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燕,郝青,張秀敏,呂素芳,李澤民,王娟,孫曉娟,劉延靜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ICU,河北 張家口 075100)
·護 理·
綜合護理干預在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中的應用
武海燕,郝青,張秀敏,呂素芳,李澤民,王娟,孫曉娟,劉延靜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ICU,河北 張家口 075100)
目的 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在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6例,根據(jù)數(shù)字表法隨機將入組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之上實施一系列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生命體征指標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后的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pH值以及心率、呼吸指標值較護理前均有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P<0.05),且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pH以及心率、呼吸指標值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突發(fā)搶救次數(shù)為8次,對照組為19次,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基本痊愈出院率為84.2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死亡率為39.4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2.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明顯緩解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避免病情被延誤,從而降低了突發(fā)搶救次數(shù)及死亡率,值得臨床借鑒。
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護理干預;療效
慢性阻塞性肺炎是呼吸系統(tǒng)中最為常見的疾病,病程長,病情控制困難,且易反復發(fā)作。當疾病發(fā)展至晚期重癥時,患者可伴有嚴重的呼吸困難、發(fā)紺、睡眠障礙、精神萎靡等癥狀,隨時可能會發(fā)生極危狀況,而患者極差的身心狀態(tài)很不利于疾病治療以及搶救,死亡率非常高[1]。因而,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除了積極予以治療外,還應重視臨床護理。筆者對38例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實施綜合干預護理,獲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院重癥監(jiān)護室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6例,均符合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根據(jù)數(shù)字表法隨機將入組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24~83歲,平均(47.6±13.7)歲;疾病病程5~10年,平均(7.2±4.3)年。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23~82歲,平均(48.4±14.1)歲;疾病病程5~11年,平均(7.8±3.9)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炎常規(guī)治療,包括積極進行原發(fā)病治療,解痙、止咳、改善呼吸等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主要內(nèi)容如下:①24 h不間斷病情監(jiān)測及評估。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率、脈搏、呼吸、血壓以及意識等體征指標進行持續(xù)性的觀察與記錄,特別是對患者呼吸癥狀如頻次、深度、規(guī)律等指標要著重監(jiān)測,監(jiān)測到的指標水平是護士準確評估患者病情以及采取護理處理的重要依據(jù)[2];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如咳嗽、咯血等情況,評估患者癥狀是否惡化,若存在病情加重應立即匯報;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分析發(fā)生原因,對存在并發(fā)癥外部誘因的患者,要及時消除誘因[3];當患者表現(xiàn)出缺氧的臨床癥狀時,要及時給氧,且進行血氣分析、心電監(jiān)測,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監(jiān)測指標變化情況以及患者呼吸困難程度來調(diào)整氧氣流量;在不間斷的病情觀察時,須特別加強夜班護理人員的巡視工作,以避免病情在夜間惡化。②氣道干預。由于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呼吸道需要時刻保持順暢,因而護理人員要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道情況,把握好吸痰時機,吸痰操作要嚴格按照規(guī)范進行,對吸痰無效果的患者,吸痰前要先稀釋氣道內(nèi)痰液、翻身叩背、吸入高濃度的氧氣后再進行吸痰操作;加強患者的口腔護理工作,以防止感染[4];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要注意觀察呼吸機中參數(shù)的變化情況,呼吸機中的管路要定時予以清潔,并隔1周須換新管路;對患者氣道深部分泌物每周進行細菌培養(yǎng),以監(jiān)測是否存在感染菌,盡早給予治療;此外,定時將呼吸機的冷凝水倒出,呼吸機導管須每隔48 h換新一次。③藥物使用護理。用藥之前須詳細地了解該患者藥物使用過往史等,以保證用藥的安全性;依照患者的體質(zhì)量、年齡以及疾病程度來掌控藥物輸入劑量、輸入速率,在確保治療所需血藥濃度之上,盡可能減少對患者的損害,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在藥物使用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觀察患者藥物使用后癥狀改善情況,若癥狀改善不明顯要及時匯報醫(yī)師處理;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使用藥物的方式主要為靜脈注射以及霧化吸入。因而,為了保證藥物使用的安全性、準確性以及搶救的及時性,應打通兩條有效靜脈通道,一條用于常用藥品,一條用于特效的藥物。④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護理。改善患者住院環(huán)境,病房內(nèi)定時通風,溫度調(diào)節(jié)在18℃~20℃,濕度調(diào)節(jié)在50%~60%;清潔病房地面時要先灑水再清掃,以防止揚灰而加重患者的病情[5-6];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極易發(fā)生感染,因而要加強病房內(nèi)的消毒工作,要選用無刺激性氣味的消毒劑,以防止患者嗆咳。
