增長率下降0.5%。[3]
追求自身利益是每一個人的本性,而利益的內在矛盾,特別是利益實現要求的主體性與實現途徑的社會性之間的矛盾,使得公民自身利益的實現很容易從正常途徑轉向非正常途徑。馬克思指出“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4]由此可見,公民追求自身利益的天然本性促使其在特定條件下選擇更為便捷的實現途徑。以中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為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實現了跨越式的發(fā)展,在中國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時,中國經濟“蛋糕”的分配問題開始阻礙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前進,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公民為了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利益,不惜以金錢為籌碼,來換取權力的支持和庇護。于是,以權錢交易為特征的經濟腐敗就在中國大地上蔓延開來,加上沒有有效的預防體制建設,這種腐敗行為愈演愈烈,已成為侵害公民人權的一個重要方式。經濟腐敗行為對公民人權的侵害主要體現三個方面。首先是權錢交易誘發(fā)的權力的挪用,使得公民的一些合法權利無法有效運用,比如選舉受賄案;其次是權錢交易帶來的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公,使得公民的個人經濟發(fā)展權益受到損害;再次是權錢交易背后的官商勾結,這不僅會損害公民的政治、經濟權利,更為甚者會危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比如土地的非法征用和強拆沖突。
當前中國的經濟腐敗從普通的貪污受賄到侵吞國有財產,再到權力的買賣,這一切都成為侵害公民人權的基本手段。從山西的“塌方式”腐敗,到國有企業(yè)高管的“下餃子式”腐敗,這一切腐敗行為的背后都蘊藏著權錢交易的巨大利益鏈條,這也是腐敗侵犯和危害公民人權的一個最大的毒瘤。
2.公權私用的政治腐敗侵害公民人權
政治腐敗是指國家政府官員利用公權力或職務之便,借此謀取職權以外的利益,甚至做出一些違反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危害國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發(fā)展。政治腐敗行為主要表現為濫用職權、權力尋租以及“在其位而不謀其政”。說到底政治腐敗就是政府官員將公民賦予的權力作為自己的私人權力,非法濫用,形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法不依”的腐敗現象。經濟腐敗是各種腐敗行為產生的基礎,政治腐敗就是經濟腐敗的進一步深化,其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更甚于經濟腐敗。
政治權力是在特定的利益和利益關系基礎上形成的政治力量,并以強制力量進行約束和規(guī)范的一種利益實現方式。因此,政治權力的背后是以利益為驅動的,恩格斯曾說:“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5]與此同時政治權力也是社會強制力量來保證實施的。政治權力的這兩種特性既體現了政治權力的專屬排他性,同時表明政治權力也會成為腐敗行為產生的溫床。根據契約論的理念,國家政府官員的政治權力是由公民通過締結契約來讓渡其政治權力而形成的,這就說明政治權力具有公共性,其目標是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然而,政治權力主體利益性與其實現目標的社會公共性存在的必然矛盾,使得政治權力處于失位的邊緣,在缺乏制約的情況下,就難免會出現公權私用,就難免會對公民人權構成侵害。政治腐敗行為對公民人權的侵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公權私用帶來的權力私有化,使得公民的合法政治權利被“剝奪”,比如代表選舉中的“被代表”現象;其次,公權私用引發(fā)的權力濫用,不僅破壞正常的社會發(fā)展秩序,而且踐踏了公民的合法權益,比如地方政府的“尋租”“包庇”行為;再次,公權私用不僅引發(fā)權力濫用,也會出現政府官員的“不作為”現象,這種不作為是對違法亂紀行為的縱容,也是對公民權益不負責任的表現。
中國是一個擁有上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官僚主義思想根深蒂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官本位”的思想使得政府官員無法清醒地認識到責任和義務,更無法清醒地認識到權力的使用限度。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政府官員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浪潮中的掌控者和受益者,在利益的誘惑面前很容易就丟掉了自己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責任,最終走向政治腐敗的深淵。從周永康的“叛國罪”到徐才厚的“買賣官爵”,再到令氏兄弟落馬,這是中國當前政治腐敗的一個縮影。
3.違法亂紀的法治腐敗侵害公民人權
法治腐敗主要是指國家政府官員為實現和維護自身的利益,不惜以違反國家法律,破壞法制規(guī)章,采取非法手段謀取私利。法治腐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機關人員違反憲法法律規(guī)定,公然挑釁憲法權威,破壞正常的社會法治秩序;另一類是黨和軍隊干部蔑視黨規(guī)黨紀,拋棄自己信仰和職責,做出損害黨的權威和形象的行為。這兩類法治腐敗行為歸結起來都是悖于“依法治國”理念的,都是站在國家和公民的對立面,最終都會損害國家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法治腐敗是當前“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的最大阻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建設法治中國明確了行動綱領: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6]這是貫徹“依法治國”理念的新發(fā)展,也是“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背景下對我國未來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做出的總規(guī)劃。