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榮
(甘肅省渭源縣上灣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甘肅 渭源 748201)
耕牛虛瀉的治療體會
王廷榮
(甘肅省渭源縣上灣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甘肅 渭源 748201)
在農(nóng)村,有一些耕牛經(jīng)常拉稀軟糞,有的糞中還夾有未消化的飼料,病程較常的牛四肢末端還發(fā)生浮腫,但食欲、反芻通常無明顯變化,不長膘、也不耐勞,一經(jīng)勞動腹瀉加重。鄉(xiāng)村獸醫(yī)經(jīng)常誤診為寄生蟲病。其實,這種腹瀉,獸醫(yī)稱為頑固性腹瀉,屬消化不良的范疇;中獸醫(yī)則認為這是由于脾胃氣虛而致的腹瀉因為脾具有運化水濕的機能,參與水的代謝,若脾氣虛弱,則運化機能發(fā)生障礙,水的代謝發(fā)生為紊亂,從而導(dǎo)致腹瀉。
耕牛;腹瀉;治療
飼養(yǎng)不良,或素有脾疾,久病不治,腹瀉反復(fù)發(fā)作,形成腹瀉,常因胃腸炎所致,是胃腸粘膜及其深層組織的重劇炎癥,以嚴重的胃腸機能障礙和自體中毒為特征,是多發(fā)病之一。
本病多由于飼養(yǎng)管理不當,寒濕和濕熱內(nèi)侵或勞役過重,或久病不治以致脾陽不升,胃濁不降,水草不能腐熱,精微不能運化,水津不能四布,清不能升,濁不能降,水流不流下小腸隨大便排出,久瀉不止;不但脾虛,而且腎陽亦虧,命門火衰,無力助脾運化,久治不愈。飲喂不節(jié)等所致。(1)寒濕泄瀉:常見于寒冷季節(jié),由于夜露風霜,久臥濕地,久喂冰凍飼料或久渴失飲,空腹飲冷所以致。(2)濕熱泄瀉:常見于夏天,多食熱草熱料,或飲混濁水,使?jié)駸嵊舴e胃腸,致使脾胃失調(diào),傳導(dǎo)失職,清濁不分造成泄瀉。(3)勞役過度:由于勞役不當,傷元氣,脾虛不運造成泄瀉。(4)脾腎陽虛:由于脾腎功能減弱所致。常見的有前三種原因所致。
病牛身形逐漸消瘦,氣力不足,反芻減少,多臥,口色淡白,無津,鼻鏡干裂,眼眶下陷,毛焦肷吊,少食喜臥,久瀉不止,糞稀色黑,夜間瀉重,或黎明瀉重。重役之后,泄瀉即發(fā)。肛門失禁,臥地糞水外溢。
3.1西藥治療
以補液、強心、抗過敏、抗休克為治療原則。10%葡萄糖1 500~2 000 mL,5%碳酸氫鈉注射液500~1 000 mL,維生素C40 mL,0.5%痢菌凈液100 ml,20%安鈉加20 ml,一次靜脈滴注射。
3.2中藥治療
(1)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65 g、黨參85 g、白術(shù)45 g、甘草20 g、升麻25 g、柴胡25 g、當歸35 g、陳皮35 g、黃連20 g、黃柏25 g、可子20 g、郁金20 g、山藥45 g、益智仁35 g,以上各藥共水煎,候溫灌服。每日服一劑,連服3~4 d。
(2)食欲有所減少,糞中還夾有未消化飼料者,口服以下中藥:黨參45 g、白術(shù)45 g、黃芪45 g、蒼術(shù)45 g、茯苓45 g、升麻45 g、柴胡40 g、陳皮40 g、木香40 g、砂仁40 g、瞿麥35 g、篇蓄35 g、甘草15 g,煎水,早晚各服一次,連服3~4劑。
(3)病程較長,消瘦無力,四肢浮腫者,可用下列中藥方:黃芪50 g、黨參50 g、白術(shù)50 g、茯苓50 g、升麻50 g、黑附子40 g、肉桂40 g、山茱萸40 g、當歸35 g、熟地35 g、防己30 g、澤瀉30 g、甘草15 g,煎水,早晚各服一次,連服2~3劑。待大便轉(zhuǎn)硬后,減去方中的黑附子、肉桂,再服2~3劑。
(4)耕牛久瀉,是由于飼養(yǎng)管理不善,寒濕與濕熱入侵,勞役過度,飲喂不當所致。筆者在用西藥屢治無效的情況下,采用中藥治耕牛久瀉15例,治愈14例。其藥方如下。當歸40~50 g,厚樸25~35 g,炒白芍40~45 g,炒白術(shù)50~60 g,山藥40~50 g,炮姜so~35 g,防風35~45 g,陳皮30~40 g。神曲45~55 g,恨木香30~35 g,補骨脂55~65 g,黨參40~50 g,升麻20~25 g,五味子25~35 g,甘草15~20 g。水煎去渣一次灌服1 d,劑,連用4~5劑可愈。