1.3 評估指標 觀察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包括二氧化碳分壓(PCO2)、氧分壓(PO2)、pH值等變化情況,以及體征如心率、呼吸等指標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本次治療后痊愈出院、死亡率以及搶救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PCO2、PO2、pH值和體征指標變化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患者PCO2、PO2、pH以及心率、呼吸指標值較護理前均有顯著的改善(P<0.01),對照組護理后患者PCO2、PO2、pH以及心率指標值較護理前有明顯的改善(P<0.05),但呼吸值在護理前后無明顯的改善(P>0.05);兩組在護理前各項指標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PCO2、PO2、pH以及心率、呼吸指標值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t=3.463、3.241、3.628、3.331、3.74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PCO2、PO2、pH值和體征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PCO2、PO2、pH值和體征指標變化比較(±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組別 時間pH值觀察組(n=38)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t值P值對照組(n=38)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t值P值PCO2(mmHg) 84.3±3.2 54.3±4.4a4.538<0.01 85.7±2.9 77.5±4.8 3.227<0.05 PO2(mmHg) 53.7±5.1 94.3±6.1a4.471<0.01 54.0±4.2 63.2±3.0 3.336<0.05 7.22±0.14 7.43±0.16a4.390<0.01 7.23±0.13 7.35±0.15 3.341<0.05心率(次/min) 105.3±7.6 90.5±9.2a5.382<0.01 106.2±6.8 99.4±7.1 3.521<0.05呼吸(次/min) 29.3±3.8 20.2±3.4a5.029<0.01 28.8±4.1 28.1±3.7 1.138>0.05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突發(fā)搶救次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基本痊愈出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比較
慢性阻塞性肺炎是由于人體末處細氣管遠端發(fā)生膨脹以及氣腔壁損傷而導致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其致病機理目前尚未被完全明確。近十年來,慢性阻塞性肺炎的臨床發(fā)生率逐年升高,由于該病屬于慢性進展性疾病,病程較長,易反復發(fā)作,給社會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炎者可誘發(fā)氣胸、呼吸衰竭、心肌缺氧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7],在治療過程中病情復雜多變,死亡風險極高。因而,需要護理人員隨時予以病情監(jiān)測、細心觀察,準備齊全的急救藥品及儀器,以配合好搶救。而及時準確地根據(jù)監(jiān)測指標、觀察指標來判斷患者的病情,并第一時間給予應急護理處理,是早期預防疾病進一步惡化、降低死亡率、降低搶救次數(shù)的關鍵[8]。
本組研究對38例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之上實施干預護理措施,加強病情監(jiān)測與評估,對可預見的并發(fā)癥進行早期護理預防,重視藥物的使用安全性、有效性,同時改善患者住院環(huán)境,提高患者舒適性。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常常由于胸悶、反應能力下降、肢體活動受限等特點,而易發(fā)生意外事件,因而護理人員在護理干預措施方面要高度重視護理隱患的預防。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一般心理狀態(tài)較差,多數(shù)伴有恐慌、焦慮、失眠等癥狀,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根據(jù)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給予不同的心理干預。從本組護理干預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護理后患者PaCO2、PaO2、pH以及心率、呼吸指標值較護理前均有顯著改善(P<0.01),并且護理前后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同時,觀察組突發(fā)搶救次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基本痊愈出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死亡率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對慢性阻塞性肺炎重癥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能明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且能及時、準確的掌握患者病情,有效避免病情被延誤,從而降低了突發(fā)搶救次數(shù)及死亡率,臨床護理經(jīng)驗值得借鑒。
[1]羅榮華,馮翠連.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7):90-91.
[2]王孟.護理干預對呼吸內(nèi)科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2009-2010.
[3]劉敏.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行序貫機械通氣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886-889.
[4]劉麗,鄭紫丹,萬曉強.402例重癥監(jiān)護病人醫(yī)院感染調(diào)查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2,23(17):113-114.
[5]Ko FW,Tam W,Wong TW,et al.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pollutants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Hong Kong[J].Thorax,2007,62(9):780-785.
[6]Faustini A,Stafoggia M,Cappai G,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pidemiology,2012,23(6):861-879.
[7]王鵬,徐勁松.呼吸內(nèi)科呼吸機相關肺炎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10):14-16.
[8]孫沛,丁毅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險因素及發(fā)病機理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2015,26(9):1324-1327.
R473.5
B
1003—6350(2016)09—1539—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09.061
2015-11-30)
河北省科學技術廳項目(編號:20143357)
武海燕。E-mail:wuhaiyanxh@126.com