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不僅要求全民守法,更要求加強對黨政官員的法治約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fā)展,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內法規(guī)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7]如果一個國家的黨和政府領導做不到依法自律,那么這個國家法治建設也將形如朽木。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法律就是人類的理性”這一科學命題,強調法的精神是實現社會民主和自由的決定性因素。我國的人權專家徐顯明教授也曾說過“法治的真諦是人權,人權加法治等于民主”。由此可見,法治是實現社會民主和自由的基礎,是保障人權的重要依托;相反,違反法治精神而行的法治腐敗行為就必然會成為阻礙實現社會民主和自由的“攔路虎”,就必然會成為踐踏和侵害公民人權的一大毒瘤。
中國歷來是一個人治大于法治的社會,法治觀念和意識在公民心中比較淡薄,因此縱容了腐敗的滋生。十八大召開以來,先后落馬的多位高官和高管,涵蓋了黨、政、軍、企等多個方面,這些腐敗分子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無視國法黨規(guī),將公民人權的維護和保障職責拋于腦后。這既是中國建設法治社會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影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反腐是維護和保障人權的利器
1.反腐切斷經濟腐敗的利益鏈條,凈化社會保障人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黨的十八以來,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的反腐浪潮日漸高漲,從政府高官到軍隊大鱷,再到國企高管,“老虎蒼蠅一起打”的重拳反腐初見成效。這次反腐行動的重點清查項目之一就是權錢交易的經濟腐敗。《法制晚報》記者根據公開報道發(fā)現,十八大以來被查處的官員中,至少有34名官員在官方通報或者媒體通報時,發(fā)現其“財產”超過千萬元,甚至數億。官員涉貪范圍涉及現金、存款、房產、黃金和字畫等等。房地產領域是官員腐敗重災區(qū),貪腐官員貪污房產最少的兩處,最多的達到300多套,比如劉志軍、谷俊山等省部級貪腐官員都擁有數百套房產。對于貪腐官員來說,屯現金也是他們的一大愛好。在近期查處的貪腐官員中,有8個人家中和辦公室搜到現金共計過千萬,其中有4人搜到現金過億元,1人物品財產總值共超過億元。由此看見,貪腐官員的經濟腐化現象的嚴重性。
通過重拳反腐,隨著貪腐官員的落馬,在贓款得到追繳的同時,行賄者也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些行動一方面震懾了官員進行權錢交易的不法之心,另一方面也切斷了利益輸送的鏈條。反腐在權力與金錢之間,在權力與利益之間劃出一道分界線,使得利益與權力勾結的渠道不再像以前那樣暢通無阻。沒有了權錢交易的尋租渠道,經濟腐敗的問題就有機會得到解決和根治。在另一個層面上,打擊經濟腐敗不僅凈化了政治生態(tài),同時也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保障體系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2.反腐拔除政治腐敗的權力根基,重塑政府保障人權的權威公信力
2015年1月,中紀委“曬”出了去年的反腐成績單:從十八大以來至2014年底,已結案處理或正在立案審查的中管干部99人,31個省份立案調查的廳局級及以下官員達656人。其中省部級高官超過50位,副國級以上官員3人。2014年的反腐力度是反腐行動開始以來最大的一年,僅前11個月,落馬省部級干部以上就近40人。除“老虎”頻頻落馬,“蒼蠅”也被大面積清理。今年上半年,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給予黨紀政紀處分8.4萬人,同比增長超過30%。[8]一批批“老虎”和“蒼蠅”的落馬,意味著政府權力的轉接。在去除“糟粕”,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開始劃清“權力清單”。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9]將權力列入清單,避免官員私用、濫用權力,這是拔除政治腐敗的權力根基的一劑良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反腐敗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支持。[10]反腐拔除權力腐敗的根基,一方面使權力得到了約束,有利于重塑政府的形象,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設,也有利于構建服務型政府;另一方面使政府權威得到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保障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公信力支持,促進人權保障建設的新發(fā)展。
3.反腐糾正法治腐敗的不正之風,提升全民保障人權的團結凝聚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不僅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也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之一就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9]建設法治政府,是在“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新時期對政府建設方面提出的總要求,這既是對“依法治國”理念的具體貫徹實施,也是為清除法治腐敗、糾正違法亂紀之風的應對之策。通過政府反腐公報可以發(fā)現,不管是經濟腐敗還是政治腐敗,每一種類型的腐敗都是源于對法律的漠視,都是腐敗官員法治意識淡薄的直接體現。因此,加強法治建設,以法治促德治,對于糾正法治腐敗的不正之風、提升政府官員的法律素養(yǎng)具有積極作用。
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對反腐作出進一步部署,“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11]這是對新時期反腐行動提出的新要求,從加強國家立法到完善黨內法規(guī),法治反腐必將成為反腐手段中的新利器。腐敗的治標與治本都離不開法律的保障,都離不開法治的支持。一方面通過法治反腐,另一方面通過法治保障人權。兩者是有機統(tǒng)一的:法治的現實目標是清除腐敗,而法治的價值追求就是維護和保障人權。因此,法治反腐既可以提升全民的團結凝聚力,也會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保障體系建設添磚加瓦。
