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紅廣西中醫(yī)藥大學530001南寧市明秀東路179號指導陳慧儂
·經驗總結·
陳慧儂診治婦科盆腔疼痛癥的特色
李衛(wèi)紅廣西中醫(yī)藥大學530001南寧市明秀東路179號指導陳慧儂
盆腔疼痛癥;陳慧儂;治療特色
盆腔疼痛癥是婦科常見癥及疑難病癥,涵蓋西醫(yī)眾多疾病,常見于中醫(yī)的痛經、帶下、胎動不安、妊娠腹痛、產后腹痛、癥瘕、婦人腹痛等疾病,治療較為棘手,常困擾患者的身心健康。陳慧儂教授為全國名老中醫(yī),其運用中醫(yī)藥治療該癥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特色,臨床診治婦科盆腔疼痛癥以癥候為著眼點,分析其病因病機,結合經、帶、胎、產等疾病特點辨證論治,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盆腔疼痛癥的臨床特點是疼痛。急性盆腔疼痛癥以實證、熱證為多見,慢性盆腔疼痛癥以虛實夾雜多見。盆腔疼痛癥總的病因病機多為早婚、早育、房事不節(jié)、孕產頻繁、情志不遂、外感淫邪、手術創(chuàng)傷等致瘀血留滯沖任、胞宮,沖任不暢,胞脈壅塞,血海氣機不利,“不通則痛”;精氣虧損,氣血不足,沖任虛衰,胞脈失養(yǎng),而致“不榮則痛”。由于風寒濕熱之邪與沖任氣血相搏結,蘊結胞中,反復進退,影響氣機,耗傷氣血,虛實錯雜,日久難愈。該癥與腎、肝、脾三臟相關,臨床以濕熱瘀結、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氣血虛弱、肝腎虧虛證為多見。
濕熱瘀結:素有濕熱內蘊,或有盆腔、宮腔手術史,或有藥物、人工流產手術史,不潔性交史,或經期、產后攝生不慎,胞宮胞脈空虛,濕熱之邪乘虛而入,與血搏結,濕熱瘀結,蘊結于沖任、胞宮胞脈,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纏綿日久不愈而發(fā)為此病。
氣滯血瘀:素性抑郁,或忿怒傷肝,肝郁氣滯,七情內傷必肝氣郁結,郁則氣滯,氣滯則血亦滯,氣機不利,血行不暢,或經期產后,余血內留,蓄而成瘀,瘀滯沖任,血行不暢,發(fā)為本病。
寒凝血瘀:素體陽虛,下焦失于溫煦,水濕不化,寒濕內結,或經期產后,冒雨涉水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風寒濕客于沖任、胞宮,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不通則痛”。
氣血虛弱: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虛血少,經行血泄,沖任氣血更虛,胞脈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
肝腎虧虛: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虛損,傷及腎氣,腎虛則精虧血少,沖任不足,經行血泄,胞脈愈虛,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
根據婦科盆腔疼痛癥的病機,通過清熱、行氣、活血、化瘀、祛寒、益氣血、補肝腎等方法達到祛瘀的目的。
濕熱瘀結證: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治法予以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代表方:解毒活血湯(《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氣滯血瘀證: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治法予以行氣活血止痛。代表方: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寒凝血瘀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治法予以溫經散寒,祛瘀止痛。代表方:少腹逐瘀湯(《醫(yī)林改錯》)、溫經湯(《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生化湯(《傅青主女科》)。