3.3治療判定標準
(1)痊愈:在一個療程內(nèi)(在3~10 d之內(nèi),連續(xù)服藥2~5劑,下同)癥狀消失,恢復(fù)正常生理狀態(tài)。
(2)有效:在一個療程內(nèi),泄瀉停止,主要癥狀消失,其他兼癥大為改善。
(3)無效:在一個療程內(nèi)主癥未得到有效控制,整個病情無好轉(zhuǎn),甚或惡化。
(1)2012年3月12日,本鄉(xiāng)尖山村張某家的一頭耕牛發(fā)病,畜主前來門診求醫(yī)。經(jīng)過全面檢查,發(fā)現(xiàn)該牛腸鳴腹痛,精神倦怠,口鼻發(fā)涼,口色淡黃,糞便稀薄,無特殊氣味,糞瀉如水,小便短黃。治療:健脾利水,溫中燥濕,用中藥治療豬苓90 g、茯苓90 g、蒼術(shù)90 g、厚樸60 g、陳皮90 g、甘草30 g、肉桂60 g、生姜60 g、柴胡6 g,水煎,分早晚灌服,服2劑患牛痊愈。
(2)2014年7月3日元樹村麻某家的一頭耕牛就診。畜主說:該牛不食草料,腹瀉,糞帶血已3 d。經(jīng)全面檢查,精神不振,尾根及后腿部被暗黑色的稀糞所污染,泄糞稀糊狀,混有黏液和鮮血,氣味腥臭,拱背、肷吊,腹痛起臥,鼻鏡干燥,舌紅燥,眼球凹陷,欲飲水,體溫40.5 ℃。治療:6%氟哌酸注射液30 ml,維生素注射液C20 ml,鹽酸山莨注射液15 ml,混合肌注;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5%碳酸氫鈉注射液200 ml,10%安納加注射液20 ml,一次靜注。中藥用大黃50 g,因陳50 g,烏梅30 g,罌粟殼25 g,胡黃連15 g,炒地榆20 g,焦山楂30 g,甘草20 g,大棗20 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diào),候溫一次灌服。第二天,繼續(xù)用上方中藥一劑,痊愈。
(1)由上述可以看出,對于脾虛初瀉治療,均能取得較好的療效。這充分說明在泄瀉初期若只有脾虛的癥狀,可以單純補脾行水;但適當輔以補腎藥物也不致影響療效。在脾虛久瀉型中,共治療9例,由此提示我們當脾腎陽虛所致之泄瀉時,單純補脾行水或單純補腎運水其結(jié)果都不理想,唯有脾腎雙補,健脾運水,始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腎虛瀉型,由于所受病例不多,難以作出結(jié)論。
(2)虛瀉在耕牛中比較多見,一般多有飼養(yǎng)管理不當,寒濕久侵,或勞役過度,饑飽不均等原因引起。其病理發(fā)展過程大致有如下兩種情況:一為脾虛初瀉→脾虛久瀉→脾腎陽虛瀉。二為腎虛瀉→脾腎陽虛瀉。對于第一種情況的脾虛初瀉,應(yīng)以補脾為主;到第二階段,即脾虛久瀉時,則應(yīng)脾腎雙補,但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二者可以側(cè)重;到第三階段,及脾腎陽虛時,則應(yīng)以益腎補火為主,兼補脾胃。對于第二種情況,都應(yīng)以益腎補火為生,同時注意培土,這種才能使疾病早日痊愈。
(3)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和腎虛瀉的發(fā)病機理,除脾、腎各自的功能低下或絮亂外,還同時有腎上腺皮質(zhì)的功能低下。而健脾益氣之品,如黨參、白術(shù)、茯苓、蒼術(shù)等,則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減輕疲乏感的作用,并可促使紅細胞及血色素顯著增高,還能促進血清蛋白的增加,增強血液循環(huán)等。
(編輯:晏兵兵)
S858.23
A
1006-799X(2016)16-0040-02
王廷榮(1968-),男,甘肅渭源人,獸醫(yī)師,主要從事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