可見,人權是人民的權利的體現,要維護和保障人權,就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權理論表明,在中國,保護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得到實現,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體系的終極追求。反腐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權益得到實現,其價值追求就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社會的和諧。這一點恰恰是我們高揚人權旗幟的價值所在。
反腐與保障人權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系統(tǒng)工程。形成制度化、法治化、社會化是反腐與保障人權的戰(zhàn)略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11]構建科學有效的反腐機制,通過反腐實現全面保障人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反腐與保障人權的發(fā)展需要制度化
反腐與保障人權的政治規(guī)矩、制度建設具有穩(wěn)定性、全局性和根本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至少14次言及“規(guī)矩”一詞,并著重強調指出“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guī)矩是不成文的紀律;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guī)矩是自我約束的紀律?!薄皼]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習總書記此次講話明確了黨員干部應該遵守哪些“規(guī)矩”,限制了領導干部在貪腐活動中打“擦邊球”。中國反腐風暴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就在于制度建設和政治規(guī)矩。其中制度性的直接組織作用就是中央巡視組。自1996年設立,到2005年的正式運行,再到2015年的反腐風暴中立下汗馬功勞,中央巡視組不僅成為令各位貪腐官員膽寒的“尚方寶劍”,也成為公民心中懲治腐敗官員的“包青天”。不過,在認識到中央巡視組在反腐中發(fā)揮巨大作用的同時,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反腐不是一時的“風起云涌”,反腐需要制度化,因此,中央巡視組的制度化建設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如何使“巡視反腐”制度化?首先,為了使巡視過程更規(guī)范、巡視結果更具有權威性,巡視組人員應適當吸納一些法律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甚至可以讓人大代表參與進來;其次,針對我國目前基層腐敗多發(fā)頻發(fā)的狀況,需要擴大巡視范圍,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適當延伸巡視線路,加強對基層腐敗的有效監(jiān)督和規(guī)制,努力讓人民群眾滿意;最后,應建立一個對巡視結果及時回應的規(guī)范化制度平臺,使巡視過程的公開透明有制度化的保證,讓公共輿論對巡視效果進行監(jiān)督。[12]反腐制度化建設需要從反腐的各個層面入手,“巡視反腐”制度化只是一個方面,加快“反腐審判”制度化、“贓款追繳”制度化等也是推進反腐制度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因此,加快反腐的制度化建設,使反腐“常態(tài)化”,既是當前反腐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權保障建設制度化的本質要求。
(二)反腐與保障人權的發(fā)展需要法治化
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同樣的道理,法律也是反腐之重器,法治化更是反腐“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的必然要求。法治當反腐由“治標”轉向“治本”,原有的“糾‘四風’”就需要由完善的法律體系來取代。早在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就批準通過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堵摵蠂锤瘮」s》所確立的反腐敗法律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措施,為我國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反腐敗法律體制機制提供了參考依據。此外,科學完善的法治能夠提供良好公民權利保護,包括經濟、政治等權利。[13]法治是反腐之重器更是保障人權之利器。因此,反腐與保障人權法治化建設應當從三個層面著手。
首先,加快反腐的立法進程?!凹涌焱七M反腐敗國家立法的核心是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腐敗法》,在立法的層面,建成反腐體系最為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出臺一部《反腐敗法》”,“現在的反腐敗立法分散在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章、行政法規(guī)、法律,包括黨內的法規(guī),結構較為混亂,也有很多不統(tǒng)一協(xié)調之處,法律位階上看,作用還是很有限,如果能夠上升為法律,反腐會效果更好”。[14]因此,制定《反腐敗法》,不僅僅是反腐工作轉向的需要,也是預防腐敗,提升全體公民反腐和保障人權決心的需要。
其次,強化法治反腐意識。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的宣傳,正確引導公民用法治的方式解決腐敗問題。紀檢監(jiān)察機關和司法機關要履行職責,及時采納群眾的反腐意見和投訴、舉報,在核實情況的基礎上及時立案處理,讓公民意識到法治是反腐的最有效途徑,而不是依靠領導批示、依靠人治去解決。通過這種方式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崇尚法治、信賴法治、尊重法治的良好氛圍。