氣血虛弱證: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治法予以益氣養(yǎng)血,和營止痛。代表方:八珍湯(《濟陰綱目》)、當歸補血湯(《蘭室秘藏》)。
肝腎虧虛證: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治法予以補益肝腎,柔肝止痛。代表方:調肝湯(《傅青主女科》)、左歸丸(《景岳全書》)、右歸丸(《景岳全書》)。
由于盆腔疼痛癥出現(xiàn)在不同的婦科疾病中,在遣方用藥治療時要結合女性的經、帶、胎、產不同時期的特點靈活施治。
一是月經失調與婦科盆腔疼痛癥并治。月經病與盆腔疼痛的并存治療需要考慮月經病的機理,其月經病的發(fā)病機理是肝、脾、腎功能失常和氣血失調導致沖任二脈損傷所致。常用膈下逐瘀湯、失笑散、金鈴子散、調肝湯、溫經湯、當歸補血湯等。
二是帶下疾病與婦科盆腔疼痛癥并治。帶下疾病的成因在于“濕”。濕的產生有兩種:一是外感濕毒;二是脾虛失運,腎虛失固所致。病位在任脈、帶脈的損傷。治療盆腔疼痛兼帶下疾病者必須考慮“濕邪”“脾腎”以及任帶二脈的治療。臨癥多見濕熱瘀結證,常用三妙散、解毒活血湯、血府逐瘀湯等。
三是妊娠病與婦科盆腔疼痛癥并治。妊娠病是指妊娠期間發(fā)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該病不僅影響孕婦的健康,還妨礙胎兒的發(fā)育甚至導致流產。妊娠病的發(fā)病機理與妊娠的生理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孕后陰血聚于沖任、胞宮以養(yǎng)胎兒,會出現(xiàn)陰血偏虛、陽氣偏旺的生理狀態(tài);隨著胎兒的長大還可以影響孕婦氣機的升降。若孕婦素體氣血、臟腑功能不足或太過,或孕后感受外邪,將會導致妊娠病。妊娠病的治療原則多以安胎和治病并舉,安胎之法以補腎培土為主,補腎為固胎之本,培土為益血之源。盆腔疼痛合并妊娠病的治療在于首辨胎元的損與未損,胎元已損,下胎益母,常用脫花煎;胎元未損,治病與安胎并舉,尤注重補腎健脾安胎,如予壽胎丸、當歸芍藥散、舉元煎等。
四是產后病與婦科盆腔疼痛癥并治。產婦在新產后至產褥期中所發(fā)生與產褥有關的疾病,稱產后病。產后病的發(fā)病機理有三:其一,多虛。由于分娩用力耗氣、創(chuàng)傷出血、多汗致陰血暴亡,因虛致病。其二,多瘀。產后余血濁液易生瘀滯,因瘀致病。其三,體虛后易感外邪,或飲食、房勞所傷致病。故產后病的治療應遵“虛者補之,瘀者攻之”的原則。產后病合并盆腔疼痛治療應注意到多虛多瘀的病理特點,常用生化湯、當歸補血湯等。
五是婦科雜病與盆腔疼痛癥并治。常見的雜病有癥瘕、婦人腹痛、不孕癥等,病機多由于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所致,治療以整體觀念出發(fā),辨證施治,常用桂枝茯苓丸、理沖湯、當歸芍藥散等。
婦科盆腔疼痛癥的治療還可以結合外治法、飲食療法等。外治法包括針灸、中藥灌腸、推拿、穴位中藥離子導入等方法,在綜合治療的同時,結合心理療法、飲食療法等更能提高療效。
陳老以“盆腔疼痛”為癥概括其“寒熱虛實”之證型,并結合女性經帶胎產疾病的特點病癥結合,辨證施治,通過行氣、活血化瘀、清熱、祛寒、益氣血、補肝腎等方法達到止痛目的,并結合外治法、飲食療法等治法,療效卓著。臨證體現(xiàn)了以“癥”為核心的辨證思想,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診療思維從癥狀到證候,并結合疾病特點,病癥結合,方證結合的技術路線,體現(xiàn)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特點。二是以“癥”統(tǒng)病,“盆腔疼痛癥”是婦科臨床上常見多發(fā)、病位固定、病性各異的共同癥狀,陳老對產生盆腔疼痛癥不同疾病種類、不同病因病機的歸類對比,既能緊抓疾病的共性,又能準確把握疾病的特性,體現(xiàn)了“異病同治”的特點。三是有利于循果求因,由癥狀導出病因病機,提高辨證的準確性、規(guī)范性和可重復性。
(2016-06-19收稿/編輯湯敏華)
R271
B
1003-0719(2016)05-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