再次,落實法治反腐的監(jiān)督。法治反腐的有效性需要相關法律的配套,更需要完善的監(jiān)督體制督促法治反腐行動的落實。一方面要加強對權力的法治化監(jiān)督,預防法治反腐進程中的權力“二次腐敗”;另一方面加強法治懲罰力度,形成反腐“高壓線”,使權力主體不敢腐敗。這就實現了法治反腐的終極價值追求——公民人權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
(三)反腐與保障人權的發(fā)展需要社會化
反腐與保障人權是一項長期的、發(fā)展的社會化工程。在這項工程中,短期的反腐風暴雖然可以遏制腐敗的勢頭,但是要真正實現人權保障建設的價值追求,就需要全體社會公民的共同努力。換句話說,反腐任務的艱巨性和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長期性決定了兩者在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設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實現社會化。反腐社會化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面向全社會開展反腐教育。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反腐教育,必須找準切入點,打開突破口。將反腐教育與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結合,推進反腐教育入社區(qū)、進單位,深入農村基層,走進學校課堂,甚至納入家庭教育。
首先,反腐教育與職業(yè)道德教育相結合,推動反腐教育進單位。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yè)道德,通過提高從業(yè)人員的反腐意識,養(yǎng)成自覺遠離腐敗的習慣,保持廉潔奉公的精神品質。
其次,反腐教育與社會公德教育相結合,推進反腐教育進社區(qū)、進農村、進學校。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公民勇于與腐敗分子做斗爭,引導公民通過合法渠道打擊腐敗分子,在全社會形成反腐敗的良好風氣。
再次,反腐教育與家庭美德教育相結合,推進反腐教育進家庭。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利用家庭教育具有的早期性、親情性、自然性、持續(xù)性等特點,以家庭為反腐的基本單位,形成廉政之風,讓腐敗官員無所遁形。
(四)反腐要重視對弱勢群體權益的保障和救濟
弱勢群體基于其所處的社會地位、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成為遭受腐敗行為侵害最為嚴重的群體。不論是權錢交易的經濟類型腐敗還是公權私用的政治類型腐敗,這些腐敗行為很容易引發(fā)社會不公平現象,從而激化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特別是貧富階層之間的矛盾。社會的不公與社會矛盾激化的最終受害者都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比如農民、農民工、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等。從人權保障的角度出發(fā),保障這些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使其共享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是實現全面保障人權的應有之義。因此,在反腐過程中既需要加強懲治腐敗行為的力度,更應重視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并尋求合理有效的途徑對弱勢群體進行權利救濟。
“有權利必有救濟”,“無救濟的權利是無保障的權利”。[15]要實現反腐過程中對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救濟,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完善弱勢群體權益救濟的法律機制。反腐敗法律的制定,不僅要嚴明懲治腐敗犯罪的量刑,而且要明確對受害者的經濟和精神等方面的補償標準,維護受害弱勢群體的經濟和人身健康權益。二是建立弱勢群體的社會救濟制度。弱勢群體基于自身維權意識的不足和力量的弱小,很難在權益受損的過程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很難在反腐敗過程中主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不僅會影響反腐敗效用的發(fā)揮,也不利于其自身權益的保障。因此,通過建立救濟型的社會組織,對權益受損的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救濟和社會救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通過提供法律援助,為權益受損的弱勢群體暢通申訴渠道,另一方面通過社會組織的參與,為懲治腐敗犯罪、維護弱勢群體權益提供精神支撐和輿論支持。
通過對弱勢群體進行救濟,既是落實反腐法治化的一個重要補充,也是實現反腐社會化的本質要求。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權利救濟,是懲治腐敗犯罪,加強反腐以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習近平強調要實現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在反腐過程中重視保障弱勢群體權益的保障和救濟也是實現人民共享社會經濟成果的本質要求。
總而言之,反腐與保障人權無論在價值追求上,還是實踐要求中,兩者都存在著內在一致性。就價值追求來講,反腐和保障人權都是為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都是為了實現自由、民主的社會價值目標;就實踐要求來講,反腐和保障人權都需要通過制度化、法治化和社會化的建設,形成全社會的價值共識,從而根除腐敗,保障公民人權。因此,反腐不僅僅是為了消除公權力的私有和濫用,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公權力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大眾,實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反腐和保障人權的最終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 SANJEEV KUMAR MAHAJAN,BISWAJIT BANDYO-PADHYAY.Role of Anti-Corruption Institution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 Opinion Survey on the Im-pact of Corruption for Effective Governance[R].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ICPA 11th),2015.
[2] 孟祥菡.《聯合國反腐敗公約》:預防和打擊腐敗的全球性法律文件[J].人權,2015(6):142 -145.
[3] 樊崇義,王建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我國職務犯罪偵查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1:3.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6]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 OL].[2016 -03 -13].http:∥cpc.people.com. cn/ n/2014/1028/ c64387 -25926125.html.
[7]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 OL].(2015 -10 -29)[2016 -03 -13].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 -10/29/ c_1116983078.htm.
[8] 十八大以來反腐成績斐然533名廳官落馬[EB/ OL].(2015 -03-11)[2016-03-13].http:∥news.sina.com.cn/ c/ z/2015qglh/ xth/2015-03-11/1742025.ht-ml.
[9]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 OL].(2014- 10-23)[2016-03-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4/1023/ c70731 -25896601.html.
[10]習近平.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guī)治黨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強化黨內監(jiān)督[N].人民日報,2016 -01 -13(1).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8.
[12]竹立家.“巡視反腐”需要怎樣的制度化[EB/ OL].(2013 -10 -15)[2016-03-13].http:∥theory.peo-ple.com.cn/ n/2013/1015/ c40531 -23202378.html.
[13]RANDALL PEERENBOOM.Human Rights and Rule of Law:What’s the Relationship?[R].Proceedings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ule of Law(VolumeⅡ),2009 -08 -13:3.
[14]周光權代表:反腐應制定《反腐敗法》[EB/ OL].(2015 -03 -11)[2016 -03 -13].http:∥topics.caixin.com/2015 -03 -11/100790143.html.
[15]王文華.論從人權保障角度反腐?。跩].法學家,2007 (2):70 -77.
[責任編輯 吳震華]
中圖分類號:D262.6;D6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94X(2016)05-0005-06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項目:大連市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dlskzd056)
作者簡介:鮮開林,東北財經大學教授,從事政治學的人權理論與實踐研究。
The Essence of the Anti-corruption Is to Safeguard Citizens’Human Rights
XIAN Kanlin,FAN Guangshuai
(School of Maxism,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 116025,China)
Abstract:Corruption has become the biggest cancer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infringes the citizens’rights.The official corruption has become a stumbling bloc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in the new economic normal.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between anti-corruption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lie in that corruption is a cancer which violates and harms the human rights,and that anti-corruption is a powerful tool to maintain and safeguard human rights.To safeguard the citizens’human rights is the essence of the anti-corrup-tion.Anti-corruption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form a creative system engineering.Institutionalization,legaliza-tion,and socialization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anti-corruption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Key words:anti-corruption;human rights protection;strategic choices;new 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